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核

外地核

地核外層
外地核的外界是以古登堡一魏徹特間斷面(深約2900公裡)與地幔分界。這一間斷面是固态一液态相變面,在其下s波消失,指示外地核是熔融的。内,外地核的界線大約在5145公裡深,界面清楚,肯定是液态一固态相變處。[1]依據固體地球内部物質狀态和地震波特征,對固體地球進行一級分層和二級分層。将地球結構進行上述劃分,對于地球起源就容易解釋了:地核俘獲熔融物質形成巨厚熔融層;熔融層外冷卻凝固形成外殼;熔融層與地核間形成内過渡層,與外殼間形成外過渡層;熔融層自身形成液态層。
    中文名:外地核 外文名:Field core 别名: 深度:2900千米-5100千米 溫度:3700攝氏度

組成

外地核的物質組成為液态的鐵、鎳(少量矽硫等)。地震波速度,為縱波vP為8.1~8.9千米/秒。密度5.7~12.0克/厘米^3。重力加速度8.80米/秒2,壓力143~298吉帕,溫度3700~5500℃。外核的深度介于2900千米和5100千米之間,VP=8~10.5,d=9.8~12,外核溫度約為3700攝氏度。研究表明,地核可能仍然影響着地幔的溫度分布,因而也可能間接地控制地球表面的地質過程,随着科技發展也發現地球表面的很多熱點就起源于核幔邊界。地磁、地震和極光中包含着豐富的地核信息。

江發世于2013年2月6日發表的《地球新論》一文,對固體地球結構進行了重新的劃分。江氏将傳統稱之為的外地核,修改為液态層。江氏觀點如下:

在做幾何題時,畫一條輔助線其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有許多事情或問題不解時,換一種思路或模式就有可能獲得解決。對于地球起源與演化也是這樣。

依據固體地球内部物質狀态和地震波特征,對固體地球進行一級分層和二級分層。

固體地球結構表

地球圈層名稱

深度

(公裡)

地震

縱波速度

(公裡/秒)

地震

橫波速度

(公裡/秒)

密度(克/立方厘米)

物質

狀态

一級

分層

二級

分層

傳統

分層

地殼

地殼

0—33

5.6—7.0

3.4—4.2

2.6—2.9

固态物質

外過渡層

(上)

上地幔

33—980

8.1—10.1

4.4—5.4

3.2—3.6

部分

熔融物質

外過渡層

(下)

下地幔

980—2900

12.8—13.5

6.9—7.2

5.1—5.6

液态—固态物質

液态層

外地核

2900—4700

8.0—8.2

不能通過

10.0—11.4

液态物質

内過

度層

過度層

4700—5100

9.5—10.3

12.3

液态—固态物質

地核

内地核

5100—6371

10.9—11.2

12.5

固态物質

固體地球結構表

一級分層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地球内球、外球運動,進而研究地磁的成因、地震的成因、火山的成因及地殼運動的成因。

二級分層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地球起源。

将地球結構進行上述劃分,對于地球起源就容易解釋了:地核俘獲熔融物質形成巨厚熔融層;熔融層外冷卻凝固形成外殼;熔融層與地核間形成内過渡層,與外殼間形成外過渡層;熔融層自身形成液态層。

上一篇:信托投資

下一篇:賈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