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霜

巴豆霜

巴豆的炮制加工品
巴豆霜,中藥名。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峻下冷積,逐水退腫,豁痰利咽;外用蝕瘡之功效。常用于寒積便秘,乳食停滞,腹水臌脹,二便不通,喉風,喉痹;外治癰腫膿成不潰,疥癬惡瘡,疣痣。巴豆霜入丸、散劑,不可細嚼,應舌服。1995年版《中國藥典》中巴豆霜的炮制方法仍與以前90版、85版《中國藥典》相同為:“取淨巴豆仁碾碎如泥狀,經微熱後,壓去部分油脂,制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松散粉末(稱其為原法),或取仁碾細後,照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脂肪油含量,加适量的澱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規定,混勻,即得(改進法)。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金虎尾目 亞目: 科:大戟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巴豆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巴豆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藥名稱:巴豆霜 用藥禁忌:孕婦禁用;不宜與牽牛子同用。 外文名稱:SemenCrotonisPulveratum 适應症: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多種癌腫。 用法用量:内服:0.1~0.3g,多入丸散用 采收時間: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 毒性:有大毒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入藥部位

植物種子去油的加工品。

鑒别方法

【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

【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松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

【鑒别】取本品約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2小時,并時時振搖,濾過,濾液置試管中揮幹,加鹽酸羟胺飽和的甲醇溶液0.5ml及麝香草酚酞指示液1滴,再加氫氧化鉀飽和的甲醇溶液至顯藍色後,再多加4滴,加熱至沸騰,冷卻,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2~3,加三氯化鐵試液3滴及氯仿1ml,振搖,上層溶液顯紫紅色。

【含量測定】脂肪油 取本品約5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100ml,加熱回流提取(6~8小時)至脂肪油提盡,收集提取液,置已幹燥至恒重的蒸發皿中,在水浴上低溫蒸幹,在100℃幹燥1小時,移置幹燥器中,冷卻30分鐘,精密稱定,計算,即得。本品含脂肪油應為18.0%~20.0%。巴豆苷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适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甲醇-水(1:4:9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92nm。理論闆數按巴豆苷峰計算應不低于5000。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巴豆苷對照品适量,精密稱定,加水制成每1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約0.15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50ml,加熱回流3小時,棄去乙醚液,藥渣揮幹溶劑,連同濾紙筒移入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水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300W,頻率24kHz)2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水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即得。測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巴豆苷(C10H13N5O5)不得少于0.80%。

【制法】取巴豆仁,照制霜法(通則0213)制霜,或取仁碾細後,照[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脂肪油含量,加适量的澱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規定,混勻,即得。

【性味】辛,熱;有大毒。

【歸經】歸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峻下積滞,逐水消腫,豁痰利咽。用于寒積便秘,乳食停滞,下腹水腫,二便不通,喉風,喉痹。

【用法用量】0.1~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注意】孕婦禁用;不宜與牽牛子同用。

相關配伍

用于大腹水腫。巴豆峻下,能逐水消腫,可配杏仁炙黃為丸服。如《時後方》之冶水蠱腹大動搖有水聲者。現代則用本品配绛礬,名含巴绛礬丸,以治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

炮制方法

劇毒藥巴豆首載于漢代《神農本草經》,為:戟科植物巴豆CrotontigliumL.的幹燥成熟:實。巴豆生用隻供外用;内服應用巴豆霜,有緩:瀉下作用。筆者考證曆代臨床應用巴豆的炮制。法衍變過程及炮制意圖(中醫炮制理論),認為《一國藥典》1995年版(以前版也相同)的巴豆霜炮{方法有不妥之處,有必要與同行商榷。巴豆的炮制方法最早見于漢代《金匮玉經》,此後不斷發展和完善。通過巴豆炮制曆史;革的考證得知:1炮制方法主要有:(1)制霜注約有77部記載了制霜法。本法經曆了一個較長1發展過程,最後在明代完善而定型,為“加熱處:後再去油成霜或加各種輔料加熱處理後再去油,霜。”(2)加熱炮制方法:幹熱法一炒法,約有37:記載了此法,并要求炒黃、炒熟為多;濕熱法一.法、蒸法,煮法以水煮、醋煮為多,但現今未沿片。

1995年、版《中國藥典》中巴豆霜的炮制方法仍與以前90版、85版《中國藥典》相同為:“取淨巴豆仁碾碎如泥狀,經微熱後,壓去部分油脂,制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松散粉末(稱其為原法),或取仁碾細後,照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脂肪油含量,加适量的澱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規定,混勻,即得(改進法)。”通過上述論述很明顯地證明:1995年版《中國藥典》中巴豆霜炮制工藝的改進方法沒有充分結合傳統炮制經驗和現代研究成果,其僅控制了油脂的含量,而丢掉了消除另一毒性成分的關鍵步驟一加熱處理。改進方法:可以将巴豆先加熱處理,用炒或煨或煮或蒸法,也可以結合輔米一起加‘熱處理,其中以炒黃、水煮、清蒸為佳;也可以加熱與去油脂同時進行,如我校巴豆霜的炮制方法,使用電熨鬥,操作時加熱、紙裹加壓去油同時進行,一舉兩得。

生理特性

灌木或小喬木,高2~10m。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毛,老枝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6cm;托葉線形,長2~4mm,早落;葉膜質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15cm,寬2.5~8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枚無柄的杯狀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齒尖常具小腺體,幼時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後變無毛或在下面被極少數星狀毛,幹時呈淡黃色。

總狀花序頂生,長5~14cm,有時達觀20cm,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也有全為雄花而無雌花的;苞片鑽狀,長約2mm;雄花花梗細而短,長3~4mm,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花萼5深裂,先端疏生星狀毛,裂片卵形,長約2mm;花瓣5,長圓形,與花萼幾等大,反卷,内面和邊緣生細綿毛;雄蕊15~20,着生花盤邊緣,花絲上部被柔毛,花藥幹時呈黑色;花盤盤狀,邊緣有淺缺刻;無退化子房;雌花花梗較粗,長2~3mm;花萼5深裂,裂片長圓形,外被星狀毛,長約2.5mm;無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粗短的星狀毛,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每個2深裂。蒴果倒卵形至長圓形,有3鈍角,長約2cm,近無毛或被稀疏星狀毛,種子3顆,長卵形,背面稍凸,淡黃褐色,長約是1cm,寬6~7mm。花期3~10月,果期7~11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見栽培,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相關論述

《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大腸三經。”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浮也,陽中之陽也。”

《本草經疏》:“氣薄味厚,降也,陽中陰也。”

臨床藥方

1.用于小兒鵝口瘡:以巴豆1g,西瓜子仁0.5g,共研後加少許香油調勻,然後揉成小團狀敷于印堂穴,15分鐘後取下,日1次,一般連用2次。(《中西醫結合雜志》1987;(9):548)

2.治療腸梗阻:巴豆去殼,用草紙包好,打碎去淨油質,用龍眼肉或荔枝肉包吞,每次0.5~1g(《湖南中醫雜志》)。

3.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巴豆仁,蜂蠟各适量。将蜂蠟置砂鍋内文火熔化,再以毫針紮住巴豆仁在溶蠟中蘸一下,待涼後再蘸,反複兩次,拔出毫針,捏閉針孔即成。每次吞服1~7粒,每日3次,30天為1療程,休息2周,再服第二個療程。(《河北中醫》)

4.治療膽絞痛;巴豆仁切碎置膠囊内,每次服100mg,小兒酌減,每3~4小時用藥1次,至暢瀉為度,每24小時不超過400mg。(《河北中醫》)

使用禁忌

1.用量過大服用巴豆油1/4滴即可見劇烈腹瀉,服0.5~1滴即有嚴重症狀,内服20滴即可緻死。内服巴豆應正确炮制,壓油、加熱成霜方可應用。巴豆用量過大,會發生嚴重的口腔炎、咽喉炎、劇烈腹瀉、腸壁腐蝕糜爛、便血、急性腎功能衰竭、紫绀、血壓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2.接觸不當巴豆對皮膚、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如在加工中接觸已去殼巴豆、巴豆霜、巴豆油,甚至蒸煮巴豆的蒸氣,都可産生急性損害,出現皮膚水腫、水疱,眼鼻灼熱感、流淚、發炎。巴豆霜入丸、散劑,不可細嚼,應舌服。

3.使用不當巴豆有劇毒,臨床使用宜慎重,一般可先用其它藥物。如非用巴豆,應辨明确屬寒實便結方可投用。中病即止,不可過量。臨床上将巴豆當做一般瀉藥,泛用于大便秘結者,都可能造成損害。

4.服巴豆時,不宜食熱粥、飲熱開水等熱物,以免加劇瀉下。服巴豆後如瀉下不止者,用黃連、黃柏煎湯冷服,或食冷粥以緩解。

5.體弱者及孕婦忌用。畏牽牛。

藥理知識

1.對皮膚粘膜及消化道均有強烈刺激作用。對腸肌有興奮作用。可産生劇烈腹瀉,并有催吐作用。

2.有鎮痛作用。還能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PMA是一種有力的血小闆凝集劑。

3.巴豆含有促癌成分,但也含有抗癌活性物質。

4.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流感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

5.人服巴豆油20滴可緻死。

上一篇:印度咖喱飯

下一篇:亞麻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