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

拖延症

醫療名詞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引起拖延症的原因一般是焦慮、自我貶低、害怕、抵制與敵意等負面情緒,一般是心理層面的問題[1]。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并伴有焦慮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這種狀态,需要引起重視。
  • 中文名:拖延症
  • 外文名:procrastination
  • 就診科室:精神心理科
  • 多發群體:職場白領和在校大學生
  • 常見病因:多由環境決定的不穩定因素造成
  • 常見症狀:拖延、自責情緒、負罪感、自我否定等
  • 傳染性:無

影響因素

拖延症形成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一種觀點認為,拖延是由一種或數種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征造成的,個體在各種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種觀點認為,拖延多是由環境決定的不穩定因素造成。

環境因素

拖延者的拖延行為與完成任務所受的時間壓力和來自外界的娛樂方面的誘惑有關。

拖延者往往難以抵制外界的誘惑尤其是娛樂方面的誘惑,從而導緻了拖延行為。

任務特征

(1)任務難度 

任務的難易程度會影響個體拖延行為的發生,任務越複雜,人們越容易拖延,當個體認為某項任務超出自己的能力時,由于缺乏對成功的控制感,通常會采用拖延的方式推遲或逃避執行該項任務

(2)獎懲時限 

任務的獎懲時限也影響任務的完成。如果任獎賞及時,會減少任務完成時間的拖延。

(3)任務的厭惡程度 

對于可能帶來令人乏味、産生挫敗感和怨恨的任務,人們會首先選擇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會盡可能地推遲面對。

個體差異

(1)非理性的觀念 

如果個體認為回避失敗動機高于追求成功動機時,個體将傾向于以拖延的方式逃避可能的失敗。

(2)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 

心理層面分析,部分人對工作能力不自信是導緻拖延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工作上曾遭遇過重大挫敗,對自己不夠自信的人,容易産生逃避心理,不斷地推遲完成任務。

(3)自我設阻 

拖延者從事某任務時,經常會因為某些外界刺激因素推遲開始任務的時間;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也更容易出現中斷該任務去進行其他活動的情況,并且不斷地推遲任務的繼續。

(4) 焦慮 

在遠離期限時,拖延可以讓個體焦慮減少,但随着任務期限的臨近,拖延者會體驗到更多的焦慮。

(5)沖動 

沖動有時可以激勵人們追求一些東西,但是過分活躍可能導緻做決定太快、注意範圍縮小的情況,這些将導緻個體拖延行為。由于沖動讓人更多關注即時激勵,而忽略長期責任,因而沖動的人們更可能拖延。

(6)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傾向與拖延之間存在正相關。完美主義可分為積極完美主義和消極完美主義,積極完美主義者會積極尋找方法完成學習任務以達到理想的成績,而消極完美主義者則更多采用拖延來逃避失敗。

幹預措施

1.改變認識。拖延與一些認知心理呈負相關,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改變這些不正确的認知,如運用積極暗示、增加成功體驗和放大優點等方法獲取自信;改變完美主義,幫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務帶來的益處。

2. 積極情緒和調節動機。可以通過适當休息,轉移注意力,适當地放松娛樂等來轉換心情,獲得暫時的積極情緒,不能逃避現實,忽視長遠利益和問題的根本解決。在動機方面,任務性質中的任務厭惡影響拖延,所以需要将厭惡的任務轉換為喜歡的任務或附加一些獎勵。

3. 增強自我效能感。增強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拖延的發生。鼓勵個體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對自己進行自我管理,積極監控自己的行為并評估幹預期。

4. 發揮群體的作用。群體氛圍可以為成員提供一種特殊的情境,充滿理解、關愛、信任,這種環境的變化必将引起個體行為的改變。

拖延症與沖動

拖延症與沖動體現出高遺傳相關性, 拖延症可能是沖動的進化副産品。

 拖延症不僅是心理問題, 也有基因的作用。 同時目标管理能力被認為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拖延症和沖動。

參考資料:

Piers Steel.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7, Vol. 133, No 1, 65–94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