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

漢語漢字
屍(拼音:sh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本義一般認為指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引申為人體側卧陳放的樣子;屍也引申為屍體、死屍,這個意思舊時也寫作“屍”。現在“屍”已成為“屍”的異體字。“屍”是漢字部首之一,“屍”作意符的字大多與人體或人的居住有關,如:屋、尾、履、尿、層、屁等。
  • 中文名:屍
  • 拼音:shī
  • 繁體:屍
  • 部首:屍
  • 字碼:5C38
  • 五筆:NNGT
  • 倉颉:S
  • 鄭碼:XM
  • 筆順:513
  • 字級:一級(0059)
  • 平水韻:上平聲·四支
  • 筆畫:3
  • 四角号碼:77207
  • 詞性:名詞
  • 相關詞語:屍體、屍首
  • 結構:單一結構
  • 統一漢字:U 5C38

屍是象形文字。屍字習見于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也習見于西周金文,多用為夷方、東夷、準夷、南準夷之“夷”,不用為屍體之屍,也不用為“卧”之義。西周文獻如《詩》中屍字也是常見,也沒有一例用為屍體之屍者。容庚《金文編》:“案:金文作‘匕’,象屈膝之形,意東方之人其狀如此,後假夷為屍而屍之意晦,祭祀之屍其陳之而祭,有似于屍,故亦以屍名之。《論語》‘ 寝不屍’,苟屍為象卧之形,孔子何為寝不屍,故屍非象卧之形矣。”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我們認為,‘屍'非象卧形,當為象箕居之形。古文字‘屍’均用作‘夷’,典籍多作‘夷’。《論語·憲問》:‘原壤夷俟’,《賈子·等齊》:“‘ 織履蹲夷’,‘夷’皆為箕踞之義,亦即‘屍’之本義。”從上引幾位名家之說看,屍本像箕踞之形,箕踞為屍字之本義,典籍作夷,甲骨文金文多借屍為東夷之夷,不見用其本義者。用為屍體之屍始見于春秋文獻,如《左傳》,這一用法不但是後起義,而且是“屍”字用為祭祀時代表神靈接受享祭者之後産生的引申義或假借義。屍字從甲骨文、經西周金文、一直到秦代古隸文字、《說文》篆文在形體上沒有很大的變化,至漢代隸書才與現代楷書屍字形體接近。用于屍體之義後孳乳為屍。用于蹲踞之義,在典籍中一方面借用“夷”字為之,一方面又制造“居”字以代替本義。商代人皆以坐為常見姿勢(坐即跪下後臀部壓在後腳跟上),東夷人以屍(箕踞)為常見的坐的姿勢,因此用來指東夷人,至西周泛指東、南少數民族。

殷商時期或更早,氏族成員特别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後,會被扶坐在高台上受祭祀,其身體稱為“屍”。“屍”的甲骨文是一個屈膝或側卧的人形,是死後享祭之人的象形。對于死去已久的先祖,則由生人化妝後充任屍主接受祭祀,亦稱為“屍”。後來,祭祀中的受祭之屍逐漸被陳列木刻牌位、畫像所替代,并沿用至今,“屍”亦因此引申為神主、神像。《說文·屍部》:“屍,陳也。”。“屍”又引申出陳列之意。

屍是會意字。人死後以其屍體為神主,故從屍從死會意。段玉裁注:“死者,終也;屍者,主也(神主牌位)故曰終主。”又“今經傳字多作屍,同音假借字也,亦尚有作屍者。”王筠句讀:“屍乃屍之分别文。”屍屍為古今字,屍不見于先秦兩漢出土文字資料,大約産生于漢代,傳世先秦兩漢文獻多以屍字表示神主及屍體之義,屍字可能是漢代産生的俗體字。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易.師》‘ 或輿屍’石經作‘屍’。《吳子》:‘僵屍而哀之’,《史記魯世家》:‘不如殺以其屍與之’,《漢書》:‘漢遣使至康居求谷吉等屍’,師古日:‘屍,屍也’。”唐代顔師古注《漢書》用屍字給屍字作注,可見屍字至唐代還不是被人們悉知的字,人們悉知的仍然是屍字。

漢字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shī

動詞

執掌,主持

擔任;承擔

在其位而無所作為

列陣

名詞

屍體

神主牌,以木為之

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形容詞

形容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陳也。象卧之形。凡屍之屬皆從屍。式脂切。

說文解字注

陳也。

陳當作“敶”,攴部曰:“敶,列也。”《小雅·祈父》傳曰“屍,陳也。”按,凡祭祀之屍,訓主。《郊特牲》曰:“屍,陳也。”注曰:“此屍神象,當從主訓之,言陳非也。”玉裁謂,祭祀之屍,本象神而陳之,而祭者因主之,二義實相因而生也,故許但言陳。至于在牀曰屍,其字從屍、從死。别為一字,而經籍多借屍為之。

象卧之形。

卧下曰“伏也。”此字象首俯而曲背之形。式脂切,十五部。

凡屍之屬皆從屍。

康熙字典

《廣韻》式之切。《集韻》升脂切。《正韻》申之切。?音蓍。《說文》:屍,?也。象卧之形。《釋名》:屍,舒也。骨節解舒,不能複自勝斂也。《論語》:寝不屍。《禮·喪大記》:凡馮屍,興必踴。

又神象也。古者祭祀,皆有屍以依神。《詩·小雅》:皇屍載起。《大雅》:公屍來燕來甯。朱子曰:古人于祭祀必立之屍,因祖考遺體以凝聚祖考之氣,氣與質合,則散者庶乎複聚。此敎之至也。

又主也。《詩·召南》:誰其屍之,有齊季女。箋:主設羹之事。

又?也。《左傳·莊四年》:楚武王荊屍,授師孑焉,以伐随。注:謂?師于荊也。

又《禮·表記》:事君近而不谏,則屍利也。《前漢書·鮑宣傳》:以拱默屍祿為智。注:言不憂其職,但知食祿而已。

又姓。《廣韻》:秦屍佼為商君師,著書。

又三屍,神名。《正字通》:本作?,俗作屍。

方言集彙

(1)粵語:si1。

(2)客家話:[客英字典]、shi1、[客語拼音字彙]、si1、[梅縣腔]、she1、[台灣四縣腔]、sii1、[海陸豐腔]、shi1、[陸豐腔]、shi1、[東莞腔]、si1、[寶安腔]、si1。

音韻彙集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i̯ər

王力系統

ɕ

ǐei

董同龢系統

ç

jed

周法高系統

stʰ

jier

李方桂系統

h

rjid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ei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ɕ

i

拟音/王力系統

ɕ

ǐe

拟音/董同龢系統

ɕ

jei

拟音/周法高系統

ɕ

iɪi

拟音/李方桂系統

中上古音

韻書

字頭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六脂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式之(脂)切

ɕjei

集韻

平聲

上平六脂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升脂切

ɕiI

韻略

平聲

升脂切

增韻

平聲

升脂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支思

全清

ʂï

中州音韻

平聲

支思

生之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申之切

ʃie

切韻

平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式脂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三幾紀記

韻書集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