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境外非營利組織所成立的全國性基金會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1966年由證嚴上人創立于東台灣的花蓮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裡,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産一雙嬰兒鞋,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慈濟,開始濟助貧困,拔苦予樂的工作。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獲國務院批準通過于大陸成立基金會,成為大陸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境外非營利組織所成立的全國性基金會,并于2010年8月20日于蘇州靜思書院舉行挂牌典禮。
  • 中文名: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 外文名:Compassion Relief Tzu Chi Foundation
  • 簡稱:
  • 主管單位:
  • 登記單位:
  • 屬性:非營利組織
  • 社團地址:
  • 主要成就:
  • 創始人:釋證嚴
  • 大陸成立時間:2008年1月14日

組織簡介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于2008年1月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全國性基金會,并接受國家宗教事務局業管。2012年及2017年接受民政部評估,皆獲得全國性基金會4A等級殊榮,因應慈善法頒布,2017年獲認定為《慈善組織》。此為慈濟于1991年華東水災之後,慈濟志工以無所求的愛心,獲得中央及地方領導的支持與協助,二十餘年持續于大陸付出的成果。n

慈濟緣起

1966年證嚴法師創立于東台灣的花蓮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裡,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産一雙嬰兒鞋,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慈濟,開始濟助貧困,拔苦予樂的工作。慈濟的志業,由慈善而醫療、教育、人文;從偏遠的花蓮開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五十七個國家地區設有分支會或聯絡處,迄今援助超過九十七個國家地區,慈濟人以感恩心,付出無所求,為每一位受難者真誠關懷與膚慰。

慈悲的足迹雖已遍灑全球,但天下仍災難頻傳,法師殷切叮咛“來不及、來不及了!”呼籲大家加快腳步,彙聚善與愛的力量,人人力行克己複禮,回歸簡樸生活。因此,在慈濟邁向第四十一年之始,法師提出“回歸竹筒歲月”的叮咛,呼籲人間菩薩大招生,加快淨化人心的腳步,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祈願為達到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共同努力。

慈濟人共同秉持着内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舍”的理念。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人文情懷,超越種族、國家、語言、膚色、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志業,不僅使“大愛”成為一種普世價值,更将中華文化底蘊中的人文精神發揮到極緻。

慈濟人所推動的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項,統稱為“四大志業”;另投入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小區志工、海外赈災,此八項同時推動,稱之為“一步八法印”。

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慈善志業-“教富濟貧、濟貧教富”

從弱勢家庭濟助到心靈關懷,包含長期扶困、急難救助、居家關懷及海外慈善。慈濟重視的不隻是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教富濟貧”,是富者因施而樂,學習付出愛心濟助貧困,找到生命的意義;“濟貧教富”,啟發貧困者富有愛的心懷,走出生命的幽谷,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盡一己之力,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長。

醫療志業-“以人為本,以病為師”

于慈善工作中發現,因病而貧,初始設義診所為貧困者義診,進而創立醫院。目前于台灣設立六家綜合醫院,同步推動“醫療志工”制度,配合醫護團隊,做到全程、全人、全家、全隊之“四全”照顧,達到“身、心、靈”統合療護目标。慈濟以生命平等的理念,不收醫療保證金,讓貧者免費就醫,并且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為偏遠及醫療資源缺乏者義診,也為海外貧病民衆進行大型跨國義診。

自1989年慈濟護專創校開學,至2000年7月,完成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并于海内外設立幼兒園、小學、中學,開展社會教育推廣,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教育。共同理想和目标,是以“慈悲喜舍”為校訓,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标,不僅重視專業教育,更重視啟發人的“良能”。希望在此人生價值觀模糊不清的紛亂時代,塑造教育典範。

人文志業-“人品典範,文史流芳”

慈濟人文志業,融合中華文化,肩負“為心靈淨化作活水、為祥和社會作砥柱、為聞聲救苦作耳目、為癫狂慌亂作正念”的使命,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曆史,創造愛與善的循環。出版雜志、書籍、廣播、電視、因特網,以闡揚人性真善美為依歸,擔負“報真導正”之責任,彰顯人與人之間關懷互助的大愛情操,借着有形的志業來淨化無形的心靈空間,進而提升社會的祥和美好。

國際赈災-“大愛地球村,真情膚苦難”

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國水患,揭開國際赈災的序幕,迄今援助九十四個國家。依循“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感恩、及時”等原則,對于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建房屋、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盡管有别,“尊重生命”的理念卻是始終如一。

骨髓捐贈-“捐髓救人,無損己身”

基于“尊重生命”的理念,為全球的血液疾病患者,争取生存的權利,海内外慈濟人響應證嚴法師的号召,于1993年成立“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2002年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以臍帶血、外圍血幹細胞移植。希望為人類醫療帶來新的展望。在慈濟志工全力倡導及熱烈參與下,許多社會善心民衆加入骨髓捐贈驗血行列。每一對案例都是慈濟志工由一路勸髓、捐髓、陪髓、抽髓、取髓,程程髓緣顯示台灣的愛心密度之高,這些具備大愛胸懷的捐贈者,帶着堅定的勇氣與毅力,成就這一番生命交融的美麗相遇。

環境保護-“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1990年證嚴法師呼籲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環保志工,不分年齡、階層、背景,人人視街頭為修行道場,不畏髒亂、不辭辛勞,低頭彎腰,為地球環境而無私付出。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責任也是使命。從大地環保到心靈環保,慈濟倡導健康飲食,多吃蔬果,少葷食,力行“簡約”生活,減少“碳足迹”,提升道德觀念,将環保意識落實日常生活中,常存對大地的疼惜之心,減緩地球暖化的危機。

社區志工-“裡仁為美、守望相助”

慈濟志工在社區敦親睦鄰,實踐儒家“裡仁為美”的理想,使社區為人人安居、具有仁風之所,建立起各社區間互相聯誼救援的網絡,為周遭孤苦無依的人給予細心的照顧、在急難來臨時透過相互幫助,啟發人人心中的善念,讓社會處處充滿溫暖。

創辦人簡介

因緣

法師天性純孝慈柔,十五歲時,母親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開刀。在那個年代,開刀風險很大,心急的她為母親祝禱、虔念“觀世音菩薩”名号,并發願“願從此茹素、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為母親增壽祈福”。許是孝行動天,母親的病不必開刀,服藥而痊愈,她也因此開始茹素還願。

1960年6月,正值壯年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從發病到往生僅僅不到二十四小時,這帶給上人莫大的沖擊;究竟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也開啟她探索生命的契機,常到慈雲寺向修道法師探究佛法。

就在那段時間裡,法師體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籃有權利支配金錢的女人就叫幸福,“女人不單單隻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整個人類,将每個人『愛家』的心,推廣到愛社會、愛衆生,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吧!”幾度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迹仍找不到栖身靜修之所,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日子清苦,修學佛法的決心,絲毫不減。

1962年秋,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發,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1963年2月,台北市臨濟寺開壇傳戒,臨入戒場前,法師于慧日講堂禮上印下順導師為師,導師叮囑:“你我因緣殊勝,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衆生!”并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盡速趕到臨濟寺,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

回到花蓮後,法師住進普明寺後隻有四坪大的小木屋,開始禮拜《法華經》,研究法華教義。因為不受供養,生活很艱苦。1963年10月,移單至花蓮慈善寺講《地藏經》,前後約八個月時間,法緣興盛,目前靜思精舍多位資深的僧衆弟子即是當年的結緣衆。後來,法師帶着這幾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後結伴修行。

法師自立修行清規,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靜思精舍所有的開銷,仍是常住二衆弟子做蠟蠋、豆粉和出版品來維持的,從沒動用到慈濟基金會一分一毫的善款。1966年,上印下順導師應台北文化大學禮聘講課,離開嘉義妙雲蘭若,希望法師能帶弟子們到嘉義主持蘭若。但是法師已在花蓮數年,平常跟随他修行的兩位老人家及三十位信徒,都舍不得他離開,聯名上書導師挽留。法師陷入兩難的取舍中,但随着因緣的牽引,終于還是留在花蓮,并展開慈濟會務。n

“慈濟功德會”的發源

1966年,一灘血事件為起因,法師萌生成立慈善組織,為貧苦世人服務之志。因緣巧合,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來向法師傳教,他們談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修女臨離去前說:“今天終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确實很偉大。不過,雖然天主的博愛隻是為全人類,但是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那麼佛教對社會可有什麼具體貢獻?”法師心情頓時沉重起來,佛教徒經常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隻以隐名氏的名義默默行善。可惜這分豐厚的愛心,零散缺乏組織;法師于是決定将這股力量組織起來,先從救人做起。

1966年5月14日(農曆3月24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

一針一線縫出慈濟的雛型

慈濟的慈善濟貧工作,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增産一雙嬰兒鞋開始。法師又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在家信徒一人一個,要她們每天存進五毛錢。

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幹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法師說:“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

于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的消息不胫而走,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難的功能很快就發揮了;功德會成立的第二個月,即幫助一位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理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此開展。

此時,有許多信衆要求皈依,法師為了讓功德會招募更多有心的會員,提出兩項基本條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須做“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二、皈依的會員,要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濟工作。慈濟功德會創辦初期,法師與弟子們局促在二十坪不到的普明寺裡,一方面從事加工品制造以維持生計,另一方面還要處理功德會會務,場地實在不敷使用。後來在法師俗家母親協助下,于1969年遷入靜思精舍現址,依舊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清淨莊嚴、樸實無華的“靜思精舍”,是慈濟永遠的後循,也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

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

慈濟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慈濟的精神是“誠、正、信、實”,并希望以事理圓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

“我相信佛陀說的人性本善。衆生都一樣,佛有多大的愛心、慈悲心,衆生就有多大的愛心與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能功能,衆生就有多大的智能功能,隻要予以啟發,就是一種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實的快樂。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剝,到頭來都是空的,隻有真實恒持的慈悲喜舍,才能獲緻世間最美的境界。”法師又說:“佛教是理,慈濟是事,藉事顯理,以事啟發,回歸于理。”

因此,慈濟的志業由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志業,擴及到海外赈災、骨髓捐贈、小區志工、環保,成為“一步八腳印”。慈濟人以智慧相結合,以愛心相扶持,聞聲救苦,實時解難,發揮“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功能,使慈濟所及,家家得安康,處處有溫暖。

組織榮譽

2019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春蕾計劃30周年”榮譽單位第九屆中國公益節2019年度“公益推動力”獎。

2018“阜甯風災援助”獲江蘇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第三屆蘇州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紅豆杉的愛”獲第三屆蘇州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

2017第七屆中國公益節公益組織獎江蘇兒童慈善突出貢獻獎。

2016中國慈善聯合會年度推動者。

2015“珍愛環衛”獲第三屆江蘇省慈善獎第二屆蘇州慈善獎“最具影響力公益慈善項目”“四川雅安專案”獲第九屆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

2014春蕾計劃25周年獲“中國兒童慈善獎”。

2012第四屆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公益大愛獎。

2011第三屆“四川依然美麗”-四川美麗之最“熊貓獎”。

2010第四屆國際慈善論壇“國際慈善功勳人物獎”第三屆中國消除貧困獎“全球獎”中國新聞周刊“2010中國最有影響力人物”。

2009第三屆國際慈善論壇“功德人物獎”。

2008第四屆“中華慈善獎”第二屆國際慈善論壇“國際慈善功勳獎”江蘇省婦女聯合會、江蘇省兒童少年福利基金會“優秀組織獎”。

2007第三屆“中華慈善獎”“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第一屆國際慈善論壇民間慈善榮譽獎”。

2006第二屆“中華慈善獎”。n

慈濟項目

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

一九九一年華東水患,證嚴法師以“一粒米中藏日月”揭示赈災理念,并派員到北京溝通赈災事宜。由于受災面積廣泛,赈災經費有限,慈濟以直接、重點為原則,以安徽全椒為赈災重點區,自此開啟例行的冬令發放善門。小小的一粒米,對苦難災民而言,大過于一座山,是未來溫飽的希望。

隻要哪裡有需要,慈濟人的腳步就到哪裡,依循“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等原則,以“取之于當地、用之于當地”的精神,就地取材展開濟助。

除了冬令發放,慈濟更積極協助窮鄉脫貧。脫貧的重點在于“換窮貌、改窮業、挪窮窩、拔窮根”。為協助黃土高原與雲貴高原上,缺水與缺土的鄉親們解決長期生活貧困的問題,打好扶貧攻堅戰,慈濟通過冬令發放、水窖抗旱工程及移民遷村等計劃,積極改善當地生活品質;并以改善教育環境與獎助學金為基礎,為下一代奠定美好未來的根基。

從居住環境、教育環境的改善,到生活質量的提升,及對貧困學生的助學獎勵,慈濟志工皆用行動鼓勵貧困鄉親,一起透過努力,勇于扭轉曆史的困境。

裡仁為美、揚善勵志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濟從弱勢家庭救助到心靈關懷,重視的不隻是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

慈濟志工深入訪視與關懷,依據慈濟對于個案關懷的默契定期開展訪視工作。經過審慎評估為貧苦弱勢、或遭遇突發困境的家庭給予精神陪伴、或提供急難救助、生活援助,從安身、安心、安生“三安”,到全人、全家、全程的“三全”,給予身、心、靈的全方位照顧。慈濟重視的不隻是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教富濟貧”,使富者因施而樂,學習付出愛心濟助貧困,找到生命的意義;“濟貧教富”,啟發貧困者富有愛的心懷,走出生命的幽谷,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盡一己之力,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長。

隻要有苦難之處,人間菩薩湧現,善與愛的力量展露無遺。平安的人要懷感恩心,還要及時去幫助有災的地方。愛,需要啟發。隻要有人啟動、真誠付出愛,感動旁觀者,人人發揮愛心共襄盛舉;在人間帶動起“愛的能量”。

傳承文明、弘揚人文

人類文明經過幾千年不斷的積累,如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對多元化的社會,如何将中華扶傾濟弱的良善美德弘揚于世,成為慈濟與國家共同努力的課題。

慈濟肩負着證嚴法師“為淨化心靈做活水,為祥和社會做砥柱,為聞聲救苦做耳目,為癫狂慌亂做正念”的使命,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曆史,創造善與愛的循環,傳承優良文明,弘揚人文真善美。“人”是人品典範,“文”是文史流芳。現今社會多元卻失序,導緻“文化”失去品質标準。

證嚴法師表示,應蛻去“文化”外衣顯其精髓,付出“真”誠心,共行“善”事,如污泥中生長的蓮花,散發一池道德清香,盡力“人文”清流引導衆人回返至真實之路,到達“美”的成果。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缺失。慈濟舉辦親子班、學生人文交流、教師教育交流等活動,希望從家庭、學校為起點,培養孩子行禮如儀,行善行孝的正确人生觀;期許老師們能對學生教之以禮、育之以德,為孩子鋪未來的人生路。

生态環保、美麗中國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生态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态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在中央财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也強調,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十三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這與證嚴法師自多年前不斷呼籲環保的理念高度契合。

一九九〇年,證嚴法師在一場“幸福人生講座”中呼籲“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從此,慈濟人對環保的堅持與推動,可謂不遺餘力。為宣導垃圾減量、提倡資源回收,環保志工不分年齡、階層,不畏髒亂,低頭彎腰,為地球環境而無私付出。為響應政府與證嚴法師關于環保的倡導,慈濟志工積極行動,經過慈善、急難救助等的深耕,越來越多的志工也投入到環境保護的實做和推廣中。

多個省市的慈濟志工從身邊自發做起,有的将自家工廠廠房提供為環保站場地,有的将自家庭院拿出來做環保,還有的和社區溝通尋找場地……身體力行帶動當地人愛護地球做環保,減少碳排放,推動低碳社會,與地球共生息。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