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

宜城市

湖北省縣級市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遊。東界随州、棗陽,南接鐘祥、荊門,西鄰南漳,北抵襄陽。是楚辭、楚歌産生和傳播的主要區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自古人文荟萃,愛國将領張自忠上将在宜城長山血戰日寇為國捐軀。境内文物古迹衆多,張自忠上将及其同難官兵墓屹立于十裡長山,紀念館位居城中。2001年楚皇城遺址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文名:宜城市
  • 外文名:
  • 别名:
  • 行政區劃代碼:
  • 行政區類别:
  • 所屬地區:中國襄樊
  • 地理位置:
  • 面積:2115平方公裡
  • 下轄地區:2個街道、8個鎮
  • 政府駐地:鄢城街道
  • 電話區号:
  • 郵政區碼: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人口數量:
  • 著名景點:
  • 機場:
  • 火車站:
  • 車牌代碼:鄂F
  • 地區生産總值:
  • 人口:55.91萬人(2017年)
  • GDP:6280萬美元(2007年)
  • 主要街道:鄢城、南營
  • 地域名人:楚莊王
  • 地方特産:宜城闆鴨
  • 電話區碼:0710
  • 行政類别:縣級市
  • 地方方言:襄陽話
  • 郵編區碼:441400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機場 :襄陽機場

曆史沿革

宜城曆史悠久。夏為巳阝國。周時為羅、鄀鄢地,春秋時并于楚,為巳阝、鄀、鄢3邑。秦時為鄢、巳阝、鄀3縣,隸屬南郡。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改鄢縣為宜城縣。後變更分合,至唐天寶七年(748年)又改名宜城縣,宋、元、清名因之。1945年為紀念抗日将領張自忠殉國,更名自忠縣,隸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7年12月以後,漢水以東地區隸屬中共襄棗宜縣。1948年7月後,漢水以西地區隸屬中共荊鐘宜縣。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中共湖北省委撤銷襄棗宜縣、荊鐘宜縣,恢複宜城縣建制,隸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1983年,襄陽地區與襄樊市合并,宜城改屬襄樊市,縣政府駐城關鎮。1994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宜城縣,設立宜城市(縣級),以原宜城縣行政區域為宜城市行政區域,由襄樊市代管。市政府駐鄢城街道辦事處。2021年,湖北宜城市對全市所有客車線路安全進行隐患排查,對點多線長、彎多路窄、情況複雜的鄉村道路地段實施了現場管理。

地理

地處東經111°57′-112°45′,北緯31°26′-31°54′。東西長76公裡, 版圖呈“蝴蝶狀”,總面積2115平方公裡。整個地勢自西北微向東南傾斜。屬鄂中丘陵區,其地形分為三種類型:東部和西南部為低山丘陵,海拔在150米以上,面積為431.1平方公裡,占總面積的20.4%;中部和西北部為崗地。海拔在50至150米之間,面積為1622.9平方公裡,占總面積的76.8%; 兩岸為沖擊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面積為59平方公裡,占總面積的2.8%。水系以漢水為骨幹,構成“樹枝狀”。流域面積在5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103條,蠻河是漢江的最大支流。地貌組成大緻為四山一水五分田。

氣候

氣候溫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無霜期240天左右,年降水量在850至1000毫米之間,年日照1800至21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至16°C,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6%。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宜城市轄2個街道(鄢城、南營)、7個鎮(流水、闆橋店、小河、劉猴、鄭集、孔灣、王集)。共有44個居委會、178個村委會。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52283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鄢城街道 53464 龍頭街道 60341 雷河街道 34628 鄭集鎮 38403 小河鎮 31520 朱市鎮 24428 劉猴鎮 22624 孔灣鎮 18842 璞河鎮 37914 流水鎮 31173 闆橋店鎮 22160 王集鎮 37476 上大堰鎮 16204 李當鄉 13593 讴樂鄉 19581 南營鄉 40185 新街鄉 14389 原種場虛拟鄉 5910

資源

生物資源

宜城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有利于生物生長繁殖,生物種類較多,資源豐富。農、林、牧、副、魚等生物資源種類共有1190種,其中:植物910種,動物類280餘種。農作物品種313個,其中糧食品種257個,其中水稻141個,小麥62個,大麥9個,豌豆8個,黃豆12個,其它秋雜糧25個。棉花品種13個,油料品種28個,綠肥6個(以紫雲英、苕子為主);野生植物主要有:化香、水竹、斑竹、桂竹、山楂、檀木、棠梨、鹽膚木、六月雪、葛藤、紫藤、野葡萄、金銀花、杜鵑、牡丹、桔梗、百合、靈芝、麥冬、蘭花、等。野生動物有70餘種、主要有:鳥類32種,爬行類5種,兩栖類5種,獸類11種,屬國家二類保護的陸生動物5種,分别是:豺、紅腹錦雞、蒼鷹、黃喉貂、斑羚。屬省級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25種,分别是:狼、黃腹鼬、狗獾、豬獾、花面狸、小麂、華南兔、赤腹松鼠、普通鸬鹚、大白鹭、華東環頸雉、董雞、珠頸斑鸠、棕腹啄木鳥、八哥、灰喜鵲、喜鵲、大嘴烏鴉、戴勝、大山雀、王錦蛇、烏梢蛇、中華大蟾蜍、黑斑蛙、湖北金線蛙等。

礦産資源

境内已發現的礦産資源有鉛礦、鋁土礦、磷礦、礦泉水、耐火粘土、高嶺土、鐵礬土、膨潤土、磚瓦粘土、石灰石、白雲石、矽石、方解石、大理石、雲母、氧化鐵紅、煤、镓、鐵、石英砂等20餘種,已被開發利用的有12種。主要分布在“兩山一線”既東南兩山、随南線,已探明的礦石儲藏量14億噸。1、銅、鉛、銀多金屬礦,儲量70多萬噸,儲藏價值1億多元;2、鋁土礦,儲量800多萬噸,居全省第一。3、矽石,儲量達1500萬噸,平均品位達98%,屬特級礦。次為孔灣覆船山和雷河胡耳矽礦,主要生産矽鐵、矽錳等矽質合金;4、耐火粘土,總儲量3600萬噸;5、磷塊岩,儲量400萬噸;6、白雲岩,儲量3億噸以上;7、石灰岩,總儲量2億噸以上,平均含氧化鈣54%以上,屬一級品,系中南地區罕見的大型優質石灰石礦;8、白雲母,儲藏于孔灣夫子娅的楊坡群片岩中,共有6條礦脈;9、膨潤土,儲量37.56萬噸,品級Ⅱ至Ⅲ級;10、礦泉水,出露于闆橋上灣張集,被命名為含偏矽酸、锶、溴、氟、硒的重碳酸硫酸至鈣鎂型礦泉水,日自然溢出量達2200噸,系1987年國家首批公布的八大優質天然礦泉水之一。

經濟

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2007年實現生産總值(GDP)42.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民營經濟實力不斷提升。2007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4.81億元,比上年增長36.1%,占全市生産總值的比重達 89.2%;實繳稅金1.34億元,增長18.5%,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為36.8%,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6445 萬元,比上年增長89.8 %,城鄉居民收入分别增長28.1 %和10.5%。工業生産快速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3.13億元,比上年增長1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03億元,增長30.3%。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全市農業有效灌溉面積41.52萬畝,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50.94萬千瓦, 農用拖拉機6.73萬台, 農用運輸車2926輛,農用化肥使用量(折純)4.77萬噸,農村用電量5428萬千瓦小時。

交通

宜城素有“五邑要道、八省通衢”之稱。境内焦柳鐵路縱貫南北,設有一個客運站和三個貨運站,客運站直達武漢3小時,直達廣州、北京、成都、上海等實現朝發夕至。宜城縱橫有一條高速、一條國道和3條省道,其中,襄荊高速連接(武)漢宜(昌)、襄(樊)十(堰)高速,與京珠、滬蓉、孝襄等高速貫通。宜城距襄樊機場40餘公裡,定期航班可供往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各大城市。漢江水道從宜城市區穿過,能承載千噸級船直達漢江、長江沿岸各城市。宜城為襄樊、荊門半小時物流配送圈,為武漢、西安、鄭州四小時經濟圈。

人口

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56.4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86萬人,鄉村人口33.5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4770人,出生率8.45 ‰;死亡人口3278人,死亡率5.81‰;自然增長率為2.64‰。宜城市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7%。少數民族有回、滿、壯、苗、黎、瑤、藏、蒙古、土家、錫伯、維吾爾等,人口為0.12萬人,約占人口0.23%。分布在全市各鎮(辦事處),主要集中在流水鎮和闆橋店鎮。

旅遊

宜城屬于揚子區大巴山系,漢江自北而南,縱貫全境,山青水秀,風光宜人,可供觀賞遊玩的風景名勝衆多。鯉魚湖素有“小西湖”之美譽,鑲嵌在市區中心,使宜城成為全省唯一城中有湖的縣市級城市,情侶路蜿蜒環繞,庫水清澈,春日裡桃紅柳綠,夏季又是消暑遊泳的理想之處;城東避有長白山森林公園,園内森林茂密,古木參天;莺河一庫、二庫、小南河水庫,水光滟潋、綠樹掩映,神秘靜幽;野杏嶺上春花如雪,漫山遍野,盡顯奇異之美。

宜城境内具有較高開發和科研價值的古迹達67餘處。宋玉故裡舉世景仰,龐居洞祠隔江相望,楚皇城遺址氣勢宏大,蜿蜒百裡的白起渠壯麗雄渾,羅家崗東周車馬坑,形體完整,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上将及同難官兵墓巍然屹立十裡長山。

科教衛生

宜城教育事業興盛,科技實力雄厚。全市學校教育和各種層次的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傳統優勢。科技興市戰略全面實施,農村科普在全國領先。

景點

楚皇城遺址

位于鄭集鎮皇城村、市區南約8公裡處,西距207國道4公裡。此遺址是春秋初期楚國的都城。城内有紫禁城、曬金坡、昭王墓、烽火台等遺址。已發掘出春秋時期的文物有青銅方壺、銅車、南北朝時期的青瓷壺、蟻鼻錢、漢五鐵、郢爰錢币、闆瓦等。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車馬坑

位于鄭集鎮護州村羅崗,1989年發掘春秋時期楚國的車馬坑。被稱為楚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此坑長22.2米,寬4.2--4.3米,深1.5--1.6米,坑内有7輛車橫置,排列有序,馬18匹,為實用戰車。現已按實物大小複制于市博物館内。

長渠

又名“白起渠”現稱武鎮百裡長渠。是戰國時期,春昭襄王(公元前779年)攔蠻河水攻楚之軍事設施,戰後民間用此渠灌田。唐、北宋、南宋、元大德年間又進行過5次修整。1939年張自忠将軍駐防宜城又對此渠進行複修,更名為“荩忱渠”(張自忠字荩忱)。1952年人民政府再次複修,1953年竣工。今長渠西起南漳縣謝家台,東至宜城市鄭集鎮赤湖村,蜿蜒47公裡,号稱百裡長渠。

龐居洞

位于王集鎮龐居村境内,其西距漢水河道1公裡,唐代隐士龐蘊夫婦所居。該洞為自然形成與人工建築相結合的石洞,地處一山坡中部。洞門有一石刻對聯:“山中明月閑來往,洞口煙霞自古今”。洞口兩旁有石刻花鳥圖案。明代宜城人氏梁京梁曾在此修廟,名龐居寺,清代又加擴建。今寺已拆,洞周圍環境保護完好。

莺河南泉島娛樂度假區

位于漢江以東距宜城市區35公裡,依托莺河一庫及南泉群島景觀而建地集度假旅遊、休閑娛樂旅遊、會議旅遊于一體的多功能旅遊區。度假區内有著名的尖門山、磨棋山、南泉、大洪山、橙子河。度假區内植被豐富、森林野生動物較多,水域面積1萬公頃,水質無污染,清澈透明稱之為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之地。

長白山森林公園

地處市區東北35公裡處,總面積4萬多庫,林地面積3.8萬多畝,動植物資源豐富。公園以森林景觀為主體,由山、洞、泉組成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色,具有天然成趣之特色,是人們領略自然、增進身心健康的生态型郊野公園。

革命遺址

新街豫鄂邊區省蘇維埃政府舊址(1931年)、新街十裡長山張自忠将軍殉國處(1940年)、劉猴陳家堂紅軍堂舊址(1930年)、城區内革命烈士陵園等。

宜城美食:

宜城大蝦臘肉粑粑、幹炒仔雞 、韭菜煮雞蛋、幹炒乳鴿、手抓筒子骨、啤酒鴨、 青椒炒筍雞、盤龍鳝 、臘蹄魚頭鍋巴飯。

名人

宜城是楚國古都,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曾于公元前689年至前505年定都宜城。楚莊王在這裡“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飛則沖天”,創造了“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偉業,締造了楚國的鼎盛時期。

宜城是宋玉故裡。 宋玉生于斯,長于斯,創作《楚辭》于斯。宋玉創作的《九辯》等辭賦共16篇,其作品貼近現實,文采絢爛,情景交融,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實現了抒情詩藝術手法上的開拓,使《楚辭》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輝煌裡程碑,極大豐富了我國文學的藝術表現力,曆史上向以“屈宋”并稱。歐陽修贊之:“宋玉比之屈原,時有出藍之色”。杜甫則感慨:“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宜城是張自忠上将殉難地。60多年前,在抗日戰争形勢異常嚴峻,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國民黨第33集團軍司令張自忠上将,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奔赴抗戰最前線,于1940年5月16日在同日軍進行的宜棗會戰中,在宜城南瓜店壯烈殉國。他的死,進一步喚醒了中華民族的抗戰鬥志。毛澤東親筆為其題寫了“盡忠報國”的挽聯。

特産

宜城闆鴨,采用古田螺、魚蝦、稻谷為主的當年成鴨,以獨特的配料将3-4斤重的成鴨進行育肥、李殺、去毛、精制,造型、曬幹及寒霜侵蝕、真空保鮮技術等二十幾道工序加工而成,産品外表呈白色、淡黃色。腹腔内壁幹燥、肌肉切面緊密呈玫瑰紅色,鹹淡适宜。暗香可口、其狀如扇、外形美觀、攜帶方便。鴨肉豐滿細膩、肥而不膩、皮薄鮮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功能,吃活多樣,飲酒佐餐之佳肴、饋贈親友之上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