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蟲養殖技術

大麥蟲養殖技術

飼養技術
大麥蟲蟲體大,生長周期及速度與黃粉蟲相同,食性雜,适應性廣,以麸皮和混合配方飼料及蔬菜、瓜果的下腳料為主,飼料來源廣泛,飼養成本低廉,适合我國各地區廣泛飼養。其産量是黃粉蟲的5倍,經濟效益明顯。
    中文名:大麥蟲養殖技術 外文名:Breeding technology of Hordeum vulgare 所屬學科: 對象:大麥蟲 又名:超級麥皮蟲或超級面包蟲 飼料:麸皮和混合配方飼料等

簡介

大麥蟲又稱超級面包蟲,是一種步甲科種類的幼蟲。大麥蟲的老熟幼蟲最大體長達到6cm左右,其營養價值更是遠遠超出同類科目的其他昆蟲。

由于大麥蟲個體大,社會養殖量少,早期主要是作為名貴金龍魚、銀龍魚等高級觀賞魚類的專用餌料。随着生産養殖技術的成熟,社會養殖量逐漸加大,價格趨于平緩、穩定,尤其是營養豐富、容易消化、适口性好等優點,開始逐步向各類人工飼養爬行類寵物(壁虎、蜥蜴、龜等)推廣應用。在海外的專業魚場及高檔寵物繁育場均将大麥蟲作為一種重要的活體餌料,大麥蟲逐步将發展成為與黃粉蟲、蟋蟀、蝗蟲、蚯蚓相當甚至取而代之的趨勢。

大麥蟲是完全變态的昆蟲,一生曆經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從卵孵化到成蟲羽化大約需要三個多月的時間。雌性成蟲體型比較雄性成蟲個體明顯偏大。

大麥蟲的食性非常雜,與黃粉蟲相似,麥麸、各種果菜殘體、人工飼料、動物屍體均可采食。目前人工養殖以麥麸為主料,添加各種果菜殘體,補充味精、糖、維生素、魚粉、骨粉等;水分的獲得主要通過根莖類、厚葉片類蔬菜及瓜果皮的采食補充,以免環境過于幹燥而導緻蟲體死亡。

大麥蟲成蟲體色變黑即為性成熟,具有持續交配和産卵的習性。交配時,雄性個體為與雌性個體體上,産卵管和授精管伸出,接觸完成交配。雌蟲交配大約2~3天後,在取食并生存其中的麥麸糠雜中産卵,并且多次交配多次産卵,連續産卵600~1000餘粒,直至死亡為止。

大麥蟲的産量是黃粉蟲3到5倍,成活率高達95%遠遠高出黃粉蟲的成活率。其營養價值也在黃粉蟲之上。大麥蟲的養殖推廣有望在短期内代替黃粉蟲,成為我國活體高蛋白飼料來源的主力軍。

大麥蟲的分類地位

大麥蟲在昆蟲分類學中屬于鞘翅目,拟甲科,粉甲屬。屬完全變态的昆蟲。别名超級面包蟲、超級黃粉蟲、高蛋白蟲。

形态特征

(1)成蟲體長約25~30毫米,體色呈黑褐色,體形為長橢圓形。體面多密集黑斑點,周身無毛刺,背表無光澤。複眼紅褐色,觸角念珠狀,11節,觸角末節長大于寬,第一和第二節長度之和大于第三節的長度,第三節的長度約為第二節長度的2倍。

(2)卵

卵長1.5~2。0毫米,長圓形,灰白色,卵殼較脆軟,易破裂。卵外有粘液,能粘附上一層蟲糞和飼料,可以起到保護作用。成蟲一般初産卵成一直線,最終集片,少量散産于飼料中。

(3)幼蟲

成年幼蟲一般體長50~70毫米,身體前後粗細基本一緻,體徑約為5~8毫米,體壁較硬,無大毛,周身有細毛刺。體壁有光澤;蟲體中間為黃、黑相間色中間有一圈斑點,接近頭部三節黑褐色較多,接近尾部三節黑褐色也較重,腹面為灰褐色。頭殼較硬,為深黑色。各足轉節腹面近端部有兩根粗刺。

(4)蛹

長約25~30mm,乳白色或黃褐色,無毛,有光澤,鞘翅伸達第三腹節,腹部向腹面彎曲明顯。腹部末端有一對較尖的變刺,呈“八”字型,末節腹面有一對不分節的乳狀突,雌蛹乳突大而明顯,端部扁平,向兩邊彎曲,雄蛹乳突較小,端部呈圓形,不彎曲,基部合并,以此可區别雌雄蛹。

解剖學結構

(1)消化系統

大麥蟲幼蟲和成蟲的消化道結構是不同的。幼蟲的消化道平直而且較長;成蟲的消化道較短,中腸部分較發達,質地較硬。幼蟲的馬氏管一般為6條,直腸較粗,且壁厚質硬,成蟲的消化道相對短一些,由于生殖系統同時占有腹腔空間,腸管不及幼蟲發達。因此,在飼料配方及加工力度方面,應将成蟲飼料的營養成分提高一些,加工更精細一些。(2)雄蟲生殖系統

雄蟲管狀附腺與豆狀附腺發達成對,可見睾丸内有許多精珠。雄蟲羽化5天後睾丸和附腺已十分發達、清晰。活體解剖可見雄性管狀附腺不斷伸縮,向射精管輸送液體。可能管狀附腺與豆狀附腺在雌雄交配時有助射精和輸送精液的作用。交配時睾丸中的精珠與附腺排出的産物一同從射精管排出。每個雄蟲約有30~60個精珠,每頭雄蟲一生可多次交配。

(3)雌蟲卵巢發育與繁殖

剛羽化的雌成蟲卵巢整體纖細,卵粒小而均勻,卵子不成熟。受精囊腺體展開而不收縮,說明卵巢是在羽化後逐漸發育成熟的。

羽化5天後的大麥蟲,卵巢發生很大變化,長大的卵進入兩個側輸卵管,但卵仍不十分成熟,受精囊及其附腺較前期發達,較粗壯一些,特别是受精囊、附腺開始具有收縮功能。大麥蟲羽化20天後,到了産卵盛期,大量成熟的卵在兩側輸卵管存積,使兩側輸卵管變為圓形,端部卵巢小卵不斷分裂出新卵,如果此時營養充足,護理好,端部會出現端絲。端絲的出現有望增加更多的卵。

生活習性

(1)成蟲

成蟲後翅退化,不能飛行,爬行速度快,附抓能力強。喜黑暗,怕光,夜間活動較多。在一定條件下,成蟲、幼蟲均有自相殘殺習性。初羽化的成蟲為乳白色,隔2天後逐漸變硬并變為黃褐、紅褐、黑色,開始取食、交配、産卵。成蟲的壽命一般在140~180天之間,平均壽命120天以上,雌蟲産卵高峰為羽化後的10~30天。雌蟲産卵量約在400~1600粒,平均産卵量為600粒/頭。交配一次後的産卵量為10到18粒左右,若加強管理可延長産卵期和增加産卵量。若利用複合生物飼料,提供适當溫度、濕度,平均産卵量可達1200粒以上。大麥蟲成蟲産卵的最适宜溫度是30度。濕度為60%,成蟲每天都要供給充足的精飼料(如面粉、玉米粉、魚粉、肉骨粉)和青飼料(如南瓜、白菜、紅蘿蔔、冬瓜、或各類水果等),以保證正常的産卵量,一個标準的産卵箱内(80乘40的産卵箱)應放置成蟲的數量為800隻左右,雌雄比例按自然比例,在溫度為零上30度左右每4天或5天換一次盤,時間不可過長,超過5天第一天産的卵會孵化出來,如不及時換盤,剛孵化出的小幼蟲會爬出篩網表面,如成蟲在缺乏青飼料的時候會将幼小的幼蟲吞噬掉,造成卵的浪費,也會因此降低産量。如果成蟲産卵是産在産卵紙上的要将産卵紙及時收集到一起進行孵化,但篩網底部的飼料和成蟲糞便中也會有蟲卵存在,要将其統一收集進行孵化。飼料中卵的數量大約占整個産卵箱中的八分之一。大麥蟲成蟲的死亡比例很小,每次換盤時的死亡量大約在2%左右,成蟲死亡後不必及時清理出來,其他健康的大麥蟲成蟲會将其可食部分進行吞噬,剛死亡後的大麥蟲成蟲也是很好的高蛋白飼料,待大麥蟲将其可食部分吞噬後再将無法吞噬的部分(如頭部、觸角、腳隻)在換盤時清理出來。

(2)卵

孵化期因溫、濕度條件不同而發生很大變化。當溫度在25~30℃時,卵期約8~12天;當溫度為19~22℃時,卵期為15~20天;溫度15℃以下時,卵很少孵化。在正常溫濕度下(25度-30度)卵的孵化周期為三到五天,剛孵化出來的大麥蟲小幼蟲體色為白色,長度在兩毫米左右,能爬行但速度不快,剛孵化出的小幼蟲不能直接進食麥麸,要在孵化箱裡的飼料中适量的放一些精飼料,象面粉,玉米粉等,經過兩天後體色逐漸變成淡黃色,這時的大麥蟲幼蟲爬行速度加快,取食能力加強,可适當的在飼料中添加一些青飼料,青飼料的比例一般是蟲和麥麸的六分之一。大麥蟲小幼蟲的生活習性和黃粉蟲小幼蟲有很大區别,大麥蟲的小幼蟲在剛孵化出來時無法進食麥麸所以在孵化的飼料中應添加一定比例的面粉或玉米粉,大麥蟲小幼蟲在剛孵化出兩天内沒有青飼料的情況下可以正常存活,但五天之後必須投喂青飼料或将大麥蟲小幼蟲的飼料中以霧狀噴灑水分,水分中可添加葡萄糖或維生素。投喂的青飼料也要切的越碎越好,但不要有可見的菜汁或瓜果類的汁液,因為菜、瓜果汁液會将飼料闆結不利于剛孵化出的大麥蟲幼蟲取食,如濕度過大溫度過低這些汁液也會在飼料中很快将飼料腐爛變質也不利于大麥蟲幼蟲的生長。

(3)幼蟲

幼蟲生長期一般為120~180天,最适溫、濕度條件下生長期90~120天,平均生長期為100天,一般10~15齡。

幼蟲習性與成蟲一樣,但不同的飼料直接影響到幼蟲的生長發育。合理的飼料配方,較好的營養,可以促進幼蟲取食,加快生長速度,降低養殖生産成本。幼蟲喜好黑暗。幼蟲群體飼養比散居有利于生長。由于群居互相運動磨擦,可以促進蟲體體液循環及消化,增強活力。幼蟲的飼料比較簡單,初孵化出的小幼蟲約2到3毫米,體壁柔軟、顔色為白色,剛孵化出的小幼蟲因進食困難,所以要适當的添加一些細飼料,如小麥粉、大麥粉等。

幼蟲蛻皮時常爬浮于群體表面。初蛻皮的幼蟲為乳白色,十分脆弱,也是最易受傷害的時期。約兩小時後逐漸變為黑褐色,體壁也随之硬化。正常溫濕度下老幼蟲從開始蛻殼為3到5分鐘,老幼蟲開始蛻殼變成蛹的時間為兩到三分鐘。大麥蟲幼蟲最是适應的生長溫度為零上30度,濕度為60%左右。幼蟲的飼料中要每天投喂青飼料,大麥蟲幼蟲的生長速度的快與慢跟青飼料有着直接的關系,主飼料(麥麸)是不可缺的,但要想讓大麥蟲幼蟲以最快的速度生長就必須不能間斷青飼料,大麥蟲幼蟲在沒有青飼料的情況下進食主飼料(麥麸)會很慢,主飼料吃的慢長的就慢,怎麼知道大麥蟲幼蟲是缺青飼料或投喂多了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手翻動飼養盒裡的飼料和蟲體,如感覺到有點熱很幹燥說明該喂青飼料了。

(4)蛹

大麥蟲幼蟲在飼養盒内一般不會化蛹或一但化蛹會被别的幼蟲吞食,初羽化時的大麥蟲蛹為乳白色,體壁較軟較長,在幾分鐘後體形很快由細長變為短粗蛹化成蛹體。隔日後逐漸變為淡黃色,體壁也變的較堅硬。蛹隻能扭動腹部,不能爬行。在挑選種蟲蛹時可用兩個手指捏住蟲蛹尾部,一般健康的蟲蛹會震動自己的蛹體來抵抗外來的入侵,震動越大的蟲蛹說明生命力越強.成蟲和幼蟲随時都可能将蛹作為飼料。在溫濕度控制适宜的情況下98%的大麥蟲蟲蛹能順利進入羽化期。隻有極少數會在羽化期間死亡,蛹期的溫度不可忽高忽低否則對會減少蛹化的成活率。大麥蟲蛹在收集時不可堆放或疊放,要均勻的平鋪在飼養盒中,蛹與蛹的距離最好以不接觸最為适宜,蛹期要充分做好防範措施,要防老鼠、壁虎、鳥類的侵襲。

飼養模式

大麥蟲飼養與黃粉蟲飼養的模式很接近,大麥蟲傳統飼養模式簡單、省工,但在繁殖過程中,強調注意的有以下幾點(1)大麥蟲的傳統飼養模式對于以工廠化生産為中心,推動社會分散養殖逐步集中而形成規模化的生産模式仍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下面分5個方面予以總結:

1.蟲種

大麥蟲目前在我國種源比較稀少!養殖技術多數被少量個人或企業所掌握壟斷。所以引種要對種源進行實地考察後方可确定。好的種源決定着商品蟲的産量和質量。我們通常把體格大,色澤鮮豔、體态飽滿的成年幼蟲挑選出留做種蟲來培養,可在培育種蟲的飼料種适量添加些精飼料象玉米粉、小麥粉、大麥粉等。挑選種幼蟲可用接近四目的篩網對幼蟲進行過濾,四目以上的成年幼蟲均可留做種蟲。

2.飼料

大麥蟲食性雜,在一定溫、濕度條件下,飼料的營養成分是幼蟲生長的關鍵。若以合理的複合飼料喂養,不僅成本低,而且能加快生長速度,提高繁殖率。在傳統的飼養實踐和公司所掌握的材料中,均介紹以麥麸、玉米面為主,輔以青菜葉的飼料模式,飼喂成本較高,對工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工農業有機腐屑)的全面開發利用重視不夠。若能充分利用農作物稭稈為原材料加工制作成大麥蟲幼蟲飼料的話,可大大提高大麥蟲養殖的經濟效益。

3.飼養設備

傳統大麥蟲飼養設備較簡單,規格雜亂,難以統一工藝流程和技術參數。常用盒、缸、木箱、紙盒、磚池等器具進行飼養,但要求内壁光滑,器具緣深達8-10厘米左右,以防幼蟲、成蟲逃逸。

4.環境條件控制

大麥蟲傳統飼養均以自然環境條件下的正常生長發育為主,沒有進行最佳環境條件的确定和采取控制措施。工廠化大規模養殖就必須配置孵化室(恒溫室)因為大麥蟲的蟲蛹,蟲卵,成蟲最适應的養殖環境必須在一定的溫濕度範圍内才能達到最理想的孵化率,産卵量和蛹化率,這也是大麥蟲工廠化生産的首要條件。

5.飼養管理與防疫

(1)幼蟲飼養:飼養前,先在飼養箱、盒等器具内放入經紗網篩過的麸皮和其他飼料,再将大麥蟲幼蟲放入,幼蟲密度以布滿器具為準,最多不超過3~5厘米厚。最後在上面鋪放菜葉,讓蟲子生活于麸皮與菜葉之間,在任其自由采食。每隔一星期左右,篩除一次蟲糞。

一般幼蟲體長達到60毫米時顔色由黑褐色變淺,且食量減少,這是老熟幼蟲的後期,很快會進入化蛹階段。

(2)蛹期管理:初蛹呈乳白色,逐漸變成淡黃褐色、深黃褐色。初蛹應及時從幼蟲中分揀出來集中管理。要調節好溫、濕度以防蟲蛹黴變,經10~13天,便羽化為成蟲。在此期間要嚴格控制好溫濕度,适應的溫濕度決定着羽化率,溫濕度控制的越适應羽化成蟲的比例越高,最高的羽化率能達到95%。蛹期要注意的是溫度不要乎高乎低,這樣羽化出的成蟲很多會産生畸形,一旦羽化出的成蟲是畸形就說明無法正常交配産卵了。

(3)成蟲的飼養:将羽化出的成蟲放置于飼養容器内,喂給麸皮及青菜,初時蟲體呈灰白色,以後漸變為淺褐色,經過1星期後體色逐漸變成黑褐色,這時便開始産卵。再經過1-2個月即進入産卵盛期。

(4)卵的收集:大麥蟲卵的收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利用産卵篩,即在黃粉蟲成蟲産卵時,在産卵篩的鐵紗網下墊的白紙上撒一層薄薄的麸皮,讓蟲卵從網孔中落到下面的麸皮上,一般接卵紙4天左右換一次,将換下的麸皮、蟲卵放入飼養器具中,約經7~10天便可自然孵出幼蟲。

(5)卵的孵化和蛹的羽化:在傳統的小規模分散養殖模式中,對于溫度、濕度沒有嚴格控制措施,卵的孵化和蛹的羽化均無标準的設備,隻是将快進入化蛹期的大麥蟲挑選出來放入準備好的孵化箱内即可。

規模生産技術

為了滿足社會需求的日益增長,對大麥蟲必須進行工廠化規模生産。實現大麥蟲的工廠化規模生産,必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良種(品種);(2)飼料;(3)飼養器具;(4)環境條件控制;(5)防疫;(6)工藝流程及其參數的确定。

1.良種選育與培育

在任何養殖業或種植業中,品種對生産的效應都是巨大的。在大麥蟲生産中,品種效應同樣十分重要。沒有好的種源則無法進行大規模或工廠化養殖。

2.飼料

①大麥蟲精料配方:大麥蟲是雜食性昆蟲,精料可用麥麸70%、玉米粉10%、面粉5%、豆渣3%、細米糠10%、白唐2%配制。青飼料可用菜葉、瓜果皮、蘿蔔、土豆、南瓜、紅薯等。

②飼料—腐屑(工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

大麥蟲幼蟲、成蟲均喜食偏幹燥的飼料,飼料含水量掌握在15%左右為宜。

留種群體全程飼喂酵化麥麸或其它配合精料;生産群體孵化後10天内飼喂酵化麥麸(0.2斤),以後飼喂酵化糠粉30~40天(2.5~3.0斤),然後再飼喂酵化麥麸10天(0.3~0.5斤)。

3、飼養設備

進行大麥蟲工廠化規模生産必須具備以下基礎飼養設備:

(1)飼養場地:工廠化規模生産大麥蟲可充分利用閑置空房,但為了集約化管理,最好相近連片,形成一定的産量規模;所用房間必須堵塞牆角孔洞、縫隙,水泥抹平地面,粉刷一新,以達到防鼠、滅蟻、阻擋壁虎、保持清潔的目的。場地使用前要用高錳酸鉀泡水;100-0.002消毒

(2)标準飼養盤:工廠化規模生産要求飼養器具規格一緻,以便于确定工藝流程和技術參數。我公司根據多年的養殖經驗初步把大麥蟲的飼養盒定為:外徑長80厘米、寬40厘米、高10到12厘米,内徑長78.5厘米、寬38.5厘米、高12厘米,飼養盤底面可用三膠闆或五膠闆。可以保證大麥蟲幼蟲、成蟲不會沿壁爬出。為了節約成本,也可利用舊木料自行制作木盤,但規格必須與上述标準相統一。

(3)飼養架:為了提高生産場地利用率,我公司建議飼養架的長度為4米、高兩米、寬度為40工分為好。

為了實用和降低成本,在農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在保證标準尺寸的前提下,自行設計。

(4)分離篩:分别備制20目、40目、50目鐵絲網或尼龍絲網,四周用1厘米厚的木闆做框制成分離篩,用于分離幼蟲和蟲糞。

(5)産卵盤:産卵盤與标準飼養盤規格統一,便于确定工藝流程技術參數。

(6)孵化箱和羽化箱:大麥蟲的卵和蛹,在發育過程中外觀上是靜止不動的。為了保證其最适溫度和濕度需求,并防止蟻、螨、鼠、壁虎等天敵的侵襲,我們設計制作了孵化箱和羽化箱。箱内由雙排多層隔闆組成,兩層之間的距離是飼養盤高度的1.5倍,底層留出較大空間以便置水保濕。

(7)其它:另外還需準備好溫度計、濕度計、舊報紙或糙紙還有清掃用具

4.環境條件控制

大麥蟲對環境條件的适應範圍較廣,但存在一個最适範圍。在所有環境因子中,以溫度對其生長發育的影響作用最大。所以,将大麥蟲控制在生長發育所需的最佳溫度下,是實現大麥蟲工廠化規模生産高産、穩定的有利保證。大麥蟲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每個月要用生石灰在場地角落,走道消毒2天後清除。

5.防疫

(1)飼養室内必須嚴防螞蟻、蒼蠅、蟑螂、老鼠、壁虎等天敵進入。

(2)室内嚴禁放置農藥。

(3)及時清除死亡蟲體,以免黴爛變質導緻流行病發生。

(4)嚴禁飼料中積水或于飼養盤中見水珠。

(5)病害的預防。6;用具每月要消毒

6.養殖流程

(1)幼蟲和成蟲的飼料投放:幼蟲和成蟲的飼養均在統一規格的标準飼養盤中進行,隻是依飼養目的不同所用飼料配方不同。幼蟲的飼養有留種和生産兩種,成蟲的飼養隻有留種繁育一種。

生産采收用幼蟲的飼料,應在确定配方的基礎上進行蒸煮,并輔加添加劑、誘食劑,以促進幼蟲采食,加速生長。留種幼蟲和産卵成蟲的飼料應以保證其營養富足及産卵營養需要(産卵期長、活力高)為目的。

(2)卵的收集與孵化:在标準飼養盤底部附襯一張稍薄的糙紙,上鋪0.3~0.5厘米厚飼料(或蟲糞),每盒中投放600隻成蟲(400雌性,200雄性),成蟲即将卵均勻産布于産卵紙上,每張紙上2天即可産10000~15000粒卵。每隔兩天取出一次産卵紙,即制作成卵卡。另有部分蟲卵散落于飼料中,可以忽略不計,也可用作孵化時的覆蓋物。

将卵卡紙置于另一個标準飼養盤中,做成孵化盤。先在标準飼養盤底部鋪設一層廢舊紙張(報紙、紙巾紙、包裝用紙、糙紙等),上面覆蓋0.5厘米厚麸皮,其上放置第一張卵卡。在第一張卵卡上,再覆蓋0.5厘米厚麸皮,中間加置3~4根短支撐棍,上面放置第二張卵卡。如此反複,每盤中放置4張卵卡,共計約400000~600000粒卵。然後将孵化盤置于孵化箱中(孵化箱見文後附圖),1星期後取出,送入生産車間。

(3)蛹的收集與羽化:大麥蟲的羽化率一般都能達到97%以上,隻有極為少數體質很弱或受傷的老幼蟲會在羽化過程中死亡,化蛹要單獨放開

(4)飼養種群密度:大麥蟲為群居性昆蟲。若種群密度過小,直接影響蟲體活動和取食,不能保持平均産量與總産量;密度過大則互相摩擦生熱,且自相殘殺機率提高,增加死亡率。所以,幼蟲的面積密度一般保持在3.5~6kg/m2之間。幼蟲越大,相對密度應越小一些,室溫高、濕度大時,密度也應小一些。成蟲面積密度一般1000~12000頭/m2之間。

應用前景

1.應用前景分析

随着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優質動物蛋白質的需求量愈來愈大,畜禽生産亦必須相應迅速發展。但由于蛋白質資源相當缺乏,影響畜牧業的發展。因此,目前許多國家将人工飼養昆蟲作為解決蛋白質飼料來源的主攻方向。大麥蟲的開發即是突出代表之一:一方面可以直接為人類提供蛋白,一方面作為蛋白飼利用。

将昆蟲作為飼料曆史悠久,但在相當長的一個曆史階段,此領域的開拓停滞不前,到目前為止,規模不大,所占比例不高,亟待大力發展。當前,深入開展飼用昆蟲資源普查,篩選出一批更理想的蟲種,通過一系列選育工作,使蛋白質含量提高到80%以上;深入進行生理學、生态學等一系列研究,大幅度提高繁殖系數和年飼養代數;改進飼養技術和設備,擴大生産規模,提高工業化程度,改善生産流程,提高提取和深加工工藝以及自動化水平;生産多種多樣,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成本不高,深受歡迎的産品。

昆蟲種類繁多,其生物量可能超過陸地上所有動物的生物量,而且昆蟲具有世代短,繁殖快,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等特點,更為可貴的是許多昆蟲特别是腐食性昆蟲能夠利用人和其他畜禽不能利用的廢物,因而據有關報道估計,在21世紀初,昆蟲将成為僅次于微生物菌體、單細胞生物之後的第三大蛋白質來源。我國作為缺乏蛋白質來源的國家,積極開發利用昆蟲蛋白質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麥蟲養殖是一項低投入、高産出的新型養殖業,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源、節空間、節人力的“五節”特點。應用前景很好。大麥蟲的種源來自于東南亞,屬國外昆蟲品種。在我過及少有野生的大麥蟲。大麥蟲在我國特種養殖業中屬剛剛起步階段,市場上很少見批量銷售的個體或企業。目前大麥蟲的養殖技術在我國還沒有普及開來,市場上的高蛋白活體飼料均以黃粉蟲、蚯蚓、蝗蟲、蠅蛆為主。大麥蟲的養殖推廣有望在兩年左右的時間進入高蛋白活體飼料的市場,并以它養殖成本低,養殖技術簡單而迅速在昆蟲養殖業獨占熬頭。

寵物養殖業是世界經濟發展較快的新興産業,是人們休閑娛樂,提高生活質量的好方式。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龍魚是貴族階級高層消費的玩物,主産在亞洲,其分布在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經人工馴化養殖成功的主要品種由:紅、橙紅、白、黑、金、銀和青色的龍魚,由于它保持原始的體形,魚體漂亮,觀賞性較高,又瀕于絕種,以活化石馳名于世,有考古和學術價值,與我國的大熊貓齊名,被列為世界甲級保護動物。僅10厘米至12厘米長的幼魚,每尾的售價就在千元以上,一尾成年龍魚售價高達數十萬美元。

是目前觀賞魚中價格最昂貴的品種,全球主要經營的500多個龍魚品種,在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都能買到,占世界觀賞魚品種的85%。銷售占世界觀賞魚的大部分市場,為本地區帶來了豐碩的經濟回報。

在這些國家龍魚養殖規模龐大,活昆蟲供不應求,僅每年從我國進口活蜈蚣1000萬條,國外大麥蟲每條15美分,按每公斤700條計算,價格在1000元人民币/公斤,市場需求和市場潛力巨大大麥蟲的推廣養殖有望在短時間内成為昆蟲養殖界的佼佼者。

上一篇:快看

下一篇:華鐵在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