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巴豆

一中藥名稱
巴豆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幹燥成熟果實,其根及葉亦供藥用。[1]巴豆樹為常綠喬木,高6~10米。巴豆是一種常用的中草藥,其味辛性熱,有下瀉毒性。嘔吐、腹瀉、白細胞升高等是巴豆中毒的主要表現。中醫藥上以果實入藥,性熱,味辛,功能破積、逐水、湧吐痰涎,有助于治寒結便秘、腹水腫脹、寒邪食積所緻的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洩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有小毒,須慎用。
    中文名:巴豆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金虎尾目 亞目: 科:大戟科 亞科:巴豆亞科 族: 亞族: 屬:巴豆族 亞屬: 組: 亞組: 種:巴豆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二名法:Croton tiglium

化學成分  

種仁含脂肪油Crothon oil 約40-60%,油中含巴豆樹脂,系巴豆醇、甲酸、丁酸及巴豆油酸結合而成的酯,有強烈的緻瀉作用。此外,含蛋白質約18%,其中包括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另含有巴豆甙1-3.8%、精氨酸、賴氨酸、解脂酶及一種類似蓖麻堿的生物堿。巴豆油中含有輔緻癌物。為無色樹脂狀物,經水解後産生輔緻癌物A3及緻癌物B2。

功用主治 

⒈峻下冷結:适用于冷結便秘,腹滿刺痛;或小兒乳食積滞,痰多驚悸。

⒉攻痰逐水:可治水腫脹滿,二便不通之症;寒食結胸,痰涎壅盛,胸膈滞悶,肢冷汗出者;以及痰迷清竅,精神錯亂。

⒊用治癰腫膿成不潰,該品有蝕瘡排膿之功。

藥理作用

1、對皮膚粘膜的刺激作用:

巴豆油是最劇烈的瀉藥,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産生口腔及胃粘膜的燒灼感及嘔吐,在1/2-3小時内即有多次大量水瀉,伴有劇烈腹痛和裡急後重,産生嚴重口腔刺激症狀及胃腸炎症狀。外用巴豆油對皮膚有刺激作用,引起發紅,可發展為膿疱甚至壞死;用橄榄油稀釋後可用作刺激劑,但較危險。小鼠注射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同天、前1天或前2天,1次皮下注射5%巴豆油,與單獨注射病毒的對照組比較,死亡率降低并且生存時間延長,其效果可能是通過神經系統産生的,也可能是直接影響病毒毒性。

2、對消化道的作用:

(1)巴豆對不同便秘小鼠的排便效果:取小鼠複制成實熱型、燥結型及寒結型及脾胃虛寒型便秘模型,分别給予巴豆煎液,并以未造型對照,實驗結果表明,巴豆能使脾胃虛寒型便秘小鼠的排便時間明顯延長,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

(2)對胃腸消化道及膽汁、胰液分泌的影響:所含巴豆油及樹脂,口服後在腸内與堿性液作用,析出巴豆油酸和巴豆醇雙酯類化合物,能劇烈刺激腸壁,引起強烈蠕動而緻峻瀉。巴豆煎劑對離體兔腸肌具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并不被阿托品所拮抗。巴豆油乳對兔及犬腸亦表現興奮作用,而大劑量則表現抑制作用,且不被乙酰膽堿,毛果芸香堿或氯化鋇所解除,故巴豆油系直接作用于腸肌。此外巴豆油酸給動物灌胃可促進腸蠕動,使腸粘膜出血,甚至引起腸壞疽。膽痿兔實驗表明,巴豆水劑能增加膽汁和胰液的分泌。

3、對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作用:

(1)在動物離體但聯有神經的後肢和腸實驗中觀察到,巴豆油能通過對化學感受器的作用,反射性升高血壓。

(2)巴豆毒蛋白能溶解兔、猬、豬、蛇、雞的紅細胞。對牛、羊、豬、蛙血細胞有凝集作用。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PMA(Phorbol myristate aceTCMLIBate)可使血小闆中環磷鳥苷(cGMP)濃度增加,是一種有力的血小闆凝集劑。

4、抗病原生物的作用:

巴豆煎劑對流感杆菌、綠膿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白喉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巴豆油制劑能降低感染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小鼠死亡率并延長存活時間。

5、鎮痛作用:

大鼠壓尾法,小鼠熱闆法及苯酮扭體試驗表明,巴豆油口服,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能提高痛阈50-70%,其鎮痛機理可能與巴豆油的局部刺激有關。

6、抗腫瘤及促腫瘤發生作用:

巴豆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實體型和S180腹水型,小鼠宮頸癌U14實體型和U14腹水型,以及艾氏腹水癌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巴豆注射液在試管内有殺瘤細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對小鼠淋巴細胞性白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巴豆油乳劑作大鼠移植性皮膚癌内注射,能引起瘤體退化,并延緩皮膚癌的發展。因而認為巴豆中含有抗癌活性物質。另一方面,有促使腫瘤發生的作用:巴豆油及巴豆醇可促進緻癌物質産生腫瘤。巴豆油雖無緻癌作用,但與烏拉坦同用可引起皮膚乳頭狀瘤。巴豆油及其成分十四烷酰巴豆酯(teTCMLIBadecaoyl phorbol)的乙酸鹽可緻小鼠皮膚增生,巴豆醇酯C能改變小鼠胚胎纖維母細胞膜的結構和通透性,這些變化都可能與促使腫瘤發生有關。巴豆油和牛的丙種球蛋白抗原一起給豚鼠注射,能抑制抗體的生成,并延遲對抗原的過敏反應,巴豆醇免疫抑制作用比巴豆油更強,此種免疫抑制作用亦可能是促使腫瘤産生的原因之一。也有人認為,促使腫瘤的發生可能與巴豆醇酯抑制細胞分化,能使鳥氨酸脫羧酶種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升高等有着密切的關系。

7、其它作用:

巴豆有殺滅釘螺的作用,以種仁效力最強,内殼次之,外殼則無效。巴豆的丙酮提取物對金魚毒性很大,巴豆鹽水浸出液可用于清除家魚塘内的野魚(放養家魚之前),但效果不及生石灰。家兔靜脈注射巴豆水劑可使膽汁及胰液分泌增加,對有輸尿管痿的兔并無利尿作用,對離體兔子宮有輕度抑制作用。巴豆油能使大鼠與皮膚局部釋放組織胺及引起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巴豆毒蛋白能抑制蛋白質的合成。

注意事項

用藥禁忌

1、無寒實積滞、孕婦及體弱者忌服。 

2、畏牽牛花。

3、《本草經集注》:"芫花為之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不良反應及治療

1、《藥對》:中其(巴豆)毒者,以冷水、黃連水、大豆汁解之。 

2、《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巴豆,全株有毒,以種子最毒。中毒症狀:誤食後發生強烈的口腔炎、咽喉炎,劇烈腹痛,水瀉或粘液血便,脈搏快而弱,血壓下降,面色青紫,甚至出現休克。 

3、解救方法:早期可洗胃;服蛋清及活性炭;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給予微溫的流汁飲料;腹劇痛可注射嗎啡阿托品;如面色青紫可給氧,注射呼吸興奮劑;出現休克可聞稀氨水,針刺療法等對症治療。 

4、民間療法:  大豆一升煮汁飲服;搗爛芭蕉葉榨汁飲服;土炒白術三錢、蕃稔幹三錢,石榴皮三錢,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飲服。 

5、内服巴豆中毒的主要症狀為嘔吐、腹瀉,類似急性胃腸炎症狀,經輸液及一般對症處理而愈。巴豆中毒民間常以綠豆湯、豆汁或冷米湯等解救。在中藥加工廠接觸去殼的巴豆、蒸煮巴豆的蒸氣或巴豆霜,可産生急性接觸性皮炎,局部出現紅斑、灼熱感和瘙癢,甚至發生水腫、水疱、膿疱,蒸氣可緻流淚、結膜炎及鼻粘膜炎。嚴重者可有發熱,白細胞增加,尿中出現蛋白及少量紅細胞與白細胞。

臨床應用

1、防治白喉:對白喉密切接觸者,病人家屬、白喉恢複期患者、健康帶菌者,以及輕症白喉病例,均可采用巴豆泥局部貼敷的方法加以防治。方法:将除去内外殼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缽中研成泥狀(或加朱砂0.5克共研),挑取綠豆大的膏點,置于約1.5厘米平方的膠布上。貼于兩眉間印堂穴,或頸部扶突穴,經6~8小時(最長12小時)揭去,可見局部出現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針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幹滲液,再塗龍膽紫液。對白喉密切接觸者及病人家屬,貼巴豆朱砂膏後,經對照觀察,能降低發病率;對白喉恢複期患者或健康帶菌者,用巴豆泥外敷後,可使90%以上病例于8~24小時内帶菌現象消失;對輕症白喉可配合青黴素及其他對症治療。

2、治療喉梗阻:因白喉及麻疹後喉炎引起的喉梗阻,可用生熟巴豆散約0.5~O.7分,用噴粉器吹入咽部,觀察2~3小時,如無嘔吐、腹瀉或嘔吐腹瀉次數不多,而梗阻症狀尚未明顯好轉的,可再行第2、3次噴咽,1天内噴咽不超過3次,必要時可連續噴2~3天。如嘔吐腹瀉較着者,應立即停止。對體質虛弱、心力衰竭及并發心肌炎病變者慎用。多敷病例在噴咽後半小時至3~4小時,可見吸氣性陷沒、呼吸促迫及喘鳴等症狀明顯好轉,數小時至1~2天内梗阻解除。治療過程中應同時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類、抗菌素。對氣管下位梗阻無效。嘔吐洩瀉為常見反應,但梗阻症狀多在腹瀉鹹嘔吐後得到明顯改善。生熟巴豆散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制成。制法:取七倍數的巴豆若幹粒去殼去衣,将其中4/7炒至黃色,與其餘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把它夾在數層能吸收油分的紙内,用力擠壓去油,再換紙用溫熱熨鬥在紙上熨壓,去淨殘留油分,然後再研成細末備用。

3、治療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取蘋果1隻洗淨,用小刀挖1個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将蘋果蓋嚴,隔湯蒸30~60分鐘。放涼,取出巴豆仁,吃蘋果,喝蘋果湯。成人每日吃1個,重症早晚各吃1個,夜間喘息者臨睡前吃。8歲以下小兒酌減。可連續服用數周。服後具有止喘、祛痰作用;個别病例可能出現輕微腹瀉。

4、治療急、慢性腸炎及慢性痢疾:取巴豆适量去内外殼,取仁,不去油,放入銅(或鐵)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内外黑透為度,待冷,秤準2錢,研成泥狀備用。另将蜂蠟2錢溶化,與巴豆泥攪拌均勻,候稍冷,搓條制丸,約制成80丸,每丸重0.15克,内含巴豆O.075克。成人每次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時服用;8~15歲,每服2丸;5~7歲,每服1丸;1~4歲,每服半丸;6個月以上,每服1/3丸;6個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滿1月嬰兒忌服。服後未見腹痛、腹瀉、嘔吐等副作用。凡兼有發熱及其他合并症者忌服。經治療急性腹胃13例,慢性腹瀉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愈。本藥對體虛老人的慢性洩瀉亦有效。

5、治療急性闌尾炎:将巴豆、朱砂各0.5~1.5克研細混勻,置6x6厘米大小的膏藥或膠布上,貼于闌尾穴,外用繃帶固定。24~36小時檢查所貼部位,皮膚應發紅或起小水泡,若無此現象,可重新更換新藥。共治療99例,其中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症者82例。最少的貼1次,最多的貼3次。效果:治愈85例,無效14例(仍用手術治療)。

6、治療神經性皮炎:取巴豆去殼1兩,雄黃1錢,磨碎後用3~4層紗布包裹,每天擦患處3~4次,每次1~2分鐘,直至癢感消失,皮炎消退為止。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别

本品呈卵圓形,一般具三棱,長1.8~2.2cm,直徑1.4~2cm。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呈略扁的橢圓形,長1.2~1.5cm,直徑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點狀的種臍及種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點,其間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内種皮呈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油質。無臭,味辛辣。以個大、飽滿、種仁色黃白者為佳。

顯微鑒别

果實及種子橫切面

外果皮1列表皮細胞,有氣孔及厚壁性多細胞的星狀毛;中果皮外側為10餘列薄壁細胞,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成群,維管束周圍細胞有時含草酸鈣方晶或簇晶,中部有4-6列纖維狀石細胞,呈帶狀環列,内側有6-8列徑向延長的長圓形薄壁細胞,壁孔少;内果皮為3-5層纖維狀厚壁細胞交叠排列。種皮表皮細胞為1列徑向延長的長方形細胞,徑向壁呈不規則鋸齒狀彎曲;其下為1列厚壁性栅狀細胞,胞腔線形,外端略膨大;向内為數層切向延長的不規則形薄壁細胞,其間散有螺紋導管;内表皮細胞頹廢狀。胚乳細胞類圓形,充滿糊粉粒和脂肪油滴,另含草酸鈣簇晶。子葉細胞多角形。

粉末特征

淺黃棕色

1、厚壁性多細胞星狀毛,直徑129-210-525μm,由6-15個厚壁性細胞排列呈放射狀,細胞層紋明層,胞腔線形,近基部略膨大,并具孔溝,基部細胞5-8個,胞壁厚。

2、石細胞類圓形、長方形或纖維狀,壁孔、層紋均明顯,類圓形石細胞直徑25-63μm,長方形及纖維狀石細胞長約77μm,寬17-45μm。

3、種皮細胞碎片表面現多角形,内含黃棕色物質。

4、栅狀細胞棕紅色,長約225μm,直徑約21μm,壁厚,胞腔線形,一端略膨大。

5、纖維狀厚壁細胞類圖形,内含多數糊粉粒和脂肪油滴及草酸鈣簇晶。

理化鑒别

取本品粉末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2h并時時振搖,濾過。濾液量試管中揮幹後,加鹽酸羟胺的甲醇飽和溶液0.5ml及香草酚酞指示液1滴,再加氫氧化鉀飽和的甲醇溶液至顯藍色後,再多加4滴,加熱至沸騰,冷卻,加稀鹽酸調節pH至2-3,加三氯化鐵試液3滴及氯仿1ml,振搖,下層溶液顯紫紅色。(檢查脂類)

藥物應用鑒别

1、巴豆若用其峻下之力,應生用。需消積磨堅之用,應炒用。用于喉痹,痰涎壅阻氣道,可制霜。《本草綱目》載:巴豆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也。 

2、巴豆與大黃,同為攻下藥。但巴豆性熱,髒腑多寒者用之。大黃性寒,髒腑多熱者用之。對于胃腸實積阻塞不通者,寒實相結用巴豆,熱實相結用大黃。二者有一寒,一熱之不同。 

案例

救治慢性肺癰

陳某,男,46歲,農民。咳吐膿血,延已兩裁。迩來吐膿夾紫暗血塊,排出不暢,胸部悶痛難忍,痰湧氣息喘促,大便數日未行。舌質紫,苔灰厚膩,脈弦虛滑。x線示:肺膿瘍伴空洞、膿胸。痰淤膿毒結聚于肺,恐正氣暴脫,急拟劫痰排膿。巴豆400毫克,去皮心,切細,分兩次冷白飲送服;另以桔梗、杏仁、百部合、北沙參各12克,苡仁30克,生甘草6克,煎湯服之。翌日複診時告之,巴豆服下,腕部有灼痛感,腹痛,大便共瀉7、8次,嘔吐白色粘沫痰2次,咯膿血盈婉,胸部悶痛頓減,氣喘輕松。繼将巴豆減至每次150毫克,原湯藥不變。繼服5日,病情已較穩定,但仍有嘔瀉反應。遂以原法,巴豆再減至每次100毫克,并無明顯不适反應。連服一月,諸症若失。

按:《日華子本草》雲巴豆能“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本草彙言》載其對“留飲痰癖,死血敗膿,寒痰哮喘,下嗌即行”。本例為慢性肺膿瘍并發膿胸之危重之症,張師以巴豆之劫痰排膿為主,又以潤肺養肺排膿湯劑輔佐之,攻中有養,寓攻予補,巴豆用量亦随病勢緩急而變,終收全功。巴豆辛熱有大毒,去皮心、冷白飲送服可減少毒副反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巴豆對金黃色傷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張師以其治療肺膿瘍、膿胸等中醫辨證無明顯熱證者,恒奏奇效。

治急性闌尾炎

韓某,男性,68歲,1994年3月12日初診。患者二日前過食生冷後開始腹痛,且疼痛逐漸加重伴惡心而來診。患者素患慢性胃炎,喜熱飲食,腹部多畏寒,得熱則舒,每因吃生冷出現胃痛或腹痛腹瀉。診見體溫39.2℃,闌尾點有壓痛及反跳痛,伸腿及腰大肌試驗陽性,舌略紅,苔黃厚,脈滑數。查白細胞22.5×109/L,中性81%。臨床診斷為急性闌尾炎。因患者平素胃腸冷積日久,本次又因飲食生冷而發病。熱結為标,冷積為本,故拟溫化冷積與攻下熱結藥并用。選用大黃40g(後下)、桃仁15g(去皮尖)、幹姜30g、桂枝30g、丹皮15g、當歸20g、薏苡仁30g、巴豆6粒(去油)、甘草20g、冬瓜子50g(打)。每日1劑,水煎2次,共取藥汁400ml,早晚分服。巴豆随服各一半。服第1劑後,患者解大便2次,便後腹痛減輕,服第2劑解3次大便,大便量少質稀。2劑服完後再診,腹痛明顯減輕,舌略黃,脈略滑數,體溫降至37.6℃。守原方減大黃為20g,巴豆減為3粒,餘藥同前,連服3劑而愈。其間未用任何抗生素,随訪數年未複發。

按:此病例冷結熱結同存,寒熱錯雜,須寒熱并用方與病情合拍。方中巴豆瀉冷積,大黃瀉熱結。二物同用前人亦不少見,如《圖經本草》中三物備急丸即大黃、巴豆、幹姜同用以治心腹諸疾;《本草備要》中亦有巴豆“與大黃同用,反不瀉人”之說。

上一篇:寫給女人

下一篇:牛筋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