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

曆史

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
曆史,或者簡稱為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诠釋和研究。曆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變過程,一般專指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演變情形,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曆。簡而言之,即為對過去事實的記載。唐太宗曾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 [1]
  • 中文名:曆史
  • 外文名:history
  • 适用領域:
  • 所屬學科:
  • 拼音:lì shǐ
  • 釋義: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曆史事件

廣義狹義

曆史學指的是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例如宇宙曆史、地球曆史、人類史、鳥類曆史等等。與曆史的概念相對應,曆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曆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曆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曆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曆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曆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曆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适用于曆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适用于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曆史。曆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曆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着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曆史文字,是夾雜着人的情感的曆史。曆史随時産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引證解釋

1.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馀閑,博覽書傳曆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經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曆史了。”

清 黃人《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随其一生之曆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着個知道她的曆史的仆人。

3.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曆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菡子《源遠流長》:“曆史在發展着,豐富着。”

4.指曆史學科

魯迅《書信集·緻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曆史,就該另編一部。”

探源

“曆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曆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我國的第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是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則目張,時索則事叙。紀年術語采用一套古老的“阏逄攝提格之歲”時間術語,“阏逄”相當于“甲”,“攝提格”相當于“寅”。至于為何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幹支體系,司馬光沒有交代。在《史記》的《曆書》裡面也用到了這套多音節幹支術語,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經史學家考證,司馬遷和司馬光所使用的這套多音節幹支術語是我國最早的官方時間術語,屬于“皇綱”性質,故而被采用為曆史的紀年詞語,以表示曆史的正統。“曆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曆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曆”字是指經曆、曆法,也就是人類經曆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曆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曆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曆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曆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曆史》(Historia)一書。

相關

史學

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曆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曆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于曆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曆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曆史學。記錄和研究曆史的人稱為曆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曆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狹義僅指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廣義上:“曆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曆史稱為曆史本體,例如宇宙曆史、地球曆史、鳥類曆史等等。一般來說,曆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曆史,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對于曆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種不同的诠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所說的意思不是字面意思,他說的意思是曆史隻存在于曆史學家對曆史的思想認識之中);

柯林伍德說:“一切曆史都是思想史”;

《大英百科全書》:(1880年版):“曆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百科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今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史學家

曆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曆史的人。

正史

即經過官方編修或認可的曆史,一般較為權威可信。

野史

正史之外帶有傳說性質的曆史。

史書

史書共分為七種類型: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曆史 ;例如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叙曆史 ;例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纂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标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複。把人物在曆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曆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于“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曆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5)國别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别記叙的曆史。例如西漢劉向整理的第一部國别體史書《戰國策》。

(6)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曆史,例如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7)通史:不間斷地記叙自古及今的曆史事件,如《史記》。

雜說

史學究竟是什麼?以上關于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雖然在文獻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确定的,但是從邏輯序列上講,它們其實與曆史學自身演進的自然曆史過程和人們對它加以認識的思想史過程是基本相符的。“史有二義”和今人的“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與“知識體系”說、“超科學”或“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科學”說,可以看作是分别對應于曆史學在其發展曆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個時代的客觀存在事實在曆史學家思想上或理論上的表現形式。其中,“科學”說中的一般“科學”說和其他兩種史學解說,分别反映了曆史學第四個發展時代中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期;至于後者,更确切地說,是當代史學實踐的客觀存在狀态在曆史學家理論形式上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是史學理論工作者對當代史學實踐進行抽象性認識的理論結果。而當今中國曆史學界史學界說紛纭,不過是史學實踐日趨複雜多元的紛亂現實在史學工作者思想上造成認識混亂的切實反映;而且,各自對史學定義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定義者學術背景和研究對象的具體内容的影響。

在如今人的幾種史學的定義中,就中國未來史學的發展而言,比較有意義的是:何兆武先生的“超科學”說、李振宏先生的“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真實性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說和蔣大椿先生的“整合學”說。其中,李、蔣二說雖各自從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相同的角度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得出,但在對曆史學的特性的認識上,實基本一緻,因此可作進一步的融合而成為一派之說。就研究狀況而言,未來中國史學本體論研究,如果說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學派的話,那麼,它們無疑是值得援用為學派建立和發展的理論基礎的解說。

因為,曆史學不僅僅是一種活動,不僅僅是專門的學問或學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更是一門在研究對象和任務方面都具有科學性的特殊學科。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曆史學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門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它更是一門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态意義上的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