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筋草

牛筋草

禾本科穇屬植物
牛筋草,因其貼地有力不易鏟鋤,山東方言叫鈍刀驢。湖北方言内巴都(dou),分布于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一年生草本植物,主治清熱,利濕。可以治傷暑發熱,小兒急驚,黃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腦。此草煎水,常服大量服,自古相傳有防疫、抗瘟病時毒奇效。自魏晉以來民間及中醫久傳不衰,因其平常而被稱為千人踏,少年用其為逗蛐蛐草。以此草與金銀花制劑配合常服,可以預防流感及其他流行疫病。效果大大強于闆藍根,闆藍根沖劑無論對普通感冒或流感都基本無效,隻是一種心理安慰的藥品。[1]
    中文名: 拉丁學名:Eleusine indica (L.) Gaertn.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亞綱: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超目: 目:禾本目 亞目: 科:禾本科 亞科:畫眉草亞科(Eragrostoideae Pilger) 族:畫眉草族、穇亞族 亞族: 屬:穇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牛筋草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分布于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牛筋草 中文别名:蟋蟀草、牛頓草、牛信棕 别稱:千千踏、忝仔草、粟仔越、野雞爪、粟牛茄草 二名法:Eleusine indica (L.) Gaertn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根系極發達。稈叢生,基部傾斜,高10-90厘米。葉鞘兩側壓扁而具脊,松弛,無毛或疏生疣毛;

葉舌長約1毫米;葉片平展,線形,長10-15厘米,寬3-5毫米,無毛或上面被疣基柔毛。

穗狀花序2-7個指狀着生于稈頂,很少單生,長3-10厘米,寬3-5毫米;小穗長4-7毫米,

寬2-3毫米,含3-6小花;穎披針形,具脊,脊粗糙;第一穎長1.5-2毫米;第二穎長2-3毫米;第一外稃長3-4毫米,

卵形,膜質,具脊,脊上有狹翼,内稃短于外稃,具2脊,脊上具狹翼。囊果卵形,長約1.5毫米,基部下凹,具明顯的波狀皺紋。鱗被2,折疊,具5脈。染色體2n=18 (Авдулов, 1931等;Moffett, Hurcomoe,1949)。花果期6-10月。

生長習性

生于村邊、曠野、田邊、路邊,廣布全國各地。 是棉花、豆類、薯類、蔬菜、果園等重要雜草。最低海拔:800;最高海拔:1000。

化學成分

莖葉含異荭草素(isoorientin),木犀草素-7-O-芸香糖甙(luteolin-7-O-rutinoside), 小麥黃素(tricin),5,7-二羟基-3',4',5'-三甲氧基黃酮(5,7-dihydroxy-3',4',5'-trimethoxyflavone),

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xide),特荊素(vitexin),異牡荊素(isovitexin),三色堇黃酮甙(violanthin)及3-O-β-D-吡喃葡萄糖基-β-谷甾醇(3-O-β-D-glucopyranosyl-β-sitosterol)和6'-O-棕榈酰基-3-O-β-吡喃葡萄糖基-β-谷甾醇(6'-O-palmitoyl-3-O-β-glucopyranosyl-β-sitosterol)。

分布情況

中國:産中國南北各省區,多生于荒蕪之地及道路旁。中國南北各省區遍地都有;多生于荒蕪之地及道路旁,可以選擇無污染、無公害處生長者采集,幹品鮮品都可用。

世界:分布于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生态特點

上海一帶于4月中下旬出苗,5月上、中旬進入發生高峰,6—8月發生少,部分種子1年内可生2代。秋季成熟的種子在土壤中休眠3個多月,在o一1cm土中發芽率高,深3cm以上不發芽。發芽需在20一40℃變溫條件下有光照。恒溫條件下發芽率低,無光發芽不良。

藥用價值

藥用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的帶根全草。

采集:八、九月采收,洗淨,曬幹,切斷。

性味: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平,無毒。"

②《閩東本草》:"味甘淡,性涼。"

歸經:

①《百草鏡》:"入肝經。"

②《閩東本草》:"入肺、胃二經。"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治傷暑發熱,小兒急驚,黃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15~25克(鮮者50~150克);或搗汁。

【禁忌】:脾胃虛弱及陰虛患者慎服。

【選方】

①治高熱,抽筋神昏:鮮牛筋草四兩,水三碗,炖一碗,食鹽少許,十二小時内服盡。(《閩東本草》)

②治脫力黃,勞力傷,治瘵:牛筋草連根洗去泥,烏骨雌雞腹内蒸熱,去草食雞。(《綱目拾遺》)

③治濕熱黃疸:鮮牛筋草二兩,山芝麻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下痢:牛筋草一至二兩,煎湯調烏糖服,日二次。(《閩東本草》)

⑤治小兒熱結,小腹脹滿,小便不利:鮮牛筋草根二兩,酌加水煎成一碗,分三次,飯前服。(《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傷暑發熱:鮮牛筋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⑦治淋濁:鮮牛筋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腰部挫閃疼痛:牛筋草、絲瓜絡各一兩,炖酒服。(《閩東本草》)

⑨治疝氣鮮牛筋草根四兩,荔枝幹十四個,酌加黃酒和水各半,炖一小時,飯前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乳癰初起,紅腫熱痛:牛筋草頭一兩,蒲公英頭一兩,煮雞蛋一個服。并将草渣輕揉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⑾預防乙型腦炎:鮮牛筋草二至四兩,水煎代茶。(《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

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

預防用鮮草每日1兩,1次煎服,連服3天;間隔10天,再服3天;或每天2~4兩,1次煎服, 連服3~5天,在184130人次預防服藥中,發病僅2例,發病率為0.91/100000,與以往6年的發病率相比,是最低的1年。治療每日用幹草1~3兩,洗淨加水濃煎成50~100毫升,3次分服,7~10天為一療程。以此為主藥,治療27例,除2例死亡外,其餘均獲痊愈。體溫降至正常所需日數短者1天,長者12天,重症病例平均退熱時間為3.2天。少數服藥後有輕微短暫的腰痛、腹瀉、頭痛、惡心、嘔吐等反應,對于血液及腎髒未見不良影響。(臨床所用的牛筋草,有時與同科植物的鼠尾粟混用。)

文獻論述

①《百草鏡》:"行血,長力。"

②《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清熱,消疝氣。"

③《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強筋骨,治遺精。"

④《閩東本草》:"治小兒急驚,石淋,腰部挫傷,腸風下血,反胃,喘咳。"

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活血補氣。治脫力勞傷,肺結核。"

上一篇:巴豆

下一篇:天堂可以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