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墓

張良墓

中國曆史遺迹
張良(?—前185年)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颍川)貴族。張良祖上出自姬姓,為韓國相。秦滅韓後,殺其家族三百馀人。張良曾傾全部家财尋求刺客刺殺秦始皇報仇,未遂,後響應陳勝吳廣起事反秦,歸附劉邦,成為劉邦身邊重要的謀士。晚年隐沒于深山之中,熱衷道家修煉功夫。公元前185年,張良去世,谥号文成侯。
    中文名:張良墓 外文名: 地理位置: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免費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 國籍:韓國(今河南颍川) 逝世日期:前185年 主人:張良 字:子房 朝代:戰國末期 景點類别:曆史遺迹

墓地介紹

張良墓位于蘭考縣城西6公裡的白雲山上,墓高10米,周圍松柏蒼翠,綠草如茵,環境清幽。緊靠隴海鐵路。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保護區面積35000平方米。

建國以後,張良墓側尚存張良廟,有山門3間,大殿3間,東西廂房各4間,呈四合院布局。廟内外共有石碑6通,墓區内有柏樹209棵,楊樹16棵。在“文革”期間,廟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楊樹被砍伐做在桌椅。後來拆除廟宇的建築材料在三義建了一所中學。1978年在修築隴海鐵路複線時又占去墓北邊茔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樹12棵,今剩有柏樹197棵,楊樹13棵。據對最大的柏樹年輪考察,樹齡約有230年左右。現在,為了對張良墓這一曆史文物進行保護,蘭考縣有關部門已經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對張良墓區的樹木設置了保護标識,使整個墓區保護狀況良好。

湖南青岩山

先說呼聲最高的湖南張家界青岩山頂的張良墓。《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遊。有墓在青岩山,時隐時現。”《陵墓志》也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遊。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迹。”當地傳說張良為避殺身之禍,功成身退,跟着赤松子大仙南遊天門、青岩等名山大川,不食五谷,專吃百草花果,修煉仙道。張良死後,呂後想尋到張良的墓地。

誰知诏令一下,天下一夜間就發現好幾百座“張良墓”,弄得呂後無處下手。但武陵郡喬太守卻向呂後密報,說張良墓葬在青岩山,而且說,張良與他的師傅黃石公并葬在一起,不然為什麼拱出了個“黃石寨”?呂後聽了,覺得有理,便傳下密旨,令喬太守率三百士卒,帶上風水先生,扮成遊客,進青岩山查訪。喬太守一行,從鑼鼓塌尋到黃石寨,又從龍鳳庵訪到水繞四門,果然在相柳岩下,發現了墓地。喬太守撥開樹枝,見碑頭上分明寫着“張良之墓”四個篆字。

喬太守大喜,立即下令挖墓。墳挖開了,穴孔裡放着一具檫木棺材。打開棺蓋,忽地從裡面飄出一縷清氣,升上天空。棺材裡哪有屍骨,隻有一套衣冠!喬太守隻好如實向呂後禀報。呂後聽後大罵喬太守無能,責令喬太守一月之内務必找到張良墓。喬太守無奈重上青岩山。這時,有人禀報說:“相柳岩下的張良墓又長起來了!”喬太守一怔,急打馬去看個究竟。可不是麼!被挖開的墓穴真的又壘起來了,而且墳頭上還長了草呢!喬太守求功心切,拔出劍就往墳上砍,隻聽“當!”的一聲,手震麻了,劍砍斷了,原來是座鐵墳!三百士兵挖了三五一十五天,怎麼都打不開。

喬太守急了,吩咐士兵砍來山柴,放在墳上燒,這樣燒了三五一十五晝夜,“轟!”的一聲,墳炸了,隻見那棺材裹着滾滾濃煙,呼啦啦升到半空,又慢慢落在相柳岩峰頂上,然後,又慢慢長起一座圓圓的墳堆。喬太守急下令士兵爬上去挖。待士兵們好不容易爬上山頂,那墳墓又不見了。

士兵們剛下山,那墳墓又現出來了,士兵們又争相攀崖附葛往上爬,可爬上山頂,那墳墓又不見了!這樣往複幾次,喬太守無計可施,一屁股坐在地下,歎道:“到底不知埋骨處,卻教台上望何人?”後來,一位陰陽學家經過反複查考,認為水繞四門相柳岩上葬的就是張良墓,并作詩雲:踏遍青山尋古人,四門水繞得佳城;相柳岩上舊土堡,漢代留侯張良墳。

從以上記載和傳說不難看出,青岩山存有張良墓更像是一個神話傳說,從古至今,此處并無可以确認張良葬于此的記載,即使是有據可查,也隻說張良墓“時隐時現”,即使有張良墓,充其量隻是一個衣冠冢而已。

河南蘭考縣

再說位于河南省蘭考縣張良墓地。這一處的張良墓不象張家界的張良墓那麼神乎其神,“時隐時現”,蘭考縣城西南六公裡的三義寨鄉曹辛莊車站南側,緊靠隴海鐵路的确有這麼一座張良墓,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保護區面積35000平方米。周圍古柏環繞,郁郁蔥蔥,似有一定來曆。

關于此處的張良墓,當地有兩個傳說,一說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道,劉邦追至白雲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故後人認為白雲山應是張良的歸宿,這似乎有些牽強,同時也和張家界的張良墓一樣,有點神話傳說的嫌疑。試想,以張良的謹慎,真要是見了劉邦,還不得倒地就拜,還敢跑啊?不為他自己着想,也得為子孫後代着想吧?真要惹惱了劉邦那可是要滅門的。一說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張良便托病隐居于東昏縣(今河南蘭考)西南的白雲山,死後就葬于該地。

這一說法更與史實不符,《史記》中有記載,地球人也都知道,漢朝的開國功臣中唯有張良是得了善終的,劉邦信任他,呂後也尊重他,死後不僅被封了文成侯,兒子張不疑也襲封為侯。說白雲山曾為張良的清修之處有可信之處,說白雲山為張良的避難之所,死後不敢回到封地葬于此,純屬無稽之談。所以,此處的張良墓,很可能是後人敬仰張良,為紀念張良曾在此留駐清修而建造的衣冠冢。

陝西紫柏山

除此之外,陝西省留壩縣紫柏山還有一座,但那“漢張留侯祠”始建于東漢末,是他的第10代孫、五鬥米道的系師張魯在漢中為“鎮民中郎将(一作“鎮夷中郎将”)領漢甯太守”時所築,當然更不可能是真的。至于岱陰曆城高而鄉銅壁山東麓的張良墓,經考證不過是傳說中張良呆過的一個山洞,在此不再多述。

曆史推斷

從曆史推斷來看,張良墓在石匣村的可能性也極大,理由有下述幾點:

一是:張良作為韓國貴族,祖籍是陝西與河南的交界處,為躲避呂後,他不可能回老家。

二是:張良在秦末的活動範圍一直是河北、山東、江蘇一帶,尤其是在東阿和沛縣的活動最為有名,東阿是黃石公的老家,後來與劉邦還在東阿戰鬥過,所以不可能回東阿,但有回山東的可能。

三是:韓信是張良的鐵杆親信,當年封為齊王就是張良的主意,山東有很多韓信的部下,張良隐退後,很有可能來到山東。石匣村所在又是泰山山脈的北延部分,是自古道家修煉之地。再加上石匣村一山之隔的子房洞,是宋代以來的道家之地,也是張良的修道之地,所以石匣村的張良墓,極有可能是真的張良墓。

隐居傳說

漢惠帝七年十月(前188年),高皇後呂雉臨朝稱制,張良身處危難之中,毅然辭仕出走長安,“從赤松子遊”,隐匿江湖,成了中國曆史上—大古謎。

據《澧州府志》、《永定縣志》載:“赤松子,隐赤松山(今張家界天門山東最高峰謂赤松山),有丹竈列天門十六峰之—。張良從赤松子遊,天門、青崖諸山,多存遺迹。”并指出:“留侯張良墓,在青崖山(即今張家界之古名)。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遊。邑中天門、青崖各山,多存遺迹。”“張良,相傳從赤松子遊,有墓在青崖山,時隐時現。”因此,有關張良在張家界的傳說,并非空穴來風,是有曆史依據的。至今,張家界民間,還流傳着不少關于詠歎張良的詩。如:

太平原是将軍定,不許将軍見太平。

癡人貪祿刀上死,直上林泉隐姓名。

上一篇:洪澤湖大堤

下一篇:心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