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酸漿草

大酸漿草

草本植物
大酸漿草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30-50cm。根莖木質,褐色;莖直立,分枝多,纖細,有溝紋和白粉。葉片3深裂,裂片線形,中裂片長線形或近線狀披針形,生于海拔1500-2000m的河谷灌叢、山坡岩石上或草地。分布于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中文名:大酸漿草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别名:大酸酸、草麻黃、土麻黃、土大黃、川滇酸模 英文名:The big Shamrock acid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戟葉酸模的根或全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30-50cm。根莖木質,褐色;莖直立,分枝多,纖細,有溝紋和白粉。葉片3深裂,裂片線形,中裂片長線形或近線狀披針形,長1.5-3.5cm,兩側耳狀裂片外展或向上彎,裂片長0.5-1.5cm,葉基戟形,全緣,無毛,有白粉;葉柄長于葉片;托葉鞘膜質,撕裂,褐色。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長,有白粉;雌雄異株,苞片膜質,撕裂狀;花梗伸出苞外;花被6片,紅色;雌花外輪花被片3,反折,内輪花被片3,直立,有網紋;花柱3枚,柱頭畫筆狀。性狀鑒别根細長圓柱形,彎曲,偶有分枝;長達30cm,直徑0.5-1.5cm;斷面木質性,棕黃色,味苦。莖多分枝,節部微膨大;表面有縱紋。葉柄纖細,葉片戟狀分叉,狹窄,長2-5cm,寬1-5mm。總狀花序密集,小花黃色至淡紅色。翅果,三棱形。氣微,味苦、澀。

生境分布

生态環境:生于海拔1500-2000m的河谷灌叢、山坡岩石上或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化學成份

戟葉酸模根及根莖中含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十八烷醇(stearylalcohol),槲皮素-3-吡喃半乳糖甙(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無色矢車菊素(leucocyani-din),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素(eme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8-羟基-3-甲基蒽醌-1-O-(4-O-β-D-吡喃半乳糖基)-α-L-吡喃鼠李糖甙[8-hydroxy-3-methylanthraquinone-1-O-(4-O-β-D-galactopyransyl)-α-L-rhammopyranoside]。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味酸、澀、微辛,性溫。

功能主治: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咳;止血。主感冒;頭痛;風濕關節痛;咳喘;跌打損傷;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搗敷;或研末敷。

上一篇:身體語言密碼

下一篇:受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