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陰穴

會陰穴

位于人體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的穴位
會陰穴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人體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會陰穴與人體頭頂的百會穴為一直線,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百會為陽接天氣,會陰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應,統攝着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正常運行,維持體内陰陽氣血的平衡,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經常按摩會陰穴,能疏通體内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
  • 中文名:會陰穴
  • 外文名:
  • 别名:屏翳 《甲乙》
  • 出處:《針灸甲乙經》

基本概述

會陰,顧名思義就是陰經脈氣交會之所。此穴與人體頭頂的百會穴為一直線,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百會穴為陽接天氣,會陰穴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應,統攝着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正常運行,維持着體内陰陽氣血和平衡,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

會陰(Huìyīn)【RN 1】

【别名】屏翳《甲乙》

金門《千金》

下極《金鑒》

海底《六集》

下陰别《素問》

【出處】《針灸甲乙經》:“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脈别絡俠督脈沖脈之會。”

【類别】任脈、督脈、沖脈交會穴。

【局部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會陰中心腱。

淺層布有股後皮神經會陰支,陰部神經的會陰神經分支。

深層有陰部神經的分支和陰部内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名解:

1)會陰。會,交會也。陰,陰液也。該穴名意指由人體上部降行的地部陰液在此交會。本穴物質來自人體上部的降行水液,至本穴後為交會狀,故名。

2)下陰别。下,指本穴位于人體下部。陰,陰液。别,别走。下陰别名意指上部降行至此的地部陰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體内。本穴物質為彙聚的地中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内相通,彙聚的經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體内,故名下陰别。

3)屏翳。屏,屏障也。翳,羽毛做的華蓋穴也。屏翳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中不光為地部經水,亦有大量的天部之氣。本穴物質為人體上部降行的地部經水,性溫熱,在由本穴回流體内時亦蒸發出大量水濕之氣,此水濕之氣如同人體的衛外屏障一般,故名屏翳。平翳名意與屏翳同。

4)金門。金,肺金特性之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金門穴名意指本穴有大量涼性水氣循任脈上行。理同屏翳名解。

5)下極。下,下部也。極,極點也。下極名意指本穴位于人體的最下部。海底名意與下極同。

6)任脈别絡俠督脈沖脈之會。本穴物質一是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二為督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三為沖脈之氣的冷降之液,故為任脈别絡俠督脈沖脈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水液及天部的涼性水氣。

運行規律:地部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體内,天部之氣則吸熱上行。

治法: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針灸法

1.平時用灸法三壯。

2.急救用針1寸。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功用】醒神鎮驚,通調二陰。

【主治】

1.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陰痛,陰癢,痔疾,脫肛。

2.溺水,窒息,産後昏迷,癫狂。

【文獻】

1、《流注指微賦》:禁針(平日)。

2、《針灸銅人經》:灸三壯,主會陰、谷道瘙癢。

3、《針灸甲乙經》:任脈别絡,俠督脈、沖脈之會。卷九:小便難,竅中熱,實則腹皮痛,虛則癢瘙,會陰主之。

4、《針灸聚英》:卷一: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針補,尿屎出則活。餘不可針。

5、《普濟》:女子經不通,男子陰端寒沖心。

6、《針灸資生經》:卷四:産後暴卒,灸會陰,三陰交。

配伍

1、配三陰交,有強陰醒神的作用,主治産後暴厥。

2、配魚際,有養陰瀉熱的作用,主治陰汗如水流。

3、配中極、肩井,有行氣通絡,強陰壯陽的作用,主治難産,胞衣不下,宮縮無力,産門不開等。

4、配腎俞,治遺精。

5、配蠡溝,治陰癢。

6、配人中,陰陵泉,治溺水窒息。

名稱由來

會陰穴名首見于《甲乙經》:“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脈别絡,挾督脈沖脈之會,刺入二寸,留三呼,灸三壯"。在此之前《素問·氣府論》有"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下陰别一"的記載。之後的針灸着有名為下極、金門、海底、下陰别者,但在穴歸類中皆稱為會陰。《千金翼方》将其歸入足少陰腎經,《針灸經穴圖考》歸入督脈,其它針灸專着均歸任脈。

保健要領

會陰穴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人體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會陰穴保健很重要為人體長壽要穴。會陰,顧名思義就是陰經脈氣交會之所。此穴與人體頭頂的百會穴為一直線,是人體精氣種的通道。百會為陽接天氣,會陰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應,統攝着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正常運行,維持體内陰陽氣血的平衡,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經常按摩會陰穴,能疏通體内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按摩會陰穴,還可治療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等症。

會陰穴的保健方法有三:

其一是點穴法:睡前半卧半坐,食指搭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點按會陰108下,以感覺酸痛為度。

其二是意守法:姿勢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會陰穴,守住會陰約15分鐘,久之,會陰處即有真氣沖動之感,并感覺身體輕浮松空舒适無比。

其三是提腎縮穴法: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氣時小腹内收,肛門上提(如忍大便狀),會陰随之上提内吸,呼氣時腹部隆起,将會陰肛門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此外,女性生孩子以後,陰道肌肉變得松弛,40歲以後,則更缺乏彈性。但如果經常走T型台步,可使陰部肌肉保持張力,有利于提高性生活質量。男性走T型台步,不斷按摩陰囊,亦有利于補腎填精。所以,無論男女,經常走走T型台步,還可緩解緊張情緒,感受時代氣息,有利于心理健康。

穴位按摩

    按摩

按摩會陰穴時正坐,腰背後靠,或雙足分開,呈半蹲狀态,用左手中指指腹按壓會陰穴,右手中指的指腹按壓在左手的指甲上;雙手中指交疊,力度稍微重些,有酸脹的感覺,每日早晨和晚上用左右手輪流交疊按摩會陰穴,每次大約按揉1至3分鐘。

2.針刺

會陰穴的方法:會陰穴直刺0.5-1寸(孕婦慎用)。

3.艾灸

會陰穴艾條灸5-15分鐘,會陰穴艾炷灸3-5壯。

相關知識

人體穴道名稱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内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内穴、胃腸穴、手三裡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複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裡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裡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裡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裡斯腱穴。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幹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于緻命,其餘36個穴是緻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緻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闾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人體要害穴位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跷、陰跷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滞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内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髒,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系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髒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于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于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滞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滞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髒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内為心髒。擊中後,沖擊心髒,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于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滞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髒或脾髒,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髒,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髒,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髒,傷内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髒,阻血破氣。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别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内傷氣機。

3、足三裡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幹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絡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内外銜接,内屬于髒腑,外絡于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内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内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跷脈、陽跷脈、陰維脈、陽維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