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鎮

慈城鎮

甯波市江北區西北部
慈城鎮地處浙江東部沿海甯紹平原,位于甯波市江北區西北部,東與鎮海區相連,西與餘姚市接壤,北與慈溪市相臨,南隔餘姚江與鄞州區相望,可謂是“衆星拱月”。其鎮域面積102.57平方公裡,下轄41個行政村,5個社區,5個居委會,人口5.8萬,是甯波市14個中心城鎮之一。[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句章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鎮 所屬地區:中國浙江 地理位置: 面積:102.57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新聯村,湖山村 政府駐地:甯波市江北區慈城鎮解放路8号 電話區号:0574 郵政區碼:315031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慈湖;雲湖(英雄水庫);鄮湖;獅子山;大寶山;清道山 機場:甯波栎社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浙B 地區生産總值:

建制沿革

慈城史稱勾、勾餘、勾章,自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曆1200多年皆為慈溪縣治。

慈城設治始于吳越勾踐時(約公元前495年),名叫句章。縣治在餘姚江畔城山地方,作為越國的屏障。

唐朝開元26年(公元729年)房琯為令,遷縣治于浮碧山以南,浚疏阚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漢名儒董仲舒雲世孫董黯母患屢疾,喜歡大隐溪水,奉母築室以待,擔溪水供母飲,母病漸愈,以此故事以名縣稱為慈溪,屬明州。

慈溪原屬明州,到洪武十四年以犯明諱,改為甯波府,下轄鄞、慈溪、奉化、定海(鎮海),象山五縣,後來到清鹹豐間,将昌國衛(舟山群島)改為定海,原定海改為鎮海,是為甯屬六縣。

明永樂十六(1418年)慈溪縣令失縣印,請示于朝廷,诏令重鑄新印,改溪字從谷,名為慈溪。

明嘉靖年間,慈溪縣境濱海,遭到倭寇侵犯,始建慈溪城,積極防禦倭奴侵犯,清同治十五年重修加高。民國二十六年(1973年)拆城。

一九四九年五月,慈城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以解放路為界分孝東孝西兩鎮。1954年十月慈溪縣治遷至今慈溪市浒山鎮,舊慈溪改稱“慈溪鎮”,劃歸當時的餘姚縣。一九五八年一度轉為人民公社,為東風人民公社20大隊,1959年為慈城公社,同年改慈城鎮,一九六零年十月又恢複建制鎮劃歸甯波市管轄。一九八四年十月原慈東鄉合并于慈城鎮而劃歸甯波市江北區管轄,為區内最大的建制鎮。一九九二年五月,雲湖鄉和妙山鄉劃歸慈城鎮。

2001年10月27日,乍浦鄉劃歸慈城鎮。

地理環境

慈城鎮地處浙江省東部甯紹平原,位于甯波市江北區西北部,距離甯波市中心15公裡。東與洪塘街道接邊;東北與鎮海區九龍湖鎮接界;南臨姚江,與鄞州區隔江相望;西及西北分别與餘姚市河姆渡鎮、三七市鎮接壤;北與慈溪市隔山為鄰。鎮域面積102.57平方公裡,總人口近9萬,下轄39個行政村,6個社區,是江南地區唯一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古縣城。被列為中國慈孝文化之鄉、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中國環境優美鄉鎮、中國年糕之鄉以及甯波市7個衛星城之一。

轄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平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環境優美秀麗,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雲湖(英雄水庫)、鄮湖(毛力水庫)”三湖之交相輝映而尤顯風姿。慈湖是慈城的點晴之筆,為慈城增添了水靈秀氣,而獅子山、大寶山、清道山等卻烘托了慈城的雄渾霸氣。

2009年全鎮實現三次産業增加值13.5億元;财政一般預算收入5.9億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3.8億元;進出口總額5.34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5元;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10876元

慈城地域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其距甯波市中心約15公裡,距離甯波栎社機場20餘公裡、距離北侖港約38公裡;有市公交車331、333、335、336、337路直通慈城,行程15-20分鐘;西側的餘姚江即是浙東運河的部分。境内有蕭甬鐵路(箫山-甯波)、甬餘公路(甯波-餘姚)、慈駱公路(慈城-駱駝)、莊浦公路(莊橋-慈城)。杭州灣大通道貫穿慈城、進入甯波,使慈城成為甯波市北端的門戶客廳上海遠郊。

慈城土壤肥沃,物産豐富,且可開發利用率高。2008年全鎮共有各類企業400餘家,已形成了有色金屬、服裝、建築、機械、化工、輕紡、醫藥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以種植業、林特業、畜牧業為主要結構的都市農業已成為慈城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慈城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底蘊,曆代名人輩出,且具有優越的、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2000年來,相繼被命名為浙江省曆史文化名鎮、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和甯波市中心鎮。經過高起點規劃、高标準建設,慈城将逐漸顯示古色、綠色、山色、水色和現代經濟特色。

風景名勝

孔廟

孔廟坐落在慈城竺巷東路55号,基地18畝五分九厘,南至竺巷東路、北至太陽殿路、東至綠化地帶及電影院、西至民居,四周均有紅色高牆外留滴水約2尺餘。

根據舊志記載:孔廟是一個祀孔和縣屬的教育行政機構,主祀大成殿及配祠外,專設“教谕”和“訓導”二署,置專職,以登記生員,并輔導學生。生員對縣令和縣丞皆以打拱作捐為禮,免除下跪.倘若生員犯法,則例須先行通知教谕和訓導(當時稱為學老師)召集鄉試中式生員在明倫堂共議,查明實情,革去功名,作為庶民,則見令、丞時須下跪刑責所以“教倫”“訓導”二學官在生員中有崇高的地位。

慈城學宮最早建于宋朝,雍熙二年由縣令初建于縣治西40步(據雍正志所主,即城隍廟地基,先師殿即大成殿居其中;慶曆八年遷至縣志東南一裡,适居城之中部,曆代累有興毀,以迄于今,除大成殿外其餘稍有改建,仍保持光緒原貌,修複較易。設若一但修複,則在浙東地區是為最為完整的文廟。在甯波市的文化景點上,發揮燦爛的光芒。

當時建廟之初,延攬色邑宿儒杜醇為諸生師。光緒志有傳,鄞宰王安石有記。在宋建炎四年毀于金寇南侵。淳熙四年重建,元至元八年增建儀門,并辟地建通道至學前埠頭。明洪武改成德堂為明倫堂,後于堂後建梯雲亭,曆洪熙至嘉靖35年毀于夷冠,三十六年又重建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梯雲亭等齋戾,宇祠廨字,清朝數經重修,獲禦書“萬世師表”,禦制“孔子”贊,及“顔、曾、思、孟”四子贊勒石置和禦書’生民未有”“與天地參”額,諸多建置。殆至道光十一年,太子天國攻陷慈城,焚毀明倫堂及教谕住宅,同治元年邑人馮氏創捐重建,重修梯雲亭,增建兩旁齋房六間,疏浚泮池。

城隍廟

城隍廟位于慈城縣衙西側,建自唐代立縣之初,宋鹹淳四年(1268年)重建,曆朝累有修葺。清同治九年(1870年),邑人馮本懷募捐修建,後毀。現重建的城隍廟建築屬清代規制,廟院宏大,布局完整。

慈城城隍廟座北朝南,是中國道教廟宇殿堂的典型建築形式,殿宇戲台層層疊進,廂房配殿縱深相連,貫穿一體,既有寺廟殿堂配置特色,又具官署建築風格,其神學意趣和“前朝後寝”的功能十分明顯。

慈城城隍廟是目前國内恢複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

現為慈城手工DIY創意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慈城手工DIY創意園區以手工DIY為起始,設有手工作坊,創意設計基地,DIY培訓與展覽等各類手工DIY項目(工作室),集觀光、教育、娛樂、休閑及傳承手工民俗文化于一體,是國内首個唯一綜合手工DIY産業發展中心。

清道觀

位于慈城東門外塔山之上,建于唐天寶八年(749年),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煉養性,以及進行各種有關活動的場所,唐宋兩代是中國道教史上的鼎盛時期,與慈城清道觀的命運結合。元以後,曆經毀壞、重修和擴建,到民國時期,清道觀槐蔭夾道,松皇滿亭,依山建築共有七層,閣、廳、殿分布其中,各式塑像不可勝記,尤以巨鐘而聞遠近,該建築于文革期間拆毀,現正重建。

甲第世家

即錢宅之别稱,坐落于甯波市慈城鎮金家井巷内。東與福字門關接鄰,西約100米出巷口即民權路,北達尚志路,由于曾遭人災,現僅存東向部分約1600平方米的建築。

據《慈溪縣志》記載,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為嘉靖進士錢照之住宅。平面布縱長方形,硬山造前後二廳,建築面積422餘平方米,前廳五間,通面寬17.35米,用六架梁,梁柱粗壯,截面呈橢形,脊瓜柱和童柱裙瓣呈圓舌形,柱料卷殺,前後檐柱,小株角形,施平身科一鬥三升或一鬥六升,明間四攢,次間二攢,塑鬥作為靴斛,為典型的明代建築。

錢照嘉陵七年中舉,十一年中進士,官至佥事,後來他的下代又數人登第,因被稱為“甲第世家”。原台門内曾立有文征明題的“甲第世家”匾一方(文革間被毀〕。

該宅座北面南,平面布局和建築特點都具有浙東明代居民建築的特點,是甯波市保存較完整的組建築群,也是研究明代晚期信宅建築的典型。

福字門頭

該宅原為明嘉靖間布政史馮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後因馮氏後裔衰落,賣給應氏,改建院落,大門東側,為衣架錦式屏門二扇,牌科式;二門的照壁在南端,有一磚刻大“福”字,故稱“福字門頭”。前廳為五開間,通闊18.8米時浮9.9米,明間為為擡梁式,平梁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檩下的童柱下端為舌形,而前後上金檩下的童柱為方形,後金柱前名柱頭皆施十字科,前檐柱為小八角,下為方形腰沿柱基,其餘柱其皆為扁珠形,柱頭卷殺,梁袱間隙用蘆葦為心,谷殼拌泥抹灰,硬山屋頂,明間後方兩檐柱旁砌八字形牆,上端鬥磚雕做出鬥拱,後牆中間辟有主架錦式門。朝北一面有門楣題額上款書“乙醜冬月”中題“澤流思順”下款書“陳鳴寶題”。

後進為一“三合院”,有左右廂房,皆為樓屋,經教證,前廳具明代建築之特點和風貌,後樓建築為清初其之風貌,迄今保存尚完整。

馮嶽彩繪台門

大門之正南分為三開間照壁,也稱影牆。石砌須彌座,上刻卷草、鳳凰、牡丹。牆體由磚砌成,上部磚雕,頂端砌出中間高,兩側低約65厘米。通高約4米,原約40厘米。全壁分三開間,一明間寬3.4米,北距台門4.9米。二次間略斜,平面各八字形。全壁長7米。瓦當圓開,有龍葵花等紋飾。以兩柱将明間與次間分隔,檐下有平身科,明間四朵,次間兩朵,柱頭有柱頭科,背為一鬥三井。座鬥下為伏遠瓣,無出跳。

實勘在照壁之正北有台門,尚殘存數間。上部留蘆芯、泥沫的牆體,珠式立柱。西方中廳與廳前為天井,在左右之隔牆,其中朝裡一側上端原來也有精細的磚雕,都已砸去。右邊的天井又有一堵牆,左右兩端有一道拱門,這牆将天井分為南北兩段,天井中有一口古井。東廳為高平屋,硬山式的兩開間,宋架結構類似布政房東大廳,此東廳,前有廊,西邊門前開六扇柱子門,進六往東有門可以進入中間。東門前部下有欄牆,上面開柱子門四扇,地面為石闆。東間有地闆鋪地,柱礎全部是珠形。西間天花闆上油漆花卉至今還沒有褪色。

著名人物

周信芳

周信芳(1895—1975),我國當代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藝術革新家,字士楚,藝名“麒麟童”。浙江甯波江北區慈城鎮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蘇清江浦(今清江市)。周信芳六歲随父旅居杭州,從陳長興練功學戲。七歲登台演《鐵蓮花》中的定生,藝名“七齡童”,1906年後,随王鴻壽赴漢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後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連成社,與梅蘭芳、林樹森、高百歲同台。

1912年返滬,在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人同台,頗受熏陶,演技漸趨成熟。1915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連台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将《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鹿台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衆,人稱“麒派”。1975年3月8日逝世。

錢太希

錢太希(1882-1950)近代書法家,小學家。錢罕,字太希,又名吟棠,慈城聰馬橋人,世代書香,畢業于上海複旦大學。先受聘為嵊縣中學國文師。抹雲老人秦潤卿創辦上海修能學社,錢太希先生受聘為教師,後到效實中學任教。其教授文字學(小學)尤有特色。曾從章太炎先生共研小學,章太炎先生與馮君木先生譽他為“活字典”,冷僻俚語,能不假思索,都能獲解。從梅調鼎先生學書法。

錢太希先生博采漢晉、南北朝、隋、唐諸書法家元衆長,又受晚清崇尚碑學之風影響而緻力碑學,又崇晉王楷書。故落筆揮灑,跌宕自如,婀娜多姿。西冷社諸同人譽與任革叔為“浙東二炒”。近代金石書畫泰鬥趙叔孺對錢太希的字評價甚高。稱其字“天資卓絕,下筆幽雅,無時下之俗”。沙孟海投于其門下,獲受教益,稱其師“碑志文字,每石皆有特色,古今書法家殆無第二手”。錢太希先生曾有《錢太希書品》行世,惜流傳不廣,晚年隐于慈城。

應昌期

1917――1999)甯波市江北區慈城鎮人,1917年10月23日出生于慈城玉皇閣桂花廳兩側的樓房内。應氏為甯波大族,相傳先世系漢代河南汝南郡名門,西晉末為躲避“八五之亂”而遷到浙江沿海一帶,子孫繁衍,人才輩出,以德望事功,文章着稱于世。

到抗戰結束後,先生欣然應命到台灣銀行任職,長達18年之久,期間曆任總行營業,業務及國外各部經理,并升到副總理代總經理,采取了各種切合國家經濟發展及工商業實際需要的措施。

秦潤卿

(1877――1966)名祖澤,号抹雲老人,今甯波江北區慈城人,其父秦九齡曾任招商局帳房後常失業,坐守家中,門第清寒,15歲由其表叔介紹海豫源錢莊學業,由于深自體會到家境清貧,不能比拟富家子弟,因而生活儉樸奮發向上,逐級由學徒信房外職到經理、督理。

清宣統元年(1909)豫源改組為福源秦仍任經理,乃博采各銀行,錢莊之長,改用新式薄遍,設資産負債表,開設信托等金融業務。民國6年(1917),上海南北市錢莊合并成立錢業公會,秦任副會長。後又升任會長,參與創建了錢業市場,現金公庫和銀錢業聯合準備庫。

他不僅在金融領域卓有成績,而且對故鄉的教育事業也頗為關心。他于1915年在慈城西營建校舍,辦學校,專收貧寒子弟免費入學,定名為"普迪小學"誠聘謝益三先生為校長,延聘左聯五烈士之一的趙平複(即柔石)。著名文藝理論家和作家巴人執教,教學質量在當時全省私立小學中名列前茅。

上一篇:上下川島

下一篇:金火集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