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

文學藝術
文學作品(literature,literary works),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和表達優美并表現具有永久或普遍興趣的作品。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是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和情感,以喚起人的美感,給人以藝術享受。文學作品的内容是指作品所描寫的、滲透了作家思想感情的社會生活。⑴如是真實地反映曆史事件或記載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無虛構情節,隻是在忠于史實的前提下,适當進行藝術加工的,可根據圖書的最大用途歸入曆史類;以形象化方法,生動地描寫人物形象,符合報告文學、故事或小說、散文體裁特征的,才歸入文學類的有關類目。
  • 作品名稱: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嚴冰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
  • 中文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 ISBN:9787301000588
  • 圖書:圖書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01月

基本簡介

馬克思主義對于文學的認識,首先,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态,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學,社會科學那樣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會生活;其三,它是語言的藝術,它以語言為工具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由此可見,文學作品是以語言為工具,以各種文學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達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和情感,以喚起人的美感,給人以藝術享受的著作。

其次,它是用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學、社會科學那樣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會生活

其三,它是語言的藝術,它以語言為工具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是以語言為工具,以各種文學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達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和情感,以喚起人的美感,給人以藝術享受的着作。

内容與形式

文學作品的内容是指作品所描寫的、滲透了作家思想感情的社會生活。具體說,文學作品是作家根據一定的立場、觀點、社會理想和審美觀念,從社會生活中選取定的材料,

經過提煉加工後創造出來的。它包含着客觀因素一現實生活:也包含着主觀因素作家的思想感情。

也就是說,文學作品的内容,就是這主、客觀因素的統一體,是反映在作品中的、包含着作家的主觀評價的客觀現實生活。

文學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的内容賴以顯現的文學的體裁、結構和表現手段等。作品的形式是為表現作品的内容服務的。

文學作品的形式是由結構、語言、體裁等因素構成的。

内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内容服務,這是文學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關系。沒有内容,形式就無法存在;沒有形式,内容也無從表現。這兩者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各以對方為存在條件。應注意,形式并不是一種消極的、被動因素,它反過來以能給予内容以積極的影響。形式對内容的這種反作用表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完美的、适合于内容的形式,可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相同和相似的内容可以表現在不同的形式當中。其次,同内容比較起來,形式的變化要緩慢得多,它一經形成後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适應新内容的新形式往往是在舊形式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地革新,創造而後才逐漸地形成。因此,我們要求思想和藝術的統一,内容和形式的統一,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

基本特點

在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作家始終進行的是形象思維的活動(或方式)。它具有三個特點:首先,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從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鑄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其次,始終離不開想像(幻想、聯想)和虛第三,始終伴随着強烈的感情活動。

主要區别

文學作品的形象思維創作過程決定了文學作品與科學家們的運用邏輯思維創作的學科着作有着根本的區别,其區别可從以下五方面認識:

從内容來說

它們雖然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但學科着作采取了“對世界的科學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實、準确無誤,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必須真實,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質、特征、用途、必須準确,所舉的數字、圖表、例子必須可靠,一切都有具有客觀的實在性;而文學作品則采取了“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方式”,它依據生活而又經過虛構,從不拘泥于真人真事,人物不專用一個模特兒而是雜取多人、合而為一,事件不全用事實而是采取一端、加以生發,環境不隻是依托一地一處而是根據需要加以組合、創造,一切都具有客觀情理性。

從形式來說

它們雖說運用的媒介都是語言,但學科着作的語言貴在樸實明白;而文學作品語言貴在文采飛動。

從作者來說

它們都是思維的成果,但學科着作主要用的是邏輯思維,以客觀事實、統計數字、邏輯的判斷和推理說話;而文學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維,以生動感人的形象描繪說話。

從讀者來說

它們都有認知的價值,但學科着作訴諸讀者以事實與理智,鑒賞者側重于科學真實和實用功能的評價;而文學作品訴諸讀者以感情和想象,鑒賞者側重于藝術真實和審美創造的判斷。

從功能來說

它們都有社會的價值,但學科着作主要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重在實用;而文學作品是社會感化的手段,重在審美。

從以上特征的比較中,可以認為,文學作品與其它着作的區别,在于它不以傳遞特定的具體知識為目的,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不可能獲得科學技術專門知識或具體的科學實驗、生産與工作方法;如果某種着作的主旨為傳達特定的具體知識,那麼盡管它具有優美的文學價值,如司馬遷的《史記》,也不屬于文學範疇。

相關讨論

掌握文學作品與其它着作的本質區别,我們在分類标引過程中,就能較有把握的進行标引了。當然,圖書分類還有其特殊的一些規則,還必須根據這些規則來标引。

下面對文學作品與其它着作的區分進行具體的讨論。

與文學研究着作的區分

在《中圖法(兒童館、中小學館版)》中,文學類圖書包括兩類圖書資料,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圖書和各體文學作品。

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圖書是以探索、研究文學領域規律為目的的科學着作,包括文學理論、文學評論和文學史。這類圖書屬于邏輯思維的科學着作範疇,一般容易作出判斷。較容易混淆的是文學評論中的“文學欣賞”這一類圖書區分問題。

所謂文學欣賞,是讀者觀賞文學作品時特有的精神活動,是以文學作品所提供的形象為根據的感受、體驗和認識的過程。作為分類法中的類目,“文學欣賞”所收的是文學欣賞的理論與方法的着作,包括文學欣賞活動的認識過程、文學欣賞的共鳴現象等一般規律。在《中圖法(兒童館、中小學館版)》中,“文學欣賞”與“文學評論”合為一個類組,歸到“I06文學評論、研究”類目中去。文學評論是文學評論工作者分析、研究作家的作品,幫助讀者正确欣賞和理解各種文學現象,并總結創作經驗、推動創作發展的着作。對文學作品的分析、評價,往往包含作品欣賞的印象、直感的判斷,因此,文學欣賞與文學評論是緊密相關的。指導讀者正确欣賞與理解文學作品的着作應歸入“I06文學評論、研究”及其相關下位類目。如,魏玉山着的《微型小說閱讀與欣賞》,以微型小說的文體及其特點為主線,分章論述微型小說的五個特性,每章附有例文六篇,每篇例文後有作品評析和閱讀提示,其目的在于指導讀者正确欣賞,應入I062.54。

此外,文學作品的簡介、評析,也應歸入“文學評論”。如,楊麗萍主編的《中外名着100部析讀》,選輯100部中外名着篇目(不收作品),逐篇予以介紹性的評析,包括作者簡介和作品析讀,兼有賞析及資料的雙重功用,入I061。同樣,徐波編的《中外文學名着簡介》,亦入I061。

但是,應該注意,以文學作品集(選)的形式編輯的,但又冠于作品欣賞、賞析、選萃等題名的作品,不應歸入“作品欣賞”,雖然也在作品之後編列了作者簡介、注釋等,但其主要目的還是提供作品閱讀,因此,應作為作品歸類。如:

《白話封神演義賞析》,(明)許仲琳原着,入I422.4。

《古今中外文學名篇拔萃:外國短篇小說卷》,柯岩主編,入I41。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與作品欣賞的區别在于其目的是提供閱讀還是指導欣賞。

與曆史着作的區分

文學和曆史是最為鄰近、最為親密的,中國自古以來有“文史一家”之說,表明了原本存在着血緣相通的關系。文學與曆史相互交叉滲透産生了一系列邊緣性文體作品,如曆史小說、曆史劇、史詩、曆史故事、曆史散文(包括回憶錄和傳記)等。這些邊緣文體作品是歸入曆史還是歸入文學,其劃分标準是:以是否忠于史實或虛構為界,史實的記載入曆史,藝術的虛構入文學。

1.曆史小說:

曆史小說是曆史與小說的交叉滲透産生的邊緣文體。它以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曆史社會生活的叙事性文學載體。它可以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作者對故事情節大膽虛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生動,更具有藝術真實和典型意義。曆史小說,其文學的“原色”成份較重,應歸入文學的史傳小說類。

例:《淑妃文繡的一生》,柳溪着,入I427.53。

此外,曆史劇、史詩的文學“原色”成份也很重,也應歸入文學的有關類目。

例:《大風歌》(曆史劇),陳白塵着,入I323。

2.傳記與傳記文學:

傳記,是記載人物生平的圖書資料。傳統的傳記着作,強調的是人物考訂,如年譜、行年考、大事記等,在《中圖法》中,傳記歸為曆史類。傳記文學(或文學性傳記),屬于廣義散文,是以有名有姓的真人真事為對象進行創作的文學。其特征:一是忠于事實,所寫的内容确實是生活中存在和發生過的人和事;二是忠于曆史,通過對人物生平事迹的描寫,表現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在《中圖法》中,傳記文學歸為文學類。應該說,傳記與傳記文學都是曆史與文學相互交叉滲透而産生的邊緣文體作品,隻是它們的“原色”含量有所不同。它們的區别,一般地說,以記述曆史事實為主的史實性傳記屬于曆史科學範疇,入曆史類;用形象化手法生動地描寫人物的文學性傳記屬于文學範疇,入文學類。

然而,傳記與傳記文學(或文學性傳記)的界線是很難截然分清的。2012,一些史年以來實性傳記采用了文學的形象生動的表現形式,沖擊着“傳記”的傳統形式,使傳記與傳記文學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清了。傳記文學不同于虛構的人物故事為内容的其它文學作品,它具有“傳記”和“文學”雙重性質。作為傳記,它有信史的價值,作為文學,它有藝術的功能。在實際圖書分類過程中,有的名為傳記文學,實為曆史着作。因此,傳記與傳記文學的分類要視具體圖書内容來歸類。可以從以下二方面把握:

⑴如是真實地反映曆史事件或記載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無虛構情節,隻是在忠于史實的前提下,适當進行藝術加工的,可根據圖書的最大用途歸入曆史類;以形象化方法,生動地描寫人物形象,符合報告文學、故事或小說、散文體裁特征的,才歸入文學類的有關類目。

例:《偉人孫中山》,李茂高編着,入K827.6。

《我的前半生》,溥儀着,入I521。

《藤野先生》,魯迅着,入I626。

英雄人物事迹和各科先進人物事迹則入D政治有關類目。如,《中國當代少年英雄傳》,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編,入D462.263。

⑵記錄人物一生或較長時間的生活曆史,旨在詳盡地描繪出人物的成長和發展的曆史,入曆史類目;而隻截取人物的某一階段的活動片斷旨在表現一定社會意義的主題的,入文學的“報告文學”或“故事”類目。

例:《徐悲鴻的一生》,入K825.7。

《古今中外科學家故事精粹》,

尹學義編,入I892.7。

《名人少年故事》駱青、劉廣春編寫,入I892.7

3.回憶錄:

回憶錄是作者對自己或他所熟悉的人物過去的生活經曆和社會活動的曆史追述,應屬于曆史範疇。但是,《中圖法(兒童館、中小學館版)》中又将回憶錄分列在“I5報告文學”的下位類和“K106、K206史料”“K8傳記”的範疇中,容量容易引起混淆。根據《中圖法(兒童館、中小學館版)使用手冊》的一些說明,對回憶錄的分類,應注意不同類型圖書的各自區别。

⑴“報告文學”中的回憶錄,是指運用報告文學手段寫作的,富有文學特色,以史實為内容的回憶錄。它的特點是文學色彩很濃,講究形象塑造,個性描繪,語言生動。

例:《在彭總身邊》景希珍口述,入I521。

《我的一家》,陶承着,入I521。

⑵“傳記”類中的回憶錄,是指對某人生平事迹的回憶。“史料”中回憶錄,是指對曆史事件的回憶。

例:《白宮歲月──基辛格回憶錄》,入K837.12。

《茅盾回憶錄》,入K825.6。

⑶通過對人物的回憶而實際叙述某國的政治活動或政治事件的列入各國政治類。

例:《黑格回憶錄》,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編,收錄黑格與裡根的來往信件。信中主要商讨處理美蘇、美中關系等重大問題,入D50。

4.故事體的曆史讀物:

故事體的曆史讀物,在兒童讀物中尤為突出。它以故事體裁為表現形式,事情的描述性、情節的生動性,語言的口語性,都具有故事文體的特征。但是,它又如實地描述真實生活的發展變化過程,所寫的人事地時等都具有一定的客觀事實,具有曆史着作的客觀與真實的内容特征。這類讀物的歸類,主要把握其内容是否具有認識的實用性。如果某一故事體曆史讀物其功能旨在于提供教育認知的,則就應該歸入曆史類去;而隻作為審美娛樂作用的讀物則歸入故事類中去。

例:《二萬五千裡長征》,段萬翰着,入K263。

《三大戰役》,萬慶華着,入K266。

《英俊少年》,墨瑤、水秀編寫,入I892.7

與新聞着作的區分

新聞與文學交叉滲透而産生的邊緣文體作品是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它具有三個方面特點:一是新聞性,它真實準确、迅速及時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富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嚴格忠于事實,寫真人真事,是報告文學的生命。二是文學性,它把客觀事實用藝術形式反映出來,是現實生活的藝術再現。三是政論性,它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和藝術感染力。

在《中圖法(兒童館、中小學館版)》中,對于報告文學的分類是這樣規定的:用文學筆法報道人物生平事迹的入報告文學;用真實姓名作為典型人物并有虛構的故事情節寫成的作品分入小說;叙述人物的傳記、生平事迹或回憶錄入傳記類。而用文學筆調,旨在介紹某一學科領域概況或知識的入有關學科。這一規定可以這麼分析:報告文學與其它着作的區别在于文學筆調的程度。作為真實而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邊緣性文體,報告文學包含多種樣式:記錄性的、概括性的、研究性的、故事性的、見聞錄式的、回憶錄式的等等。不同樣式的報告文學,其文學與新聞的“原色”比例各不相同。故事性(或稱小說性)的報告文學,其文學“原色”較重;概括性、研究性的報告文學,其新聞(或政論)“原色”則較重。因此,文學性較強的報告文學應入文學類,而新聞性、政論性較強的報告文學應入其相關類目。

然而,在實際的分類工作中,這個區分标準還是較難掌握的。報告文學最大特點就是真實而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各種鬥争和經濟建設成就諸如技術革命、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的經驗、體會、科研成果等新人新事,多用報告文學體裁來反映。如果單純用“文學筆調輕重程度”來判明一書的歸屬,那麼,在“政治”、“法律”、“經濟”、“軍事”等類下所列的有關“成就”、“體會”、“經驗”等類目則無書可歸。同時,一般讀者常會先從内容方面來考慮查找這方面的圖書資料,很少從一種文學樣式來考慮查找。因此,僅從“文學筆調輕重程度”來判明圖書的類别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圖書資料的内容性質、作者旨意、讀者對象和本館任務的需要以及分類體系的安排。

根據上述的觀點,對用報告文學體裁寫的着作進行分類不能一概而論。若報告文學着作内容是反映政治概況和經濟建設成就的,可入“政治”和“經濟”有關類目;若反映某研究成果、經驗、某工程技術革新的經過、經驗體會,應入各學科;若其内容是革命回憶錄,應入報告文學的“回憶錄”。

例:《香港,1997》,海綿編着,入D618。

《賀蘭山下的槍聲:甯夏地區重大典型案件審判紀實》,鄒獻朝主編,入D912。

《把一切獻給黨》,吳運铎着,入I521。

與地理着作的區分

文學類的“散文”類中包含“遊記”類散文,地理類中亦設有“旅行·遊記”類目,這兩個類目又如何區分呢?

遊記類散文,是以輕快的筆調和生動的描寫,記述旅遊途中的見聞,包括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名勝古迹,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描述中往往夾以議論或抒情,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

地理遊記,是對自然、名勝、城鄉、物産、習俗的見聞實錄。

兩種圖書的區分标準,是看作者的寫作目的。前者以抒情為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應入文學類;後者以實景為主,意在介紹地理知識,應入地理類。

例:《石英遊記散文》,石英着,入I627。

《海南島遊記》,羅茂繁着,入K928.9。

與科學着作的區分

《雙城記》:“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同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n  2、《百年孤獨》:“很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頭的河床流去,河裡的石頭光滑、潔白,活像史前的巨蛋。”n 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