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

宋體

字體
宋體,是為适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鈎等筆畫有尖端,屬于襯線字體(serif),常用于書籍、雜志、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宋朝文化興盛,印刷業有了巨大發展,從南宋時期,在臨安等地的印刷作坊裡就開始出現了類似印刷體的字體,後世稱之為仿宋體。明朝時期,文人追捧宋刻本書籍,于是刻匠們加粗仿宋體的豎線和筆畫的端點以抵抗刻版磨損,卻依舊稱之為“宋體”。現代普遍認為的所謂宋體基本上就是這樣成型的。[1]
  • 中文名:宋體
  • 拼音:songti
  • 繁體:
  • 部首:
  • 字碼:
  • 五筆:
  • 倉颉:
  • 鄭碼:
  • 筆順:
  • 字級:
  • 平水韻:
  • 名稱:宋體
  • 别稱:明體、明朝體
  • 出現時間:明代隆慶、萬曆時期
  • 适用領域範圍:漢字字體
  • 目的:适應印刷術而出現的

曆史溯源

自南北朝以來,佛教在中國有了爆炸性增長,随之而來的經書供應量也與日俱增,于是寫經手這一職業由此誕生,而這種為适應快速抄寫的書體也被後人稱為“抄經體”

唐代早期的雕版印刷字體來源就是唐代的抄經體。

到了五代,随着印刷術的大規模普及,官方也逐漸成為雕版印刷的普及與規範制定者,中國經典書冊《九經》的第一次雕版印刷就是在五代時由官方出品。

至宋代,雕版印刷迎來黃金時期。但是此時的雕版印刷字體卻并非是後來被大家熟知的宋體,而是多以唐代名家字體入闆。不同地區的入闆字體也不盡相同。四川地區多用顔真卿的顔體入闆。而福建地區則多用柳體。

而被我們稱為“宋體”的字體,在南宋才開始逐漸完成與書法字體的脫離,但還隻是印刷字體與書法字體脫離的一個過渡時期,後世稱為“過渡仿宋體”如《女郎魚玄機詩》。此時的“過渡仿宋體”是為了快速雕刻而創造的新型印刷字體。例如橫畫的收筆設計成兩次湊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許多字的形态已經非常接近宋體。

到了明代,随着印刷技術飛速發展,印刷字體也終于形成了被我們今天稱之為“宋體”的最終版。

根據版本學者屈萬裡、昌彼得兩人共著的《圖書版學要略》一書的說明,如下:“嘉靖年間朱警所刻唐百家詩可證也。爾後梓人為便于施力,漸變而成橫輕豎重,闆滞不靈之匠體字,即今人所謂宋體字者。此類字體,始於隆萬之際,後乃通行。茲舉萬曆三十三年北京國子監所刻《南齊書》及崇祯十六年毛氏汲古閣所刻明僧弘秀集兩種為例。為萬曆刻本及啟祯間刻本,形貌雖相似,而風神仍殊,是當求之于牝牡骊黃之外者矣”。

名稱溯源

宋體字于明朝以後才出現,那何以謂作“宋體”?原來,宋朝文化鼎盛,宋刻本精美大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明朝文人特别是書籍的收藏者,極度推崇“宋刻本”,因此明代出版界多翻刻宋刻本,但為求便捷,也為了降低成本,明朝的這些仿宋刊本經常隻刻出“膚廓字樣”,而非原來楷味濃厚的宋字。最終形成了一種專門用于印刷的字體。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敕廷臣補刊經庵《文獻通考》的序文中,規定:“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

“宋體”之名由此而來。但由于此字體盛行于明朝,并在明朝時期傳入日本,因此日本于19世紀制造鉛字字模時,稱此字體為“明朝體”,及至20世紀中葉,從鉛字凸字排版過渡到照相排版時,中國從日本引進照相排版及相關字模,連帶引進“明體”一詞,中國華康科技于八十年代制作電腦字型時,也以“明體”作稱呼,但在中國教育部官方則稱為“宋體”,因此中國教育部所編定的字體稱為“教育部标準宋體”。故雖然中國稱之為“明體”,在中國大陸、中國“教育部”稱為“宋體”,但兩者隻是名稱上的不同。

宋體字名為宋體,其實誕生在明朝,而其根本原因是明清兩代文人仰慕宋朝文化、追捧宋刻本所緻。宋體字始于明弘治年間蘇州地區 後曾通行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家。

天一閣所藏明代書籍久負盛名。在天一閣建閣450周年之際,天一閣博物館與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共同舉辦了“芸香四溢——明代書籍文化的世界影響”特展。展覽展出近50種富有代表性的明代書籍,以天一閣所藏明代書籍為主,同時展出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與複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所藏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書籍。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以實物呈現了宋體字的演變及世界影響。宋體字是明代中期刻書中模仿宋代浙江刻本形成的一種新字體。宋代刻書以浙江為最盛最佳,其官刻經史、私刻文集,皆負盛名,為士大夫收藏賞鑒,并在刻書中被模仿,形成了宋體字。12月3日,早報記者走進天一閣博物館,并聽陳正宏教授和天一閣博物館李開升博士講解宋體字的曆史與奧秘。

在宋體字出現之前,印本的字體都是手書的楷體。明初内府刻本中的楷書字體還曾傳入朝鮮半島,成為其官方鑄造金屬活字的字體。

後來,宋體字開始出現于弘治年間的蘇州地區,并于正德時期發展到蘇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區,于嘉靖年間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國大部分地區。展覽展出了明嘉靖二十八年的兩種刻本,但兩者字體迥然不同。如《皇明名臣經濟錄》十八卷為宋體字刻本,《嘉靖隆慶志》十卷為楷體字刻本。自嘉靖時期後,中國古籍印本的字體有了楷體和宋體分庭抗禮的兩途。

有心人不難發現,宋體字“橫細豎粗”。根據現存的中國古籍雕版形式,陳正宏推測這與書版從樹幹切取的方向有關:“古籍的書版通常沿着樹幹的縱向切開,也就是文字的橫劃與雕版木材纖維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斷。而文字的豎畫與雕版木材纖維成直角方向,比較容易刻斷,所以萬曆前後明刻本的字體 ‘橫細豎粗’。” 萬曆時期的宋體字主要有兩類,其中比較常見的一類字形較長,“橫細豎粗”更明顯,如萬曆北監本《十三經注疏》。另一類宋體字仍然延續嘉靖時期蘇州地區刻本的特征,橫平豎直,字體方正,如萬曆本《禮記集注》。

明末宋體字依然是兩類。比較多的一類形體也比較長,比萬曆時期的一類宋體字更狹長一些,如後來的崇祯本《宋朱晦庵先生名臣言行錄》。另一類字比較扁,如毛氏汲古閣刻本《南史》。

到了清代,宋體字進一步發展,康熙中期以後逐漸形成清代的風格。最明顯的特征在于此時的宋體字字形比明末清初更方正,更接近于後來我們熟悉的印刷體。到乾隆時期,宋體字已大體定型,其橫畫收筆的三角、豎畫起筆的三角等,與現代宋體字基本相同。

常見字體

Windows系統附帶的:

中易宋體(SimSun,TrueType),簡體中文

細明體('Ming Light' MingLiU),繁體中文

新細明體(PMingLiU),繁體中文

MS 明朝(MS Mincho),日文

MS P明朝(MS PMincho, TrueType),日文

遊明朝(Yu Mincho, TrueType),日文

바탕(Batang),韓文

一般在Linux操作系統中預裝的:

AR PL 上海宋(AR PL UMing)(自由字體,多個Linux發行版默認附帶)

文泉驿點陣宋體

Takao明朝(TakaoMincho, TrueType),日文

Takao P明朝(TakaoPMincho, TrueType),日文

Takao Ex明朝(TakaoExMincho, TrueType),日文

Mac OS操作系統附帶的:

俪宋 Pro (LiSongPro, TrueType)

蘋果俪細宋 (LiSungLight, TrueType)

ヒラギノ明朝ProN W3(HiraMinProN-W3, OpenType),日文

ヒラギノ明朝 ProN W6(HiraMinProN-W6, OpenType),日文

遊明朝體(YuMincho, OpenType),日文

Microsoft Office附帶的:

華文中宋(stzhongs, TrueType)

華文仿宋(stfangso, TrueType)

HG 明朝 B(HG Mincho B, TrueType),日文

HG 明朝 E(HG Mincho E, TrueType),日文

Adobe 系列産品附帶的:

Adobe 宋體 Std(AdobeSongStd-Light,OpenType)

Adobe 明體 Std(AdobeMingStd-Light, OpenType)

小冢明朝Std(Kozuka Mincho Std, OpenType),日文

小冢明朝Pro(Kozuka Mincho Pro, OpenType),日文

中國政府提供的标準漢字字體:

明體(Ming_ISO10646)

中國當局提供的标準漢字字體:

教育部标準宋體(MOEsong)

字體發展

日本的明朝體(日文:明朝體/みんちょうたい,Minchōtai),是由于美國人姜别利(William Gamble)于1859年将上海美華書館所制的六種字體傳入日本,并指導日本人本木昌造使用電鍍字模制造法所制成的字體,因為該字體是明朝年間傳入日本,故稱為“明朝體”,日本至今仍沿用此稱呼。

現代鉛字主要采用宋體印刷。後來依據西方文字的黑體和意大利體的方式,在漢字印刷體中也創造了黑體的鉛字。宋體、黑體、仿宋體和楷體成為漢字印刷的主要四種字體。“宋體”是一類字體的總稱,有很多字體都屬于這個範疇。

現今使用地區

中國

日本

東南亞使用漢藏語系語言的國家

韓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