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食鹽

愚人食鹽

南北朝的文章
愚人食鹽,佛家寓言。出自《百喻經》。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是看到事物内部的聯系,不能單一形而上學的看問題,二是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
  • 作品名稱:愚人食鹽
  • 作者:僧伽斯那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出處:《百喻經》
  • 作品體裁:文言文

作品原文

愚人食鹽

僧伽斯那〔南北朝〕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複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佛家經典故事

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一個很遠的朋友家裡去。主人便很殷勤地招待。并煮了好幾道好菜招待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鹽,所以每道菜都淡而無味。

這位客人對主人說:“你今天燒的菜都很名貴,可是淡了一點,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說:“啊!我忘了放一樣東西!”于是到廚房拿了些鹽,放進每一道菜,攪拌了一會兒再請客人嘗嘗,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問主人說:“你放了些什麼,菜就那麼好吃?”

主人說:“放鹽呀!之所以每樣菜都好吃,是因為有鹽,鹽是百味之源。”傻人以為鹽既然那麼好吃,回去每餐都買鹽來吃好了,省得煮那麼多菜。于是到了街上買了一大包的鹽,回到家裡急忙打開,抓了一把放進嘴裡,苦澀不堪,以為是被那位親戚騙了。

各位大衆,世間各人有各人的智識,知識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别。知識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識用之不當!也可能毀滅自己、和違害社會。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發揮效用。

比喻貪吃好玩,與斷食偏食都不适中。過分的享樂與吃苦主義都有偏。世間萬事必須适中,過與不及都可能壞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負責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無成,過分的熱衷名利,也會造成争奪計較而造惡業,或勞碌一生,與煩惱糾纏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輪回不息。

世間萬事做得适中,即成功立業。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适即人盡其才。時、地、人、都恰到好處,即事事皆通,否則事事都障礙。世間事事物物皆須靠我

禅宗的祖師,往往一言半句即開啟人的智慧—開悟。有人一生埋在禅堂裡,埋在經典裡參研,都不能開悟何故?機緣也、善根也、智慧也、對機對法,遇緣即應。否則多費工夫也沒有受用,所以佛法一點點都很能受用,無善根無緣分的人再多亦沒有用。

有些不法的人說:‘德行一斤值多少錢?’他們視道德良善一文不值!可是對于修行的人來說,德行乃是無上的至寶。一樣一種東西,有的人如寶貝一樣,有的人視如糞土,這就得看人的用途了。就好像有某些信仰佛教的人說:我沒有空念佛,也沒有空用功修行,待兒女長大以後,才來好好用功。

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真的一點空都沒有嗎?我想不是的,都是名和利填藏滿了腦子裡,那裡有空呢?有信心的人把佛法當做至寶,沒有信心的人把佛法當做閑時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這裡。能受用的人,就是一點一滴也當作寶貝,而受持奉行。不能受用的人,就是聽多了,返而變成‘。本則故事意義就在這裡。

注釋譯文

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做客,和主人一起吃飯,嫌棄食物淡而無味。主人聽到之後,于是又在菜裡添加了鹽。他吃了後覺得很美味,于是自言自語說:“菜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量多的時候呢?”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不吃菜隻吃鹽。吃過之後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

注釋

食:食物。

聞已:聽罷。

更:再次。

益:增加。

既:已經。

空:空口。

口爽:口味敗壞。

所以:……的原因。

複:再。

爽:差、敗壞。

智:智慧。

故:緣故。

反:反而。

患:禍患。

作品鑒賞

①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過與不及都不合度,食鹽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所以,凡事均有度,過猶不及。

作者簡介

僧伽斯那,又稱僧伽斯、僧伽先,是公元5世紀印度的大乘法師,一生研究佛學。早年出家學道,遊化諸邦,聰明絕世,多所述作,撰有《修行經》、《大道地經》、《僧伽羅刹所集經》等。

其中,《僧伽羅刹所集經》叙述佛陀自成道後至涅槃間之諸種事迹,特以載有佛陀遊化坐夏之年次而著稱于世。他也參與《華嚴經》、《賢愚經》的撰寫,佛學成就非常之大。《百喻經》古文漢譯本于南朝齊永明十年由其弟子求那毗地所譯,本書即是按照此譯本注釋翻譯而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