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漢

曹丕篡漢

漢朝篡位事件
曹丕篡漢又稱曹丕廢漢稱帝、曹丕代漢,指的是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代漢自立的事件。[1]
    中文名:曹丕篡漢 外文名: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形式:禅讓

簡介

東漢末年,皇權衰落,群雄割據。曹操挾持漢獻帝,曆經數十年征戰,逐步統一北方,被封為魏王,掌握漢末實權。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位為魏王,并逼早已徒具虛名的漢獻帝“禅讓”。​同年十月,漢獻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讓”給曹丕。曹丕故作推辭,在“三讓”之後才“答允”接受。十月二十九日,丕登壇受禅,改國号為魏,改元黃初,是為魏文帝,并尊曹操為武皇帝,廟号太祖。十一月一日,曹丕封業已退位的獻帝為山陽公。至此,曆一百九十餘年的東漢正式結束,三國時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曆史背景

客觀條件

一是東漢末年,漢室皇權衰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曆經數十年征戰,統一北方,封為魏王,掌握漢末實權。

二是曹丕繼位後與曹操時代已經不一樣了。首先,曹操對于漢室,對于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是有感情的,自己打着興複漢室的旗号,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當然要顧及到自己言行的影響。而曹丕不同,曹丕的權力是建立在父親的基礎上,他手下的臣子也多是隻忠于曹魏,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朝中已經沒有了強大的反對派,沒有哪位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政治力量可以和曹丕抗衡。

三是漢獻帝已無人可靠,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也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最後的雖然凄慘但至少比較安穩的歸宿。

主觀因素

曹丕和他父親曹操不同,接過魏王位子之後整天想着如何更上一層樓,登上天子的寶座。漢獻帝的禅讓是一場勞心勞力的大運動,整個曹魏上上下下幾乎都調動了起來。曹丕發動起自己所有的力量,一起演了一場戲。先是曹丕的臣子勸進,臣子講述了很多理由,說曹丕如何如何,可以稱帝,漢室如何如何,天命衰微。後是大臣們紛紛去聒噪漢獻帝,威逼利誘,漢獻帝無奈,隻能頒布诏命,表示自己懇求禅位與曹丕。于是曹丕順理成章的改漢為魏。

曹魏政權

概況

魏朝(公元220年-266年),首都洛陽,始于魏文帝曹丕,滅亡于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武帝。魏朝,共12帝。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建安十八年,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

以其皇室姓曹,曆史上又稱“曹魏”。曹魏置司、豫、兖、青、徐、涼、雍、冀、幽、并、荊、揚等州,并且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毋丘儉征伐高句麗後,朝鮮半島的一半地區也并入了曹魏版圖。北部幽州的地境達于遼東,南部諸州大緻依秦嶺、淮河分别與漢、吳相接,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

曹丕稱帝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位為魏王,同年十月十三日,早已徒存名号的漢獻帝劉協被迫宣布退位,将象征皇位的變經诏冊奉交曹丕。曹丕按例三讓之後于同月二十九日升壇受禅,正式成為天子,改國号為魏,建元黃初。

十一月一日,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并且給萬戶,在山陽依然奉行漢朝年号,可以用天子的規格進行祭祀,對曹魏上書不稱,漢獻帝在山陽縣還活了十四年,五十四歲壽終正寝,而山陽公這個封号,也由他的子孫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西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子孫被殺,封地才被廢除。又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号太祖。授匈奴南單于呼廚泉魏國奎緩,并賜青蓋車、乘輿等。十二月,定都洛陽。

制度改革

一、在職官制度方面:曹丕稱帝後,對職官制度進行了一些重要改革。改相國為司徒,禦史大夫為司空,從而恢複了被曹操廢除的三公官制(大尉、司徒、司空)。此後司徒、司空位号雖尊貴,但通常不幹預朝政。曹丕又設秘書監和中書省,中書省置監令,主管通知傳達百官奏事,起草诏令,以此将尚書台的權力分散,改變東漢後期尚書權職太重的現象。

二、在在經濟方面,曹丕繼續推行屯田制,重視水利建設。這樣,魏國實力進一步增強,開始着手攻打吳、蜀,以圖統一大業。

主要戰況

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出兵攻吳,圍攻江陵時魏軍中流行疫病,江水上漲曹丕率軍撤退。

魏黃初五年(公元224年)l月,曹丕親率大軍二次攻吳,因遇暴風雨,江水暴漲,隻好退兵。

魏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三次攻吳,也以無功而返告終。

曹丕去世

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大子曹睿繼位,是為明帝。

上一篇:馬六甲困局

下一篇:075型兩栖攻擊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