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漢語漢字
承(拼音:ché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3]此字初文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雙手托起一個人的樣子,本義指捧着、接受。引申用作敬辭,表示蒙受,又引申為繼承、不使斷絕。
  • 中文名:承
  • 拼音:chéng
  • 部首:乛(傳統歸“手部”)
  • 五筆:BDII
  • 倉颉:NNQO
  • 鄭碼:XKCD
  • 字級:一級(1315)
  • 平水韻:下平十蒸
  • 筆畫:8
  • 注音字母:ㄔㄥˊ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特殊-框架結構
  • 異體字:氶、?、?、?
  • 四角号碼:17232
  • 統一碼:CJK統一漢字U 627F

字源演變

會意字。甲骨文寫作圖1,上部像一個跪坐的人,下部像兩隻手,表示雙手向上,托住一個人。金文(圖2)的字形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大緻相同。小篆(圖5、6)的形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把跪着的人分成了兩部分,最上邊的是“人”的上半身,“人”的下半身則變成了“手”的樣子,放在原有的兩隻手的中間。隸書(圖7、8)、楷書字形是承篆文形體變化過來的。

“承”字的本義是捧着、舉起、承載。引申之,某些起承載作用的物件也稱“承”,如軸承。由承載引申有承擔義,今語有承包、承辦。承在下,所承在上,故引申有承繼、繼續義。今語有承上啟下,承先啟後。承繼、承傳義近,故“承”又有傳繼義。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承chéngㄔㄥˊ

在下面接受,托着:~重。~受。

擔當,應允:~擔。~當。~包。~做。~認。

受到,蒙受:~蒙。~恩(蒙受恩澤)。

繼續,接連:繼~。~平(指社會比較持久安定的局面)。~前啟後。

順從,迎合:奉~。~顔候色(順着别人顔色辦事)。

姓。

詳細釋義

承chéng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兩隻手。合起來表示人被雙手捧着或接着。本義:捧着)

[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

承,奉也。受也。——《說文》

女承筐無實。——《易·歸妹》。虞注:「自下受上稱承。」

承筐是将。——《詩·小雅·鹿鳴》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清·姚鼐《登泰山記》

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後漢書•張衡傳》

又如:承印(捧印);承萼(指物件承托的聯結部分);承盤(托盤)

繼承[succeed]

朱明未承夜兮。——《楚辭•招魂》。注:「續也。」

承緻多福無疆于女孝孫。——《儀禮•少牢禮》。注:「猶傳也。」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承襲(繼承);承家(承繼家業);承授(承繼傳受)

接受;承受[receive;accept;bear;suffer]

若不足而不承。——《莊子•大宗師》

士于大夫承賀。——《禮記•王藻》

又如:承派(接受委派);承教(謙詞。接受教誨);承做(接受加工);承命(受命)

奉承[flatter]。如:承附(奉承附和);承旨(逢迎意旨);承志(迎合意旨;繼承大志)

承擔,擔負;擔當[undertake]。如:承造(負責建造);承局(包辦各項事務的人;衙門中的差人)

秉承[act on]。如:承制(奉旨);承荷(秉承);承運(秉受天命)

招認[confess one's crime]。如:承招(認罪招供);承抵(認罪抵命);承伏(認罪)

侍奉[attend]。如:承歡(承色。侍奉父母,使之高興);承應(侍候,伺候;妓女、藝人應宮庭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

詞性變化

承chéng

〈名〉

指某些起承載作用的物件,或指某些物件起承載作用的部分[bearing]。如:石承;軸承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署陵切(chéng)

奉①也。受②也。從手從卪③從?。

〖注釋〗①奉: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謂授之人也。”②受: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謂受諸人也。”③從卪(jié):徐铉注:謹節其事,承奉之義也,故從卪。

說文解字注

奉也。受也。

段注:【廾部】曰:奉者,承也。是二篆為轉注也。【?部】曰:受者,相付也。凡言承受、承順、承繼、又《魯頌》傳曰承止也皆奉之訓也。凡言或承之羞,承之以劒皆相付之訓也。《左傳》曰:蔡大夫恐昭矦之又遷也,承。此叚承為懲也。

從手卪?。

段注:合三字會意。署陵切。六部。

廣韻

署陵切,平蒸常‖丞聲蒸部(chéng)

承,次也。奉也。受也。又姓,後漢有承宮。署陵切。三。

【校釋】三:原訛作“二”,據《廣韻》各本改。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承·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4

《唐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并音丞。《說文》:奉也。《書·說命》:後克聖,臣不命其承。《詩·小雅》:承筐是将。

又受也。《禮·禮運》:是謂承天之祜。疏:受天之福也。

又《增韻》:下載上也。《易·坤》彖: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尚書·大傳》:庶人有石承。注:屋柱下石也。

又《廣韻》:次也。《左傳·昭十三年》:同盟于平丘,子産争承。注:承貢賦之次也。

又繼也。《詩·小雅》: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疏:新故相承,無雕落也。

又止也。《詩·魯頌》:則莫我敢承。疏:無有于我敢禦止之者。

又通丞。《左傳·哀十八年》: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請承。注:承,佐也。

又州名。漢牂柯郡地,宋置承州。

又姓。《後漢·承宮傳注》:承姓,衛大夫成叔承之後。

又《正韻》時征切,音成。義同。

又《集韻》諸仍切,音蒸。水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承陽縣。注:承水,出零陵永昌縣界,東流注湘。

又《集韻》《韻會》并持陵切,音懲。《左傳·哀四年》:蔡昭侯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注:承,蓋楚言。

又《集韻》《類篇》并蒸上聲,與抍通。《列子·黃帝篇》:孔子觀于呂梁,見一丈夫遊之,使弟子?流而承之。注:出溺為承。直作拯。

又《韻會》《正韻》并昨亘切,音贈。猶送也。《禮·文王世子》:賵赙承含,皆有正焉。注:承讀為贈,聲之誤也。

又《集韻》《韻會》并諸應切,音證。縣名。《前漢·地理志》:東海郡承縣。注:應劭讀。

又葉辰羊切,音常。班固《高祖泗水亭碑》:休勳顯祚,永永無疆。于皇舊亭,苗嗣是承。

《集韻》:或作?。又作氶。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əŋ

王力系統

ʑ

ǐəŋ

董同龢系統

j

jəŋ

周法高系統

d

jiəŋ

李方桂系統

g

rjəng

西漢

東漢

jəŋ

jəŋ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ŋ

北魏後期北齊

jəŋ

齊梁陳北周隋

jə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ʑ

i̯əŋ

拟音/王力系統

ʑ

ǐəŋ

拟音/董同龢系統

ʑ

jəŋ

拟音/周法高系統

iɪŋ

拟音/李方桂系統

ź

jəng

拟音/陳新雄系統

ʑ

ǐəŋ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署陵切

ʑjə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諸仍切

tɕieŋ

平聲

下平十六蒸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辰陵切

dʑieŋ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持陵切

ȡieŋ

上聲

四十二抍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諸拯切

tɕieŋ

去聲

四十七證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諸應切

tɕieŋ

韻略

平聲

辰陵切

增韻

平聲

辰陵切

平聲

持陵切

去聲

昨亘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穿

齊齒呼

次清

ʈʂʼ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池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濁

時征切

ʒiəŋ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