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雲縣

左雲縣

山西省大同市的縣城
左雲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邊緣,隔古長城與内蒙古自治區接壤,全縣海拔在1020米——2013米之間,國土總面積1314平方公裡,分四個地貌類型區,其中石山區面積148.5平方公裡,占總面積的11.3%,土石山區面積378.5平方公裡,占總面積的28.8%,黃土丘陵區面積473.1平方公裡,占總面積的36%,河川階地面積314.1平方公裡,占總面積的23.9%。氣候類型屬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6.1攝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409毫米,蒸發量1847.5毫米,無霜期119天。全縣轄3鎮6鄉,228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4.5萬人。左雲縣曆史悠久,西漢(公元前201年)始置武州縣,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為左雲縣至今。
  • 中文名:左雲縣
  • 外文名:Zuoyun
  • 别名:
  • 所屬地區:山西省,大同市
  • 下轄地區:3鎮6鄉
  • 面積:1293.6 km²
  • 人口:16.2801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
  • 地理位置:山西省西北邊緣
  • 著名景點:長城、保安堡
  • 地方特産:蒸莜面,和子飯
  • 電話區碼:0352
  • 郵編區碼:037100
  • 政府駐地:雲興鎮西大街119号
  • 行政類别:縣
  • 車牌代碼:晉B
  • 氣候條件:北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 下轄地區:6鎮6鄉
  • 著名景點:長城、保安堡
  • 地方特産:蒸莜面,和子飯
  • 行政類别:縣
  • 氣候條件:北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 電話區碼:0352

簡介

 左雲縣位于山西最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偉39°44′─44°15′,東經112°34′─112°59′之間。全縣轄3鎮11鄉,275個行政村,總土地面積1315平方公裡,總人12.3萬人。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經濟發展迅猛,投資環境大為改善,109國道橫貫東西緊聯大同,0903公路縱穿南北連接大運公路,直通朔州市、太原市,交通十分便利。通訊直撥國内國際,并開通了無線尋呼及模拟、數字移動通訊網;總容量為45300千伏安的7座變電站使全縣電力供應充足;農副産品有馬鈴薯、燕麥、野豌豆、葫麻等,養羊存欄16萬隻,是山西省細毛羊基地縣;持久造林綠化使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31.5%,是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山西省林業建設十佳縣。

左雲是全國聞名的優質煤生産縣。境内煤炭分布面積650平方公裡,儲量約100億噸,現年産量可達l350萬噸,年出口量100萬噸。除煤炭外,已開發的資源還有耐火粘土和石灰岩,儲量也相當可觀。

目前,左雲縣正逐步建立起以煤炭工業為龍頭,粘土加工、高低壓電瓷、機械制造、建築材料、煤炭化工、食品加工為骨幹的一批支柱産業,使全縣經濟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跨入全省富裕縣行列。1999年國内生産總值7.0億元,地方财政收入1.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87元,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有力地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向前發展 

曆史沿革

左雲縣曆史悠久,據國内史學界對境内出土石器考證,早在10萬年前,已有 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且是曆代屯兵的邊陲重鎮、“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我國北方在曆史上戰争頻繁,本土歸屬政區、城邑及人口也頻繁更變,在商周時代屬冀州北部地區。春秋時為北狄牧地,名白羊地。戰國時屬趙國,置武州塞。秦代屬雁門郡。漢代始設縣,改為武州縣。晉永嘉四年(310)歸代國。北魏時隸桓州(今大同),為京都平城畿内之地。北周時地屬北朔州。隋開皇元年(581)統一中國後,改諸州為郡,地屬馬邑郡雲内縣。唐貞觀十四年(640)于故雲内縣置定襄縣,兼雲州治,地屬雲州定襄縣。五代時屬後唐,隸河東道。清泰三年(936)叛将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将燕雲16州割讓契丹,地屬遼。元朝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大同路。明永樂元年(1403)置大同左衛。清雍正三年(1725)九月,以北西路九堡并入,改稱左雲縣。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後,直屬山西省。抗戰時期,先後組建大懷左、左右涼、大豐涼左聯合抗日縣政府,隸晉綏邊區第十一行政專員公署。1940年,聯合縣撤消,複左雲縣建制,屬晉西區第十一專署。1945年9月左雲縣解放,屬晉綏五專署。1949年10月,劃歸察哈爾省雁北專署。1952年11月察哈爾省撤銷,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93年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并,左雲縣隸屬于大同市。 

1993年至2001年,全縣設管家堡鄉、鵲兒山鎮、張家場鄉、威魯鄉、陳家窯鄉、漢圪塔鄉、三屯鄉、城關鎮、馬道頭鄉、小京莊鄉、酸茨河鄉、店灣鎮、水窯鄉、楊千堡鄉共14個鄉鎮,276個行政村。2001年撤并為現在的9個鄉鎮233個行政村。 其中:撤銷威魯鄉,其行政區域并入管家堡鄉;撤銷陳家窯鄉、漢圪塔鄉,其行政區域并入三屯鄉;撤銷楊千堡鄉,其行政區域并入張家場鄉;撤銷酸茨河鄉,其行政區域并入小京莊鄉;将原城關鎮更名為雲興鎮。

交通

交通事業穩步發展,綜合運輸能力不斷加強。2006年,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788公裡,鐵路營運裡程22公裡,村村通公路建設完成38公裡,村連村公路43.3公裡,鄉村街巷硬化37.7公裡,縣城二級汽車站主體結構建成,店灣、馬道頭四級汽車站建成使用。民用汽車擁有量為1578輛,全年完成客運量20.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2.7 %;貨運量達到23.1萬噸,比上年下降41.3 %,全年旅客周轉量3102萬人/公裡,貨物周轉量2313萬噸/公裡。

自然條件

地貌:左雲縣地處黃士高原,山丘起伏,溝壑縱橫,是典型的黃士丘陵區。基本地形為東南、西北部高,中部低。大體分為4個地貌類型區,石山區占總面積的11.3%,土質山區占總面積的28.8%,黃士丘陵區占總面積的36%,河川階地區占總面積的23.9%,海撥均在1200米以上。

氣候:左雲縣屬北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由于受季風和西伯利亞、蒙古高原高壓控制,冬季少雪寒冷,春季幹旱多風,夏季較熱多雨,秋季溫涼氣爽。據近年氣象記載,年平均氣溫6.1 ℃ ,極端低溫為-29.5℃,極端高溫為34.5℃,日交差13.0℃。年平均降雨量399mm.光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763.8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424卡/平方厘米,土地積溫2395.9度。無霜期僅為125天。封凍期一般在11月初至次年4月初,130--145天左右。

河流:左雲縣的河流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别為78平方公裡和1236平方公裡,主要河流有十裡河、馬營河、元子河、陳家河、大南河、大峪河、山井河、淤泥河等到8條,十裡河是本縣最主要的河流,《水經注》稱武州川水,《山西通志》稱肖畫河,彙陰山、洪濤山系大小支流20餘條,橫貫縣境東西,流經5個鄉鎮,在境内全長50公裡,流域面積931平方公裡。

年度最佳氣節為夏秋季(6-10月)

絕對最高溫度 34.5℃、絕對最低溫度 -29.5℃、年平均溫度 5.2℃、年平均降雨量 399mm、封凍期130--145天左右、夏季主風向東南、冬季主導風向西北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左雲縣地處黃土高原北沿,地勢高亢,起伏較大,土地十分廣闊。全縣總土地面積1961911.8畝,人均13.88畝,其中農業人口人均淨耕地7.75畝,高于全國、全省、全市人均水平,是左雲發展農、林、牧業的優勢。

全縣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485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4226萬立方米,人境水量為340萬立方米,扣除重複計算量1786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7630萬立米,年可利用量為4600立方米。

植物資源

本縣植物可分木本、野生草本植物兩大類。木本植物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門,有松、柏、桦、榆、楊、柳等10科,28個樹種,36個灌木種名。其中經濟林有蘋果、沙果、杏、李、梨、葡萄等。

本縣野生植物以旱生草本植物為主,由蕨類、裸子、被子、菌類等多種植物成份組成。據普查,天然野草已定為64科,216屬,300多種。其中:大黃、王不留、芍藥、黃芪、甘草、狼毒、防風、益母、黃芩、車前子、黨參、一技蒿、蒼術、菊花、蒲公英、蒼耳、苦苣、白茅、澤瀉、秦艽等40多種有藥用價值。且苦苣、大黃、甘草、狼毒等植物生長範圍廣,數量多。

礦産資源

左雲縣以礦産特别是煤炭資源豐富著稱,而且開采條件良好,加之便利的交通,形成本縣得天獨厚的優勢。将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對發展縣域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支援國家建設有着極為重大的意義。

左雲境内資源禀賦優越,探明的礦産資源有煤炭、粘土、高嶺土、石灰岩、浮石、玄武岩、雲母等,尤其以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分布廣、煤層淺、煤質好,我縣煤礦總儲量約170億噸,是全國優質動力煤基地縣,現有各類煤礦121座,年生産能力在1300萬噸以上。

經濟建設

左雲充分依托煤炭資源優勢,加快“二次創業”步伐,圍繞市場導向提升基礎産業,圍繞比較優勢創新煤炭産業,圍繞潛力産品發展新興産業,縣域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6年全縣國内生産總值達到145781萬元,同比下降20.2%;第一産業增加值達到12087萬元,同比增長4.2%;第二産業增加值達到82393萬元,同比下降33.4%;第三産業增加值51301萬元,同比增長4.7%。全縣人均GDP為8505元。農林牧漁增加值達到12087萬元(包括農業服務業),比上年增長4.2%;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01514萬元,同比增長41.53%;規模以上工業産品銷售收入完成122508萬元,同比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835萬元,比上年增長6.52%,全年出口總額226萬美元;财政總收入61677萬元,為年度計劃任務的96.37%,比上年增長8.32%;一般預算收入14856萬元,為年度計劃的98.36%,比上年增長18.36%;農民人均純收入3142元,比上年增長3.6%,人民生活極大改善。

基礎設施

(一)教育:全縣繼續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科技和教育工作出現了新局面。2006年,全縣科技工作繼續以調産為主線,轉化應用農業實用新技術,深化農業區域化示範種植和拓展工業産業鍊,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收益,全縣專業技術人員達到3361人,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達到20個。各級各類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縣以“教育教學質量年”為主題,繼續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民辦、公辦教育協調發展,13496名學生享受了“兩免一補”政策待遇,50名農村貧困生得到資助,中小學危房改造、學生失學、流失問題得到解決。全縣共有各類學183所。其中,普通中學15所,小學138所。公立學校入學率達到100%,初中升學率56%,高中升學率48%,高考達線率達到24.7%,本科達線率為13.3%。

(二)衛生:衛生條件改善,鄉村衛生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計劃免疫和疾病控制工作、衛生監督和醫療救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2006年末,全縣擁有醫院、衛生院12個,床位數379張,衛生技術人員391人,其中醫生235人。衛生防疫人數50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7 ‰,産婦住院分娩比例58.1%。

(三)郵電:郵電通信事業繼續快速發展。到2006年底,全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58萬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015萬元,郵政業務總量970萬元,彙兌彙票金額合計41.28萬元,全縣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萬門以上,本地電話用戶20016戶,住宅電話年末用戶17114戶,農村電話用戶7633戶,移動電話年末用戶21187戶,國際互聯網用戶達到998戶。全縣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14.8部。

左雲是全國聞名的優質煤生産縣。境内煤炭分布面積650平方公裡,儲量約100億噸,現年産量可達l350萬噸,年出口量100萬噸。除煤炭外,已開發的資源還有耐火粘土和石灰岩,儲量也相當可觀。

目前,左雲縣正逐步建立起以煤炭工業為龍頭,粘土加工、高低壓電瓷、機械制造、建築材料、煤炭化工、食品加工為骨幹的一批支柱産業,使全縣經濟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跨入全省富裕縣行列。1999年國内生産總值7.0億元,地方财政收入1.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87元,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有力地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向前發展。  

城市榮譽

全國優質動力煤之鄉;

左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塞上小康第一村——上張家墳村;

左雲——小雜糧品種最多的地區;

左雲粘土質量最優;

左雲高嶺土品質全國稀有;

左雲耐火材料産量居華北首位;

名優特産

左雲胡麻

在大同的西北地區盛産胡麻,新榮區和左雲縣胡麻種植面積分别達到4萬畝和3.8萬畝。左雲縣的胡麻以其産量大,質量好,出油率高而聞名全省。

胡麻,即油用亞麻。胡麻籽粒呈扁橢圓形,暗褐色,有光澤,可榨油。胡麻油就是采用土法或榨油機生産出的食用油。胡麻油香氣濃郁,可炒菜,煎食品,也可用于生産油漆、油墨、肥皂等。

山西北部葫麻産地以左雲、右玉、平魯為主。這三個縣是山西省的油料基地。“北路葫麻”的特點是:清香、味美、炸食物時煙霧小,上皮快,色澤清黃美觀。葫麻的出油率也很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這些特點,就使北路葫油不僅譽滿塞上,也香飄全國各地。

小京莊鄉白靈菇

白靈菇是一種食用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體色澤潔白、肉質細膩、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14.7%,脂肪4.31%,粗纖維15.4%,氨基酸總量為10.6%,并含多種有益健康的礦物質,特别是真菌多糖,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調節人體生理平衡的作用。

風景名勝

長城

縣城内有兩類古長城,即東漢長城、明長城。

東漢長城

位于十裡河北,從張家場鄉豬兒窪村起分南北二支向西北綿延。北支經長城嶺、小廠子、後辛莊、至甯魯堡,長約12公裡。該段現有底寬10米,高2至3米的牆基殘迹。其中長城嶺、小廠子附近,牆體比較完好。南支經張家場、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至甯魯堡與北支本會合,全長約20公裡。該段施家村、田村、張家場段牆基較明顯。田村村北一段當地人稱一堵牆,現仍留有底寬10米,高達5米的殘牆和屯戌遺迹.這兩段長城遺迹的土質和夯層厚度一漢武州城殘留的牆體夯層相似。

明長城 

位于縣境北邊與内蒙古自治區涼城縣交界處。從保安堡西北2.5公裡入境,向西蜿蜒至二十邊西2.5公裡外出境,沿邊有關隘3處(保安口、威魯口、甯魯口),邊墩34座,境内全長26公裡,這段長城史稱“大邊”。在“大邊”之南,為确保大同重鎮,當時又修築低而薄的重邊,史稱“小邊”,從本縣西黃土口村東北入境,向西經黑土口至徐達窯村北與大邊相合,全長4公裡。這兩段明長城,其“大邊”現存雖有部分坍塌和破壞,但整體比較完好,牆體底寬10米,平均高4米至6米。“小邊”因低而薄,牆體已不太完整,成為三角形的大圪塄。

睡佛寺

位于縣城東南25公裡馬道頭鄉楊家窯村北睡佛寺山南麓,始建于北魏。該寺大殿3間,依山鑿石而成,高4米,寬7米,進深4米,正中石台上鑿有側身平卧兩目微閉的石佛像。依石穴築木構挂面,出檐置門窗,與石穴連為整體。殿前地勢低落,築石碹窯洞4孔,其頂部為殿前平台,依勢利用,建築設計十分巧妙。石窯洞之下的台地,建有樂樓。大殿東側穿石鑿有靈光洞,洞内為佛寺主持禅房,炕、竈、窗全部石鑿而成,十分奇巧。“文化大革命”期間,佛寺大殿被馬道頭公社“造反派”拆毀,睡佛被破壞。因山石倒塌大殿已無遺迹,僅存靈光洞比較完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