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窨院

地窨院

中國窯洞民居建築
地窨院又稱地坑院、下沉式窯院,是在黃土地上挖掘出來的居住空間,是由人類早期穴居發展演變而來的,是黃土丘陵區的土窯洞移植到平原地帶的漢族民居形式。地窨院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料顯示:地窨院是人類早期‘穴居’發展演變的實物遺存,距今已有四千餘年的曆史。由地窨院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發現,隻有當你臨近院子邊緣時,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謠描繪它:“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地窨院裡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來積蓄雨水,沉澱後可供人畜飲用。
  • 中文名:地窨院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别名:地坑院、下沉式窯院
  • 地區:黃土丘陵區
  • 民族:漢族民居形式
  • 拼音:dì yin yuàn

起源

平陸縣地處山西最南端,過了茅津渡就到了河南境界。這裡地形複雜,山垣溝灘皆有;地勢“北高南低,從中條山到黃河邊是一面坡,海拔相差 500之多,南北距離隻有25公裡,東西狹長,從東到西達 150公裡。整個縣境溝壑縱橫,僅土溝就有75條,支溝、毛溝更是數不勝數,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平陸不平溝三幹”的俗語來描繪它。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居住建造習俗,形成了這裡獨特的漢族民居形式——地窨(yin 去聲)院,顯示了黃土高原漢族居住民俗傳承的鮮明特色。

特色

地窨院是中國勞動人民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為求生存發展所建設的特色建築,是中國窯洞民居建築的重要一支,其修建的過程處處體現勞動人民的智慧。

在山西南部地處中條山南面的平陸、芮城兩縣,到處是這種地窨院。勤勞的農民在院裡坡前栽種樹木,地窨院被掩映在樹木林蔭之中,雞犬之聲相聞而不相見,人聲嘈雜而影蹤全無,是一種十分适合當地自然環境的居住形式,成為山西村落景觀中别具風情的一種類型,因而倍受國内外民俗學、人類學專家的重視。據統計,平陸縣在上世紀60年代前,有地窨院17000餘座,如今,保留下來的有人居住的不足600座。

中國的居住民俗傳承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式。《禮記·禮運》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桧巢。”“營窟”就是一種地穴式房屋。《墨子·辭過》也說:“古之民未知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後來發展為橫穴居室,即窯洞。接着又有豎穴居室,即地窨院,以及半地穴居室。最後才創造了地面建築。

當然,人類的文化選擇具有非單一性,對民居形式的選用也不例外。在自然環境相同的平陸境内,也還有其它民居形式,特别是近些年來,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磚瓦房逐漸增多。

與平陸自然環境相似的地區,如晉南的聞喜、萬榮、臨汾等地,以及河南、陝西、甘肅等省,也都有地窨院。但是,平陸地窨院極為普遍,特色明顯,以至成為山西省漢族民居中獨具黃土高原風格的一種類型被延用到今。

來由和建造方法

張店海拔高,風沙大。據當地的《縣志》記載,由于這裡石塊稀缺,洪水多發,遠古時當地人便發明了這種地下住房,白天在地面勞動,晚上到地下休息,人們稱他們為“地窨院”,是躲避自然災害暴虐的最佳屏障,一直延續至今。地窨院大的有幾百平方米,小點的也有幾十平方米。

其構造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七八米深,長12米-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為院子,然後在坑的四壁挖10-14個窯洞,深8米-12米,寬4米左右,以個人或家庭的需要加深或加寬。窯洞3米以下的牆壁為垂直,3米以上至頂端為圓拱形。其中一個洞鑿成斜坡,形成階梯形弧形甬道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通道,稱為門洞,也是地窨院的出入口。

建造時,先選擇一塊平坦的地方,從上而下挖一個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場院,然後在坑壁上掏成正窯和左右側窯,為一明兩暗式結構。再在院角開挖一條長長的門洞,院門就在門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陽的窯洞住人,兩側窯洞則堆放雜物或飼養牲畜。地窨院裡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來積蓄雨水,沉澱後可供人畜飲用。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個大土坑,俗稱“旱井”,下雨時雨水流入旱井,既不會淹沒院子,又可飲用。

多數農家則在門洞下設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時雨水灌入窯洞。供人居住的窯洞上面多為打谷場,窯洞鑿洞直通上面作為煙囪。不少人家院内作糧倉的窯洞,也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場,碾打曬幹的糧食,可從打谷場的通過小洞直接灌入窯内倉中,既節省力氣又節省時間,平時則在洞口加蓋石塊封住。

“平地挖坑,坑壁打窯”。對于缺乏木材石料、風大地寒的黃土塬地來說,沒有比地窨院更好的居住形式了。20世紀前期,德國人魯道夫斯基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稱這是“大膽的創作、洗練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

相關景點

王守賢家是目前張店村地窨院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處院落。作為當地代表性建築,當地政府将王家列入了地窨院旅遊點。209國道将張店村分成了南北兩半。從國道南側進入村莊,“地窨院旅遊點”——一塊紅底白字的指示牌很是醒目。順着标識牌旁的一條小路往下走十幾步,便是通往王守賢家的地下通道。

昏暗的通道向下斜伸,約10米後向右一轉,一個天井般四合院豁然出現。主窯洞坐西向東,四面各三孔窯洞,包括進院窯洞共10個“孔”。王守賢家的院子約有100多平方米。國人蓋房建屋崇尚風水,地窨院建築依“風水流脈”來确定院子的朝向。按照主窯所處方位不同,稱之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北坎宅”幾種,王家宅院屬于西兌宅。院中央有個花池。深秋,西番蓮花開得正豔。院子的東南角是一眼飲用水井,水井上的辘轳依然完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