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

塞外

長城以北的地區
塞外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也稱塞北。包括内蒙古、甘肅、甯夏、河北等省、自治區的北部以及蒙古高原,塞外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和林。雍正皇帝:“中國之一統,始于秦;塞外之一統,始于元;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中文名:塞外 外文名:North of the Great Wall 拼音:sài wài 詞性:名詞

基本解釋

中國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也叫“塞北”n我們都想從鐵道兩旁看到一些塞外風光。——翦伯贊《内蒙訪古》

詳細解釋

(1).要塞之外。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絶不通。”

(2).邊塞之外。泛指我國北邊地區。

《漢書·武帝紀》:“遣因杅将軍公孫敖築塞外受降城。”

《後漢書·南匈奴傳》:“其諸新降胡初在塞外,數為師子所驅掠,皆多怨之。”

南朝宋顔延之《陽給事诔》:“涼冬氣勁,塞外草衰。”

艾青《駱駝》詩:“你來自塞外的生客啊--披着無光茸亂的幹毛。”

基本含義

塞外指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長城以外。承德市域的大部分地區為重點。“塞”指長城要塞,塞外指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帶。塞外指的是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不過呢,一般從古至今說法也是不一的。還有的人是說:狹義地講。塞外是指西域的東部、河套地區、甯夏一帶。主要有隴西、榆林。内蒙古、東北應該不在範圍。

塞外曆史

那些遠去了的大同曆史人物竟然清晰地浮現于眼前,恍如回到了曆史的從前。趙武靈王、衛青、霍去病、拓跋王朝、楊家将、蕭太後、徐達、李文忠、藍玉等曆史人物一一浮現出來。很多年前,也是在這裡,大雪紛飛的塞外,戰馬嘶鳴的雁門關,塵土飛揚的古戰場,他們演繹了多少驚心動魄、載入中國曆史的故事。

先說說趙武靈王,春秋戰國時趙國國君肅侯之子。當時,他在抗擊胡人入侵的戰鬥中,發現胡人身穿短衣,騎着快馬射箭,遠比趙國軍隊身穿盔甲、駕馭戰車的戰鬥力強。于是,他召集大臣議論國事,想實行胡服騎射,加強軍隊戰鬥力。但是,群臣以中原文明不應效法野蠻胡人為由紛紛反對。

但他堅持認為衣服是為了使用方便,禮教是為了行事方便。聖人審時度勢而制定禮法,其目的是為了富國強民。在國家生死危亡時刻,必須适應形勢發展需要。他克服重重阻力向全國頒發诏谕,命令百姓穿起胡服,學習騎馬射箭。不久,趙國便訓練出一支強大的軍隊,用武力把疆土一直擴展到河北省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托縣一帶地區,成為春秋戰國七大強國。

古人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同趙武靈王一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是一位敢于改革的君主。他親政後,為了擺脫鮮卑保守勢力的影響,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作出了一個向文明先進的漢人學習、百萬鮮卑人從大同遷都洛陽的重大決定。但是,這個決定卻遭到了很多王公大臣的反對,連太子都謀反。孝文帝不愧為一代明主,以血的代價完成了改革宏願。

遷都洛陽後,他頒旨規定,遷來的人一律改為洛陽籍貫,死後要葬在洛陽北邙山,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朝中禁用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提倡鮮卑貴族同漢人士族通婚。他自己就娶了崔、盧、鄭、王四姓的女子做正妻,并把幾個公主都嫁給漢族大姓。他的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經濟的向前發展,促進了鮮卑族同漢族的融合,使鮮卑族進一步漢化,成了中國著名的曆史人物。

塞上江南

在大西北的高山荒漠旁邊,還有江南風光般的肥沃土地,這就是著名的“塞上江南”。這裡的對比是強烈的,大漠金沙、黃土丘陵,水鄉綠稻、林翠花紅,在這裡不僅都可以領略到,而且你還會驚奇地發現,這兩種不同的景色,融合的竟是那麼巧妙,交織出一幅“塞上江南美好畫”的五彩畫卷。去甯夏的遊客都贊美說:“甯夏,就像一個剛剛揭開面紗的回族少女,内在美和外在美融集一身,太美了!”在農業方面,甯夏平原為中國水稻集中産區之一,且河湖衆多,頗似江南風光,所以叫做塞上江南。

塞外江南

塞外江南不是指一個固定地點,而是多個地點,是塞外有江南一樣的優美風光的地點的泛稱。比如伊犁河谷、烏什縣、新疆鈣棗、阿克蘇等等。

上一篇:封齋

下一篇:華雷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