木卡姆

木卡姆

民族藝術形式
木卡姆淵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有深受波斯—阿拉伯音樂文化的影響。“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範、聚會等意,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主要意思為“古典音樂”。木卡姆,被稱為維吾爾民族曆史和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組成部分;它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
    中文名:木卡姆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muqam 專輯語言:維吾爾語 獲得獎項: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

榮譽

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西亞、中亞、南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于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于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曆史。因此,"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人們贊譽為“中華瑰寶”、“絲路明珠”。

1986年,木卡姆還首次走出國門,走進了英國BBC廣播節目,引發了世界對它的關注。

2005年,維吾爾“十二木卡姆”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成功發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載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選曲名列其中。

2012年6月7日新疆十二木卡姆交響音樂會在北京舉行。

本場交響音樂會由文化部藝術司與新疆文化廳共同主辦,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和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共同演奏,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參與合唱。

交響樂與新疆民樂的合奏時而悠揚、時而熱情,傳神又準确的表達了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音樂精髓。音樂會共演出了《賽乃木》、《古樂情懷》、《雪蓮》、《且比亞特木卡姆·太孜間奏曲》、《潘吉尕木卡姆“第一達斯坦間奏曲”》、《木卡姆印象》和《烏紮勒木卡姆》等7支樂曲。每當樂聲結束,現場都會爆發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2010年7月28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現場出現了罕見的一幕:所有參會的人員都為一部地方法規投了一票,使它成為全票通過的條例。這部條例就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它是新疆改革開放以來,第四個一審通過的地方性法規,也是新疆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出台後的第二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地方性法規,以及我國專就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進行省級地方單項立法的首例。

重要人物

鐵木爾

鐵木爾·達瓦買提是十分珍愛、積極扶持、大力提倡、為弘揚維吾爾木卡姆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一位當代新疆維吾爾族的國家領導人。

在新疆境内的木卡姆藝術家、學者乃至平民百姓,一提到他對維吾爾木卡姆的貢獻,無不拍手稱贊、衷心敬仰。在新疆廣泛流傳的維吾爾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維吾爾族人民心中的藝術之神,也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侶。

鐵木爾·達瓦買提在他的回憶錄《生命的曆程》中寫道:“我從年輕時代就酷愛十二木卡姆,把它視作自己的生命,為此我和諸位十二木卡姆專家、學者一起,為其嘔心瀝血,辛勤耕耘。”

在鐵木爾·達瓦買提副委員長的組織領導下,中國先後召開了三次國際木卡姆學術研讨會。參加會議的除了中國外,還有不少外國知名學者。這幾次會議,對中國維吾爾木卡姆傳播世界,中國學者、藝術家學習、了解、借鑒世界木卡姆獲得了良好的效益,從而也推動了中國維吾爾木卡姆的學術研究和藝術表演。

阿曼尼莎汗

阿曼尼莎汗,木卡姆之母。

木卡姆是新疆喀什莎車縣衆多文化名片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個,當年,當一個美麗多才的王妃和木卡姆在莎車相遇時,木卡姆就迎來了真正的春天。

在莎車,有着木卡姆早在公元4世紀就已經開始傳唱的說法。當時的葉爾羌汗國的王妃阿曼尼莎汗和木卡姆的關聯。“她作為穆斯林女性詩人,着有《精美的詩篇》這部語言極為優美、甜蜜的書。她還是一位書法家。在音樂方面她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除《精美的詩篇》外,她還着有《美麗的情操》,以及對婦女進行訓誡的美學作品。她還寫了一部關于詩歌、音樂、書法的書,名叫《心靈的協商》。這些着作都是第一流的。”這樣優美的介紹,使筆者無法停止對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穆斯林女性的追尋。

距莎車縣城50公裡的喀爾蘇鄉夏布魯克村,是阿曼尼莎汗的出生地。

葉爾羌汗國的第二代汗王拉失德,是一位談吐儒雅、多才多藝的詩人、音樂家和書法家。夏布魯克的村民們一直津津樂道于這樣一個傳說:有一次,拉失德汗沿着葉爾羌河去塔克拉瑪幹打獵,來到這個普通的村子時,突然聽見一陣優美的彈撥爾聲音。拉失德汗循着美妙的樂聲來到一戶打柴人家,才知道是樵夫的女兒阿曼尼莎正在彈奏。談吐優雅的拉失德汗也吸引了那個姑娘,她拿出了幾首自己寫的詩向拉失德汗請教。如果說彈撥爾吸引的是拉失德汗的腳步,那麼,這些優美的詩句和書法吸引的則是他的心靈。他對如此偏僻而貧窮的村子能有如此有才氣的女子而感到懷疑,便提出讓姑娘當場寫詩。很快,少女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真主啊,你的奴仆在懷疑地看我;今晚這屋裡長出了刺,在逼着我!”于是,汗王不再僅僅被姑娘的美麗、淳樸和音樂天賦所吸引,她的詩歌才華更是讓汗王當即做出了決定:帶小他23歲的阿曼尼莎入宮。

阿曼尼莎進宮後,拉失德汗将葉爾羌汗國疆域内知名的樂師、詩人、歌手召集入宮,阿曼尼莎汗和宮廷首席樂師柯迪爾帶領他們收集整理民間流傳的木卡姆諸曲,首次形成規範化的木卡姆套曲,共16部,後來又演變成十二木卡姆,這就是十二木卡姆的源頭,阿曼尼莎汗是名副其實的十二木卡姆之母。

多元文化

現狀與發展

由于《十二木卡姆》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演奏技巧,造成它很難在民間廣泛流傳,估計在當時的汗國可能也采取過禁止《十二木卡姆》流傳民間的措施。後來由于汗國的崩潰,藝人流散到民間,《十二木卡姆》音樂也随之流入民間。盡管費勁周折,《十二木卡姆》畢竟得以存活。

在今天的商業社會,《十二木卡姆》的特殊性仍然制約着他的發展和傳播,就是說,它很難自給自足,發展壯大。至今,新疆的木卡姆藝術團體仍然靠政府撥款維持生計,演員的各種條件和待遇也就可想而知。前一個時期,有人曾幻想,《十二木卡姆》也能像流行音樂一樣,廣泛流傳,創造效益,所以人為地改變了《十二木卡姆》的樂曲節奏和配器方法,并美其名曰"木卡姆迪斯科","木卡姆輕音樂",結果并沒有取得拟想的局面。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從本質上認識到《十二木卡姆》的特殊性因素。

所謂音樂的特殊性可以包括幾個方面:特殊的音樂體裁和文化背景,特殊的音樂結構和演奏方法,特殊的樂器及演奏團體,特殊的受衆及演出場所。隻有掌握了這些特殊性,我們才有可能找到《十二木卡姆》自己的特殊空間。

同時,由于《十二木卡姆》的内容大多采用了當時十幾位詩人的詩歌體裁,又是用中世紀維吾爾族語言風格而創作,所以可介入性不強,但僅憑這一點就可以構成很強的吸引力。求知是每個人的欲望,隻是群體差異造成人們追求的方向不同而已。如果可以找到對古典文學感興趣的群體,那麼《十二木卡姆》是絕對有市場的。在這一過程中,闡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于為聽衆提供介入點,幫《十二木卡姆》不但是一個藝術瑰寶,同時也是一個商業瑰寶,但是,這取決于當代《十二木卡姆》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曆史和文學作品;并為商家提供商機。

新疆木卡姆研究專家周吉教授為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研究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瑰寶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中心,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中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多元文化交織,成為一個多種文化并存發展的地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50多年來,新疆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保護和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取得了較大成果。

木卡姆,被稱為維吾爾民族曆史和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長期以來,十二木卡姆一直是在師徒間口傳心授,加之體系龐大、詞意深奧、曲牌綿長,完整地背下來非常困難,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已瀕臨滅絕。當時整個新疆隻有英吉沙縣烏恰鄉70多歲的藝人吐爾迪能完整地唱完十二木卡姆。

為了搶救瀕于失傳的音樂瑰寶,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音樂家們找到吐爾迪老人,用老式錄音機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花了近6年時間才将曲譜、歌詞整理完畢。1960年,《十二木卡姆樂譜總集》出版,這是曆史上以曲譜形式将十二木卡姆記錄下來的第一個版本。由此,拉開了十二木卡姆從口頭傳承到文本傳承的序幕。上世紀80年代,新疆相繼成立了自治區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藝術團。

2005年11月,“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木卡姆保護,隻是新疆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一個側面。被譽為維吾爾古典百科知識的《福樂智慧》、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等民族優秀文化遺産的整理、出版和研究,為新疆民族文化赢得了世界性聲譽。在柯爾克孜族民間流傳上千年的《瑪納斯》,至今已收集了近80位老藝人的唱本資料約100萬行;投入巨資出版了演藝大師居素甫·瑪瑪依唱本8部23萬多行的《瑪納斯》柯爾克孜文版18卷。在新疆地區收集到的三大史詩《瑪納斯》、《江格爾》、《格斯爾》的民間口傳文本,更是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

更令人欣慰的是,新疆已建立起自治區、地(州、市)、縣(區、市)、傳承單位和傳承人四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網絡,全疆擁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機構72個,每年投入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經費近2000萬元,使“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塔吉克族鷹舞”等一大批民族傳統文化瑰寶得到有效保護。

新疆剛剛結束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非遺”普查,全疆共有3000多項非遺資源項目,95%為少數民族項目。這無疑表明:新疆各民族文化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期。

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也是為了打造今天的文化精品。新疆的文化藝術事業正以令人欣喜的姿态邁上新高度。

深厚積澱

從地域上看,木卡姆音樂現象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的19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分布,與古代“綠洲絲綢之路”的軌迹大緻相符。千百年來,這條灑滿商旅背影和清脆駝鈴的文化走廊在貫通東西貿易的同時,也将無數個散布于戈壁和沙漠的生命之島——綠洲聯通起來,成為不同民族、地域人們相互溝通、交流的重要紐帶。生長于各個綠洲的木卡姆藝術,正是憑借這條紐帶獲得傳播、發展,同時經過曆代城邦官邸、寺院與市井鄉村間從俗到雅、又從雅到俗的反複提升,最終形成具有“高文化”特征的世界性藝術樣式。

其實,早在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成功“申遺”之前,已經有四個國家的三項木卡姆被列入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名錄。那麼,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與其他國家的木卡姆相比,自身獨特的曆史文化價值體現在哪裡?

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把目光投向與維吾爾木卡姆存在千絲萬縷聯系的漢族音樂。《漢書·西域傳》記載,漢解憂公主與烏孫王之女第史,曾回長安學習古琴并帶回許多中原樂器和樂工。後第史與龜茲王绛賓成婚,多次入漢朝賀,又從長安帶回大量樂工、樂器,甚至龜茲人的宮殿、禮儀也都依從漢族傳統。古代龜茲樂是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的重要源頭,可見從漢代起,漢族音樂文化的基因就已存留在後世木卡姆之中。時至今日,十二木卡姆每套的第一部分,依然被稱為“穹乃額曼”(“大曲”之意),折射出與漢唐大曲間的某種聯系。

古代西域音樂的東傳,也賦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厚重的文化價值。音樂史家黃翔鵬先生曾考訂宋代詞牌《瑞鹧鸪》來自唐代開寶年間大曲《舞春風》的摘編,指出其保存着維吾爾音樂特色,而《舞春風》就是當時傳入内地的龜茲大曲。周吉先生進一步将《瑞鹧鸪》與維吾爾族古典音樂中的“納瓦調式”相比較而發現,前者恰恰是納瓦調式省略了半音、變化音和中立音之後的“簡化形式”。

類似事例還有很多,各種原因恐怕不能簡單歸結為文化的偶然和巧合。雖然公元9世紀後的維吾爾人西遷、伊斯蘭教東傳、蒙古人入主等一系列曆史變遷,使今天的新疆地區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發生重大變革,木卡姆的歌詞、曲調、樂器乃至樂曲名稱等,也出現一定程度的突厥化、伊斯蘭化傾向,但其音樂并未與古代西域和漢族的音樂形成斷層。

正是中華音樂文明幾千年的深厚積澱,賦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無與倫比的曆史文化價值。

音樂特征

從音樂本體方面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音樂在調式、音律、節拍、節奏及樂器組合等方面,都呈現出與現存漢族傳統音樂不同的特征。在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中,普遍存在以遊移形态出現的四分中立音律;在貫穿木卡姆始終的曲調模式中,又蘊含着以do、re、mi、fa、so、la、si等為結束音的多種調式類型,甚至音階的同一音位也存在兩個以上不同的音級。這些獨特表現造就了木卡姆充滿西域風情的迷人魅力和藝術價值,也使其成為完善中國音樂本體特征的重要一環。

維吾爾木卡姆的節拍、節奏組合亦頗具特色。據周吉等學者研究,常規節拍、複合節拍、混合節拍,以及每小節增加半拍或四分之一拍而形成的“增盈節拍”和複合節拍中“三拍二連音”、“三拍四連音”的節奏型及其變體,在維吾爾木卡姆中大量存在。它們的多樣組合打破了常規節奏、節拍單一整齊的模式,形成靈活多變、充滿激情與張力的律動,使木卡姆音樂豐富多彩、變化萬千。維吾爾木卡姆的伴奏樂器多樣,有吹奏樂器乃依、巴拉曼、蘇乃依,拉弦樂器薩塔爾、艾捷克,彈撥樂器彈布爾、都塔爾、熱瓦甫、卡龍,擊弦樂器锵(揚琴),打擊樂器達普、納格拉、薩帕依等十餘種。許多樂器殘留着中原、南亞及阿拉伯音樂文化的烙印。它們編織出的奇妙音響,成為塑造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風格不可或缺的要素。

分布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主要包括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擁有廣泛的地域分布。作為維吾爾木卡姆主體和代表的十二木卡姆,主要流傳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和田、阿克蘇地區和新疆北部的伊犁地區;吐魯番木卡姆流傳在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市和鄯善、托克遜兩縣;哈密木卡姆流傳于新疆東部的哈密市和伊吾縣;刀郎木卡姆主要流傳于喀什地區的莎車縣、麥蓋提縣、巴楚縣和阿克蘇地區的阿瓦提縣。

維吾爾木卡姆的結構十分龐大。以十二木卡姆為例,每套含樂曲20至30首,包括瓊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三部分,全部演唱需20多個小時。木卡姆的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齊唱、獨唱,歌詞格律與押韻方式複雜多樣,内容包括民間歌謠、曆代文人詩作、長篇叙事詩和警句格言等,是維吾爾人思想情感的代言和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古往今來,木卡姆已滲透于維吾爾人的血液之中,承載着飽嘗生存艱辛的維吾爾人的激情與歡樂、痛苦與憂傷。維吾爾人能走路就會跳舞,能說話就會唱歌,他們用音樂和舞蹈诠釋着生命的真谛,堅韌樂觀地與惡劣的自然和多舛的命運抗争。所有這一切,成就了維吾爾木卡姆不可替代的社會文化價值。現代都市人,似乎很難體味木卡姆中維吾爾人對生命和世界的獨特感悟——是對甜蜜愛情和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對生命的崇高禮贊和熱烈擁抱?還是對人在旅途如白駒過隙的無限感歎和悲劇情懷?“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當人們跋涉在茫茫戈壁中,望見天邊小小村落升起的袅袅炊煙,聽到遠處飄來悠揚而略帶沙啞的薩它爾琴聲和如泣如訴的淺吟低唱時,内心該有怎樣的慰借與感動!木卡姆是與維吾爾人相伴一生的偉大藝術,是生存于戈壁綠洲中的維吾爾人歡樂與憂傷的交響、生命與靈魂的歌唱!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申請時間:2006年

類别:古典音樂

地區:新疆

編号: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古典音樂綜合藝術形式,是流傳于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于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肇始于民間文化,發展于各綠洲城邦國宮廷及都府官邸,經過整合發展,形成了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即興性、大衆性的藝術風格,并成為維吾爾族的傑出表現形式。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優秀的古典音樂,即大型古典音樂套曲的稱謂。它是維吾爾人民創作出來的一部巨大的音樂财富,素有"東方音樂明珠"之譽稱。

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除"古典音樂"意思外,還具有"法則"、"規範"、"曲調"等多種含義,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達斯坦(叙事詩dastan)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組成。

十二木卡姆音樂曆史非常悠久,它繼承和發揚了古代西域音樂中的《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伊州樂》、《于田樂》等音樂傳統,以漢唐時期已形成了完備的藝術形式,對中國音樂的發展産生過積極的影響。公元十六世紀,由葉爾羌汗國的阿曼尼薩汗王後組織音樂家們,将民間流傳的十二木卡姆音樂進行了系統的規範,使木卡姆音樂更加完整地保留下來。

現存在木卡姆音樂有多種不同風格的類型,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備,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廣為流傳。喀什木卡姆共有十二套,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十二木卡姆。

申遺情況

通過對60位老藝人的采訪,參與申遺的工作人員錄制了長達2200分鐘的錄像、18小時的錄音,搜集了幾百幅圖片資料,最終完成了申報所需要的10分鐘電視短片及不短于兩小時的資料片和圖片資料。2006年11月25日,木卡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的評選中以全票通過了申報。

伊朗—波斯

主條目:伊朗音樂

伊朗古典音樂使用12個調式,即12種“達斯特加赫”,其中舒爾、瑪胡爾、霍馬雲、塞加赫、查哈爾加赫、納瓦、拉斯特一潘吉加赫為正格調式,而達什提、阿布阿塔、巴亞特一托爾克、阿夫沙裡和伊斯法罕則是副格調式,它們是由正格調式派生出來的,被稱為“阿瓦茲”。伊朗人認為這些調式各自表現不同的情緒。如納瓦調式表現平安,霍馬雲調式表現幸福,塞加赫調式則表現痛苦和悲傷。

作為表演形式和音樂體裁的“達斯特加赫”也有12套。“達斯特加赫”的表演有很強的即興性,演奏一套“達斯特加赫”通常需要30一45分鐘,也可長達一小時,還可簡化到10分鐘。無論長短,每套“達斯特加赫”必須包括四個部分,以散闆序奏“達拉馬德”開始,接下來依次為“阿斯勒阿瓦茲”、“塔拉尼夫”,最後在“蘭格”中結束。每套“達斯特加赫”的首尾使用同一調式,這一調式名也就成為這套樂曲的标題,如“納瓦達斯特加赫”、“舒爾達斯特加赫”等。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結部由各種程式化的曲調“古謝”構成,“古謝”可以使用其他調式。如在“舒爾達斯特加赫”中,在演奏“古謝”時可以把fa變為升fa,這樣就會引起調

式色彩的變異。“古謝”可長可短,有時用地區命名,如“熱布爾古謝”、“拉萬迪古謝”;有時用人名命名,如“胡馬雲古謝”、“曼伊古謝”。在12套“達斯特加赫”中所用的所有“古謝”統稱“拉迪夫”。學會演奏“古謝”需要很高的技巧和創新的精神。伊朗的傳統唱法較為特殊,演唱中常用一種稱為“塔赫裡爾”的真假聲交替唱法。伊朗的傳統樂器品種紛繁,有彈撥樂器塔爾(六弦琉特)、塞塔爾(四弦琉特)、桑圖爾(揚琴)、和卡龍(近似維吾爾族樂器卡龍);拉弦樂器有卡曼恰(與維吾爾族樂器艾捷克類似);吹奏樂器有唢呐、稱為“納伊”的箫;打擊樂器有手鼓、冬巴克鼓等。自由節奏是伊朗器樂曲演奏中的特點。

土耳其

主條目:土耳其音樂

土耳其古典音樂包括宮廷藝術音樂、蘇菲宗教音樂。塞爾柱和奧斯曼帝國的宮廷藝術音樂,采用阿拉伯-波斯風格;同時,其理論家和作曲家,亦對土耳其音樂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土耳其古典音樂的調式體系雖然是建立在阿拉伯-波斯的基礎上,但它發展得更為精細。土耳其的音程計算以“庫瑪”為基本單位,每個庫瑪為22~23音分,常用的音程有5種,分别包含4、5、8、9、12個庫瑪。4個庫瑪為小半音;5個庫瑪為大半音;8個庫瑪為小全音;9個庫瑪為大全音;12個庫瑪接近增二度。土耳其音樂的調式稱作“木卡姆”,其種類繁多,部分來自波斯-阿拉伯,部分為土耳其人所創造。最基本的木卡姆有13種,其名稱、音階排列及所含的庫瑪如下:注:上述譜例中加有若幹特殊記号用以表示土耳其音樂中的微音程。為升高1個庫瑪,#為升高4個庫瑪,為升高5個庫瑪;為降低1個庫瑪,為降低4個庫瑪,為降低5個庫瑪。上述13種木卡姆中的前7種,大體相當于自然七聲音階調式。查爾加赫(主音為C,屬音為G)和拉斯特(主音為G,屬音為D)與do調式相似;胡塞尼(主音為A,屬音為E)和納瓦(主音為A,屬音為D)相當于re調式;庫爾迪(主音為A,屬音為D)為mi調式;普塞利克(主音為A,屬音為E)和烏夏克(主音為A,屬音為D)類似la調式。其餘的6種木卡姆希賈茲、胡瑪雲、烏紮爾、曾庫萊、卡爾吉阿爾及蘇茲納克,分别包含一個或兩個增二度音程。土耳其音樂的節奏,主要以鼓來體現,同阿拉伯音樂一樣,也是根據鼓不同時值的低音“迪姆”和高音“泰克”鼓點作各種組合來形成繁多的節奏型的。這種節奏型的周期性反複叫做“烏蘇爾”。其中包括各種拍子,還有由48拍和88拍為一個周期的。音樂家在進行創作時,根據樂曲特性,選定一種烏蘇爾通曲使用。但技藝高超的演奏家,對它卻常加以變奏。

土耳其古典音樂的形式結構多樣,歌曲嚴格遵循奧斯曼時代的詩詞格律,并成為曲式的基礎。聲樂形式,有散闆的“加澤爾”和“塔克西姆·萊亞利”以及以各種烏蘇爾構成的“沙爾克”、“貝斯泰”、“卡爾”等。其中沙爾克也常作為古典歌曲的總稱。器樂中最常見的形式是“塔克西姆”和“佩什雷夫”。塔克西姆是樂器即興獨奏,也常用作樂曲的序奏或不同木卡姆樂曲之間的過渡;佩什雷夫則是固定節拍的器樂合奏,通常作為前奏。土耳其古典音樂中最重要的體裁叫“法瑟爾”,它是一種大型的多樂章的聲樂和器樂組曲。樂曲一般首先是一段塔克西姆,然後是器樂合奏,接着是使用一木卡姆的聲樂和器樂段落。法瑟爾所用的樂器主要有坦布爾、烏德、卡曼恰、卡侬、内伊、達夫等;聲樂則以男聲合唱為主,也有用混聲合唱的。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木卡姆是一種結構嚴謹的傳統樂種,十分适于即興表演。木卡姆為阿塞拜疆的古典音樂,吸收了源自民族的歌頌英雄業績的行吟詩人的曲調、節奏和表演技巧,在全國各地的各種場合都能聽到木卡姆的演唱。這一含有裝飾音的樂種,由一位男性或女性歌手演唱,與傳統樂器的演奏,特别是“塔爾”(長柄11弦琴)、卡曼恰(四弦胡琴)、達夫(一種大型手鼓)的樂手配合表演。木卡姆不可能以固定的形式流傳,流行的各種樂曲版本,都是由不同的宗師傳承下來。他們培養各自的弟子,使其具備即興發揮的微妙藝術素養和熟練的技巧,能夠表現該樂種的多種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也就賴以保存下來。

木卡姆的當代表現形式反映了阿塞拜疆不同時期的複雜的曆史,尤其是和波斯人、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以及其他突厥語系民族的交往。阿塞拜疆木卡姆和伊拉克的“瑪卡姆”,波斯的“拉迪夫”和土耳其的“瑪卡姆”具有相同藝術特征。

過去,木卡姆主要是在兩種世俗場合表演:婚宴和私人家庭舉行的藝術行家的聚會。蘇非派修士和被稱為塔茲(ta`zie)或莎比(shabih)的宗教戲劇藝術家也從事木卡姆的表演。一些官方組織的比賽或是民間自發組織的非正式比賽經常會幫助一些較有造詣的音樂家确立聲望。不幸的是,20世紀社會和政治的動蕩,尤其是阿塞拜疆被并入蘇維埃聯盟之後,過去那種适合木卡姆發展的社會與宗教的城市環境已不複存在。另外,演出技藝和傳承方面的嚴重西化消損着木卡姆的美學特點與表現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