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紮

大巴紮

意為集市、農貿市場
新疆因地處絲綢之路這條中西貿易通道的中段,各族人民特 别是維吾爾人具有重商、崇商、經商的傳統。新疆各地的巴紮,就是 他們長期從事商貿活動的場所。 “巴紮”,系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它遍布新疆城鄉。 在南疆維吾爾人聚居地區,差不多每個鄉鎮、交通路口,都有巴紮。新疆各地的巴紮,就是 他們長期從事商貿活動的場所。 “巴紮”,系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它遍布新疆城鄉。
    中文名:大巴紮 外文名:Bazaar 别名: 類别:維吾爾語 釋義:集市 分布:交通路口 地區:新疆各地

新疆國際大巴紮

新疆國際大巴紮具有濃郁的伊斯蘭建築風格,在涵蓋了建築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集中體現了濃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國際大巴紮占地面積3988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新疆國際大巴紮是新疆商業與旅遊繁榮的象征,也是烏魯木齊作為少數民族城市的景觀建築,又是一座标志性建築。以傳統磨磚對縫與現代飾面工藝相結合的處理手法,不作舞台布景式的建築語言堆砌,體現空間和光影的變化,在涵蓋了現代建築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商業繁華,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對中亞及中東地區的輻射極具親和力。

新疆國際大巴紮硬件設施包括100000平方米超級建築群;6100平方米大巴紮宴會廳;8000平方米大巴紮美食廣場;3000平方米大巴紮歡樂廣場;600平方米大巴紮室外表演廣場;80米新疆第一觀光塔;1座觀光伊斯蘭清真寺;1個露天大型舞台。

國際大巴紮大型 Shopping Mall内設各式商鋪;水景歡樂廣場;彙聚新疆百種特色小吃的美食廣場;宴藝大劇院;可供遊人參觀的伊斯蘭清真寺;表現十二木卡姆大型主題浮雕内置觀光電梯的超級觀光塔;号稱"西域第一街"的陽光步行街;大型停車場;便捷購物、觀光電梯;現代化标準洗手間;通透采光天幕中庭。

2003年6月26日,大巴紮舉行了盛大的竣工落成慶典和文化藝術節, 建成的巴紮成為烏魯木齊地标之一; 9月, 五星級服務标準的大巴紮千人宴藝大劇院正式開業揖客; 11月,大巴紮超然入選烏魯木齊市"新十景之民俗風情一條街";12月,大巴紮被納入新疆 "冰雪風情遊"的重要驿站; 2004年2月,國際大巴紮榮膺烏魯木齊市"十佳建築"; 5月,新疆房地産界授予大巴紮為 "五大黃金旺鋪"。

近兩年來,大巴紮圓滿地接待了大批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成功地舉辦了數屆國際性的公益和商業活動,在為大巴紮赢得良好聲譽、不斷彰顯企業文化的同時,大巴紮旅遊産業也逐步走向成熟。

新疆第一觀光塔,80米高的觀光塔已成為烏魯木齊的地标性建築,第一層為觀景台,面積216.5平方米;第二層是派萊克酒吧,酒吧牆面附"新疆十大迷"景觀圖文及新疆各少數民族風情介紹圖文,在此把酒臨風,縱橫古今,闊談天下,體驗颠峰人生,時有民樂盤旋回蕩,真可謂人間絕境也!

旅遊工藝精品店――國際大巴紮工藝品店位于國際大巴紮歡樂廣場,專營國際大巴紮品牌旅遊紀念品,由專業設計師繪萃新疆各民族特色文化制作的旅遊紀念品,每一件都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質量上乘,具有一定收藏價值。

新疆國際大巴紮大型宴會廳是新疆目前最大的具備大型歌舞表演并同時可容納1000人用餐、以新疆民族歌舞、文化、飲食結為-體的大型歌舞宴會廳。飲食改變了傳統的圍餐制而采用了歐美西方的分餐形式,以新疆民間歌舞表演為主導飲食的觀賞性餐飲廣場。

國際大巴紮美食廣場總面積達3225平方米,廣場彙聚了全國56個民族的經典美食。一樓已有國際知名連鎖餐飲集團進駐,特色的新疆美食如:烤全羊、烤肉、拌面、抓飯、那仁、烤包子、骨頭湯等等,讓您飽嘗西域美食。

文化特色

據波斯史料記載,粟特人(中亞古代民族)5歲學算術,7歲學手藝,家家戶戶差不多都有生意人。在唐代,從地中海到長安,巴紮幾乎被粟特人壟斷。故此,粟特人有“東方的腓尼基人”之稱。

疏勒人得利粟特人的熏染,商氣自然濃重。綿延七千多公裡的古絲綢之路的興起,像一劑催化劑,把地處絲路要沖的喀什變成著名的“國際商埠”,成了東西方貨物交彙最佳的中轉樞紐。它東接玉門、敦煌,西達月氏、大宛(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連烏孫(伊犁河谷)、康居(今哈薩克斯坦),南通羅賓(今克什米爾)、印度。喀什占盡地理優勢,它西倚蔥嶺東向沙漠。西去的商隊,飽嘗戈壁風沙之苦後,将在喀什喘息休整,做好攀越冰達坂的準備;東往的商賈,從雪嶺上下來,在此稍定驚魂,便籌計穿越千裡戈壁之行。堆積如山的貨物在此倒手,喀什人飽覽了商品大買賣的盛景。耳濡目染,金錢誘惑,眼花缭亂,怎能不商心萌動,躍躍欲試?

而粟特商人、波斯商人、東羅馬商人,成了維吾爾族人經商的“傳教士”。别小看了這些膀闊腰圓滿臉胡須的“胡商”,他們除囊中豐盈外,還善言巧辯。他們深深的眼窩裡,滴溜溜轉動的眼珠子,透着商人的聰穎和機智。他們将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貨物運到西方,令西方人歎為觀止,贊聲不絕。西方貴族視中國的“賽尼斯”(絲綢)為榮耀時髦之物,“胡商”利用這虛榮的心理,大發其财。一匹絲綢一旦轉運到羅馬市場,剪成零頭高價出售。算下來,一兩絲綢值一兩黃金,一匹就值幾公斤黃金,這又是何等巨利的買賣!

“胡商”的高超技藝,維吾爾族人瞧在眼裡,熱在心頭。于是,喀什人的勞作觀念開始發生了改變。地處荒涼大漠的西部人,自古以放牧為生。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難的生存條件,使他們從小鑄就了鐵骨般的軀體和意志。絲綢之路的開拓,猶如一條金光燦燦的大道,給這些孤陋寡聞,清貧如洗的“土著”牧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運氣。

維吾爾族的這一曆史變化,改變了原來單一的畜牧經濟,轉而從事農業和工商活動。很快,他們成了漫漫絲路上最活躍的商人。他們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由牛、馬、駝、驢馱運的木制大轱辘車隊。他們不僅按時向中原朝廷進貢,而且載着一批一批貨物,向北宋的汴京和遼朝的上京走去,朝中亞細亞走去。他們用一句“薩拉姆空”(祝福語),博得歡心和信賴,暢通無阻。

古代維吾爾族人在向東和向西的貿易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從此,經商人數驟增,經商技藝日臻娴熟,外部世界不得不對他們刮目相看了。後來,當洋洋得意的阿拉伯人自以為擁有無法超越的生意經時,才發現中國新疆的維吾爾族人和他們齊頭并進,且有超越之勢。這就是從古代走進現代的維吾爾族人。

新疆的巴紮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幾乎是民間百姓的即興之作。仿如畫師的第一筆,作家文章的起頭,有了開始便有了下文。維吾爾族人生性豪爽,豁達開朗,常常紮堆湊熱鬧。哪裡人多,哪裡熱鬧,哪裡就有巴紮。古漠之地原本無巴紮,起初隻是一兩人、三五人在那裡擺攤設點。有了攤鋪(實則有的隻是鋪一些舊報紙而已)就有了好巴紮者趨之若鹜。天長日久,攤鋪越集越多,排列成行,有了氣勢,形同市場。人們流連于此,或購物,或聊天,或品嘗。新疆南部地區那些布滿城鄉的幾百個巴紮,大多都是這麼形成的。

維吾爾族人湊堆,卻不亂分寸。約定俗成,自然而然地按行業門類去湊。賣土陶的不會往衣料攤子邊湊,賣風味小吃的也不會在小百貨攤邊套近乎。喀什有名的庫拉克巴紮(玉米市場),塔西巴紮(石料市場),吐麻克巴紮(帽子市場),也裡米西巴紮(瓜果市場)等,便都是湊起而成名的,有的已運轉了二三百年,成了傳世之地,今天仍是十分地興隆。

聞名遐迩的喀什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十幾年前還是一塊鹽堿不毛之地。那一年,由附近鄉村的幾戶農民湊在一起,出售土鹽巴、幹柴草等商品。後來,便有許多農民趕着毛驢亦步亦趨,也在此處安營紮寨。改革開放以後,經營者成幾何級數猛增。不到一年工夫,便形成了有1000多人經營的熱鬧非凡的“東門大巴紮”。今天,當我們贊美巴紮時,絕不會忘記它的生身之母——當地的維吾爾族人。

維吾爾族人的巴紮意識在古代與現代的交替互補中,在聰穎與愚昧的較量中,牢牢地紮下了根基。

巴紮,像是一座淘不盡的金山。古代尚且不論,今天,喀什市有29萬人口,經商者已高達兩萬餘人。真是“三人行,必有一商”。這些經商者攜家帶口,不僅養活了自己,而且養活了家人。按每戶五六人計算,他們供養了全市一半人口。這麼多人靠巴紮維持生計,巴紮卻未被湧來的“淘金”大軍淹沒、挖空,而是越發繁榮昌盛。巴紮就像“天方夜譚”中的魔毯,“阿裡巴巴的金庫”,維吾爾族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于是形成了沒錢花了去巴紮,沒衣穿了去巴紮,心緒煩悶去巴紮,每逢喜事去巴紮。

巴紮成了一種寄托,是排憂解愁的好去處,是難以名狀的一塊精神之地。維吾爾族人的這種意識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非爹媽口授,而是親身感受的結果。嬰兒出生沒幾天,隻要産婦能下床走路,就非要去巴紮不可。至于一兩歲或幾歲的小巴郎被大人抱到巴紮,更是尋常之事。嬰兒、孩童從小置身巴紮,領略五光十色的盛景,等到十五六歲,自然成了巴紮通。他可以給你倒出一簍子一簍子巴紮的酸甜苦辣和由此演繹出的形形色色的世事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喀什的維吾爾族人個個是巴紮迷、巴紮精。對他們來說,不逛巴紮不算維吾爾族人,不懂巴紮不算維吾爾族人。

上一篇:吃喝玩樂

下一篇:湘潭秋瑾故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