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漢語漢字
引(拼音:yǐn)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引的古字形像一人拉弓,有的是在“弓”字的基礎上加一指符号,本義是開弓,引申指拉。又引申有延長、長久義。開弓是向自身方向拉,故又引申指招來,導緻。[1]
  • 中文名:引
  • 拼音:yǐn
  • 部首:弓
  • 五筆:XHH
  • 倉颉:LN
  • 鄭碼:YZI
  • 字級:一級
  • 平水韻:上聲十一轸;去聲十二震
  • 筆畫:4
  • 部首筆劃:3
  • 四角号碼:1220₀
  • UniCode:U 5F15
  • 注音:ㄧㄣˇ
  • 統一碼:5F15
  • 造字法:會意字或指事字
  • 結構:獨體字或合體字,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引”在新附1的甲骨文中是會意字,左為“弓”,是射箭的器具;右部像人形,其含義為一人開弓放箭。圖1、2、3的甲骨文,羅振玉釋為“弘”。約半個世紀以後,于豪亮将竹簡帛書引字、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周易》的“引吉”與甲骨文對照,證明是“引”字。這一類字形從弓,所加一畫表示把弓拉開,加符象事,義為開弓。開弓時弦呈折形,故所加符号為曲畫。兩周文字承襲商代文字。《說文解字》篆文“引”字所加的一畫與“弓”分離,并變為一豎,為隸楷“引”字所本。

現代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拉弓;開弓。

draw

《莊子·田子方》:“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

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驚風,将軍夜引弓。”

引手;引弓

牽動,拉。

draw

《呂氏春秋·察今》:“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牽引;引力;穿針引線

延長;延續。

lengthen;

continue

《詩經·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南史·梁紀上》:“風之靡草,不足比也,政小引日月耳。”

引申

伸長;伸着。

stretch

《新唐書·卓行傳·甄濟》:“使者持刀趨前,濟引頸待之。”

引領;引頸

拿來做憑借、理由。

cite

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引用;援引;引經據典;引喻失義

株連;攀供。

involve in

《詩經·大雅·行葦》:“黃耇台背,以引以翼。”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領着;帶領。

guide;lead

劉向《列女傳·代趙夫人》:“襲滅代王,迎取其姊,姊引義理,稱說節禮。”

引領;引導;引航;引路;引狼入室

選拔; 薦舉。

recommend

《史記·魏安武其侯傳》:“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

引薦

抽取;執持;取用。

《史記·刺客列傳》:‘“轲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張衡《西京賦》:“五都貨殖,既遷既引。”

《戰國策·燕策》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收納,引進。

《東觀漢記·蔡邕傳》:“虹晝見禦座庭前,色青赤,上引邕問之。”

《素問·五常政大論》:“堅成之紀,是謂收引。”

招來;引出。

incur

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毛澤東《沁園春·雪》詞:“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招引;引誘;抛磚引玉

正,劃定。

《管子·五輔》:“上下交引而不和同。”

争。

《魏書·辛雄傳》:“經拷不引,傍無三證。”

《周書·樂運傳》:“解兆民之愠,引萬方之罪。”

承當;自承。

引咎

自盡。

suicide

潘嶽《寡婦賦》:“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

引決

離開;退避。

retreat

《史記·绛侯周勃世家》:“乃引而去。”

引老;引去;引退

指牽引柩車的繩索。後因稱出殡為發引。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河南治建,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

繼續。

《後漢書·班固傳》:“固又作《典引》篇述叙漢德。”

名詞

系于車軸而引車前行的皮帶。也指挽靈車的繩子。

《荀子·王霸》:“綿綿常以結引馳外為務。”

《儀禮·既夕禮》:“設披,屬引。”

古代的一種樂曲題材,樂府詩體之一,有序奏之意。

《思歸引》;《箜篌引》

文體名。始于唐,似序而短。

近代為“市引”的簡稱。商人運銷貨物的憑證,亦指所規定的重量單位。

唐玉《翰府紫泥全書·托人給引》:“某欲他往,煩給一引。”

古代紙币名。

鈔引;錢引

量詞

舊制長度單位,10丈為1引,15引為1裡。1引約合33.33米。

《漢書·律曆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十丈為引。”

《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南北鹽均以四百斤為引,今權豪家多取至七百斤。”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弓部】餘忍切(yǐn)

開弓也。從弓、丨。

說文解字注

開弓也。

段注:開下曰張也。是門可曰張。弓可曰開。相為轉注也。施弦於弓曰張。鈎弦使滿,以竟矢之長亦曰張。是謂之引。凡延長之偁,開導之偁皆引申於此。《小雅·楚茨》,《大雅·召旻》《毛傳》皆曰:“引、長也。”

從弓丨。

段注:此引而上行之丨也。為會意。丨亦象矢形。餘忍切。十二部。

廣韻

餘忍切,上轸以‖引聲真1部(yǐn)

引,《爾雅》曰:“長也。”《說文》曰:“開弓也。”餘忍切。又徐刃切。十四。

【校釋】①徐刃切,當作“馀刃切”,與震韻羊晉切合。

羊晉切,去震以‖引聲真1部(yìn)

引,又羊忍切。

康熙字典

【寅集下】【弓字部】引·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1

古文:㧈

《唐韻》餘忍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忍切,竝音蚓。《說文》:開弓也。徐铉曰:象引弓之形。《周禮·冬官考工記》:維體防之,引之中參。

又《廣雅》:演也。《易·系辭》:引而伸之。

又《爾雅·釋诂》:長也。《釋訓》:子子孫孫引無極也。《書·梓材》:引養引恬。

又相牽曰引。《禮·檀弓》: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注:牽引進之,同于己子。《史記·秦始皇紀》:諸生轉相告引。

又《集韻》:導也。《史記·韓長孺傳》:奉引堕車,蹇。注:為天子導引而堕車,跛。

又卻也。《禮·玉藻》: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注:引,卻也。

又相薦達曰引。《史記·魏其侯傳》:兩人相為引重。注:相薦達為聲勢。《後漢·張皓王龔傳論》:顯登者以貴塗易引。

又服氣法曰道引。《莊子·刻意篇》: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史記·留侯世家》:道引不食谷。

又治疾法有挢引。《史記·扁鵲傳》:鑱石挢引。注:謂為按摩之法,夭挢引身,如熊顧鳥伸也。

又十丈為引。《前漢·律曆志》:其法用竹為引,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引者,信也。注:信讀曰伸,言其長。

又《廣韻》《正韻》羊晉切。《集韻》《韻會》羊進切,竝蚓去聲。《集韻》:牽牛綍也。《禮·檀弓》:吊於葬者,必執引。疏:引,柩車索也。

又唻《集韻》:臫頭條一曰曲引。蔡邕《琴操》:有思歸引。

又引古作?。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橫折)②一(橫)③㇉(豎折折鈎)④丨(豎)

【寫法】❶“弓”寬“|”窄,頂部“弓”略低,底部“|”略低。❷首筆㇕(橫折)的豎段、第三筆㇉(豎折折鈎)的下豎段都寫在豎中線左側,略向左下斜行。❸“|”寫在右半格正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