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通信

數據通信

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新的通信方式
數據通信是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而産生的一種新的通信方式。要在兩地間傳輸信息必須有傳輸信道,根據傳輸媒體的不同,有有線數據通信與無線數據通信之分。但它們都是通過傳輸信道将數據終端與計算機聯結起來,而使不同地點的數據終端實現軟、硬件和信息資源的共享。移動通信系統從20世紀80年代誕生以來,到2020年将大體經過5代的發展曆程,而且到2010年,将從第3代過渡到第4代(4G)。
    中文名:數據通信 外文名:datacommunications 别名: 書名:數據通信 主辦單位:信息産業部數據通信科研所 出版周期:雙月 出版地:北京市 語言種類:中文 開本尺寸:大 16開 國際刊号:1002-5057 國内刊号:11-2841/TP 郵發代号:82-891 創刊時間:1980年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 應用學科:計算機、通信

介紹

發展

第一階段:以語言為主,通過人力、馬力、烽火等原始手段傳遞信息。

第二階段:文字、郵政。(增加了信息傳播的手段)

第三階段:印刷。(擴大信息傳播範圍)

第四階段:電報、電話、廣播。(進入電器時代)

第五階段:信息時代,除語言信息外,還有數據、圖像曆史

通信(Communication)作為電信(Telecommunication)是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的。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1837年莫爾斯發明電報。1873年馬克斯韋爾的電磁場理論。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1895年馬可尼發明無線電。開辟了電信(Telecommunication)的新紀元。1906年發明電子管,從而模拟通信得到發展。1928年奈奎斯特準則和取樣定理。1948年香農定理。20世紀50年代發明半導體,從而數字通信得到發展。20世紀60年代發明集成電路。20世紀40年代提出靜止衛星概念,但無法實現。20世紀50年代航天技術。1963年第一次實現同步衛星通信。20世紀60年代發明激光,企圖用于通信,未成功。20世紀70年代發明光導纖維,光纖通信得到發展。

曆史人物

貝爾(1847-1922),英國人,1868年在倫敦工作。1871年,去波士頓工作。1873年,任波士頓大學教授。1875年,發明多路電報。1876年,發明電話。一生曾獲許多專利。妻子是一位聾人。

馬可尼(1874-1937),意大利人,1894年,在父親的莊園試驗。1896年,去倫敦。1897年,建立無線電報公司。1899年,首次實現英法無線通信。1916年,實現短波無線電通信。1929年,建立世界性無線通信網。曾獲諾貝爾獎金。曾參加法西斯黨。

數據通信曆史

數據通信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随着計算機的遠程信息處理應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早期的遠程信息處理系統大多是以一台或幾台計算機為中心,依靠數據通信手段連接大量的遠程終端,構成一個面向終端的集中式處理系統。60年代末,以美國的ARPA計算機網的誕生為起點,出現了以資源共享為目的的異機種計算機通信網,從而開辟了計算機技術的一個新領域——網路化與分布處理技術。70年代後,計算機網與分布處理技術獲得了迅速發展,從而也推動了數據通信的發展。

1976年,CCITT正式公布了分組交換數據網的重要标準——X.25建議,其後又經多次的完善與修改,為公用與專用數據網的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70年代末,國際标準化組織(ISO)為了推異機種系統的互連,提出了開放系統互連(OSI)參考模型,并于1984年正式通過,成為一項國際标準。此後,計算機網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即按照這一模型來進行。

分類

按信息分

電話通信系統

數據通信系統

有線電視系統

按調制分

基帶傳輸

調制傳輸

按傳輸信号特征分

模拟通信系統

數字通信系統

傳輸手段

電纜通信

雙絞線、同軸電纜等。市話和長途通信。調制方式:SSB/FDM。基于同軸的PCM時分多路數字基帶傳輸技術。光纖将逐漸取代同軸。

微波中繼通信

比較同軸電纜,易架設、投資小、周期短。模拟電話微波通信主要采用SSB/FM/FDM調制,通信容量6000路/頻道。數字微波采用BPSK、QPSK及QAM調制技術。采用64QAM、256QAM等多電平調制技術提高微波通信容量,可在40M頻道内傳送1920~7680路PCM數字電話。

光纖通信

是利用激光在光纖中長距離傳輸的特性進行的,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距離長及抗幹擾性強的特點。目前用于本地、長途、幹線傳輸,并逐漸發展用戶光纖通信網。目前基于長波激光器和單模光纖,每路光纖通話路數超過萬門,光纖本身的通信纖力非常巨大。幾十年來,光纖通信技術發展迅速,并有各種設備應用,接入設備、光電轉換設備、傳輸設備、交換設備、網絡設備等。光纖通信設備有光電轉換單元和數字信号處理單元兩部分組成。

衛星通信

通信距離遠、傳輸容量大、複蓋面積大、不受地域限制及高可靠性。目前,成熟技術使用模拟調制、頻分多路及頻分多址。數字衛星通信采用數字調制、時分多路及時分多址。

移動通信

移動通信(Mobilecommunication)是移動體之間的通信,或移動體與固定體之間的通信。移動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車、火車、輪船、收音機等在移動狀态中的物體。移動通信系統由兩部分組成:

(1)空間系統

(2)地面系統:①衛星移動無線電台和天線;②關口站、基站。

移動通信系統從20世紀80年代誕生以來,到2020年将大體經過5代的發展曆程,而且到2010年,将從第3代過渡到第4代(4G)。到4G,除蜂窩電話系統外,寬帶無線接入系統、毫米波LAN、智能傳輸系統(ITS)和同溫層平台(HAPS)系統将投入使用。未來幾代移動通信系統最明顯的趨勢是要求高數據速率、高機動性和無縫隙漫遊。實現這些要求在技術上将面臨更大的挑戰。此外,系統性能(如蜂窩規模和傳輸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将取決于頻率的高低。考慮到這些技術問題,有的系統将側重提供高數據速率,有的系統将側重增強機動性或擴大複蓋範圍。

從用戶角度看,可以使用的接入技術包括:蜂窩移動無線系統,如3G;無繩系統,如DECT;近距離通信系統,如藍牙和DECT數據系統;無線局域網(WLAN)系統;固定無線接入或無線本地環系統;衛星系統;廣播系統,如DAB和DVB-T;ADSL和CableModem。

基礎理論

頻譜與帶寬

信号是數據的電磁編碼,信号中包含了所要傳遞的數據。信号一般以時間為自變量,以表示消息(或數據)的某個參量(振幅、頻率或相位)為因變量。信号按其自變量時間的取值是否連續,可分為連續信号和離散信号;按其因變量的取值是否連續,又可分為模拟信号和數字信号。

信号具有時域和頻域兩種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和特性。時域特性反映信号随時間變化的情況。頻域特性不僅含有信号時域中相同的信息量,而且通過對信号的頻譜分析,還可以清楚地了解該信号的頻譜分布情況及所占有的頻帶寬度。為了得到所傳輸的信号對接收設備及信道的要求,隻了解信号的時域特性是不夠的,還必須知道信号的頻譜分布情況。信号的時域特性表示出信号随時間變化的情況。由于信号中的大部分能量都集中在一個相對較窄的頻帶範圍之内,因此我們将信号大部分能量集中的那段頻帶稱為有效帶寬,簡稱帶寬。任何信号都有帶寬。一般來說,信号的帶寬越大,利用這種信号傳送數據的速率就越高,要求傳輸介質的帶寬也越大。

下面我們将簡單介紹常見信号的頻譜和帶寬。聲音信号的頻譜大緻在20Hz~2000kHz的範圍(低于20Hz的信号為次聲波,高于2000kHz的信号為超聲波),但用一個窄得多的帶寬就能産生可接受話音的重現,因而話音信号的标準頻譜為300Hz~3400Hz,其帶寬為3kHz。電視信号的頻譜為0~4MHz,因此其帶寬為4MHz。作為一個特殊的例子,單穩脈沖信号的帶寬為無窮大。而對于二進制信号,其帶寬一般依賴于信号波形的确切形狀以及0、1的次序。信号的帶寬越大,它就越忠實地表示着數字序列。

截止頻率與帶寬

根據傅立葉級數我們知道,如果一個信号的所有頻率分量都能完全不變地通過信道傳輸到接收端,那麼在接收端由這些頻率分量疊加起來而形成的信号則和發送端的信号是完全一樣的,即接收端完全恢複了發送端發出的信号。但現實世界上,沒有任何信道能毫無損耗地通過所有頻率分量。如果所有的傅立葉分量都被等量衰減,那麼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雖然在振幅上有所衰減,但并沒有發生畸變。然而所有的傳輸信道和設備對不同的頻率分量的衰減程度是不同的,有些頻率分量幾乎沒有衰減,而有些頻率分量被衰減了一些,這就是說,信道也具有一定的振幅頻率特性,因而導緻輸出信号發生畸變。

通常情況是頻率為0到f赫茲範圍内的諧波在信道傳輸過程中不發生衰減(或其衰減是一個非常小的常量),而在此f頻率之上的所有諧波在傳輸過程中衰減很大,我們把信号在信道傳輸過程中某個分量的振幅衰減到原來的0.707(即輸出信号的功率降低了一半)時所對應的那個頻率稱為信道的截止頻率(cut-offfrequency)。截止頻率反映了傳輸介質本身所固有的物理特性。另一些情況下,則是因為人們有意地在線路中安裝了濾波器以限制每個用戶使用的帶寬,如圖2-4a所示。有些時候,由于在信道中加入雙通濾波器,因而信道對應着兩個截止頻率f和f,它們分别被稱為下截止頻率和上截止頻率。

而這兩個截止頻率之差f-f被稱作信道的帶寬。如果輸入信号的帶寬小于信道的帶寬,則輸入信号的全部頻率分量都能通過信道,因而信道輸出端得到的輸出波形将是不失真的。但如果輸入信号的帶寬大于信道的帶寬,則信号中某些頻率分量就不能通過信道,這樣輸出得到的信号将與發送端發送的信号有些不同,即産生了失真。為了保證數據傳輸的正确性,必須限制信号的帶寬。

2.2.3信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單位時間内能傳輸的二進制位數稱為數據傳輸率。數據傳輸率的提高意味着每一位所占用的時間的減小,即二進制數字脈沖序列的周期時間會減小,當然脈沖寬度也會減小。前一節裡我們已經知道,即使二進制數字脈沖信号通過帶寬有限的理想信道時也會産生波形失真,而且當輸入信号的帶寬一定時,信道的帶寬越小,輸出的波形失真就會越大。換個角度說,當信道的帶寬一定時,輸入信号的帶寬越大,輸出信号的失真就越大,因此當數據傳輸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時(信号帶寬增大到一定程度),在信道輸出端上的信号接收器根本無法從已失真的輸出信号中恢複出所發送的數字序列。這就是說,即使對于理想信道,有限的帶寬也限制了信道數據傳輸率。

早在1924年,H.Nyquist(奈奎斯特)就認識到這個基本限制的存在,并推導出表示無噪聲有限帶寬信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的公式。在1948年,C.Shannon(香農)把奈奎斯特的工作進一步擴展到了信道受到随機噪聲幹擾的情況。這裡我們不加證明地簡述這些現在視為經典的結果。奈奎斯特證明,任意連續信号f(t)通過一個無噪聲的帶寬為B的信道後,其輸出信号為一個帶寬為B的時間連續信号g(t)。如果要輸出數字信号,還必須以一定的速率對g(t)進行等間隔的抽樣。抽樣速度高于每秒2B次是無意義的,因為信号中高于信道帶寬B以外的高頻分量已被信道衰減掉。如果g(t)由V個離散化的電平組成,即每次抽樣的可能結果為V個離散化電平之一,則該信道的最大的數據傳輸率R為:

R=2BlogV(比特/秒)

例如,一個無噪聲帶寬為3000Hz的信道不能傳送速率超過6000比特/秒的二進制數字信号。前面我們僅僅考慮了無噪聲的理想信道。對于有噪聲的信道,情況将會迅速變壞。信道中熱噪聲用信号功率與噪聲功率之比來度量,信号功率與噪聲功率的比值稱為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如果我們用S表示信号功率,用N表示噪聲功率,則信噪比應被表示為S/N。但人們通常不使用信噪比的絕對值,而是使用10logS/N來表示,單位是分貝(dB)。對于S/N等于10的信道,則稱其信噪比為10dB;同樣的道理,如果信道的S/N等于100,則稱其信噪比為20dB;以此類推。香農關于有噪聲信道最大數據傳輸率的結論是:對于帶寬為BHz,信噪比為S/N的信道,其最大數據傳輸率R為:

R=Blog(1+S/N)(比特/秒)

例如,對于一個帶寬為3kHz,信噪比為30dB的信道,無論其使用多少個量化電平,也不管采樣速度多快,其數據傳輸率不可能大于30000比特/秒。香農的結論是根據信息論推導出來的,适用的範圍非常廣,要想超越這一結論就好比想要發明永動機一樣,幾乎是不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香農的結論僅僅給出了一個理論極限,而實際上,要接近這個極限也是相當困難的。

總結

信号是消息(或數據)的一種電磁編碼,信号中包含了所要傳遞的消息。信号按其因變量的取值是否連續,可分為模拟信号和數字信号,相應的也可将通信分為模拟通信和數字通信。傅立葉已經證明:任何信号(不管是模拟信号還是數字信号)都是由各種不同頻率的諧波組成的,任何信号都有相應的帶寬。而且任何信道在傳輸信号時都會對信号産生衰減,因此,任何信道在傳輸信号時都存在一個數據傳輸率的限制,這就是奈奎斯特定理和香農定理所要告訴我們的結論。

傳輸介質是計算機網絡與通信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在整個計算機網絡的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為了提高傳輸介質的利用率,我們可以使用多路複用技術。多路複用技術有頻分多路複用、波分多路複用和時分多路複用三種,它們用在不同的場合。數據交換技術包括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三種,它們各自有優缺點。Modem是用于在模拟電話網上傳輸計算機的二進制數據的設備。Modem的調制方式有調幅、調頻、調相以及正交幅度調制,而且Modem還支持數據壓縮和差錯控制。

關鍵技術

數據傳輸

為了實現數據通信,必須進行數據傳輸,即将位于一地的數據源發出的數據信息通過傳輸信道傳送到另一地的數據接收設備。數據傳輸用的信道可以是實線基帶電路,也可以是頻分模拟電路或時分數字電路。由于電話網的發展曆史長,通信容量大,複蓋面廣,因而利用它來提供數據傳輸信道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是比較合适的,是一種常用的方式。但是利用電話電路作數據傳輸信道時,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之适應傳輸數據信号的要求。

在一個數據通信系統中,僅有将一地産生的數據送往另一地的傳送功能往往還不能滿足要求。為了改善傳輸質量,降低差錯率,并使傳輸過程能有效地進行,系統中還必須具有數據鍊路控制規程(見數據鍊路)。在此類規程中對包括差錯控制在内的全部傳輸控制功能作了詳細規定。對實際的數據通信系統或計算機網規定有不同類型的數據鍊路控制規程,其中有的是符合國際标準的,也有的是國家或公司自己制訂的。

數據交換及通信協議

在數據通信系統或計算機網中,所用傳輸信道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由交換網提供的。數據交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其中分組交換在實際的數據網中較多采用。在一個采用分組交換的數據網中,除了在相鄰交換節點之間需實現數據傳輸與數據鍊路控制規程所要求的各項功能外,在每一交換節點上尚需完成數據分組的存儲與轉發;路由選擇、流量控制、擁塞控制、用戶入網連接以及有關網路維護、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與此相應,在與數據交換網相連接的端系統中也需實現某些相關的功能。所有這些與構成數據交換網相關的功能均以通信協議的形式來加以規定,它們也包括端系統與網的接口協議。所謂協議,就是通信雙方為準确有效地進行通信所必須遵循規則和約定。它們在數據通信中具有重要意義,上面提到的數據鍊路控制規程實際上也是一種數據通信協議。

數據通信協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數據通信網(從計算機網構成角度來講,有時也稱為通信子網)有關的協議,包括網内節點與節點間,以及網與端系統間的協議。它們是為了構成數據通信網和通過它實現端系統之間的數據通信所必需的協議。另一類是端系統與端系統之間的協議,它們是在前一類協議所實現的功能基礎上,為了實現端系統間的互通與達到一定的應用目的,或者确切地說,是為了在兩個端系統的應用進程之間進行通信所必需的協議。一個數據通信系統或計算機網的全部通信功能一般均按一定的層次結構來劃分與組織。數據通信協議實際上就是對每層功能的内容和實施規則所作的具體規定,因而它們一般也都是按層來制訂的。

應用

作為一種通信業務,數據通信為實現廣義的遠程信息處理提供服務。随着計算機與各種具有處理功能的智能設備在各領域的日益廣泛使用,數據通信的應用範圍也日益擴大。其典型應用有:文件傳輸、電子信箱、話音信箱、可視圖文、目錄查詞、智能用戶電報及遙測遙控等。對于每種具體應用,在遠程信息處理系統或計算機網内部均須相應地實現與該應用相關的通信功能,這些功能也都通過分層協議的形式來加以規定。

發展趨勢

數據通信的發展趨勢集中表現為:

1.應用範圍與應用規模的擴大,新的應用業務如電子數據互換(EDI),多媒體通信等不斷湧現。

2.随着通信量增大,網路日益向高速、寬帶、數字傳輸與綜合利用的方向發展。例如光纖高速局域網、城域網、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中繼、快速分組交換等許多新技術迅速發展,有的已進入實用化階段。

3.與移動通信的發展相配合,移動式數據通信正獲得迅速發展。

4.随着網路與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同類型的網路與系統的互連(也包括對互連網路的操作與管理)的重要性日趨突出。

5.通信協議标準大量增加,協議工程技術日益發展。

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趙剛)世界交通通信和系統工程領域的全球領導廠商――美國愛瑞克有限公司28日宣布與中國民航數據通信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共同進一步幫助亞太地區及其客戶發展先進的航空數據鍊通信服務。n目前,雙方的航空數據鍊合作項目遍布中國87個遠程地面站。雙方的合資公司愛達瑞航空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緻力于為航空業研究和開發應用程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