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再恐同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

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
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簡稱IDAHO或idahomophobia),日期為5月17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将“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旨在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1]
    中文名: 外文名:IDAHOTB 别名: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恐雙日 中文名稱:國際不再恐同日 公曆日期:5月17日 起源時間:1990年5月17日 設立機構:世界衛生組織 (WHO) 節日類型:新興節日 流行地區:歐美 節日起源:反抗歧視 節日意義:消除偏見、理解差異 設定地點:加拿大 設立機構:The IDAHO Committee

簡介

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簡稱IDAHO或idahomophobia),即5月17日。由Louis-George Tin先生于2005年倡議,并得到國際同性戀組織ILGA(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Association) 支持,希望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因性傾向及性别認同,而産生一切加在肉體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對待。

由于全球還有多個國家,同性戀者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國際不再恐同日”令其他人可以知道同性戀者可以健康,快樂生活,從而令人不再恐懼同性戀者。

起源

同性戀恐懼,簡稱“恐同”(英文homophobia),是指對同性戀者以及同性戀行為的恐懼和憎恨。和種族主義一樣,恐同是一種歧視,表現為對被認為是同性戀者的人或與之相關的事物持有仇恨、輕蔑、敵視和排斥,尤其是針對那些外貌和舉止不符合男女傳統性别角色的人。 

國際不再恐同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 将“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國際不再恐同日亦關注對于跨性别、雙性戀及不同性小衆人士受到的不公平對待。

發展曆史

2003年,加拿大舉行首次“全國不再恐同日”(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活動。 

2005年,加拿大大學教授和社會活動家路易斯·喬治·汀(Louis-Georges Tin)先生發起倡議設立國際不再恐同日,并創立了國際不再恐同日委員會(the IDAHO Committee),一個緻力于發展這一主題日活動的國際協會。 

2006年,“國際性少數人權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GBT Community Human Rights)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會議發布《蒙特利爾宣言》,号召世界各國将每年5月17日作為“國際不再恐同日”,以喚醒人們關注因為恐懼同性戀、歧視性傾向而産生的一切生理和精神暴力以及不公平對待。目前,全球有50多個國家的相關組織響應這一主題日的号召,在每年5月17日開展為性少數社群争取合法權益的公衆教育和社會倡導活動。 

2005年,“第一屆國際反恐懼同性戀日”香港區遊行于5月16日成功舉行,有350名支持同志平權的朋友參與。 

2006年,經網上659人次投票更改中文譯名為“國際不再恐同日”,以更清晰表達希望社會不再出現對性小衆的恐懼之願景。

意義

國際不再恐同日的設立,是為了創造一個沒有同性戀恐懼、也沒有跨性别恐懼的世界,為了團結積極分子和熱心民衆為實現這一目标而共同奮鬥,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社會性别身份、實現性的自主。這一天具有非凡的曆史意義,它标志着一個多世紀以來醫學界恐同的終結。性傾向和性别認同的自由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正在向國際認可邁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