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漢語漢字
愛,漢語常用字,讀作ài,最早見于金文,其本義是“喜愛”“愛好”,意為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後來又引申出“愛情”“愛惜”“貪”等意思來,《說文解字》解釋為“行走的樣子”,可意為“疼惜呵護對方,為之奔波辛勞”之義。2019年11月20日,“漢語盤點2019”活動啟動,清博大數據推薦的國内字為“國、愛、治、紀、會”。
  • 中文名:愛
  • 拼音:ài
  • 繁體:愛
  • 部首:心
  • 字碼:
  • 五筆:EPDC
  • 倉颉:
  • 鄭碼:PVWR
  • 筆順:ノ丶丶ノ丶フ一ノフ丶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十一隊
  • 注音:ㄞˋ
  • 古字:㤅?????
  • U:611B
  • GBK:B0AE
  • 筆 畫:10

字源演變

愛,在甲骨文裡沒有發現,直到戰國時代,才開始在“中山王方壺”(圖A,金文)、“中山王圓壺”(圖B,金文)和戰國印(圖C,金文)裡發現這個“愛”字。

由“欠”(或“旡”)和“心”兩部分構成。“欠”(圖A1)和“旡”(圖A2)都是端坐地上張着口的人形,“欠”的口”朝左,“旡”的口朝右。這個張口的人,用右手撫着心(圖A3,圖D1)以表示“張口告人,心裡喜歡”的意思,這就是“愛”這個會意字,圖(D)的小篆繼承了金文(圖C)的形體,隻是把“欠”變為“旡”了。

但秦始皇并吞六國以後統一使用的(圖E)的小篆“愛”,字腳卻多了一隻向下的足(夊),以表示“愛”是一種行為與行動,反而把字繁化了。這個向下的腳即“夊”的演變流程,圖01-04的形體,是一隻向下的腳逐漸由實化變成線條化、筆畫化。因為腳趾向下,所以表示由遠而近的行動。這個“夊”不單獨成字,後來作為“冬”、“處”、“各”、“夏”等字的表意符号

之後隸化成圖F所示字形,隸化後楷書則為圖G形體,主要是上半部分的變化。簡體楷書的“愛”則采用行書字形,依據草書字形将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和“夊”簡化成“友”。楷書由中間帶“心”的“愛”簡寫成現代漢語中的“愛”,不僅導緻金文字形中的“欠”形部分消失,連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形也消失。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愛ài ㄞˋ

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喜~。~慕。~情。~戴。~撫。~憐。~戀。~莫能助(雖同情并願意幫助,但力量做不到)。友~。摯~。仁~。厚~。熱~。

喜好(hào):~好(hào)。~唱歌。

容易:鐵~生鏽。

重視而加以保護:~護。~惜。

吝惜:“百姓皆以王為~也”。

詳細釋義

◎愛

愛 ài

〈動〉

(形聲。從心,旡(jì)聲。本義:親愛;喜愛)

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摯的感情 [love]

惠,愛也。——《爾雅》

愛施者,仁之端也。——《說苑·說叢》

君子自愛,仁之至也。——《法言》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孝經》。沈宏曰:“親至結心為愛。”

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隐公元年》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父母之愛子也,則為之計深遠。——《戰國策》

公夫人甚愛女。——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唐·韓愈《師說》

非疏骨肉愛過客。——《韓非子·五蠹》

又如:愛幸(喜愛寵幸);愛樂(喜愛);愛敬(親愛恭敬;喜愛敬重);愛勞動;愛祖國;愛人民

男女間有情[love]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古詩四首》之三,見《文選》卷二十九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戰國策·齊策》。

又如:愛色(喜歡女色)

喜好 [like;be fond of]

愛聽古人節義事。——清·袁枚《祭妹文》

晉陶淵明獨愛菊。——宋·周敦頤《愛蓮說》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宮賦》。

又如:愛玩(愛好玩賞。後用以指愛好的玩物或對遊玩的喜好)

愛護 [care for]

吳廣素愛人。——《史記·陳涉世家》

好自将愛,一年便健。——《三國志·方伎傳》。

又如:愛人以德(按照道德标準去愛護幫助他人);愛物(愛護萬物)

常常發生某種行為,容易發生某種變化 [be apt to;be in the habit of]。如:愛發脾氣;愛下雨

愛惜,珍惜[treasure;cherish]

愛莫助之。——《禮記·表記》。注:“猶惜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哉?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不足以死也。——蘇轼《留侯論》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

不愛死,義也。——柳宗元《駁複仇議》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又如:愛身(愛惜生命,貪生怕死)

舍不得;吝惜[stint grudge]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漢·賈誼《過秦論》。

又如:愛吝(愛惜,吝啬)

貪[be greedy for]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宋史·嶽飛傳》

友愛[friendly affect]

兄愛弟敬。——《左傳·隐公三年》

憐憫、憐恤、同情[take pity on]

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詞性變化

◎愛

愛 ài

〈名〉

惠;仁愛[favor;kindheartedness]

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韓非子》。

又如:愛惠(仁慈恩惠)

尊稱對方的女兒為“令愛”[daughter]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愛,行皃。從夊,㤅聲。烏代切。古音在十五部。

康熙字典

《唐韻》:烏代切。《集韻》《韻會》:於代切。《正韻》:於蓋切,同。仁之發也。從心旡聲。又親也,恩也,惠也,憐也,寵也,好樂也,吝惜也,慕也,隐也。

又《孝經·谏诤章疏》:愛者,奉上之通稱。

又《諡法》:啬於賜與曰愛。

又姓。宋刺史愛申。

又葉烏胃切,音穢。《詩·小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楚辭·九章》: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袁宏·名臣贊》:滄海橫流,玉石同碎。達人兼善,廢已存愛。《謝瞻·答靈運詩》:尋塗塗既睽,即理理已對。絲路有恒悲,矧乃所在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