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連橫

張儀連橫

春秋戰國曆史事件
張儀連橫發生時間于公元前318年,春秋戰國時代。事件過程是張儀用欺騙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六國“合縱”聯盟終于被張儀拆散了。
    中文名:張儀連橫 外文名: 别名: 所屬年代:春秋戰國時代 相關成語:四分五裂 發生時間:公元前318年

簡介

《戰國策》載,張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人。

張儀對秦惠文王陳說對抗合縱的連橫謀略:“今秦地形,斷長續短,方數千裡,名師數百萬,秦之号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要瓦解六國聯盟,應該“舉趙亡韓,臣荊(楚)、魏,親齊、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秦惠文王于是起用張儀推行連橫謀略,最初目标是結交齊國與楚國,打擊韓國與魏國。因為韓、魏是鄰國,楚國雖是鄰國,但是中原大國,齊國則遠在東方。

秦惠文王公元二年(前323年),秦國為了對抗魏惠王的合縱政策,進而達到兼并魏國國土的目的,張儀運用連橫策略,與齊、楚大臣會于齧桑(今江蘇沛縣西南)以消除秦國東進的憂慮。張儀從齧桑回到秦國,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國由于惠施聯齊,楚沒有結果,不得不改用張儀為相,企圖連秦、韓而攻齊楚。其實張儀的最終目的是想讓魏國做依附秦國的帶頭羊。由于連橫威脅各國,秦惠文王公元六年(前319年)魏國人公孫衍受齊、楚、韓、趙、燕等國的支持,出任魏相,張儀被驅逐回秦。秦惠文王公元八年(前317年)張儀再次任秦相國。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馬錯的建議,遣張儀、司馬錯等人率兵伐蜀,取得勝利,旋即又滅巴、苴兩國。這樣秦國占據了富饒的天府之國,有了鞏固的大後方,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戰争,提供了有利條件。

事件介紹

自從孫膑打敗魏軍,魏國失了勢,秦國卻越來越強大。秦孝公死後,他兒子秦惠文王掌了權,不斷擴張勢力,引起了其他六國的恐慌。怎樣對付秦國的進攻呢?有一些政客幫六國出主意,主張六國結成聯盟,聯合抗秦。這種政策叫做“合縱”。還有一些政客幫助秦國到各國遊說,要他們靠攏秦國,去攻擊别的國家。這種政策叫做“連橫”。其實這些政客并沒有固定的政治主張,不過憑他們能說會道的嘴皮子混飯吃。不管哪國諸侯,不管哪種主張,隻要誰能給他做大官就行。

在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數張儀。張儀是魏國人,在魏國窮困潦倒,跑到楚國去遊說,楚王沒接見他。楚國的令尹把他留在家裡作門客。有一次,令尹家裡丢失了一塊名貴的璧。令尹家看張儀窮,懷疑璧是被張儀偷去的,把張儀抓起來打個半死。張儀垂頭喪氣回到家裡,他妻子撫摸着張儀滿身傷痕,心疼地說:“你要是不讀書,不出去謀官做,哪會受這樣的委屈!”張儀張開嘴,問妻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說:“舌頭當然還長着。”張儀說:“隻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

後來,張儀到了秦國,憑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組成一支聯軍,攻打秦國的函谷關。其實,五國之間内部也有矛盾,不肯齊心協力。經不起秦軍一反擊,五國聯軍就失敗了。在六國之中,齊、楚兩國是大國。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就被派到楚國去了。張儀到了楚國,先拿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手下的寵臣靳尚,求見楚懷王。楚懷王聽到張儀的名聲很大,認真地接待他,并且向張儀請教。

張儀說:“秦王特地派我來跟貴國交好。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裡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經張儀一遊說,就挺高興地說:“秦國要是真能這麼辦,我何必非要拉着齊國不撒手呢?”

楚國的大臣們聽說有這樣便宜事兒,都向楚懷王慶賀。隻有陳轸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懷王說:“秦國為什麼要把商于六百裡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為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嗎?楚國有了齊國作自己的盟國,秦國才不敢來欺負咱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秦國不來欺負楚國才怪呢。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于的土地讓給咱們,大王不妨打發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裡土地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絕交也不算晚。”

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話,拒絕陳轸的忠告,一面跟齊國絕交,一面派人跟着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于。齊宣王聽說楚國同齊國絕交,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文王,約他一同進攻楚國。

楚國的使者到鹹陽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說:“沒有這回事,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兒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裡,不是六百裡,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使者回來一回報,氣得楚懷王直翻白眼,發兵十萬人攻打秦國。秦惠文王也發兵十萬人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隻剩了兩三萬,

縱橫釋名

不但商于六百裡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裡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楚懷王隻好忍氣吞聲地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大傷元氣。

張儀用欺騙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六國“合縱”聯盟終于被張儀拆散了。

戰國中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東方;馬陵戰後,齊國代替魏國成了中原地區的霸主。這樣,秦、齊都以向中原地區擴張作為自己的主要發展方向,已有的混戰局面更為錯綜複雜。處在東西二強夾擊下的韓、趙、魏三國為了圖謀自存,聯合起來并且北連燕、南接楚,東抗齊或西抗秦,被稱為“合縱”,也就是“合衆弱以攻一強”;如果弱國被齊國或秦國拉攏聯合,進攻其他弱國,就被稱為“連橫”,就是“事一強以攻衆弱”。到戰國晚期,樂毅破齊,齊國一蹶不振;長平之戰,趙國嚴重削弱,秦國取得了對東方六國的絕對優勢,合縱連橫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義:即東方六國并力抗秦,稱為合縱;秦聯合東方某一弱國對付其他弱國稱為連橫。于是,一批對當時的國家間的政治形勢非常娴熟,善于辭令和權術,從中獲取功名利祿的說客應時而生,史書上稱他們為“縱橫家”。

張儀,魏國人,其生年不明。《戰國策》記載張儀與蘇秦是相對立的一縱一橫,互相著文攻擊對方,這和史實不符。後來司馬遷受此影響,在《史記張儀列傳》中将張儀和蘇秦列為同時之人;甚至還說在蘇秦發迹後,張儀受蘇秦激勵而入秦,又記張儀之卒在蘇秦之後,也均與史實不符。據考證張儀在前,蘇秦在後,和張儀同時的是公孫衍、惠施、陳珍等人。蘇秦是張儀死後才在政壇上初露頭角的。在縱橫家中張儀顯然是蘇秦的前輩。《史記》記張儀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蘇奏的經曆提早了約三十年。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受此影響,緻使張儀事迹含混不清,因而另行為其作傳,實為必要。

推銷縱橫術

秦惠文王即位以後,繼續堅持孝公時代“任人唯賢”的方針,許多外國的士”紛紛投向秦國。公元前329年,張儀來到秦國,被秦惠文王拜為客卿,直接參予謀劃讨伐諸侯的大事。這時公孫衍擔任秦國的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張儀與公子華帶兵攻打魏國,一舉拿下魏國的蒲陽城。張儀乘機推自己的連橫政策出籠,建議秦王把蒲陽歸還魏國,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做人質,而他将利用護送公子繇入魏的機會與魏王接近,遊說魏王投靠秦國。入魏後,張儀對魏王說:“秦國對待魏國可是真心實意的好啊!得到城邑不要不說,反而又送人質來到魏國,魏國怎麼說也不應對秦國失去禮節呀,應該想辦法來報答一下吧?”“怎樣來報答呢?”魏王問道。“秦國隻喜歡土地,魏國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把魏國視為兄弟之國。如果秦魏結成聯盟,合兵讨伐其他諸侯國,魏國将來從别的國家取得的土地肯定會比送給秦國的土地多很多倍。”魏王被張儀說動了心,于是把上郡十五縣和河西重鎮少梁獻給了秦國,從此秦魏和好。張儀的連橫政策首戰告捷。至此,黃河以西地區全部歸秦所有。

初次相秦,破縱連橫

張儀回到秦國,立即被秦王提拔為相,代替了公孫衍的大良造職位。公孫衍因得不到重用遂離秦奔魏。公元前326年,惠文王任命張儀為将,率兵攻取魏國的陝,并将魏人趕走,同時在上郡築關塞。這一事件引起魏國的極大惶恐,于是在當年和下一年(前323年)接連兩次與齊威王相會,企圖依靠齊國對抗秦國。由于張儀從中挑撥離間,又極力為秦國拉攏齊國和楚國,齊國不僅不幫助魏國,反而與楚國共同打擊魏國。由秦歸魏的公孫衍趁機發動“五國相王”,使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尊重,同時稱王,結成聯盟,借以增強魏國的防禦力量。楚國卻迎頭給魏國澆了一頭冷水,就在“五國相王”的當年,發兵攻魏,在襄陵大敗魏軍,占領了八個城邑。由于齊、楚的破壞。五國相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而魏惠王更加憎恨齊、楚二國。張儀代表秦國卻又采取了更為狡猾的手段:公元前323年,張儀約集齊、楚、魏三國執政大臣在挈桑相會,試圖為魏國調停,以讨好和拉攏魏國。魏惠王在此後果然放棄公孫衍的合縱政策,而接受了張儀的聯合秦、韓以對付齊、楚的政策。次年,魏太子和韓太子入秦朝見,張儀也被魏王任命為相。

說魏事秦

為了使魏國進一步臣服于秦國,張儀于公元前322年辭掉秦國相位,前往魏國。魏王因其大名,立即用他為相。張儀當上魏相國以後,便尋機為秦國拉攏魏王。“魏國土地縱橫不到千裡,士兵不超過三十萬。四周地勢平坦,各國從四面八方都可以進攻,沒有大山大河的阻隔。從新鄭到大梁隻有兩百餘裡,戰車馳騁,士兵奔走,不費多大力氣就到。魏國南邊跟楚國接境,西邊跟韓國接境,北邊跟趙國接境,東邊跟齊國接境,士兵駐守四面,守衛邊防堡壘的不少于十萬人。魏國的地勢,原本就是戰場。如果魏國向南親附楚國而不親附齊國,那麼齊國就會來攻打它的東面;向東親附齊國而不親附趙國,那麼趙國就會來攻打它的北面;不和韓國合作,那麼韓國就會來攻打它的西面;不和楚國親近,那麼楚國就會攻打它的南面;這就是所謂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大王如果不事秦國,秦國出兵攻打黃河以南,占據卷地、衍地、燕地、酸棗,脅迫衛國,奪取陽晉,那麼趙國不能向南支援魏國,魏國就不能向北聯系趙國。魏國不能向北聯系趙國,合縱聯盟的通路就斷了,合縱聯盟的通路一斷絕。那麼大王的國家要不危險就不可能了。如果秦國說服韓國攻打魏國,魏國害怕秦國,秦、韓兩國一緻對付魏國,魏國的滅亡就可以跷起腳來等待了。這是我替大王擔憂的問題。”“我替大王着想,不如歸順秦國。歸順了秦國,楚國、韓國一定不敢亂動;沒有楚國、韓國的危害,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國家一定沒有憂患了。秦國所想要削弱的莫過于楚國,而能削弱楚國的莫過于魏國。楚國雖有富足強大的名聲,但實際空虛;它的士兵雖多,但是容易敗逃潰散,不能堅持戰鬥。如果全部出動魏國的軍隊,向南攻打楚國,勝利是肯定的。割裂楚國而加強魏國,虧損楚國而滿足秦國,轉嫁災禍,安定國家,這是大好事呢。大王如果不聽取我的意見,秦國将派精兵向東進攻,那時即使想歸順秦國,也不可能了。”

魏王思量再三,最後同意了張儀的觀點。不久,魏王派太子入秦朝見,向秦表示歸順。張儀在魏國擔任了四年相國,于公元前318年又回到秦國,秦惠文王仍然啟用他為相。 公元前316年,張儀與司馬錯帶兵入蜀,滅蜀為郡,接着又攻滅苴國和巴國。

修魚之戰後,齊國出兵打敗了趙和魏,并與楚國結成聯盟。齊是東方的強國,楚則虎視于南方。因此,齊楚聯盟成了秦國的心腹之患,而離間齊楚聯盟,削弱齊楚力量就成為秦向東擴張過程中的關鍵一着。公元前313年;張儀再次辭掉秦國相位,向南去拜見楚王。到楚之後,他首先派人買通楚懷王的寵臣靳尚,利用其取得懷王信任,然後着手離間齊楚關系。他對懷王說:“我們秦王所敬重的人沒有誰能超過大王您,即使我張儀願意為臣下的也首推大王您;我們秦王所憎惡的人沒有誰能比得上齊王,就是我張儀也最憎恨齊王。齊國雖然和秦國曾經是婚姻之國,然而齊國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太多了。現在我們秦國想讨伐齊國,所以我們秦王就不能事奉大王了,我張儀也沒法做大王您的臣子。如果大王能夠與齊國斷絕關系,臣下将請求秦王把商於六百裡地方獻給楚國。這樣,齊國就一定會被削弱,齊國被削弱了,大王就可以使役齊國。這是向北削弱齊國、向西施德于秦而自己居有商于之地一計三利可得的事情啊。”楚王十分高興地應允了他。大臣們都向楚王慶賀,楚官上下皆大歡喜。

張儀雖然說動楚懷王,但楚國不乏有識之士。原來在秦國用事的陳轸,張儀為相後來到楚國,對張儀的意圖非常清楚。他勸懷王毋聽張儀之言,以防被欺而又和齊國斷絕關系。但楚懷王早被張儀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聽不進陳轸的意見,而且把楚國相印交給張儀,接着一面派人去齊宣布斷交,一面派人跟随張儀去接收土地。

回秦後,張儀稱病三月不上朝,楚懷王得不到土地,以為秦嫌楚與齊斷絕關系不夠堅決。因此特派勇士前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一面與楚徹底斷交,一面派人入秦與秦王商議共同伐楚。目的達到,張儀出見楚國使者,告訴他“從某至某,廣袤六裡”送給楚王。楚使回報懷王。懷王暴跳如雷,大罵張儀是出爾反爾的小人,氣沖沖地要興兵伐秦。陳轸此時又建議懷王聯秦抗齊,懷王盛怒之下,一心隻想報複張儀,又一次拒絕了陳轸的正确意見,派大将軍屈句與稗将軍逢候醜等率兵進攻秦國。

公元前312年,楚國與秦齊大戰于丹陽,結果楚軍大敗,屈句、逢侯醜和受封有爵位的将領共七十餘人被俘,八萬楚軍被消滅,漢中郡也被秦奪走。戰敗消息傳來,楚懷王簡直氣得發昏。在狂熱的複仇情緒的支配下,他調動楚國全部軍隊進攻秦國。由于孤軍深入,楚繼敗于藍田。這次韓魏兩國也乘機向南進攻楚國,一直打到鄧邑。楚腹背受敵,急忙撤軍,隻好割了兩個城邑向秦國求和。

再欺懷王

秦國大敗楚國之後,與其能夠抗衡的國家就隻剩下了齊國。公元前311年秦國派人與楚國談判:願分漢中之豐與楚,以同楚結盟。然而,懷王對張儀耿耿于懷,甯可不要漢中之地,而要張儀以洩私忿。張儀聞訊,欣然赴楚。張儀一到楚國,就被懷王囚禁起來,準備殺掉以祭吉先祖。但張儀使用種種手段,通過楚國大夫靳尚,向懷王夫人鄭袖說情,鄭袖請求把張儀放掉,與秦和親。懷王受夫人蠱惑,又害怕得罪秦國,加上仍貪于土地,權衡再三,最後下令把張儀釋放,并且還客客氣氣地招待他。

張儀又趁機遊說懷王:“當今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國,不是楚國就是秦國,兩個大國交戰,當勢不兩立。大王如果不親附秦國,秦國将出兵占領宜陽,韓國的土地就會被割斷。秦國攻下河東,奪取成臯,韓國一定會投降,魏國就會聞風而動。秦國攻打楚國的西面,韓魏攻打楚國的北面,國家怎麼會不危險?”“秦國現在據有巴蜀,大戰船順江而下,一日能行五百餘裡,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到達杆關,杆關受到威脅,楚國的東部地區就很難保住,西部地區的黔中、巫郡就不再屬于楚國了。秦軍如果出武關,楚國北部地區也會斷送。楚國遭到秦國的進攻隻在三個月以内,而楚國要想得到諸侯的援救卻至少得半年,所以,楚國不與秦國親善是不行的。再說,坐等弱國的援救而忽視秦國的威脅,這正是下臣為大王所擔心的事情。”

“秦國出兵攻打衛都和陽晉,一定會堵塞天下的胸膛。大王出動全部軍隊去進攻宋國,不要幾個月宋國就可以拿下來,拿下了宋國,然後一直向東,那麼泗水邊的衆多小國就全歸大王所有了。”

“現在秦國和楚國接境連界,本來是地緣親近的鄰國。大王如果能聽取我的意見。我将讓秦國太子到楚國做人質,楚國太子到秦國做人質,把秦國女子做大王的姬妾,進獻居民萬戶的都邑作為湯沐邑,長久作為兄弟鄰邦,永世互不攻伐。我認為沒有比這更好的計策了。”

一席話說得楚懷王連連點頭稱是,馬上同意與秦和好,并送走了張儀。不久屈平出使歸來,問及懷王為什麼不殺張儀時,懷王又後悔了。派人去追卻為時已晚。

封武信君

張儀離開楚國,接着就前往韓國,遊說韓王道:“韓國土地不到九百裡,儲糧不夠吃兩年,大王的士兵全部動員也不足三十萬。秦國有武裝士兵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勇猛的士兵飛奔前進,不戴頭盔,拿起武器,憤怒沖入敵陣的,不可勝數。山東各國的射手披着鐵甲,戴着頭盔去參加決戰,秦國人丢下甲衣,光着膀子,打着赤腳沖向敵人,左手提着人頭,右手捉住俘虜。秦國的士兵跟山東各國士兵相比,正像大力士孟贲跟膽小鬼一樣;用巨大的威力壓下去,正像大力士烏獲對嬰兒一樣。在戰鬥中,讓孟贲、烏獲式的勇士去攻打不服從的弱國,無異于把千鈞的重量壓在鳥蛋上,一定沒有幸存的了”。

“大王如果不歸順秦國,秦國将出兵占據宜陽,隔斷韓國的上地,東進奪取成臯、榮陽,那麼鴻台的宮殿、桑林的苑囿都将不屬大王所有了。秦軍阻塞成臯,隔斷上地,大王的國土就被分割了。先歸順秦國就安全,不歸順秦國就危險。”

“所以我替大王策劃,韓國應該幫助秦國。秦國所希望的莫過于削弱楚國,而能夠削弱楚國的莫過于韓國。這不是因為韓國比楚國強,而是它的地勢是這樣。如果大王向西歸順秦國,攻打楚國,秦王一定高興。攻打楚國,利用它的土地,轉嫁禍害而使秦國高興,沒有比這更适應的計策了。”

韓王聽信了張儀的計策,表示與秦通好。張儀這才回到了秦國,向秦惠文王禀報了情況,秦惠文王念其功勞卓著,遂封其為“武信君”,并賜封給他五座城邑。其後不久,秦惠王死亡,其子蕩繼位,稱武王。武王自幼讨厭張儀,群臣忌妒張儀的又趁機向武王進讒言,張儀也害怕大禍遲早降臨,因而用計辭掉相位,奔魏。

公元前310年,張儀病死。至此,一代縱橫家張儀的曆史劃上了句号。

從公元前328年開始,張儀運用縱橫之術,遊說于魏、楚、韓等國之間,利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或為秦國拉攏,使其歸附于秦;或拆散其連盟,使其力量削弱。但總的來說,他是以秦國的利益為出發點的。在整個秦惠王時期,他不僅使秦國在外交上連連取得勝利,而且幫助秦國開拓了疆土,因此可以說他為秦國的強大和以後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盡管張儀不講信義,在外交場上運用欺騙伎倆,為人們所不齒,但僅從一個使者的角度來看,他是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外交任務。而且作為縱橫家的一代鼻祖,他開創了一個局面,為後世的外交家們在辭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面提供了一種範式。

上一篇:寶雞文理學院吧

下一篇:隐形牙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