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

解說類作品
《太極圖說》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哲學着作,全文隻有249字。受《周易·系辭傳》的啟發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闡釋了其宇宙觀,“無極而生太極,太極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書名:《太極圖說》 作者:周敦頤 頁數:249字 出版時間:宋朝 類别:說明

基本說明

來源介紹

太極圖是以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魚。該詞最早出現在《易傳·系辭上》中。太極是中國古代的哲學術語,意為派生萬物的本源。太極圖形象化地表達了它陰陽輪轉,相反相成是萬物生成變化根源的哲理。太極圖形展現了一種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和諧美。

它以後又發展成中國民族圖案所特有的“美”的結構。如“喜相逢”、“鸾鳳和鳴”、“龍鳳呈祥”等都是這種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組成生動優美的吉祥圖案,極受民間喜愛。

《太極圖說》則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哲學着作,全文隻有249字。受《周易·系辭傳》的啟發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闡釋了其宇宙觀,“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全文概述

在《太極圖說》中,周敦頤系統地闡述了宇宙生化的理論。他認為宇宙的最初根源是“無極”—一種尚未分化成形的處于混沌狀态的物質材料。“太極”是具有最初時空界限、分化機能和動靜性能的有形物質,由“無極”演化而來。

“太極”的動靜機能又分别分化為陰陽,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作用而形成“五行”。由陰陽二氣的交感和五行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萬物,萬物變化無窮盡。人類的生成和萬物是一樣的,因為受了“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從而具有了高于萬物的思考和語言等能力。

太極解說

太:初始、宗源、無上。極:最端之位、結構之元。太極的字面含義:最高級、最标準、最完美之義;太極的真實含義:事物存在與運動的機理,以旋機為運動形式,以圓融為運動品質。

太極圖是圖式最簡單、内涵最豐富、造型最完美的圖案,古今中外沒有哪個圖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質、能量、運動、結構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質的起源。

原文解析

原文介紹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幹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社會影響

發展演變

據說程氏兄弟正是受到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影響,才無意于科舉,專心學問的。太極圖乃是道家秘傳,是不輕易付諸世人的。易分為象、數,象早已失傳,數也隻剩下殘缺不全的枝節了。人類求道的曆程不知有多少萬年,有多少代?據說太極圖是求道者腦中所浮現,小太極與大太極二者相同而且相通,共為一體,這就是古求道者對于宇宙的整體認識,是先求諸于人類自身的。

易的形成就是遠取星辰天象,近取山川河谷,世間萬物,綜合人體内外,詳察其共同運動規律所衍化出來的。伏羲是人類的始祖,在上天的啟示下,用龍尾畫出了八卦,開啟了人類文明,是人類開智之初。太極圖與太極說并非後人的捏造,而是與人類的出現同時出現的,與河圖、洛書相類。

現代科學已經承認整個宇宙的最初形成源于一個原子,是逐步分裂膨脹擴大的。古哲人将宇宙形成的過程分為五個過程,就是五運終始。無極狀态是宇宙的原始狀态,就是什麼都沒有,連氣都沒有,處于真空狀态,古人稱之為太易。無極而太極,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宇宙遠遠沒有達到太極的狀态,也就是大極了的極點。

人類所見到的宇宙不過分裂了短短一百八十多億年,我們所說的是人類年,不是宇宙年。人類年的一百八十多億年也許隻是宇宙年的十八年,宇宙不成熟就不會産生智慧生命,僵死物是不能産生智慧生命的。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在無極狀态,卻有道在其中,理在其中,神在其中,無影無形,遵循自然規律,使宇宙有序的出現,有序的形成,不亂方寸。物極必反,出現了陰陽二氣,這就是太初,起初陰陽二氣是極其微弱的。陽動而陰靜,這就是自然之道。随着陽動的增強,陰靜也相對的加大,陰陽是互為依存,互為補充的。

當陰陽兩儀形成時,宇宙呈混沌狀态,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宇宙是從混沌之中而生的。在混沌之中,生出了五氣,金,木,水,火,土,宇宙五氣順布,各含一性,萬事萬物都源自于五行。這樣就進入了太始階段,星雲等形成了,雲氣之中含有五行,尚未形成有形狀的元素。但已經分出了陰陽,分出了五行,給物質的出現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太素階段是物質出現并且迅速形成的階段,各類元素均來自于氣,為濁物,古哲人稱之為陰陽二氣磨來磨去磨出的渣滓。清氣上浮,濁氣下沉,陰陽二氣的分離是在混沌中進行的。古哲人所認為的;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在宇宙出現的初始階段就是那樣,一個原素的形成來自于大于它千百倍的陰陽二氣。

幹道為男,坤道為女,萬物都是乾坤交感而生。幹為天,坤為地。幹為父,坤為母。幹為精氣神,坤為形體。天地含精,萬物化生。任何生命最初都源自于乾坤交感而成,常生常化,循自然之道。某些生命的出現,并非源自于已經存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功能無可測量。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

在向太極轉化的進程中,人類的産生以及與天地人之間的關系最為重要。人是萬物之靈,人體的一切都合乎天數,天象出現變化,人類就會有所感覺,這就是天人感應。成熟女子的月經最為明顯,是随着月亮周期變化而産生變化的。每當月圓之時,正是人類情緒亢奮之時。無論陰晴雨雪,還是節令時氣,都會在人體與情緒上有所反應。

形既生焉,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人類既然屬乎氣血,有着動物性的形體,存有動物性的原始欲望是不奇怪的。天心至公,任何事物都保持平衡,如同人體内的氣血運行一樣。善是順暢,惡是堵塞。人類是陰陽混合體,善惡混合體,人性與動物性的混合體,天性與動物形體的混合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道法自然,就是合乎天道。天地人三位一體,人類中和陰陽二氣,使神鬼有所歸附,成為靈魂,人類是天地之精華,是乾坤之子,是太極之子。是作為靈所存在的陽神,作為氣所存在的陰鬼,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有機形體,可以有效的表達神鬼的意志,人就是天地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天地外在形體。

太極是無形的,在人類頭腦中太極圖隻是個影象,并沒有實體存在。出現了人類之後,天地的形象才變為實體,可以從人類的形體直觀的觀察太極的演變過程,常生常化的過程。人類胚胎的形成,人類生與死的過程,就是太極宇宙的演化的全過程,縮短到了人類可以進行探讨。現代科學不過百年,還很膚淺,不能與萬年乃至于數萬年古人類求道者代代相承,知微見着的學問相提并論,後人應當向古求道者進行學習。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是從無極向太極轉化的過程,是太極向無極的轉化過程,世間萬事萬物都包含于易理之中了。太極的運動規律是普遍存在的,萬物皆太極,太極形式是生命實體的基本形式。太極就是現代科學所說的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太極是形與神的結合體,二者缺一不可,太極圖是必須陰陽并存的。

哲學地位

《太極圖說》基本上是受道教影響,也吸收佛教思想。這種宇宙觀成為朱熹的理學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朱熹盛推《太極圖說》,他整理注解《太極圖說》時,将當時《國史》中的《周敦頤傳》引作“自無極而為太極”一句,删去了“自”“為”二字,改成“無極而太極”,認為無極隻是形容太極,說明它之上沒有更高的本原。這并不符合陳抟所傳《太極圖》的原意,而且抹去了它出自道教的事實。同時,朱熹對圖也有個别改動。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陸九韶緻信朱熹,認為,《太極圖說》成作于周氏學術未成之時,或非周氏所作。朱熹複信否定其說,譏其“妄以己意,增飾其所無,破壞其所有”;還說“子靜似亦未免此病”。

陸九淵則不認同《太極圖說》中無極的概念,象山(陸九淵)相信朱震講法:“朱子發謂濂溪得《太極圖》于穆伯長。伯長之傳,出于陳希夷。其必有考。”淳熙十五年(1188年)九淵緻函朱熹,提出诘辯。雙方往還通信,圍繞“無極”問題展開激烈論争。最後雙方不歡而散。四年之後,又爆發了“皇極之辨”。

思想淵源

毛奇齡謂此太極圖說實出于道教,據毛奇齡考證,太極圖是模仿了彭曉的《明鏡圖訣》中的《水火匡廓圖》和《三五至精圖》。清初黃宗炎在《太極圖說辨》中便說:“圖學從來,出于圖南(陳抟)。

不過陳抟乃是假《易》理而論仙道。”呂思勉謂“太極圖之出于道家,殆不可諱”。束景南認為“周氏《太極圖》思想淵源于道教,是易家剽竊了道圖,而不是道徒改造了易圖”,“太極圖淵源于太易圖,是道徒把太易圖改制成為太極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