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蘭盆節

孟蘭盆節

宗教節日
盂蘭盆節,節期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節日,也稱盂蘭盆會、中元節。需要注意,一定意義上,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七月半祭祖節歸民間世俗。有些地方俗稱該節日為鬼節、施孤、齋孤、地官節等。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慎終追遠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動。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鬼節 節日時間: 節日類型: 流行地區: 節日起源: 節日活動:到墳上去祭奠祖先 節日飲食: 節日意義: 設定地點: 設立機構: 設定時間: 中文名稱:孟蘭盆節 農曆日期:七月十四日 宗教:道教 節日象征:焚燒大量的紙錢

簡介

農曆七月十五(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佛教稱為“孟蘭盆節”(簡稱“孟蘭節”),這天道教稱為“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

盂蘭盆是“Ullabana”的音譯略詞,本意是“倒懸之苦”,為了拯救這個苦難而進行的法式。據“盂蘭盆經”的解釋,說是目連尊者為了拯救陷入餓鬼道的母親,按照佛教的教義,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供奉各種食品為供品,以這個法式救出了母親。

盂蘭盆節起初因佛教盂蘭盆會施舍餓鬼為始,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中國乃至東亞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盛會”。

佛教典故

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衆生。

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通過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将一些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衆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後,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節日内容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着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供品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顔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着,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衆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将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複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闆上紮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節日文化

一、華夏世俗信仰中的“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于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故俗語雲,“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于鬼剛剛經曆一夏的墓居煎熬,饑腸辘辘,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于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隻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節 

道教認為産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于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于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于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衆祈福。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卯刻,道衆聞鼓上殿,經師們加披五彩雲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朝簡,在鐘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 《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忏》。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後化的祖師,并普渡十方孤魂。 

三、佛教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于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着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衆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衆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衆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衆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曆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法會有複雜的儀規,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雲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淨壇繞經、上蘭盆供、衆僧受食諸儀節。 

傳說,有個叫做目蓮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木蓮将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衆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木蓮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于是,佛教僧衆集體為木蓮母親念經超脫,使得其母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衆,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四、鬼月、中元節與盂蘭盆節的融合 

七月祀鬼之俗演變成民間的鬼節,道教文化與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間的鬼月俗信與此中元節、盂蘭盆節之間,在精神實質上出現了驚人的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普渡為主題,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與華夏民間文化禮俗的一緻,使它們迅即得到廣泛的認同。兩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間的鬼月有了成為節日的重要時間契機。節日的确立需要确定一個固定的節期和擁有它特有的節俗,佛、道兩教一同确定了七月鬼節的固定節期,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的打醮等儀式活動又成了這一鬼節特有節俗的組成部分,同時由于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這一名詞也為民間接受,成為這一節日通行的稱呼。 

華夏文化與民間信仰有強大的同化作用,不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傳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适應本土文化的過程。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逐漸世俗化,與民間的鬼月俗信和風物漸漸難分難解。從此,中元節成為了一個内涵豐富、節俗豐富多彩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盛大的華夏民俗節日。 

五、華夏七月十五之節物風俗 

七月十五,道家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衆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界。 在中國最初舉行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他在同泰寺舉辦“盂蘭盆齋”,此後此儀遂在民間普遍流傳。唐代,每年皇家以音樂、儀仗送盆到各官寺,獻供種種雜物,民間施主也到各寺獻供。唐太宗大曆元年,在宮中内道場祈建孟蘭盆會,設高祖以下七聖位。樹建巨幡,書帝名号。自太廟迎入内道場,梵樂悠揚,旌幢蔽日。百官于光頂門外迎拜導從。此後曆年如此。據《大宋僧史略》說,唐時盂蘭盆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日本園仁《入唐求法巡禮行紀》卷四說,當時長安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備競奇妙,常例皆于殿前,廣陳供養,傾城巡寺随喜,甚為杜觀。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印賣《尊勝咒》、《目連經》,又以竹竿锓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挂搭衣服、冥錢其上,焚之。拘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演《目連救母》的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東京夢華錄》)。寺僧又于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 

七月十五日這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在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稱瓜節。在民間的中元節俗中,放燈是最盛大的活動。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以紙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節也用燈,但于陸地,中元節則在水中。因為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此日還有拜忏、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着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顔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着,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衆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将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複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豐登,這叫作“布田”。 

六、盂蘭盆節在日本的流傳 

值得一提的是,“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俗稱“お盆”(おぼん)。現在一般在公曆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日本人對盂蘭盆節很重視,公司一般都會放“盆休假”,很多在外工作的日本人便利用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祖。作為節日裡大衆共同參與的集體舞蹈,盂蘭盆舞“盆踴り”(ぼんおどり)十分著名,以不同樣式遍布日本各地。它興起于室町時代,在江戶時代達到鼎盛,今天依然風行。參與者多為平民,舞蹈過程熱烈而盛大,在節日的集體狂歡之中,常規的人際秩序被打破,不同階層的交流也找到了相應的途徑。這種娛樂性和群體性在中國現存中元習俗中幾乎沒有相類似的内容。而這樣的習俗活動,對于一個溝通了“神聖”與“世俗”、“狂歡”與“日常”的節日來說,确實也是十分核心的一部分。

三個“鬼節”中,隻有清明節在2008年被正式确立為法定節假日,其他兩個處在漸漸被人遺忘的境地。奇怪的是,即使在沒有法定假日加持的情況下,清明節在民間的地位和名氣一直勝于後兩者。大多時候後兩者都沉寂在地域的局部地區,或者年長人的記憶中,而非漢民族統一的民間節日。

其他習俗

燒包:“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财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内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放焰口]七月十五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着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顔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着,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衆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将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複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普渡拜拜]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禮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谷整卡車,魚山、内山聳立着,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回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鐘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 孟蘭盆法會: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衆,功德無量。 

[搶孤]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餘的台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因為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所以清朝下令停辦。民國八十一年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由于有遊戲規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搶孤由來: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明此活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吓得逃開。 

節日儀式

 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舉行的超度曆代宗親的法會。所謂盂蘭盆,據唐·宗密的《佛說盂蘭盆經疏》所說∶“盂蘭是西域之語,此雲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随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法會的形成淵源于這部八百餘字的佛經,經中說∶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馳往白佛。佛為說救濟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衆僧自恣時,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緣起。 

盂蘭盆會一般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天舉行。其主要儀式由淨壇繞經、上蘭盆供、衆僧受食三部分組成。在正式儀式開始前,須先建立佛壇(特稱“中元壇”)、普施壇、孤魂壇等三壇。其中,佛壇上設有佛像及導師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壇上放置多種供品,孤魂壇上設有若幹靈位牌。 

根據清儀潤所著的《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八《蘭盆儀軌摘要》記載,整個盂蘭盆會的儀式是這樣的: 

首先是淨壇繞經,即繞誦《盂蘭盆經》。先由住持主持繞壇、誦經、灑淨儀式,大衆随行繞行,口誦《盂蘭盆經》三遍;然後,大衆依照早晚課誦時的位置跪下,随住持念祝詞,祝願一切冤親同得超度;祝詞完畢,大衆起立,聽維那念誦佛名,随磬聲行跪拜禮。跪拜完畢後解散。 

第二項内容是上蘭盆供。僧衆重新入壇,禮佛三拜後,住持拈香,維那舉“獻供贊”,大衆同唱。然後,再次反複讀誦經文,并說明盆供的目的,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不時伴行禮佛跪拜禮。最後念誦一段回向詞,上蘭盆供儀式結束。 

最後一項儀式是衆僧受食。上供完畢,悅衆将檀越(信徒)所布施之物集中在一起,不論是來客還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接受分配物後,集體念誦一段祝禱詞,然後各自捧缽回寮。整個盂蘭盆會儀式結束。 

這套盂蘭盆會儀式較為複雜,因而真正照此實行者不多。倒是民間的以薦亡度鬼為主要目的的一套盆供儀式更為流行。民間的這套儀式是: 

預先設立三壇,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清晨,由六位僧人組成的行法小組,在一片唢呐合奏聲中,粉墨登場,走在隊伍前列的手持鈴铎的是“導師”,緊随其後的是手執大鼓、木魚、铛子、铪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他們的程序是先淨壇後開壇。首先,要“演淨”,即面向佛壇念誦《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再念用好紙寫好的文疏,祈求佛菩薩慈悲下界指導;其次,行“引魂”儀式,讀誦用黃紙寫好的疏文,招引鬼魂入壇,讀誦疏文後,念誦《心經》、《往生咒》、“三真言”;最後,由主辦盂蘭盆會的功德主在法會的“榜文”上用朱筆一點,預示着開壇完畢。 

開壇後的儀程是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的儀禮進行。拜忏活動分為三個階段,時間較長,其間還得穿插進行上供與齋僧活動。 

普施儀式在晚上舉行,主要是施放焰口。焰口結束後,要放河燈、燒法船、燒靈房,在一片火光閃爍中,法會圓滿結束。河燈照亮了水中鬼魂暗淡的心靈,法船将他們統統渡往了充滿歡樂的彼岸世界;靈房則提供了亡靈世界所必須的廣廈和别墅。盂蘭盆會的所有目的,在這一刻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節日其他   盂蘭盆節是在日本僅次于元旦的盛大活動,原來是佛教的法式。盂蘭盆是“Ullabana”的音譯略詞,本意是“倒懸之苦”,為了拯救這個苦難而進行的法式。據“盂蘭盆經”的解釋,說是目連尊者為了拯救陷入餓鬼道的母親,按照佛教的教義,在7月15日(陰曆),供奉各種食品為供品,以這個法式救出了母親。

這個活動在很古以前在印度和中國盛行,在日本則從飛鳥時代開始進行。後來傳播得很廣泛。家家都設魂龛、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成為祭奠祖先的日本特有的活動。現在是在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吧。

在日本,離開自己的故鄉到外地工作的人很多,所以利用這個時段回老家團聚。可以說這是祖先和活着的人一起聚會,也不算過分吧。從中國的風俗來看,好像是把清明和春節一起過一樣。因為城市裡的人都回到鄉下去,被稱作“民族大移動”,這時大城市東京等地有一段時間顯得很冷清呢。

盂蘭盆節少不了的是盂蘭盆舞。這本來是表達了離開地獄的人們的喜悅,現在已經變成了具有各地特征的民間舞蹈了。在夏天的夜晚,合着大鼓的鼓聲,全村的人圍成大圓圈跳舞,是這個時期在日本各地都能夠見得到的風景畫。

過了盂蘭盆節,漸漸進入秋天,該是台風襲來的季節了。

盂蘭盆節原本是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的一種佛教儀式,由于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習俗,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傳說釋尊有個叫目連尊者的弟子,神通廣大,能看到死者的靈魂。當他看到死去的母親堕落于“餓鬼道”中,受饑餓與倒懸之苦時,為了解救母親,目連求教于佛,佛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後人為了死去的親人免遭落地獄和饑餓之苦,同日照此仿行,設齋供祭品,請法師僧人誦經念佛等等。

據說盂蘭盆的習俗是在1400-1500年前傳入日本的,在日本叫“盂蘭盆會”。我周圍的人們常常問我:“中國是不是也有盂蘭盆會?”。在他們看來日本許多文化淵源于中國,那麼中國也可能有同樣的節日。

現在盂蘭盆節已經成為日本特有的祭奠祖先、祈禱冥福的節日,有其獨自的特點。一般在陽曆的8月13日傍晚,在佛坦或靈棚前挂上盆提燈(盂蘭盆節時超市裡賣的一種白或乳白色的紙燈籠),在大門口點燃叫作“迎魂火”的麻稈兒,迎接祖先靈魂的回歸,與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将先祖的靈魂托付與“水燈”(多為白色的蠟燭紙燈),放置于附近的河面上,送祖先的靈魂回陰間。而在京都這天的傍晚,在半山坡上點燃“大“字樣的篝火,為祖先的靈魂送行,這就是有名的“大文字”祭祀活動。

每到盂蘭盆節,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0天,今年休假是8月12-20日之間。這期間飛機電車爆滿,沿高速公路行駛的汽車行列可長達幾十公裡,人們離開喧嚣的城市趕回故鄉,因此有“民族大移動”之說。盂蘭盆節除了家家戶戶掃墓,祭祀先祖外,更重要的是它已成為合家團圓、舉國歡樂的節日。白天人們帶着鮮花,香典,供品去墓地祭奠祖先,夜晚有跳盂蘭盆舞等活動,于是,當夕陽西落之後,公園,街道或村莊裡寬闊些的場所,便張燈結彩,身着“悠卡踏”(夏季和服)的男女老幼會聚而來,大家合着笛聲鼓點,圍成大圓圈跳起盂蘭盆舞,跳累了,就找個空地坐下,邊喝着飲料啤酒,或吃着小吃,與親朋近鄰聊天。孩子們歡快地在人群中嬉笑追逐,随大人一起跳舞或點放花火,一直狂歡到深夜。也有些家庭不願湊熱鬧,就帶領全家老少來到海邊,搭起帳篷,支起燒烤爐,乘着涼爽的海風幹杯。然後,躺在松軟的沙灘上,仰望着星星月亮,相互詢問着,伴着輕輕的海浪聲入睡。也有的人約戀人,朋友或和家人,參加河邊湖旁舉辦的焰火大會,早到的人占一席之地,3-5成群的湊在一起說笑着,有人帶來的愛犬也搖頭晃尾的圍着家人,等待焰花開放,有些人将車停在會場附近田野的小路旁,這時正值稻子抽穗之季,四周散發着泥土的氣息和稻草的芳香。車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被黑暗包圍着,不遠處淡淡的螢火,三三兩兩地飄着,一會兒消失了,一會兒又在另一處出現。寂靜中,大概是蟋蟀,金鈴子的鳴叫聲吧,清脆悅耳,此起彼伏,伴着清風傳至人們的耳際,有時會突然傳來小孩子稚嫩的聲音:媽媽我要撒尿!這聲音清晰地傳向四方,于是,周圍又傳來人們輕輕的笑聲,夜晚的田園風光别有一番情趣。随着焰火炮聲的開始,寂靜才被打破,人們忘情地凝望着一朵朵焰花,歡呼起來:太美了!色彩缤紛的焰花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五顔六色的花朵在天上水中同時綻放。

盂蘭盆節是繼元旦的“正月”(相當中國的春節),5月的“黃金周”之後的第三次,也是一年中最後的長假。有些人借此機會往日本國内或海外旅遊,飽覽自然風光,享受陽光浴,森林浴,海水浴,溫泉浴,或去度假村打高爾夫球,或享受美味佳肴,也有些學者,鑽進實驗室或閉門謝客,想趁長假作出更多的結果或寫篇論文之類的,但也有些人,想好好休息,養精蓄銳,幹脆哪兒也不去。總之,人人都在它來臨前設想着:“我該怎樣度過呢?”

每逢這樣的節日,人口減少又老齡化的中小城鎮,村莊,突然熱鬧了起來,道路上車多了,奔跑的車裡,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地域。超市的人多了,食品的價格也随之上漲,餐館,旅店不事先預約,臨時去是沒有空位的。這樣的節日促進個人消費,帶動經濟的發展,為不景氣的日本增添了幾分生機。 

上一篇:澳門回歸紀念日

下一篇:國際護士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