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

漢語成語
天時地利人和,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孟子·公孫醜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膑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1]
    中文名:天時地利人和 拼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出處:《孟子・公孫醜下》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 結構:聯合式

釋義

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處

《孟子·公孫醜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膑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例句

鹹淵想了一會,道:'行兵須要天時、地利、人和。為今之計,地利、人和倒用不着了,是要講天時了。'(清·劉璋《斬鬼傳》第八回)

示例

鹹淵想了一會,道:‘行兵須要天時、地利、人和。為今之計,地利、人和倒用不着了,是要講天時了。’(清·劉璋《斬鬼傳》第八回)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用于處事。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一個三裡内城牆、七裡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