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

天目

文明代袁宏道散文作品學作品
天目,選自《袁宏道集箋校》作者: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無學,号石公。明代文學家。文學上反對當時“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主張文要出自真情。他與他的兄弟創造文學史上地位甚高的“公安派”影響廣泛。
  • 作品名稱: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袁宏道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中文名:天目
  • 朝代:明朝
  • 出處:《袁宏道集箋校》

原文

天目

[明]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

由莊至巅,可二十餘裡。

凡山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

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珑絕少;

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缟,一絕也。

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絕也。

雖幽谷縣岩,庵宇皆精,三絕也。餘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

曉起看雲,在絕壑下,白淨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絕也。

然雲變态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

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餘錢,六絕也。

頭茶之香,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絕也。

餘謂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雲,已後登絕頂,晚宿高峰死關。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

數日晴霁甚,山僧以為異,下山率相賀。

山中僧四百餘人,執禮甚恭,争以飯相。

臨行,諸僧進曰:“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餘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因大笑而别。

詩人介紹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号石公,又号六休。漢族,荊州湖廣公安(今屬湖北公安)人。與袁宗道、袁中道稱“公安派”。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稱“公安三袁”。

詩風清新自然,富有情趣,其山水遊記尤為突出。袁宏道少敏慧,善詩文,年十六為諸生,結社城南,自為社長,“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師之,奉其約束不敢犯。”萬曆二十年(1592)登進士第,萬曆二十三年(1595)谒選為吳縣知縣,聽政敏決,公庭鮮事。政暇與士大夫談文說詩,以風雅自命。宏道任吳縣縣令時,在任僅二年,就使“一縣大治”,“吳民大悅”。辭去縣令後,“為人貸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費用。

宰相申時行贊歎說:“二百年來,無此令矣!”他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遊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遊山?”“與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萬曆二十六(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隻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緻,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越二年,補禮部儀制司主事,數月即請告歸。後遷官至稽勳郎中,不久即謝病歸裡。萬曆三十八年(1610)九月六日(10月20日)卒,年四十有三。他去世以後,連購買棺材及眷屬回故裡的路費都是朋友們的捐助和賣盡他的書畫幾硯湊的。《明史》卷二八八有傳。

譯文

天目山幽靜深邃奇特古老,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從位于天目山的山腳的雙清莊到山頂,路程大約有二十餘裡。一般來說,位置偏僻的山大多荒無人煙,陡峭的山很少有盤旋迂回的山路;蒼樸的山,很少有光彩豔麗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雅緻的趣味;以至于山高的話,就缺少流水潺潺,岩石陡峭的話,就缺少茂盛的樹木;這些都是山的缺點。

天目山到處都是丘壑峽谷,瀑布水流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絲綢(傾瀉而下),這是一絕。

山石的顔色深沉潤澤,山石的棱角巧妙精緻,山路盤旋迂回,懸崖陡峭聳立,這是第二絕。

雖然山谷偏僻幽深,山石聳立險峻,但寺廟都建築的很好,這是第三絕。

我不喜歡聽到打雷的聲音,而天目山打雷的聲音非常小,聽到的好像嬰兒的啼哭,這是第四絕。

我早早起來,看天目山的雲彩曉,在懸崖峭壁,雲彩潔白純淨的就像棉花,飄蕩變幻如同浪花,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處都是美麗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頂突出于雲海之上,如同散落的浮萍,這是第五絕。然而雲彩的變化最不平常,它的樣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裡的人,根本不能完全明白雲彩的形态。

天目山高大的樹木,樹身粗的幾乎有四十圍,(“圍”是計量圓周的單位,但具體是多少,說法不一。一說五寸為圍,一說直徑一尺為圍,也有說兩手拇指和食指合攏起來的長度為圍,還有說兩臂合抱的長度為圍。)松樹的形态如同傘蓋一樣,樹高不過幾尺,一棵樹價值萬餘錢,這是第六絕。

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葉芳香撲鼻,比龍井茶還要馥郁。竹筍的味道像紹興破塘所産的竹筍,然而更加清淡悠長,這是第七絕也。

我說,長江的南面,學佛歸隐的地方,沒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就起了歸隐山林的念頭。

我們住了一天,第二天早晨起來去看雲彩,巳時(上午九時至十一時)之後登上了天目山的頂峰,晚上住在高峰死關(天目山地名,以險峻出名)。等到明天,從活埋庵找到上山的路,順勢下山。這幾天天氣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認為這十分不平常,都下山互相集聚慶賀。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謙卑恭敬的遵守着禮節,争着請我們吃飯。等到要走的時候,和尚們說:“天目山荒涼偏僻,不足以招待你們這麼重要的客人,真不知道怎麼辦”。我說:“我們和天目山也有些細微的緣份,僧人們不必過于謙虛,我們也不敢接受這種當面的贊譽”。于是衆人開懷大笑,互道分别,離開了天目山。

題解

本篇選自《袁宏道集箋校》。本題共兩則,此選其一。本文主要不在記遊,而是評介天目山的獨絕佳處。一開頭,作者用“幽邃奇古”四字概括了天目山的特點,又用“不可言”三字贊歎其奧妙,逗人興趣。但作者并不接着就作具體介紹,而以三組對偶句泛論一般深山僻嶺的不足和無味,抑彼揚此,用議論再作反襯。然後列舉天目山的“七絕”。這“七絕”是比較而來的,所舉都屬他山皆有、常人可覺的景物。前三絕是水、石、小廟,凡山都有,有目共睹。第四絕舉雷聲小,見出空曠高遠而回響輕散,是寫耳聽,亦有谷皆響之事。五絕寫雲,六絕寫松,則為名山多具而人所共賞的景物。

至于七絕的茶和筍,本屬浙江土産,所以比之以浙江著名的龍井茶和破塘筍,撲鼻芳香,清品清味。作者以活潑的筆調、簡潔的語言寫上述景物的特點,點出獨絕處即止,不鋪叙,不渲染卻令人感到新奇,覺得奧妙,别有一種情趣。“将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韓愈這兩句詩,也許可以形容本文的寫作藝術特點。

篇末作者開了個玩笑,稍帶諷刺了庸俗客套,诙諧地對山僧說:“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這話确乎包含着真知灼見。祖國河山大好,我們都是她的兒女,都要愛護她,為她增色生光。

也表明了自己想歸隐山林退出官場的意願。

1.天目山的七絕是:天目山到處都是丘壑峽谷,瀑布水流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絲綢(傾瀉而下),這是一絕。(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缟,一絕也。)

2.山石的顔色深沉潤澤,山石的棱角巧妙精緻,山路盤旋迂回,懸崖陡峭聳立,這是第二絕。(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絕也。)

3.雖然山谷偏僻幽深,山石聳立險峻,但寺廟都建築的很好,這是第三絕。(雖幽谷縣岩,庵宇皆精,三絕也。)

4.我不喜歡聽到打雷的聲音,而天目山打雷的聲音非常小,聽到的好像嬰兒的啼哭,這是第四絕。(餘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

5.我早早起來,看天目山的雲彩曉,在懸崖峭壁,雲彩潔白純淨的就像棉花,飄蕩變幻如同浪花,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處都是美麗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頂突出于雲海之上,如同散落的浮萍,這是第五絕。(曉起看雲,在絕壑下,白淨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絕也。)

6.然而雲彩的變化最不平常,它的樣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裡的人,根本不能完全明白雲彩的形态。天目山高大的樹木,樹身粗的幾乎有四十圍,松樹的形态如同傘蓋一樣,樹高不過幾尺,一棵樹價值萬餘錢,這是第六絕。(然雲變态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餘錢,六絕也。)

7.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葉芳香撲鼻,比龍井茶還要馥郁。竹筍的味道像紹興破塘所産的竹筍,然而更加清淡悠長,這是第七絕也。(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絕也。)

文學常識

本篇選自《袁宏道集箋校》。本題共兩則,此選其一。本文主要不在記遊,而是評介天目山的獨絕佳處。一開頭,作者用“幽邃奇古”四字概括了天目山的特點,又用“不可言”三字贊歎其奧妙,逗人興趣。但作者并不接着就作具體介紹,而以三組對偶句泛論一般深山僻嶺的不足和無味,抑彼揚此,用議論再作反襯。然後列舉天目山的“七絕”。這“七絕”是比較而來的,所舉都屬他山皆有、常人可覺的景物。前三絕是水、石、小廟,凡山都有,有目共睹。第四絕舉雷聲小,見出空曠高遠而回響輕散,是寫耳聽,亦有谷皆響之事。五絕寫雲,六絕寫松,則為名山多具而人所共賞的景物。

至于七絕的茶和筍,本屬浙江土産,所以比之以浙江著名的龍井茶和破塘筍,撲鼻芳香,清品清味。作者以活潑的筆調、簡潔的語言寫上述景物的特點,點出獨絕處即止,不鋪叙,不渲染卻令人感到新奇,覺得奧妙,别有一種情趣。“将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韓愈這兩句詩,也許可以形容本文的寫作藝術特點。

篇末作者開了個玩笑,稍帶諷刺了庸俗客套,诙諧地對山僧說:“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這話确乎包含着真知灼見。祖國河山大好,我們都是她的兒女,都要愛護她,為她增色生光。

也表明了自己想歸隐山林退出官場的意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