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餘秋雨創作的散文集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餘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國文化的曆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台灣最佳讀書獎。
  • 書名:文化苦旅
  • 别名:
  • 作者:餘秋雨
  • 類别:散文集
  • 原作品:
  • 譯者:
  •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長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364
  • 定價:22.00元
  • 開本:32開
  • 裝幀:精裝
  • ISBN:780627698X 978-7-5354-4734-0
  • 價格:22.00 元
  • 字數:235000萬字
  • 語種:漢語
  • 語言:白話文
  • 品牌:東方出版中心
  • 其他:本書獲: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 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台灣一九九二年最佳讀書人獎 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01年4月1日

内容提要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國文化的曆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

其中《道士塔》(選入人教版中學教材)《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曆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于筆端。《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随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曆程。

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裡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曆史古迹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幹淨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書籍目錄

自序1

道士塔1

莫高窟9

陽關雪17

沙原隐泉22

柳侯祠27

白蓮洞34

都江堰4l

三峽48

洞庭一角56

廬山64

貴池傩74

青雲譜随想82

白發蘇州9l

江南小鎮99

寂寞天柱山116

風雨天一閣128

西湖夢144

狼山腳下155

上海人163

五城記184

牌坊194

廟宇202

夜航船211

吳江船219

信客227

酒公墓235

老屋窗口244

廢墟252

夜雨詩意258

筆墨祭265

藏書憂281

臘梅290

家住龍華296

三十年的重量304

漂泊者們312

華語情結330

這裡真安靜349

後記36l

創作背景

餘秋雨寫作這本書首先是因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難泯的美國老教授的激發。這位教授雖然年老但卻冒險般地遊曆了我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使作者萌發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并産生對中華文化的思索與追尋。其次,應該是作者對自己,對社會的一種慰借。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靈并對中國文化做出貢獻。所以,餘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辭去官職走出書齋,開始了文化苦旅。

作品評價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的代表作品,但學術界對該作品的評價褒貶不一、毀譽參半

綜合評價

20世紀90年代初,《文化苦旅》以獨特的“身姿”橫空出世,給當時的散文領域吹進了一股新鮮的旋風。直至今天,盡管各界對餘秋雨其人其文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文化苦旅》卻很少有外界的非議與質疑。其原因在于《文化苦旅》走出了往昔散文的靡靡之音,以一種大手法書寫曆史、感悟人生,重點突出對“人”的思考,以悲憫情懷書寫傳統文化中的各種症結,盡管也難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給人以厚重、以滄桑,以震撼、以啟迪。同時他又以飽含深情的筆觸、不拘一格的形式來叙事、來抒情,博得了外觀上的審美愉悅。

其他評價

《文化苦旅》暢銷,并且成就了“文化大散文”風潮,主要還是因為《文化苦旅》自身的文本價值:

1、擺脫了傳統散文過于瑣碎的寫作視角,而以宏大的中國曆史文化為創作背景,在曆史長河中,尋找到人類穿越時空的情感結合點,選取的内容題材又緊扣現代人極其關注并能建立感情聯系的事件和人物,并賦予人生命運的關注和終極體驗。

2、作為散文,《文化苦旅》每篇篇目都比較長,很容易産生閱讀障礙和心理疲勞。但是,作者長期從事戲劇文學教學,具備很強的說故事能力。再長的篇章,讀起來都很輕松,從沒有讀不下去的感覺,關鍵在每一篇散文裡都隐含着一個簡單的故事結構,人物事件簡單,脈絡清晰,有的人物事件本就是讀者都知道的,不過是作者以他的方式重新解讀和演繹,讓閱讀者順着故事脈絡進入,循着故事情節展開,這恰恰符合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

3、講究細節描述,追求細節表現的真實和美感,在許多篇幅裡,隻是一個很簡單的經曆和故事,一個原本簡單的故事就上升到了藝術審美的層次。

4、作者所有的寫作,都建立在自身經曆和體驗的情感基礎上,有的事件是他本人親身經曆,有的曆史故事中,他會虛拟一個大“我”,從一個簡單的人生經曆到一個民族的大事件,都離不開寫作者自己的情感對位。

5、餘秋雨擁有獨特的語言表現力和節奏感,他的文字非常感性,很适合他想表達的内容和想說的故事。恰恰這種語言節奏和說故事的能力,最容易打動廣大的讀者,尤其是大衆讀者。

此外,《文化苦旅》能有如上所述的效果,也同餘秋雨當年的創作狀态有關,以多年的生活和文化積累為基礎,放松的心境,非功利性寫作,這些書後面的因素,也許是最能打動我們的内在原因。

當然,《文化苦旅》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不少人批評的過于煽情,語言太甜等。但瑕不掩瑜,作為一個時代的優秀作品,不但創造了一個純文學圖書暢銷的典型案例,更是給散文創作提供了一個新的成功範本。

再次出版

新版《文化苦旅》作為餘秋雨先生30年曆史文化散文修訂自選集,删掉舊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篇,其中入選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經典篇目全部經過改寫、修訂。新版内容與舊版相比,全新和改寫的篇目達到三分之二以上。堪稱餘秋雨30年來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結晶。

作者簡介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著名美學家和作家,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在内地和台灣出版中外藝術史論專着多部,曾赴海内外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講學。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号,并擔任多所大學的教授。

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餘所着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台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

1983年出版《戲劇理論史稿》,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着作,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着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于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着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于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着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亦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着作獎。其學術可見一二。入載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國際著名學者錄》、《傑出貢獻者名錄》以及美國傳記協會的《五千世界名人錄》等。

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機構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國文化傳播坐标人物”。餘秋雨著名的散文集、回憶錄還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借我一生》等。

其作品《信客》被選入浙江、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課本中。

新版目錄

原版初序

新版小叙

第一部分夢如起點

牌坊

寺廟

信客

第二部分中國之旅

我的山河

都江堰

道士塔

莫高窟

沙原隐泉

陽關雪

西域碦什

廢井冷眼

杭州宣言

黃州突圍

山莊背影

甯古塔

抱愧山西

風雨天一閣

第三部分世界之旅

漂泊者

這裡真安靜

魚尾山屋

北歐寒夜

遠方的海

寫經修行

第四部分人生之旅

謝家門孔

巴金百年

佐臨遺言

尋石之旅

文化之痛

天人對話

為媽媽緻悼詞

祭筆​

名人推薦

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白先勇

這個時代是大争議出大成就,我們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風氣,開生面。他的有關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曆史将會敬重。

——賈平凹

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金庸

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錘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餘光中

餘秋雨先生每次到台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國人,都變成了餘先生诠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衆。

——高希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

餘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他三次來美國演講,無論是在聯合國的國際舞台,還是在華美人文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或國會圖書館的學術舞台,都為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搭建了新的橋梁。他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

——何勇聯合國中文組組長

秋雨先生的作品,優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獻價值。他對于我這樣的讀者,正用得上李義山的詩:“高松出衆木,伴我向天涯。”

——汪班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

上一篇:瀕湖脈學

下一篇:待宵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