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變化

月相變化

月球反射太陽光面積的不同産生的變化
當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被太陽直射的月球部分,這就是滿月。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隻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陽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朔月;而當首度再見到月球明亮的部分時,稱為“新月”。當地月聯線和日地聯線正好成直角時,我們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被太陽直射的部分的一半,這就是上弦月。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它是曆法中曆月和星期的來源。這個時間比月球公轉的時間(恒星月)要長,因為當月球繞地球公轉時,地球也在繞太陽公轉,一個朔望月月球大約要繞(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轉隻繞360度)。所以一恒星月大約為29.53 * 360 / 389.11 = 27.32天。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滿月 ——虧凸——下弦月——殘月——新月,就這樣循環,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約是一個月。
  • 中文名:月相變化
  • 周期:29天

内容簡介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面(白道面)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黃道面)之間有5度夾角,因此新月或滿月時月地日之間往往并非完全是一條直線。當月地日之間完全是一條直線時就可以觀察到日食(新月時)或月食(滿月時)。正是由于這5度的傾斜,每月都有朔和滿月然而并非每月都有月食和日食。

概念

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東地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着。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裡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産生原因

由于月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明,在太陽光照射下,向着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被自己擋住的)。随着月球相對于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可以簡單的歸納為兩條:

1、月球不發光,不透明。

2、與月、地、日三者的相對位置有關。

月相周期變化

新月

約在農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這時是農曆初一。此月相與太陽同升同落,隻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蛾眉月

新月過後,月球向東繞地球公轉,從而使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東邊偏了一些。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個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呈鐮刀形的一部分,稱為蛾眉月,這時是農曆初三、四。蛾眉月日出後月出,日落後月落,與太陽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隻有當太陽落山後的一段時間和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上弦月

約在農曆每月初七、初八,月球繞地球繼續向東運行,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成90度。地球上的觀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邊亮,呈半圓形叫上弦月。假設觀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則上弦月約正午月出,黃昏時,它出現在正南天空,子夜從西方落入地平線之下。

盈凸

約在農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月球西邊被太陽照亮部分大于一半,即為凸月。凸月正午後月出,黃昏時在東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後繼續西行,黎明前從西方地平線落下,大半晚可見。

滿月

農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于地球的兩側。由于白道面與黃道有一夾角,通常情況下,地球不能遮擋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對着地球,稱為滿月或望。

虧凸

農曆十六到-農曆二十二左右,滿月以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此時的月相稱為虧凸月。

下弦月

農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度。這時我們看到月球東半邊亮呈半圓形,月面朝東,稱為下弦月。它在子夜時升起在東方地平線上,黎明日出時高懸于南方天空,正午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下半晚可見。

殘月

農曆二十四左右----月末。

月相的名稱

在北半球看見的月相,在南半球看見的每一個都會是上下左右倒置的。

月球在各個階段的相位,依照下列的順序皆有特定的名稱:

看不見

看不見

 

12am

蛾眉月

右側的1-49%可見

左側的1-49%可見

下午到黃昏之後

3pm

上弦月

右側的50%可見

左側的50%可見

中午之後到子夜之前

6pm

盈凸月

右側的51-99%可見

左側的51-99%可見

午後至夜晚的大部分時間

9pm

滿月(望)

可見整個月球

可見整個月球

日落後至日出前(整夜)

12pm

虧凸月

左側的51-99%可見

右側的51-99%可見

入夜之後到清晨

3am

下弦月

左側的50%可見

右側的50%可見

子夜到次日中午

6am

殘月(虧眉月)

左側的1-49%可見

右側的1-49%可見

曙光前到清晨

9am

當太陽和月球對齊在地球的同一側,月球是朔,而月球朝向地球的是未被陽光照亮的一側。當月球的亮面漸增(從地球看見的明亮表面逐漸增加),月相的變化依序是朔、新月、眉月、上弦月、盈凸月、和滿月的相位,然後成為虧凸月、下弦月、殘月和晦。雖然眉月較為普通與常見,但眉月和殘月的位置是互換的,上弦月和下弦月有時也被稱為半月。

當一個被照亮一半的球體被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時,可見到的被照明區域是一個被圓和橢圓(橢圓的長軸和圓的直徑是一緻的)的交集所定義的二度空間(平面)。如果半橢圓相對于半圓是凸出的,則這種形狀是凸月(凸起朝外);如果半橢圓相對于半圓是凹下的,則這種形狀是眉月或殘月(凹下朝内)。

在北半球,如果月球的左邊是黑暗的,則明亮的部份會逐漸增加,同時月球會逐漸凸起(朝向滿月接近)。如果月球的右側是黑暗的,則明亮的部份會逐漸縮減,同時月球會逐漸凹陷(朝向殘月接近)。假設觀測者是在北半球(面向南方),則月球逐漸增亮的部分永遠都是右邊的部分。

月曆

曆月的平均長度是一年的1/12,大約是30.4天左右,而月球相位(朔望月)的循環周期平均是29.53天。因此,月球相位的每個階段在每個月平均都會持續的提前一天。如果你在一個月的每一天都拍攝月球的相位,從日落後的黃昏開始,然後每天延後約25分鐘拍攝,然後在日出之前的淩晨結束,你可以創建出如同圖示的2005年5月8日至2005年6月6日的完整月相複合圖。但要注意在5月20日沒有圖像,因為在5月19日晚間的子夜之前拍了一張,而下一張在5月20日晚間的子夜之後,已經是5月21日才拍攝。同樣的,如果你觀察月曆上月球出沒的時間,有時候也有某一天會被跳過去(即當天沒有月出或月沒)。當月亮在升起的時間接近某一天的子夜之前,則下一次再升起時就會在第二天子夜之後而跳過了一天(月沒和中天有是相同的狀況)。這種跳過一天的現象是人為的曆法造成的,并不是月球的行為古怪。

相對的農曆

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着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這時是農曆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順着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鈎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娥眉月”,這時是農曆初三、四。

随後,月球在天空裡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曆初七、八,半個亮區對着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上弦月過後,在農曆初九左右-農曆十四左右,便是“凸月”。我們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曆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區全部對着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到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再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娥眉形月牙,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

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新月”

月相識别

識别方法

假設滿月是一個圓形,那麼無論月相如何變化,它的上下兩個頂點的連線都一定是這個圓形的直徑(月食的時候月相是不規則的)。當我們看到的月相外邊緣是接近反C字母形狀時,那麼這時的月相則是農曆十五日以前的月相,相反,當我們看到的月相外邊緣是接近C字母形狀時,那麼這時的月相則是農曆十五日以後的月相。

月相變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見,隻緣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面朝西。

滿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東下半夜。

一個口訣(方便記憶):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意思是:上弦月出現在農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側))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現在農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側))朝東,位于東半天空。

附:月相變化圖(注:星空圖上方位為上北下南左東右西。)

上一篇:量子基金

下一篇:飑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