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

天灸

出自《針灸資生經》的灸法之一
天灸,灸法之一,出自《針灸資生經》。是采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于穴位或患處,使其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或起疱的治療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膚有類似艾灸的反應,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為天灸,又稱自灸、敷灸、藥物灸、發疱灸。天灸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過特定藥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發揮明顯的藥理作用。[1]近些年來,這種治療方法被廣泛重視,現在興起的經皮給藥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獻所載天灸法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蓮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中文名:天灸 外文名: 别名: 類别:灸法之一 出處:《針灸資生經》 别稱:自灸、敷灸、藥物灸、發疱灸

方法說明

臨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蒜泥灸

将大蒜(以紫皮蒜為優)搗爛如泥,取3~5克塗敷于穴位上,敷灸時間為1~3小時,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如敷灸湧泉穴可治療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體炎;敷灸魚際穴可治喉痹等。

2.斑蝥灸

取斑蝥适量研為細末。使用時先取膠布一塊,中間剪一小孔如黃豆大,貼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護周圍皮膚,将斑蝥粉少許置于孔中,上面再貼膠布固定,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然後去除膠布與藥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調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後擦塗患處。适用于牛皮癬、神經性皮炎、關節疼痛、黃疸、胃痛等病症。

3.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末,醋調為糊膏狀,取5~10克敷貼穴位上,用油紙複蓋,膠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克,放置于5厘米直徑的圓形膠布中央,直接敷貼在穴位上,敷灸時間為1~3小時,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适用于風寒濕痹、肺結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4.天南星灸

将天南星适量研末,用生姜汁調成糊狀貼敷于穴位上。敷灸時間為1~3小時,以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為度。适用于口眼歪斜等病症。

注意事項

天灸療法雖然有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藥有些為有毒之品,有些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婦、年老體弱、皮膚過敏等患者應慎用或禁用。另外,貼藥處避免擠壓,貼藥後局部皮膚有輕度灼熱感,這是正常現象,一般3~4小時後可将藥物自行除去,切忌貼藥時間過長。如貼藥後,局部灼熱難受,可提前除去。貼藥後局部起水泡可塗萬花油。貼藥當日禁食生冷寒涼辛辣之物,并用溫水洗澡,忌入冰室。

上一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一篇:通氣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