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春園

暢春園

清代皇家園林
暢春園,位于北京海澱區,圓明園南,北京大學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園内有前湖、後湖、挹海堂、清雅亭、聽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築。根據明朝筆記史料推測,該園占地1200畝左右,被稱為“京師第一名園”。清代,利用清華園殘存的水脈山石,在其舊址上仿江南山水營建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暑聽政的離宮。園林山水總體設計由宮廷畫師葉洮負責,聘請江南園匠張然疊山理水,同時整修萬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園中。為防止水患,還在園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頤和園東堤)。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 中文名稱:暢春園 所在地:北京海澱區 修建時間:1684年 面積:1200畝左右 主要景觀:前湖、後湖、挹海堂、清雅亭、聽水音、花聚亭 南北長度:1000米 東西寬:600米

由來

暢春園位于北京海澱區,圓明園南,北京大學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園内有前湖、後湖、挹海堂、清雅亭、聽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築。根據明朝筆記史料推測,該園占地1200畝左右,被稱為“京師第一名園”。明朝滅亡後,園址荒廢。

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歸來後,利用清華園殘存的水脈山石,在其舊址上仿江南山水營建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暑聽政的離宮。園林山水總體設計由宮廷畫師葉洮負責,聘請江南園匠張然疊山理水,同時整修萬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園中。為防止水患,還在園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頤和園東堤)。明清易代,京城西郊一帶,明朝修建的園林盡為清朝的皇親貴族及王公大臣們所有。清朝前期,政局比較穩定,經濟逐漸發展。康熙于二十三年(1684)和二十八年(1689)兩次南巡,十分喜愛江南山水之美,便想把江南風景移至京城。當他看到清華園遺址一帶地勢平闊,景色秀美,“沃野平疇,澄波遠岫,绮和繡錯,蓋神臯之勝區也”,便降旨命吳人葉陶,在清華園基址上建造第一座皇家“禦園”,作為“避喧聽政”之所。康熙二十九年(1690),全園建築告竣,正式命名為“暢春園”,寓意“四時皆春”,“八風來朝”、“六氣通達”。暢春園的規模雖然比清華園略有縮小,但園中的殿堂樓閣金碧輝煌,更有皇家氣象。

總體布局

至于暢春園的确切面貌,因為迄今尚未見其盛時的全圖,所以隻能根據文獻記載知其大端。據《日下舊聞考》所載,暢春園坐北朝南,園區南部為議政和居住用的宮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為主的園林部分。由此可見,暢春園當為京城西郊第一座兼有宮廷和遊樂雙重功能的離宮型園林。從橫向來說,暢春園主體建築分為中、東、西三路,三路建築各成體系,但又彼此相連。據一位曾目睹過暢春園的官吏說:暢春園“垣高不及丈,苑内綠色低迷,紅英爛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軒楹雅素,不事藻繪雕工也。”從中可以看出暢春園雖為皇家園林,但整體上仍然具有自然雅淡的特色。暢春園還設有總管大臣、郎中以及總領等官職,用以對暢春園進行管理。著名文學家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就曾做過暢春園總管。 暢春園建成以後,康熙皇帝很喜歡這座園子,為此還專門寫有《禦制暢春園記》一文。由于這裡“酌泉水而甘”,實在是養頤的勝地。所以除了要舉行重大慶典外,康熙皇帝就經常在暢春園内聽政,據後人的詳細統計,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駐跸暢春園,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園内寝宮,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暢春園居住和處理朝政。三十六年間累計居住暢春園257次3800餘天,年均駐園7次107天。最短者為29天,最長者為202天。可見暢春園在康熙朝的重要性。 為了聽政之便,康熙皇帝便把附近的園林都先後賞賜給他的兒子們居住。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暢春園的北邊,修建了“镂雲開月”景區,并賞賜給皇四子胤祯居住。胤祯即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後,便在此基礎上大肆擴建,遂形成圓明園四十景區,并正式命名為圓明園。乾隆時又在圓明園西邊修建了清漪園。至此,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皇家園林區“三山五園”就基本形成。它們是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萬壽山的清漪園和暢春園與圓明園。由于暢春園建造得最早,又為聖祖玄烨皇帝所建,所以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三山五園”之首。在圓明園成為清帝主要活動場所之後,因暢春園位于圓明圓的南邊,故也稱其為“前苑”。

現狀

目前暢春園遺址範圍内分布有北大資源中學校舍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區,以及北京大學暢春園新宿舍區。北京修建北四環路時曾發現了園門地基遺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門于1981年被列為北京市海澱區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暢春園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600米,占地900畝(60公頃)。設園門五座:大宮門、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西北門。正門在南牆東側,門内為暢春園的理政和居住區,中路沿中軸線向内依次為大宮門、九經三事殿、二宮門、春晖堂、壽萱春永殿、後罩殿、雲涯館、瑞景軒、延爽樓、鸢飛魚躍亭。亭北有丁香堤、芝蘭堤、桃花堤、前湖和後湖。東路為澹甯居、龍王廟、劍山、淵鑒齋、藏拙齋、蘭藻齋、太樸軒、清溪書屋、小東門、恩慕寺和恩佑寺。西路為玩芳齋、買賣街、無逸齋、菜園、關帝廟、娘娘廟、凝春堂、蕊珠院、觀瀾榭、集鳳軒等景點。園西出大西門為西花園,有湖泊四處,湖邊散落有讨源書屋、觀德處、承露軒等建築,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景觀暢春園以園林景觀為主,建築樸素,多為小式卷棚瓦頂建築,不施彩繪。園牆為虎皮石砌築,堆山則為土阜平岡,不用珍貴湖石。園内有大量明代遺留的古樹、古藤,又種植了臘梅、丁香、玉蘭、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間散布麋鹿、白鶴、孔雀、竹雞,景色清幽。暢春園這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造園風格影響了在其之後落成的避暑山莊和圓明園(乾隆擴建之前)等皇家宮苑。

自暢春園落成之後,康熙帝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在園内居住,并于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去世于園内清溪書屋。此後雍正、乾隆等皇帝居住于圓明園,暢春園凝春堂一帶改為皇太後居所,其中崇德皇太後(孝聖憲皇後,乾隆帝生母)在園内居住了四十二年。

随着清朝國勢轉衰,逐漸放棄了對園内建築的增建和修補,至道光年間,暢春園已趨破敗,迫使道光帝将恭慈皇太後(孝和睿皇後)接往圓明園绮春園居住。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焚燒圓明園時将其一并燒毀。此後暢春園廢址失于保護,園内殘存建築在同治年間被拆用于圓明園複建工程。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暢春園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駐軍的洗劫,園内樹木山石均被私分殆盡。至民國時期,暢春園遺址已成荒野,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兩座琉璃山門殘存。

目前暢春園遺址範圍内分布有北京大學二附中校舍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區,以及北京大學暢春園新宿舍區。北京修建北四環路時曾發現了園門地基遺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門于1981年被列為北京市海澱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位影響

在與北京大學校園有關的幾座古園林中,暢春園是最晚與北大聯系在一起的,但是以它的曆史和地位而言,卻傲視群園。談曆史,追溯源流,暢春園的前身清華園最晚建于明萬曆十年(1582),比勺園還要早;論地位,暢春園是康熙皇帝為自己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禦園”,而其它幾座都是皇親的“賜園”,等級規格明顯低好多;說影響,暢春園在當時和後來的影響也是其它幾座園林所無法比及的。康熙修成暢春園以後,此後的雍正和乾隆便以此為基礎營建圓明園和清漪園(即後來的頤和園)。至乾隆十五年(1750)清漪園建成,便形成了香山、玉泉山、萬壽山和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圓明園、清漪園等龐大的“三山五園”皇家園林區。從而成為中國曆史上空前的,舉世無雙的龐大宮廷園林。

曆史

暢春園建成以後,康熙皇帝很喜歡這座園子,為此還專門寫有《禦制暢春園記》一文。由于這裡“酌泉水而甘”,實在是養頤的勝地。所以除了要舉行重大慶典外,康熙皇帝就經常在暢春園内聽政,據後人的詳細統計,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駐跸暢春園,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園内寝宮,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暢春園居住和處理朝政。三十六年間累計居住暢春園257次3800餘天,年均駐園7次107天。最短者為29天,最長者為202天。可見暢春園在康熙朝的重要性。

為了聽政之便,康熙皇帝便把附近的園林都先後賞賜給他的兒子們居住。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暢春園的北邊,修建了“镂雲開月”景區,并賞賜給皇四子胤祯居住。胤祯即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後,便在此基礎上大肆擴建,遂形成圓明園四十景區,并正式命名為圓明園。乾隆時又在圓明園西邊修建了清漪園。至此,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皇家園林區“三山五園”就基本形成。它們是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萬壽山的清漪園和暢春園與圓明園。由于暢春園建造得最早,又為聖祖玄烨皇帝所建,所以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三山五園”之首。在圓明園成為清帝主要活動場所之後,因暢春園位于圓明圓的南邊,故也稱其為“前苑”。

上一篇:同方國際

下一篇:外語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