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驅

光驅

用來讀寫光碟内容的部件
光驅拼音Guāngqū,電腦用來讀寫光碟内容,也是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裡比較常見的一個部件。随着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驅成為計算機的标準配置。目前,光驅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驅(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1]
    中文名:光驅 拼音:Guāngqū

簡介

光驅是電腦裡比較常見的一個配件。當年随着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驅在電腦諸多配件中的已經成标準配置,但随着U盤等移動存儲的發展,光驅使用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目前,光驅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驅(DVD-ROM)、康寶(COMBO)和DVD刻錄機等。另外還有最新的HD-DVD及藍光DVD,而HD-DVD還未普及就已經遭到淘汰了。

組成結構

一、光驅的控制面闆

相對于其它多媒體設備,光驅具有較強的獨立控制功能。

1、耳機插孔連接耳機或音箱,可輸出AudioCD音樂。

2、音量調整輸出的CD音樂音量大小。

3、指示燈顯示光驅的運行狀态。

4、緊急出盒孔用于斷電或其他非正常狀态下打開光盤托架。

5、打開/關閉/停止鍵控制光盤進出盒和停止AudioCD播放。

6、播放/跳道鍵用于直接使用面闆控制播放AudioCD。

中國台灣光驅和韓國光驅一般具備直接播放CD的控制功能,而不必占用系統資源。日本産品在設計和生産上往往省去這個功能鍵,這也是它們區别中國台灣和韓國流行品牌光驅沒有播放鍵,可要小心看看是不是REMARK産品!

二、光驅的内部結構

以SonyCDU511光驅為例簡述如下:

1、底部結構用十字螺絲刀擰開光驅底闆的四個固定螺絲,壓下連在光驅面闆上的固定卡,将底闆向上擡起,即可将其拆下,可以看到光驅底部固定着機芯電路闆,它包括了伺服系統和控制系統等主要的電路組成部分。

2、機芯結構用細鐵絲插入面闆的緊急出盒孔将光盤托架拉出,壓下上蓋闆兩端的固定卡,卸開光驅面闆,然後再打開上蓋闆,可以看光到整個機芯結構。

(1)激光頭組件包括光電管、聚焦透鏡等組成部分,配合運行齒輪機構和導軌等機械組成部分,在通電狀态下根據系統信号确定、讀取光盤數據并通過數據帶将數據傳輸到系統。

(2)主軸馬達光盤運行的驅動力,在光盤讀取過程的高速運行中提供快速的數據定位功能。

(3)光盤托架在開啟和關閉狀态下的光盤承載體。

(4)啟動機構控制光盤托架的進出和主軸馬達的啟動,加電運行時啟動機構将使包括主軸馬達和激光的頭組件的伺服機構都處于半加載狀态中。

其實光驅的結構遠比現在介紹的要複雜,對于普通用戶,在正常情況下,特别是在産品的保修期内,建議不要經易折卸光驅。

工作原理

在激光頭讀取數據的整個過程中,尋迹和聚焦直接影響到光驅的糾錯能力以及穩定性。尋迹就是保持激光頭能夠始終正确地對準記錄數據的軌道。當激光束正好與軌道重合時,尋迹誤差信号就為0,否則尋迹信号就可能為正數或者負數,激光頭會根據尋迹信号對姿态進行适當的調整。如果光驅的尋迹性能很差,在讀盤的時候就會出現讀取數據錯誤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在讀音軌的時候出現的跳音現象。

所謂聚焦,就是指激光頭能夠精确地将光束打到盤片上并受到最強的信号。當激光束從盤片上反射回來時會同時打到4個光電二極管上。它們将信号疊加并最終形成聚焦信号。隻有當聚焦準确時,這個信号才為0,否則,它就會發出信号,矯正激光頭的位置。聚焦和尋道是激光頭工作時最重要的兩項性能,我們所說的讀盤好的光驅都是在這兩方面性能優秀的産品。目前,市面上英拓等少數高檔光驅産品開始使用步進馬達技術,通過螺旋螺杆傳動齒輪,使得1/3尋址時間從原來85ms降低到75ms以内,相對于同類48速光驅産品82ms的尋址時間而言,性能上得到明顯改善。

而且光驅的聚焦與尋道很大程度上與盤片本身不無關系。目前市場上不論是正版盤還是盜版盤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心點偏移以及光介質密度分布不均的情況。當光盤高速旋轉時,造成光盤強烈震動的情況,不但使得光驅産生風噪,而且迫使激光頭以相應的頻率反複聚焦和尋迹調整,嚴重影響光驅的讀潘小過于使用壽命。在36X-44X的光驅産品中,普遍采用了全鋼機芯技術,通過重物懸垂實現能量的轉移。但面對每分鐘上萬轉的高速産品,全鋼機芯技術顯得有些無能為力,市場上已經推出了以ABS技術為核心的英拓等光驅産品。ABS技術主要是通過在光盤托盤下配置一副鋼珠軸承,當光盤出現震動時,鋼珠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滾動到質量較輕的部分進行填補,以起到瞬間平衡的作用,從而改善光驅性能。

技術指标

(1)數據傳輸率(DataTransferRate),即大家常說的倍速,它是衡量光驅性能的最基本指标。您知道什麼是單倍速光驅嗎?單倍速光驅就是指每秒可從光驅存取150KB數據的光驅。想來您是沒有用過的,因為它早已退休了。現在年青一代的24或32倍速光驅每秒鐘能讀取3600KB和4800KB的數據,是不是很厲害啊。

(2)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AccessTime),平均尋道時間是指激光頭(光驅中用于讀取數據的一個裝置)從原來位置移到新位置并開始讀取數據所花費的平均時間,顯然,平均尋道時間越短,光驅的性能就越好。

(3)CPU占用時間(CPULoading),CPU占用時間是指光驅在維持一定的轉速和數據傳輸率時所占用CPU的時間,它也是衡量光驅性能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标。CPU占用時間越少,其整體性能就越好。

(4)數據緩沖區(Buffer),數據緩沖區是光驅内部的存儲區。它能減少讀盤次數,提高數據傳輸率。現在大多數光驅的緩沖區為256K,512K,2M的,像華碩的就是2M的;另外,帶刻錄功能的一般擁有2M的緩存。

接口類型

光存儲驅動器的接口是驅動器與系統主機的物理鍊接,它是從驅動器到計算機的數據傳輸途徑,不同的接口也決定着驅動器與系統間數據傳輸速度。目前連接光存儲産品與系統接口的類型:

ATA/ATAPI接口

ATA/ATAPI(ATAttachment/ATAttachmentPacketInterface,AT嵌入式接口/AT附加分組接口)是計算機内并行ATA接口的擴展。ATA也被稱為IDE接口,ATAPI是CD/DVD和其它驅動器的工業标準的ATA接口。ATAPI是一個軟件接口,它将SCSI/ASPI命令調整到ATA接口上,這使得光驅制造商能比較容易的将其高端的CD/DVD驅動器産品調整到ATA接口上。

ATA/ATAPI接口的驅動器也習慣上叫增強IDE(EIDE)接口驅動器,它是在IDE接口上的擴展。IDE接口是光存儲産品最具性價比的産品,也是市場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光儲接口,絕大多數的光驅都是通過ATA/ATAPI接口連接在主機上的。

USB接口

USB的全稱是UniversalSerialBus,最多可連接127台外設,由于USB支持熱插拔,即插即用的優點,所以USB接口已經成為掃描儀的标準接口。USB有兩個規範,即USB1.1和USB2.0。

USB1.1是目前較為普遍的USB規範,其高速方式的傳輸速率為12Mbps,低速方式的傳輸速率為1.5Mbps。注意:這裡的b是Bit的意思,1MB/s(兆字節/秒)=8MBPS(兆位/秒),12Mbps=1.5MB/s。目前,家用低端掃描儀主要為USB接口類型。

USB2.0規範是由USB1.1規範演變而來的。它的傳輸速率達到了480Mbps,折算為MB為60MB/s,足以滿足大多數外設的速率要求。USB2.0中的“增強主機控制器接口”(EHCI)定義了一個與USB1.1相兼容的架構。它可以用USB2.0的驅動程序驅動USB1.1設備。也就是說,所有支持USB1.1的設備都可以直接在USB2.0的接口上使用而不必擔心兼容性問題,而且像USB線、插頭等等附件也都可以直接使用。

現在主機均帶有USB接口,因此USB光儲應用極其方便,作為外置式光儲設備的接口,應用相當靈活,而且不必再為接口增加額外的設備,減少投入。

IEEE1394接口

IEEE1394接口是蘋果公司開發的串行标準,中文譯名為火線接口(firewire)。同USB一樣,IEEE1394也支持外設熱插拔,可為外設提供電源,省去了外設自帶的電源,能連接多個不同設備,支持同步數據傳輸。

IEEE1394分為兩種傳輸方式:Backplane模式和Cable模式。Backplane模式最小的速率也比USB1.1最高速率高,分别為12.5Mbps/s、25Mbps/s、50Mbps/s,可以用于多數的高帶寬應用。Cable模式是速度非常快的模式,分為100Mbps/s、200Mbps/s和400Mbps/s幾種,在200Mbps/s下可以傳輸不經壓縮的高質量數據電影。

1394b是1394技術的升級版本,是僅有的專門針對多媒體--視頻、音頻、控制及計算機而設計的家庭網絡标準。它通過低成本、安全的CAT5(五類)實現了高性能家庭網絡。1394a自1995年就開始提供産品,1394b是1394a技術的向下兼容性擴展。1394b能提供800Mbps/s或更高的傳輸速度,雖然市面上還沒有1394b接口的光儲産品出現,但相信在不久之後也必然會出現在用戶眼前。

相比于USB接口,早期在USB1.1時代,1394a接口在速度上占據了很大的優勢,在USB2.0推出後,1394a接口在速度上的優勢不再那麼明顯。同時現在絕對多數主流的計算機并沒有配置1394接口,要使用必須要購買相關的接口卡,增加額外的開支。目前單純1394接口的外置式光儲基本很少,大多都是同時帶有1394和USB接口的多接口産品,使用更為靈活方便。

SCSI接口

SCSI-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是種較為特殊的接口總線,具備與多種類型的外設進行通信。SCSI采用ASPI(高級SCSI編程接口)的标準軟件接口使驅動器和計算機内部安裝的SCSI适配器進行通信。SCSI接口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小型機上的高速數據傳輸技術。SCSI接口具有應用範圍廣、多任務、帶寬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熱插拔等優點。

SCSI接口為光存儲産品提供了強大、靈活的連接方式,還提供了很高的性能,可以有7個或更多的驅動器連接在一個SCSI适配器上,其缺點就在于昂貴的價格。SCSI接口的光驅需要配合價格不菲的SCSI卡一起使用,而且SCSI接口的光驅在安裝、設置時比較麻煩,所以SCSI接口的光驅遠不如IDE接口光驅使用廣泛。SCSI接口的光存儲産品更多的是應用于有特殊需求的專業領域,家用産品幾乎沒有采用此類接口的。

并行端口

使用并行端口,用戶無需打開機箱來安裝,隻需用連接線連接在PC的并行端口上,再在系統内加載必要的驅動程序就可以正常使用。并行端口的光儲産品數據傳輸率很低,采用雙向模式可以達到100KB/s到530KB/s的數據傳輸率,而EPP模式則可以達到1200KB/s的傳輸速度,是标準速率的12倍。但相對于内置式的ATA/ATAPI接口,這樣的數據傳輸速度根本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對于較為新型的外置式的USB或IEEE1394接口,并行端口在速度和兼容性方面都要落後很多。并行接口的光存儲已基本被市場淘汰,産品已銷聲匿迹了。

最早期的光儲産品還采用過一些專用接口,如索尼、美上美、松下等光驅廠商,都開發了本公司專用和光驅接口。此類接口之間互不兼容,如SONY的是34芯接口,而松下的則是40芯的接口。因此,這類專用接口需要額外的硬件支持,例如随機附帶的驅動卡。另外,一些聲卡如SoundBlaster、ProAudioSpectrum等,也在卡上集成這類專用的光驅接口。由于兼容性差,目前此類光驅已極其罕見了。

讀盤速度

CD-ROM速度的提升發展非常快,去年24X産品還是主流,如今48X光驅也已經逐步普及了。值得注意的是,光驅的速度都是标稱的最快速度,這個數值是指光驅在讀取盤片最外圈時的最快速度,而讀内圈時的速度要低于标稱值,大約在24X的水平。現在很多光驅産品在遇到偏心盤、低反射盤時采用階梯性自動減速的方式,也就是說,從48X到32X再到24X/16X,這種被動減速方式嚴重影響主軸馬達的使用壽命

。值得慶幸的是,筆者最近倒是在英拓光驅上找到了“一指降速”的功能設置。按住前控制面闆上Eject鍵2秒鐘,光驅就會直接地從最高速自動減速到16X,避免了機芯器件不必要的磨損,延長了光驅的使用壽命。同樣,再次按下Eject鍵2秒鐘,光驅将恢複度盤速度,提升到48X。此外,緩沖區大小,尋址能力同樣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筆者認為,以目前的軟件應用水平而言,對光驅速度的要求并不是很苛刻,48X光驅産品在一段時間内完全能夠滿足使用需要。因為目前還沒有哪個軟件要求安裝時使用32X以上的光驅産品。此外,CD-ROM作為數據的存儲介質,使用率遠遠低于硬盤,總沒有誰會将WIN98安裝在光盤上運行吧?

容錯能力

相對于讀盤速度而言,光驅的容錯性顯得更加重要。或者說,穩定的讀盤性能是追求讀盤速度的前提。由于光盤是移動存儲設備,并且盤片的表面沒有任何保護,因此難免會出現劃傷或沾染上雜物質情況,這些小毛病都會影響數據的讀取。為了提高光驅的讀盤能力,廠商獻計獻策,其中,“人工智能糾錯(AIEC)”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AIEC通過對上萬張光盤的采樣測試,“記錄”下适合他們的讀盤策略,并保存在光驅BIOS芯片中。以方便光驅針對偏心盤、低反射盤、劃傷盤進行自動的讀盤策略的選擇。由于光盤的特征千差萬别,所以目前市面上以英拓為首的少數光驅産品還專門采用了可擦寫BIOS技術,使得DIYer可以通過在現方式對BIOS進行實時的修改,所以說FlashBIOS技術的采用,對于光驅整體性能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保養技巧

大家知道,激光頭是最怕灰塵的,很多光驅長期使用後,識盤率下降就是因為塵土過多,所以平時不要把托架留在外面,也不要在電腦周圍吸煙。而且不用光驅時,盡量不要把光盤留在驅動器内,因為光驅要保持“一定的随機訪問速度”,所以盤片在其内會保持一定的轉速,這樣就加快了電機老化(特别是塑料機芯的光驅更易損壞)。另外在關機時,如果劣質光盤留在離激光頭很近的地方,那當電機轉起來後很容易劃傷光頭。

散熱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電腦的通風條件及環境溫度的高低,機箱的擺放一定要保證光驅保持在水平位置,否則光驅高速運行時,其中的光盤将不可能保持平衡,将會對激光頭産生緻命的碰撞而損壞,同時對光盤的損壞也是緻命的,所以在光驅運行時要注意聽一下發出的聲音,如果有光盤碰撞的噪音請立即調整光盤,光驅或機箱位置。

發展曆程

第一代光驅:标準型

之所以管第一代光驅叫做标準型,是因為第一代光驅制定了很多光驅的标準,并且沿用至今,比如一張光盤的容量為640Mb(筆者這裡稱的光盤制傳統的CD-ROM),光驅的數據傳輸率為150KB/S,這一标準也奠定了幾倍速光驅這一光驅獨特的叫法,比如40倍速光驅的傳輸速度為150KB/S*40=6000KB/S。筆者手頭正好有那時的一些曆史資料,讓我們再重溫一下。

1991年,由有全球1500家軟體廠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deiaPCWorkingGroup公布第一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規格,帶動了光盤出版品的流行。一張光盤的容量是640MB,光驅的數據傳輸率為150KB/S(被國際電子工業聯合會定為單倍速光驅),平均搜尋時間為1秒。随着市場的不斷需求,硬件技術的不斷增進。

1993年,第二代MPC規格問世,光驅的速度已變成了雙倍速,傳輸率達到了300KB/S,平均搜尋時間為400ms。

400ms的平均尋道時間,300KB/S的傳輸率,640MB的容量,對于目前動辄配一個7200轉、2MBcache,30GB容量的朋友來說可能覺得第一代光驅速度太慢,容量太小。但要知道第一代光驅出現的時候還是大家用軟盤作為主要移動拷貝媒介,經常用10多張盤拷貝一個軟件或遊戲,然後用2、30分鐘将它裝入機器内,如果其中一張盤有質量問題或拷錯了,整個工夫就白費了。那時候硬盤也隻有200MB上下,400MB的硬盤要1700、1800才能買到。筆者還清晰的記得在第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他新買的光驅時,當時的感覺就是無限的遊戲和軟件,并且裝起來快截又方便。當然,不久筆者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塊光驅,新加坡的唯用,倍速,1000多塊。

第一代光驅的特點是光驅剛剛出現,制定了光驅的很多技術标準,作為軟驅與硬盤交換數據的替代品,增大了容量,提高了速度,極大的提高了效率。那時候國内品牌非常少,比較有代表的品牌象SONY、Philips及新加坡的一些品牌。

第二代光驅:提速型

筆者劃分的第二代主要是指光驅從4速發展到24速(32速)這一時間段。因為之後從32速再往高速光驅發展過程中雖然速度也在提高,但更多的技術發展目标已不在速度上,因此劃入下一代。

光驅發展了一段時間,由于其相對于軟盤極大的優越性逐漸普及起來,成為裝機時的标準配置。上百MB的軟件、遊戲也漸漸多了起來。裝軟件還稍微好一點,裝一遍就完了,玩遊戲時經常要從光盤調用數據,此時光驅讀取速度太慢也逐漸突顯出來,有時候一個遊戲走到下一關讀一下數據要讀2、3分鐘,特别是玩仙劍這樣的RPG遊戲,經常要在各關之間穿梭,玩一個小時要有20分鐘用來讀盤,這誰受得了,怎麼辦?提速。

此時提速也成為各家廠商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标,速度從4倍速、8倍速、一直提高到24倍速、32倍速。此時光驅的支持格式也有發展,1995年夏,MultimdeiaPCWorkingGroup公布第三代規格标準。兼容光盤格式包括:CD-Audio、CD-Mode1/2、CD-ROM/XA、photo-CD、CD-R、Video-CD、CD-I等。

這個時間筆者的朋友換了一個ACER16速的光驅,使用起來确實感覺快了,還記得筆者那時候打仙劍都喜歡去他那,看着載入數據條"唰"一下的過去了,心情也愉快起來。但速度快了也并不都好,由于光盤轉速太快,噪音變大,發熱量變大。當然産品的問題還是要技術的發展來解決,光驅也進入了第三代--發展型。

第二代光驅的特點是光驅逐漸普及起來,但速度慢的弱點也突出起來,提高速度成為各家制造廠商技術競争的首要目标。光驅支持的格式也漸漸多了起來。

市場上主流的依然是洋品牌及台灣品牌,象Toshiba、NEC、Acer等,出現了一些國産品牌,但還沒什麼氣候。

第三代光驅:發展型

光驅速度再往上提高,傳輸速度慢的問題已得到很好的解決,但速度提高後所帶來的問題卻漸漸顯現出來。高速度的旋轉會産生震動、噪音和熱能,震動也會使激光頭難以定位,尋道時間加長,并容易與激光頭發生碰撞,刮花激光頭;産生的熱能會影響光盤上的化學介質,影響激光頭的準确定位,延長尋道時間;引起的噪音會使人精神上産生不爽的效果,容易疲勞。

這一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國内廠商發展起來,以其完善的品質、低廉的價格受到消費者得青睐,成為市場的主流。

第三代的特點是速度已不是各廠商發展技術的主要目标,大家紛紛推出新技術,使光驅讀盤更穩定,發熱量更低,工作起來更安靜,壽命更長。國内廠商發展起來,成為市場主流。

市場上洋品牌及台灣品牌份額有一定減少,許多國内品牌崛起,象奧美嘉源興、大白鲨、美達等等。

第四代光驅:完美型

又經過幾年的發展,光驅的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各家廠商的産品雖然可能采用的技術略有不同,但産品品質卻都臻于完善,甚至說完美,表現在糾錯率更強,傳輸速度更快,工作起來更穩定、更安靜、發熱量更低。 

保養維護

大家知道,激光頭是最怕灰塵的,很多光驅長期使用後,識盤率下降就是因為塵土過多,所以平時不要把托架留在外面,也不要在電腦周圍吸煙。而且不用光驅時,盡量不要把光盤留在驅動器内,因為光驅要保持“一定的随機訪問速度”,所以盤片在其内會保持一定的轉速,這樣就加快了電機老化(特别是塑料機芯的光驅更易損壞)。另外在關機時,如果劣質光盤留在離激光頭很近的地方,那當電機轉起來後很容易劃傷激光頭。

散熱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電腦的通風條件及環境溫度的高低,機箱的擺放一定要保證光驅保持在水平位置,否則光驅高速運行時,其中的光盤将不可能保持平衡,将會對激光頭産生緻命的碰撞而損壞,同時對光盤的損壞也是緻命的,所以在光驅運行時要注意聽一下發出的聲音,如果有光盤碰撞的噪音請立即調整光盤,光驅或機箱位置。

光驅最常見的故障多半是由于操作不當所引起的,這類故障不會損壞光驅的任何部件,隻要正常的設置後便可以繼續使用。

安裝方法

在沒有光驅的電腦上安裝軟件是相當麻煩的,有了外置光驅之後就會方便許多了。當然,使用外置光驅也必須注意其安裝使用上的一些特點,才能正确使用。

外置光驅内部由一隻外置驅動盒和一隻普通的IDE光驅組成,二者通過40芯的IDE接口線連接在一起。外置驅動盒還提供給IDE光驅電源線和音頻輸出線,其中IDE光驅可換接其它同類光驅。

外置光驅與電腦連接很簡單,先将附帶的信号線一端接到外置光驅背面标有“ToComputer”的接口,另一端接到電腦的并行口上。如果還要同時使用打印機,可将打印線接外置光驅背面标有“ToPrinter”的接口上,最後給外置光驅接上電源線,打開電源開關即可。下面以Commuter外置式光驅為例,介紹其安裝。

1、DOS下驅動程序的安裝

運行驅動盤的Install程序,按照提示逐步安裝,完畢後重新啟動。外置光驅即被分配了一個驅動器符号,可正常使用。

在已經安裝了驅動程序的電腦上使用,隻要在電腦啟動前正确連接好外置光驅即可。

其實Install程序所做的工作隻是将驅動程序“Patapicd.sys”拷貝到“C:\Commuter”目錄中,在“Config.sys”中加入“Devicehigh=C:\Commuter\Patapicd.sys”,在“Autoexec.bat”中加入“C:\DOS\Mscdex.exe”。

2、Windows98下驅動程序的安裝

運行驅動盤的“Setup”程序,按照提示逐步安裝,完畢後打開“我的電腦”,即可見到一個新的CD-ROM驅動器圖标,可正常使用。如果沒有出現新的CD-ROM驅動器圖标,一般重新啟動即可。

安裝了驅動程序的電腦,在沒有接外置光驅時,點擊“控制面闆”中的“系統”,尋設備管理”标簽,可看到“系統設備”中多了一個“DataStorTechnologyParallelBusenumerator”驅動程序。在接外置光驅時,除了上面一個驅動程序外,還可看到另外多了兩個驅動程序:“CDROM:(相應的CD-ROM型号)”和“SCSI控制器:EPPParallelPorttoATA/ATAPIAdapter-Windows95”。

該外置光驅在Windows98下完全即插即用,在安裝了驅動程序的電腦上,不需重新啟動,隻要直接連上外置光驅,驅動程序馬上自動加載并産生一個新的CD-ROM驅動器符号。一旦取下外置光驅,驅動程序馬上取消相應的CD-ROM驅動器符号并自動卸載。

安裝使用外置光驅過程中,以下一些情況需特别注意:

★在Windows98下驅動程序的安裝過程中,選擇設備驅動程序時,需正确選擇“DataStorTechnology:DataStorTechnologyParallelBusEnumerator”;

★在Windows98下使用外置光驅時,總是先打開外置光驅電源,再用數據線連接電腦的并行口。如果沒打開外置光驅電源就連接,Windows98将檢測不到外置光驅的連接,驅動程序不會自動加載,外置光驅不能使用,此時即使再打開電源也沒有用處。必須拔下數據線,打開外置光驅電源,重新再用數據線連接電腦的并行口;

★Windows98下使用外置光驅時,總是先拔下數據線,再關閉外置光驅電源,否則極有可能引起電腦死機。因為先關閉外置光驅電源再拔下數據線,Windows98将檢測不到外置光驅的脫開,不會取消相應的CD-ROM驅動器符号并卸載外置光驅的驅動程序,從而造成系統混亂。

★如果在Windows98下,外置光驅的驅動程序造成了設備沖突而不能解決時,外置光驅将不能使用,此時的補救辦法是将外置光驅在DOS下的驅動程序加到Windows98的“Config.sys”(Devicehigh=C:\Commuter\Patapicd.sys)和“Autoexec.bat”(C:\Windos\Command\Mscdex.exe)中,連好外置光驅後重新啟動即可使用,不過外置光驅的即插即用功能也就失效了,使用時,必須在電腦啟動前正确連好外置光驅。

★外置光驅的數據傳輸率為最高1.25MB(并行口為EPP模式)或最高250KB(并行口為标準模式),故應在CMOS中将并行口設成EPP模式。

故障維修

故障現象:當光驅出現問題時,一般表現為光驅的指示燈不停地閃爍、不能讀盤或讀盤性能下降;光驅盤符消失。光驅讀盤時藍屏死機或顯示“無法訪問光盤,設備尚未準備好”等提示框等。

1.光驅連接不當造成

光驅安裝後,開機自檢,如不能檢測到光驅,則要認真檢查光驅排線的連接是否正确、牢靠,光驅的供電線是否插好。如果自檢到光驅這一項時出現畫面停止,則要看看光驅(主、從)跳線是否無誤。

提醒:光驅盡量不要和硬盤連在同一條數據線上。

2.内部接觸問題

如果出現光驅卡住無法彈出的情況,可能就是光驅内部配件之間的接觸出現問題,大家可以嘗試如下的方法解決:将光驅從機箱卸下并使用十字螺絲刀拆開,通過緊急彈出孔彈出光驅托盤,這樣你就可以卸掉光驅的上蓋和前蓋。卸下上蓋後會看見光驅的機芯,在托盤的左邊或者右邊會有一條末端連着托盤馬達的皮帶。你可以檢查此皮帶是否幹淨,是否有錯位,同時也可以給此皮帶和連接馬達的末端上油。另外光驅的托盤兩邊會有一排鋸齒,這個鋸齒是控制托盤彈出和縮回的。請你給此鋸齒上油,并看看它有沒有錯位之類的故障。如果上了油請将多餘的油擦去,然後将光驅重新安裝好,最後再開機試試看。

提醒:不過由于這種維修比較專業,建議大家最好找專業人士修理。

3.CMOS設置的問題

如果開機自檢到光驅這一項時出現停止或死機的話,有可能是CMOS設置中的光驅的工作模式設置有誤所緻。一般來說,隻要将所有用到的IDE接口設置為“AUTO”,就可以正确地識别光驅工作模式了。對于一些早期的主闆或個别現象則需要進行設置。

4.驅動的問題

在Windows系統中,當主闆驅動因病毒或誤操作而引起丢失時,會使IDE控制器不能被系統正确識别,從而引起光驅故障,這時我們隻要重新安裝主闆驅動就可以了。另外,當一個光驅出現驅動重複或多次安裝等誤操作時會使Windows識别出多個光驅,這會在Windows啟動時發生藍屏現象。我們隻要進入Windows安全模式(點選“我的電腦→屬性→CD-ROM”)删除多出的光驅就解決了。

5.光驅不支持DMA

早期的光驅可能不支持DMA,可以将光驅的DMA接口關閉以免造成不兼容等現象。完成設置後,按下“确定”按鈕,重新啟動電腦即可。

DMA接口光驅與主闆不兼容時,也應關閉DMA。如果你真想發揮一下光驅DMA所帶來的性能的話,建議升級主闆的BIOS或光驅的固件(Firmware)。另外,光驅使用久後,會出現讀盤不穩定的現象,我們可以試着關閉DMA,以降低性能,提高穩定性。

6.虛拟光驅發生沖突

我們在安裝光驅的同時,一般會裝個虛拟光驅使用。但安裝虛拟光驅後,有時會發現原來的物理光驅“丢失”了,這是由于硬件配置文件設置的可用盤符太少了。解決方法:用Windows自帶的記事本程序打開C盤根目錄下的“Config.sys”文件,加入“LASTDRIVE=Z”,保存退出,重啟後即可解決問題。

在安裝雙光驅的情況下安裝低版本的“虛拟光碟”後,個别情況會表現為有一個或兩個物理光驅“丢失”!建議:換個高版本的或其它虛拟光驅程序。

7.激光頭老化造成

排除了灰塵造成的原因,如果光驅還不能讀盤很可能是“激光頭”老化了,這時就要調整光驅激光頭附近的電位調節器,加大電阻改變電流的強度使發射管的功率增加,提高激光的亮度,從而提高光驅的讀盤能力。

提醒:大家用小螺絲刀順時針調節(順時針加大功率、逆時針減小功率),以5度為步進進行調整,邊調邊試直到滿意為止。切記不可調節過度,否則可能出現激光頭功率過大而燒毀的情況.

光驅維護

 即便光驅質量再好,技術再新,優化軟件多強,也逃不過老化的厄運。我們能坐以待斃嗎?當然不能。防範最重要,我們平時要養成一些好習慣,有不少人認為這些習慣都是小事,不值得費盡心思去做。實質上,我以前對老一輩玩家的告誡也不當回事,他們說什麼我也不會信,可是現在懂了一點,發現他們講的真是有道理。總之,希望大家看完保養維護後,能自覺的做下去,肯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

1、擁有一個幹淨的工作環境:光驅的激光頭如果髒了,會導緻讀盤不暢,盤狂轉等現象。激光頭的壽命是有限的,但是主要是灰塵等雜物的侵擾降低了使用壽命。而且灰塵可以導緻内部的各種問題,隻要你能想出來的故障,基本上灰塵都可以做到。徹底消滅灰塵是不可能的,不過建議大家使用空氣清新機進行過濾,或者幹脆端盆涼水放在機箱附近也是個好辦法。

2、減少讀盤時間:上面已經提到過,激光頭會老化。如果你用的頻率越高,當然老化的就快啦!這就需要我們勤動手,把光驅裡面的光盤拿出來,讓光驅保持空閑狀态。這樣久而久之,光驅的壽命會大大延長了。如果是光盤版遊戲等,需要光盤才能運作的軟件,我們最好使用虛拟光驅軟件。(不對虛拟光驅軟件做介紹了),壽命大大的提高了。

3、使用質量較好的光盤:光驅每天都要讀取光盤上的大量内容,光盤的質量完全影響到了光驅的整體性能。光盤的清潔和盤面的完整,是一項比任何優化措施更重要的防範措施。光盤高速旋轉,如果盤面特别髒,那些灰塵由于離心力都落到了激光頭上了;而且盤面的劃痕,會讓光驅很久才讀出來,實質上讀取的時候是在加大激光功率,這麼做對壽命的影響很大。但是很少有人買Z版光盤,都喜歡D版(價格便宜量又足,我一直用他……)危害就不多說了,總之,正版軟件還是要支持的。

光驅的維護也就這三種了,其他的當然也有。

分類

光驅是台式機裡比較常見的一個配件。随着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驅在台式機諸多配件中的已經成标準配置。目前,光驅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驅(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CD-ROM光驅:又稱為緻密盤隻讀存儲器,是一種隻讀的光存儲介質。它是利用原本用于音頻CD的CD-DA(Digital Audio)格式發展起來的。

DVD光驅:是一種可以讀取DVD碟片的光驅,除了兼容DVD-ROM,DVD-VIDEO,DVD-R,CD-ROM等常見的格式外,對于CD-R/RW,CD-I,VIDEO-CD,CD-G等都要能很好的支持。

COMBO光驅:“康寶”光驅是人們對COMBO光驅的俗稱。而COMBO光驅是一種集合了CD刻錄、CD-ROM和DVD-ROM為一體的多功能光存儲産品。而藍光combo光驅指的是能讀取藍光光盤,并且能刻錄dvd的光驅

藍光光驅:藍光光驅,即能讀取藍光光盤的光驅,向下兼容DVD、VCD、CD等格式。

刻錄光驅:包括了CD-R、CD-RW和DVD刻錄機以及藍光刻錄機等,其中DVD刻錄機又分DVD+R、DVD-R、DVD+RW、DVD-RW(W代表可反複擦寫)和DVD-RAM。刻錄機的外觀和普通光驅差不多,隻是其前置面闆上通常都清楚地标識着寫入、複寫和讀取三種速度。

選購事項

光驅的選購

為了适應需要,現在主流遊戲均以CD-ROM作為儲存介質,不僅可以方便地移動和保存,而且還包含大量精美的動畫及CD音樂等。但在光驅的實際應用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無法讀盤、識盤困難、讀取速度慢等。對于老用戶,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自己動手修理:清晰磁頭,或調大激光頭功率等。而對于新裝機或升級光驅的朋友,選擇一款優質的CD-ROM是絕對必要的。為此,你确實需要費點心思,才能挑選到貨真價實的光驅。

1.讀盤速度

提到讀盤速度問題,大家都希望CD-ROM能在很短時間内大量傳輸數據,這對于現代應用軟件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應用中,它們速度上的主觀差别并不是很大。光驅的速度指的是最快速度,而這個數值是光驅在讀取盤片最外圈數據才有可能達到的,而讀内圈數據的速度會遠遠低于這個标稱值。此外,緩沖區大小、尋址能力同樣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目前市場上一些讀盤能力較差的光驅在讀取質量差的盤片時,為了确保讀盤質量,會自動降低讀盤速度。因此,想要達到包裝上所标稱的速度是非常困難的。此外,CD-ROM作為數據的存儲介質,使用率遠遠低于硬盤,筆者認為恐怕沒有人會将WIN98安裝在光盤上運行。所以,我們對于光驅速度的要求也不必很苛刻,購買40X或44X的光驅完全能夠滿足很長一段時間内的需要。

由此看來,在選購光驅時,無須追求當時最高倍速的産品。(速度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大型遊戲或大型軟件的運行上。)對于光驅而言,聽CD、看VCD使用8X光驅已經綽綽有餘;玩遊戲使用24X光驅便可以應付自如。

2.容錯能力

如果光驅的速度很快,但容錯能力很差,質量差的盤片在讀取時便很困難,那标稱的速度也就形同虛設,因為這種光驅在讀劣質盤片時的速度基本上隻有16X~24X的水平。而容錯性很好的光驅,不但在讀取劣質盤片時一點都不會打磕巴,而且速度也不受任何影響。由于光盤是移動存儲設備,并且盤片的表面沒有任何保護,因此難免會出現劃傷或沾染上雜物的情況,這些小毛病都會影響數據的讀取。為了提高光驅的讀盤能力,廠商絞盡腦汁,各出奇招。

其中,"人工智能糾錯(AIEC)"是比較成功的一項技術。AIEC對萬張以上存在各種毛病的盤片都進行了研究,"記錄"下問題并開發出相應的對策,并保存在光驅的芯片中。當光驅讀取有問題的盤片時,如果情況與記錄吻合,便采用事先計算好的方法進行糾錯。AIEC在光驅容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是日本健伍公司,目前國内中科代理的"大白鲨"44X及以上産品也包含了這種技術(AIEC)。

此外,一些光驅為了提高容錯能力,還相應地加大了激光頭的功率。當光頭功率增大後,讀盤能力确實有了一定提高,但長時間"超頻"使用會導緻光頭老化,嚴重縮短光驅的壽命。一些光驅在使用僅三個月後就出現了讀盤能力下降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光頭老化的結果。這種方法是極不可取的。那麼,應如何判斷你購買的光驅已被"超頻"了呢?在購買的時候,你可以讓光驅讀一張質量較差的盤片,如果在盤片退出後表面溫度很高,就證明有可能已經被"超頻"。當然這也很可能是其它原因所緻。因而此方法僅供參考。

3.機械問題

由于速度的提升,光驅的發熱量确實增加了不少,傳統的塑料機心由于耐熱能力較差,長時間使用會發生變形,讀盤不順利等現象。而光驅的散熱無法通過散熱片來解決,因此,高發熱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些廠家已經使用全鋼機心來制造光驅。雖然使用鋼機心的光驅成本較普通光驅要高,但壽命顯著提高,從長期使用的角度來看,多花一二十元買個全鋼機心是很值的。目前采用全鋼機心的光驅有"大白鲨44X","美達36X"等。

最後是光驅的噪音問題。随着主軸馬達速度的提高,光驅在全速讀盤時噪音很大,聽起來很不舒服。為此,一些廠家采用了雙油壓動态避震系統來加以解決,确實效果顯著。如果你對噪音比較明感,在購買光驅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一點。

4.品牌

在很多人眼裡,品牌似乎标志着一個産品的質量好壞,在市場上Acer、華碩、源興、飛利浦、索尼等都屬知名品牌。這些名牌産品的質量一般都有保障。但由于CD-ROM結構大緻相同,從而使得假冒産品從很多渠道進入了零售市場。尤其是飛利浦系列光驅,現在市場上一些使用飛利浦機芯或飛利浦激光頭的光驅都标榜是飛利浦産品,用戶在選擇時難辨真僞。此外,還有很多水貨充斥着市場,同一廠家的産品,由于針對銷往國内、外産品的讀盤能力處理上的不同,從非正常渠道進來的水貨産品的讀盤能力很可能要大打折扣。

5.售後服務

售後服務無非就是質量保證期長短的問題,現在光驅産品保修期按不同品牌有三個月到一年不等,保修期的長短在一定程度體現了廠家對自身産品的信心。

比如:華碩的光驅,就提供了三個月包換,一年保修的承諾,讓用戶使用起來很放心。一些沒有正經包裝的散裝光驅或者水貨質量上都存在着潛在的問題。建議你不要購買。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雜牌光驅也聲稱保修一年,而時間一長代理商可能就銷聲匿迹了,使購買時的所謂保修承諾也随風逝去。

6.其它

選購光驅時,還要特别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光驅後部是否支持2針的SPDIF數字輸出,通常我們連接CD音頻信号使用的是光驅後部的4針模拟輸出,而部分高倍速光驅附帶的2針SPDIF接口并沒有使用。如果用戶購買了含有SPDIF輸入的聲卡,就會用到光驅2針SPDIF數字輸出。

此外,緩存的大小也直接影響到光驅傳輸的特性,一般光驅的緩存都不應小于128KB,而且是越大越好。

刻錄技術

随着發展刻錄機的刻錄速度越來越快,刻錄機對緩存容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受成本的限制緩存容量的增加幅度遠遠跟不上刻錄速度的發展。大家知道,在刻錄一盤空白的盤片的時候,不管以何種方式或格式刻錄數據,刻錄機都會預先讀入數據到緩存(Buffer)中,當刻錄機的緩存存滿的時候,刻錄機就會開始執行刻錄數據的動作,緩存中必須要有足夠的數據供給刻錄機才能保證刻錄的順利完成。但是數據傳輸給刻錄機緩存時,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容易造成輸入的速度跟不上刻錄機的寫入速度,如果緩存中數據被耗盡,此時就會發生Buffer UnderRun(緩存欠載)錯誤,這樣就會刻錄失敗,盤片報廢。為了避免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光儲廠商相繼開發了一些防刻死技術,以期望在數據短時間斷流的狀況下,把刻錄的影響降到最低。

防刻死技術都是在激光頭定位精度和Fireware軟件上作了改進,當發生數據傳輸斷流時,刻錄機會自動記錄下斷點,并停止刻錄動作,當緩存内數據符合要求時,再自動尋找到斷點繼續刻錄。這樣就避免了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但防刻死技術也有它自己固有的缺點,首先使用防刻死技術會浪費時間和光盤的空間,在使用防刻死技術的時候,光頭要從寫狀态變成讀狀态,而且要記錄下斷點,然後等待緩存中的數據滿了再從斷點處寫入,一般來說,每使用一次防刻死技術需要大約30秒鐘的時間。同時對于一些光頭精度不高的刻錄機來說,可能因為斷點定位不準确而導緻下次光驅讀取不暢。有些防刻死技術還會出現使刻錄的CD産生爆音等副作用。雖然有如上瑕疵,防刻死技術仍舊是降低刻壞盤幾率的最佳方法之一。

各廠商開發的防刻死技術各不相同,主要采用的有一下幾種:

Burn-Proof

Just Link

Seamless Link

Power-Burn

Exaclink

SAFEBURN

SMART Clone

WriteProof

SuperLink

此外還有一種常見技術叫做光雕刻錄技術。其實光雕刻錄和上邊的刻錄技術并不是一個意思,光雕技術是惠普與威寶公司共同開發的一項允許用戶在光盤背面刻寫個性化圖案的技術,需要刻錄機和光盤同時支持。光雕技術用激光雕刻塗在光盤上的一層特殊材料,使其顔色發生變化,從而實現雕刻的效果。物理結構上光雕刻錄機比一般的DVD刻錄機産品多了一個光頭,專門用來定位的“光學定位器”,用來保證雕刻圖案時的準确定位。通常支持光雕的光盤比普通光盤略貴一點。

Burn-Proof

Burn-Proof是 Buffer Under Run-Proof的縮寫,意思就是緩存欠載保護。該技術由日本Sanyo(三洋)公司開發,也是最早投入商業應用并獲得成功的緩存欠載保護技術之一。

Burn-Proof技術是在刻錄機内部增加了一組特制的芯片,三洋公司為UltraSCSI接口和IDE接口的刻錄機分别開發了相應的控制芯片LC898023和LC898093KM。在刻錄開始後,該芯片組會持續監控刻錄機緩存的狀态,當緩存内的數據發生短缺,且數據量小于所設定的存量底限時,該芯片就會暫停刻錄機的刻錄動作。直到緩存中的數據充滿後,先對比刻錄的數據與緩存中的數據,在将每一筆數據同步後,會搜尋上一個成功刻錄的磁道位置,搜尋到磁道位置後便計算和同步,同時準确定位下一個寫入磁區的位置,從而接上暫停前的情況繼續刻錄。

雖說防刻死技術可以搜索到刻錄停止的位置,但要做到後續刻錄與停止前刻錄數據無縫隙的連接那是根本不能達到的,隻能把二者之間的間歇控制在一個不影響數據讀取的範圍内。在桔皮書規範中規定,CD刻錄中數據之間的間隙不能超過100微米,而中間的細小間隔通過ECC校驗碼來修正。Burn-Proof技術能保證從其停止位置到後續刻錄之間的間隔不超過40微米,完全符合桔皮書标準,不會造成刻錄産品的讀取困難問題,還有效避免的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

Just Link

Just Link是由理光(Ricoh)公司開發的,也是通過内加控制芯片的方法使刻錄機具有防刻死功能,是理光為了對抗三洋的Burn-Proof而開發的。

JustLink的原理是:在燒錄時,監視緩存中已存取的數據量,當緩存中的數據量降低到易發生緩存欠載的水準時,停止寫入的動作并保持當時的狀态,同時繼續存取數據于緩存之中。待存儲到一定量後,在停止的位置後再度開始寫入,如此重複直至燒錄完結,工作原理和Burn-Proof基本一緻,但是間隙控制精度要高得多,可以控制在2μm以内,這對光盤的影響已不太容易察覺到了;Just Link還提供了控制使用次數的支持,可由自己來決定使用與否或使用次數。

JustLink技術與Burn-Proof技術相比有三個較大的不同。一個是BURN-Proof是在出現緩存欠載後才暫停刻錄,直到緩存内數據被充滿才恢複刻錄;而JustLink則是一直監視緩存中的數據量,當數據量減少到一定值(不是到零)時就會暫停刻錄。第二當恢複刻錄時,ustLink允許當緩存内的數據達到一定量就可以重新開始刻錄;而BURN-Proof技術則要等到緩存被注滿數據後才繼續進行刻錄。第三就是JustLink技術最大優點,中斷點和續刻點之間的間隙非常小。在12倍速刻錄時隻有2微米的間隙,而在12倍速下BURN-Proof技術産生的間隙有40微米。而中斷點和續刻點之間的間隙随着刻錄速度的增加也會增大,這樣在刻錄速度增大時,BURN-Proof技術生成的間隙就比較大了。

Seamless Link

Seamless Link技術由菲利浦(Philips)公司所開發,該技術是以理光的Just Link技術為基礎。推出的時間較前兩種晚,因此在程序控制和技術完善程度都要高于前兩種技術。

SeamlessLink的原理是:在進行燒錄的同時,随時監控緩存中的數據量,當數據量下降到一定比例時,關閉激光刻錄頭,同時記錄确切的中斷點(ExactlyRecEndPoint),并使激光刻錄頭保持在暫停時的狀态。當緩存中的數據量上升後,激光刻錄頭根據剛才記下的中斷點數據搜尋到中斷點後重新開始燒錄工作,直至燒錄進程完畢。

SeamlessLink技術除了具備JustLink技術的優點以外,還可以在刻錄過程中實時顯示緩存中的數據量。此外,由于BURN-Proof和JustLink技術需要額外的控制芯片才能實現防止緩存欠載的功能,不但增加了刻錄機的生産成本,而且需要刻錄軟件必須改進和支持。而SeamlessLink技術的實現不需要額外的控制芯片,其指令被集成在刻錄機的FirmWare(固件)上,因此不但降低了生産成本,而且對刻錄軟件沒有提出額外的要求,提高了采用該技術的刻錄機的适用性

Exaclink

是目前較新的防刻死技術,由美國Oak Technology公司研制開發。Exaclink技術所形成的"空隙"不超過1微米,再配合8M的超大容量緩存,其優秀的表現可見一斑!當前代表的産品有LG系列刻錄機。

SAFEBURN

Yamaha公司采用了SafeBurn技術的刻錄機,還輔之以8MB的大容量緩存和刻錄速度控制功能,以将刻錄的穩定性提升得更高。該技術最大的特點是所有的緩存欠載應付措施都在緩存中直接進行,無需外界幹預。即使刻錄中欠載保護啟動,恢複正常刻錄時也不會産生接縫。這是首個無空白區域的鍊接技術。目前這種技術隻應用在雅馬哈刻錄機上。通常雅馬哈的刻錄機價格比較貴,主要面向高端用戶。

SMART Clone

SMART Clone包括了BURNProof防刻死技術和一項與JustSpeed類似的技術,可以通過檢測盤片質量來決定刻盤時的電機轉速和激光頭功率的大小。通過檢測使用的盤片,并與刻錄機上Firmware裡面的數據庫進行對照,找出這張盤片所支持的最佳寫入方法和速度,然後進行刻錄;如果在數據庫上并沒有列出盤片的資料,刻錄機将采用一個默認的方法,記錄下這種盤片的特征以及環境參數,通過這些測試得出一個最佳寫入方法和速度,然後對激光頭的功率進行調整,刻錄盤片,避免因盤片質量和激光功率過大而導緻燒錄失敗。

如果你使用的盤片質量很差,刻錄機将對質量較好的區域采用一個較快的速度,而在質量不好的區域将降速刻錄,最終順利完成刻錄工作。Smart-Clone技術的實用性很強,當我們在拷貝CD音軌的時候,通常從光驅提取音軌數據的速度快于将音軌數據寫入磁盤的速度,Smart-Clone可以将讀寫速度調節一緻,使之均衡,增加光驅的讀盤穩定性。以避免因盤片質量和激光頭功率過大導緻的燒盤問題,雙重保障刻錄成功率。就SMART-Clone技術特點而言,它已經不僅僅單純是解決緩存欠載的技術,它還溶入了其它優化刻錄技術。

Power Burn

PowerBurn技術由Sony公司開發,工作原理和SANYO(三洋)的Burn-Proof基本相同。同其它防刻死技術一樣,它也能及時控制及準确地連接數據刻錄的中斷及恢複點,并且其還能通過為記憶媒體設定最佳的刻錄條件,自動調整主機傳送數據的延誤,以避免将數據寫入時發生緩存欠載錯誤。Power-Burn除了能自動為刻錄機選擇最佳的刻錄條件(如刻錄速度)之外,還會通過查找存儲于Firmware内的光盤資料數據,如建議的刻錄速度及光盤刻錄面的條件等,對光盤的性能進行分析,進而做出最佳的刻錄行為。工作原理與Burn Proof基本相同,二者在間隙控制方面也相差無幾,PowerBurn也是在40微米左右。

WriteProof

WriteProof是Teac公司推出的一種技術。該技術的特點是:在刻錄過程中,檢索模塊不停地檢查緩存中的數據量,當少于10%的時候挂起刻錄,但檢查工作并未停止,直到緩存中的數據量恢複至10%時繼續刻錄;反之,則繼續挂起。由于緩存中的數據量是不停被檢查的,因此提高了刻錄的成功率。當然,這樣付出的代價是對CPU資源的占用率加大

SuperLink技術

SuperLink防刻錄死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刻錄保護技術。其工作原理是在刻錄時監測内置緩存的數據量,當緩存數據為空時,芯片控制刻錄光頭停止工作,等待緩存載滿數據後,會自動搜索刻錄終止點,以不大于10微米的點距進行繼續刻錄。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刻錄CD光盤播放時暴音的出現。根據刻錄機的規定,磁區間的最大間隙不能超過100微米,SuperLink技術達到的10微米間距已經遠低于這項标準。

SuperLink技術基于硬件實現,無須軟件支持兼容性更高,在WINXP這種内置刻錄功能的操作系統中刻錄CD-R/RW可以像使用軟盤一樣方便并且很安全。同時可以保證在完美刻錄的同時可以進行上網、聽音樂等任務,減少了等待的時間

光驅廠商

先鋒、索尼、三星、飛利浦、建興、華碩、

明基、惠普、微星、聯想

上一篇:諾基亞n93

下一篇:馬六甲困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