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

研究型公立普通高等院校
國立清華大學,舊稱:清華學堂,清華學校,于1955年在台灣新竹地區複校,由梅贻琦校長主持,并沿用原校名國立清華大學,先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所招收研究生,1957年正式開始招收本科生,恢複為一所完備的大學。梅贻琦既擔任過北京清華大學的校長,也是台灣的清華大學的創校校長。新竹清華定位為研究型大學,是台灣地區最重要的四所大學之一(台、成、清、交)。
  • 中文名:國立清華大學
  • 外文名:
  • 别名:
  • 英文名: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 創建時間:1911年
  • 現任校長:陳文村
  • 所屬地區:中國,台灣

簡介

國立清華大學(英文: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NTHU),簡稱清華大學或清華。為台灣數座頂尖大學之一,經常與國立交通大學相提并論。前身為1911年在北京設立的清華學堂。1925年設大學部。對日抗戰期間,西遷至昆明,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共内戰後,清華大學被分成兩個,北京的清華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而台灣當局則于1955年于台灣省新竹市讓清華大學複校,複校之初首設原子科學研究所。1964年恢複大學部。目前共設有理、工、原子科學、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及科技管理七個學院;共有十七個學系,十九個獨立研究所。學生數量大學部5114人,研究所5526人,占地面積105.5公頃。

簡史

本校成立於民國前一年,校址為北平西郊的清華園,最初名稱為「清華學堂」。民國三年冬天,梁啟超先生來校演講,引述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以君子自期,自此以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成為清華的校訓。民國十七年,本校校名正式定為國立清華大學。對日抗戰爆發後,遷校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組為西南聯合大學,勝利後復員北平。四十五年在梅貽琦校長主持下又在台灣新竹復校。本校畢業校友活躍各界,尤其在學術界,前後共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及一位數學伍爾夫獎得主為清華校友,足見清華光榮的歷史傳統與優良的學風。清華大學復校初期重點為原子科學,其後則擴展至理工方面,近十幾年來更積極發展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與科技管理;漸漸地,清華已成為一文、理、工均衡發展的學府。105年11月1日起,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併為「國立清華大學」。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同時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校史

清華大學是一所曆史悠久的學校,可溯至民國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的「清華學堂」。最初之醞釀,是在前清光緒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間,我國駐美公使梁誠,因美國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氏有「美國所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之語,一方面分向美當局勸請核減,一方面上書清廷請以此款設學育才。中間雖因發生粵漢鐵路廢約之關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國國會之贊同,将處置賠款全權付與總統羅斯福。照條約我國應付美國賠款二千四百四十四萬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經總統決定将當時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萬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從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還我國。

光緒三十四年(西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國核減賠款之文告由駐華公使柔克義送達我國,我外務大臣慶親王答覆上述公文說:「體會新近貴國總統希望鼓勵我國學生赴美入學校及求高深學問之誠意,并有鑒于以往貴國教育對于我國之成效,大清帝國政府謹誠懇表示此後當按年派送學生到貴國承受教育。」同日,外務部緻美國公使館函稱:「從賠款退還之年起,前四年我國将次第派送一百學生;迨四年終局,我國将有四百學生在美,從第五年起,直至賠款完畢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學生。」并派唐紹儀為特使赴美表示謝意。

民國前三年(宣統元年,西元一九0九年)是為美國退還賠款之第一年,外務部與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商定學生遊美細則後,會同學部奏請設立「遊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六月初四日遊美學務處奉準設立,派外務部丞參周自齊為總辦,主事唐國安及學部郎中範源濂為會辦,駐美公使館參贊容揆為駐美學生監督。初賃北京東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為辦公處,後又遷入史家胡同。九月奏準将北京西直門外「清華園」作為遊美學務處興建「肄業館」館舍之用。是為清華得名之始。清華園原系道光帝賜其第五子惇親王(奕綜)之賜園,俗稱小五爺園。惇親王死後,長子載濂襲爵為王。庚子之亂,拳民曾集于園中設壇,事後載濂被削職,賜園為内務府收回。因外務部在呈奏遊美學生辦法内,建議在京城外清曠地方設立肄業館,中堂那桐等頗表贊同,派員各處覓地,認為清華園比較相宜,即撥作館址。面積凡五百三十畝。擇定清華園為肄業館館址後,即着手修理及建築,原希望一九一0年秋可以使用,不料工人罷工數月,耽誤時期。迨至館舍相繼完成,将肄業館改稱「清華學堂」,于民國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一日(陽曆為四月二十九日,是為清華校慶日之由來)正式開學,在工字廳舉行開學儀式。遊美學務處亦遷入工字廳辦公。首任教務長為胡敦複。清華學堂成立之初,乃由正副監督三人管理,即是由遊美學務處之總辦與會辦擔任。同年十月,武昌起義開始,學生紛紛請假回家,清華學堂被迫停課。

經過一陣驚心動魄的革命,清帝宣統于西元一九一二年三月三十日退位,中華民國建立。民國成立之後,将「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于五月一日重行開課,并裁撤「遊美學務處」,使之隸屬外交部。任命唐國安為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周诒春為教務長。十月,任命周诒春為副校長。清華學校為将來擴充規模起見,在民國二年春請政府将毗連校西之「近春園」(俗稱四爺園,為道光帝賜第四子鹹豐帝奕之賜園)并入校址。近春園西隅有「長春園」,舊名水磨村等鄰近地畝,亦并入。清華之有充裕經費,又得景緻悠美的園林以為校園,學習環境得天獨厚。非但如此,清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較當時之其他學校深具特色。譬如:希望學生有強健的體魄,所以對于學生體育特别重視。除平日積極提倡外,當學生畢業前,必須通過最低标準之五項運動(遊泳、百碼、跳高、跳遠、擲鐵球),如有任何一項不及格,扣發畢業文憑,取消出洋資格。值得一提的是,民國二年二月曾派選手參加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之第一屆遠東運動會,開我國學校參加國際競技之先河。另外,學校亦不時請名人學者來校講演,像民國三年冬,梁啟超先生來校演講,以「君子」為題。其引述易經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學校遂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采為校訓。

民國二年三月初,唐國安校長病逝校内寓邸。外交部令周诒春繼任校長。周校長任内,因财政比較寬裕,故對外設法擴充留美學額;對内一面增加在校學生數目,一面添置設備與建築。而自民國三年起,更間年選派專科女生十名(有時不足額)留美,由公開考試決定。民國七年一月四日周校長以力微任重,勞頓成疾,懇請辭職,外交部批準。

自周诒春校長辭職以後,清華校長之人選幾經更叠。起先外交部派張煜全為校長。張因體弱多病,終日與藥瓶為伍,學生大為不滿。民國八年元月張煜全校長以學風(上年十二月廿三日學生會開成立大會,張加以幹涉,發生風潮,至于罷課。)理由辭職獲準。外交部繼派羅忠诒繼任,但同學對羅表示拒絕,緻未能到校而請辭;因當時無人被允任為清華校長,故董事會選其主席嚴鶴齡為代理校長。同年八月,外交部派金邦正為清華校長;金邦正校長在民國十一年向外交部辭職。四月,部令派曹雲祥為代理校長,十月六日,曹雲祥正式署理校長,在任約六年。曹校長任内,清華的學術規模有了巨大之突破。如在民國十四年春成立國學研究所,聘請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諸先生為導師。同時,也開始招收大學部學生,分文、理、法三院,并附設研究所。設立大學部之目的,在于由國内造就國家需要之人才,而不僅是為出國留學作預備。且考慮到退還庚款有限期,恐日後難以為繼。略帶一提,在民國十六年由汪鸾翔(字鞏庵)撰詞,何林一夫人作曲,清華始有中文校歌。

民國十七年曹校長辭職獲準。嚴鶴齡再度被任命為代理校長,于一月十四日到職,四月請辭。外交部派溫應星繼任校長,僅二月,因北伐成功,北京政府消滅,溫亦離職。八月,國民政府改「清華學校」為「國立清華大學」,任命孫科為校長,孫不就,改任羅家倫為校長。羅校長于九月十八日就職,對校内組織,多所改易。當國民政府統一北方時,原屬外交部之清華董事會因之消滅,而清華之隸屬問題又起,大學院欲收歸轄下,但外交部則借口外交關系不肯放手,終由二機關會轄,另由二單位合組一董事會治理。董事會之存在一直為人所诟病,主要是因為清華之整體發展常因董事會之權限過大而處處受阻。所以民國十八年四月三十日,國民政府行政院議決,将清華基金經整理後,改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管理。 「清華校務及遊美學務基金保管委員會」在南京開會通過上項議決案。民國十九年五月,清華學生對羅校長有不滿表示,羅亦以學風為理由而辭職。羅氏離校後,清華校長虛懸達十一月之久,其間校務由校務會議維持。另一方面,董事會問題因羅校長的努力,終使大學院及外交部合派之董事會撤銷,清華遂直隸于教育部。

之後,于民國二十年三月十七日國民政府任命吳南軒為校長,四月十六日就職。又因與師生不合,而于六月二十五日離開北平。教育部在清華師生的壓力下,委派翁文灏教授代理校務。翁文灏于七月起開始代理校務,但于九月中旬即辭去代理兼職,教授會與學生會開會挽留無效。最後,由于範源濂的極力推薦,中央決定派梅贻琦為校長。梅贻琦校長終能獲得清華師生的充分支持,一直續任至一九四八年底才離開。一九五五年在新竹複校後,又繼任校長,直到一九六二年五月病逝為止,前後共三十一年之久。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抗日戰争爆發,未幾平津淪陷。八月,清華大學奉令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任命蔣夢麟、梅贻琦、張伯苓三校長為臨大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共維校務。十月十日,臨大正式開課,校址設長沙小吳門外韭菜園聖經書院,理工學院在長沙對岸嶽麓山嶽麓書院上課,文學院在衡山上課。但是,戰況吃緊,容不下一張書桌。二十七年一月,上海戰事惡化,南京淪陷,政府遷都重慶,不得已隻得再将臨大遷往雲南昆明。第一學期結束後,除器材書籍,已陸續分批運往昆明外。全校師生,分海陸兩途入滇:(一)海線:自長沙乘粵漢鐵路至廣州,以廣州珠江對岸之嶺南大學為招待站,然後分批自廣州乘船至香港,由港乘輪至安南之海防,再自海防乘滇越鐵路,分三日抵達昆明。(二)陸路:組織「湘黔滇旅行團」,由政府派陸軍中将黃師嶽擔任團長,率領師生三百餘人,于二月十九日自長沙出發。由長沙至益陽系搭船,再由益陽步行經過湘西抵達沅陵。由沅陵至晃縣系乘卡車,乘卡車是顧及當時湘西局勢不靖,為師生安全起見,有必要快速通過。嗣後穿越雲貴高原,直達昆明,完全步行。于四月廿八日平安抵達,沿途曆時六十八日。臨時大學遷滇之後,即奉令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的領導體制和行政組織系統是沿襲長沙臨大原有的體系,并遵照國民政府在民國二十七年頒發的《大學組織法》之規定施行的。常務委員會為學校最高權力機構,以清華梅贻琦校長任常務委員會主席。三校校長中,北大校長蔣夢麟和南開校長張伯苓同時在重慶任職,所以較少來校,而清華校長梅贻琦常駐昆明,是實際掌理校務者。

民國二十七年五月一日聯大在昆明、蒙自兩地開課。文、法商兩學院在蒙自上課,理、工學院在昆明上課。理學院租借西門外昆華農業學校為校舍,工學院租借拓東路迤西會館、江西會館、全蜀會館,總辦事處設在城内崇仁街,同時在城西三分寺附近購地一百二十餘畝建築校舍。一學期後,文、法商學院遷回昆明,租借昆華工業學校為校舍。新設的師範學院(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成立)租借昆華中學為校舍,總辦公室遷至才盛巷二号,繼而遷至昆華工業學校。民國二十八年春校舍落成,總辦公室及文、理、法商學院集中至新校舍。二十九年日軍侵入越南,重慶政府欲聯大遷往四川,而聯大隻在四川叙永暫設分校。一年級新生及先修生在叙永上課,校本部仍留昆明不動。次年夏,局勢趨向穩定,叙永分校便告結束,學生六百餘人遷返昆明上課。

在教學條件上,遠較戰前清華為差。由于戰事影響,大部分儀器設備未能遷出,淪于敵手,遷出的部分貴重圖書亦在北碚毀于日機之轟炸。此一時期,不僅儀器設備差,圖書亦十分缺乏,學生閱讀的指定參考書或者沒有,或者隻有很少幾本,學生要上圖書館排長隊擠借,形成“搶”風,館門屢次被擠破。因搶借參考書或過期不還而被記過的學生,占聯大受校紀處分的學生的大多數。這種現象在教育史上應是難得一見的吧!而清華研究院方面,在抗戰爆發後曾一度停辦。二十八年度開始恢複文科研究所。二十九年起,先後恢複法科研究所與理科研究所。除了文、法、理科研究所外,清華尚有特種研究所。特種研究所是清華利用庚款基金利息單獨舉辦的,包括農業、航空、無線電、金屬、國情普查五個研究所。農業研究所成立于民國二十三年,航空研究所于二十五年設于南昌。無線電、金屬研究所則于二十六年籌辦于長沙。抗戰後,農業、航空、無線電研究所也先後輾轉遷滇,并在昆明正式成立金屬研究所,又與社會部合作,成立國情普查研究所。除了航空研究所設于白龍潭外,其它四個研究所均設在大普吉。二十八年,政府宣布庚款暫行停付,清華之特種研究所仍設法在昆明繼續維持。三十二年五月,廢除不平等條約,庚子賠款止付,自此清華經費改由國庫撥給。特種研究所亦仍在昆明繼續工作。随着抗戰勝利,清華複員北上,五個研究所相繼結束了它們的工作,其設備、人力等均分别并入有關各系。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西南聯大暫時仍在昆明繼續課業。三校複員工作開始籌備。十一月,梅校長飛返北平,接收清華園校舍。日軍占領下之清華園,因以校舍供作軍營,八年蹂躏,面目全非,需大事修繕得以複校。翌年,五月四日西南聯大結束,特在昆明立碑以紀念三校在抗戰八年中的艱苦合作。而聯大師範學院則改為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三校分别複員,清華園修葺整理,頗費周章,于十月十日才恢複上課。

三十七年冬,清華還在上課,解放軍突由南口進至北平西郊,與國軍戰于學校牆外。不久國軍退守城内,處在郊外的清華園,于是落入解放軍的勢力範圍。梅校長适于前一日因公入城,當時城郊交通斷絕,校長隻可留在城内,校政暫由校務委員會主持。政府眼見局勢日非,于是派遣專機迎接梅校長去南京。次年,梅校長先赴歐,後往美紐約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會商清華基金保管及運用事宜。自“民國四十年”開始以清華基金利息協助在美學人研究,并以學術書刊儀器贈送台灣專科以上學校。

民國四十四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正式簽字,“政府”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發展原子科學之研究,乃電召梅贻琦校長返國籌議。并于同年十二月,由“行政院”組設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以“教育部長”張其昀,清華大學校長梅贻琦,“國防”、“外交”、财政、經濟四部代表,暨蔣夢麟、浦薛鳳、錢昌祚,陳雪屏、錢思亮、金開英、洪紳諸先生為委員。

翌年一月,即在台北成立籌備處,以陳可忠為主任;清華在台複校工作由此開始。名為複校,實為建校,因為除了梅校長本人外,并無一物自北平搬來。擇地、建屋、購置圖書儀器、裝配實驗室,一切都得從頭做起,曆盡艱辛。

清華複校的校址設于新竹,是由中國石油公司所撥讓的新竹市赤土崎土地約四十二甲,連同新竹縣政府贈送土地約三十四甲,又陸續收購民地,總校址面積達八十六甲有奇,約合一千三百市畝。接收之後,即着手興建校舍,其建築先後依次為辦公大樓及東院教授宿舍、天然氣櫃、物理館、新南院教授宿舍、單身教授宿舍、反應器館、核工館、科儀館。建設校舍之同時,亦着手準備招生授課。四十五年九月,即招考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錄取廿一人,先假台灣大學上課。課程為二年制,畢業授理學碩士學位。次年,首批校舍(辦公室、教授住宅及職員、學生宿舍)完工,秋季即開始在新竹上課。

在籌備儀器設備方面,梅校長于民國四十五年赴美洽聘教授的同時,亦洽訂原子反應器及訂購儀器,并洽撥基金年息。同年,向美國訂購範氏加速器,于四十七年七月開始安裝,次年春安裝完成。當時原子科學研究所最重要的設備為清華開池反應器,于五十年四月十三日達到臨界。這座反應器系于四十七年三月和美國奇異公司簽約,“四十七年”冬開始興建,五十年十二月二日在台北舉行正式落成典禮,共耗資美金一百零五萬元。值得一提是此項水池式反應器(俗稱原子爐)土木工程由華泰建築師張昌華設計,裝置工程乃由清華自行設計施工,機件裝置時,由中國石油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台FW鋁業公司分别派員操作,并得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之協助,為國内工業界與學術界首次密切合作之成果。對于原子爐之興建,梅校長不遺餘力,所以梅校長于五十一年五月十九日病逝于台大醫院後;為紀念梅校長,特命名反應器實驗館為「梅贻琦紀念館」。

整體而言,新竹清華是起自原子科學研究所一所,而後慢慢滋長擴展,逐漸成為理工大學,進而進入人文科學園地,成為較為完整之大學。因此在發展上,除了原科所外,民國五十一年夏,因鑒于數學之重要性與日俱增,國内大專學校師資至為缺乏,為培植數學研究人材,充實大專數學師資,并加強原子科學研究之數學課程,增設了數學研究所,于五十二年春季招考第一屆研究生。五十三年,恢複大學部,先設置核子工程及數學兩系,參加聯合招生。五十四年,增設物理學系,五十五年又增設化學系。同年七月,成立物理研究所,隔年設立博士班。五十七年成立化學研究所,招收第一屆研究生。後猶繼續成立各種所系,并将原有所系分設三學院,即理學院、工學院、原子科學院。自“七十三學年”度起更增設人文社會學院,将六十九年設的中國語文學系與七十一年設的外國語文學系納入,并成立經濟系。翌年,增設曆史研究所碩士班,為清華人文社會學院的第一個研究所。清華曆史研究所是以中國思想史為教學研究之重心,同時配合清華理工科之特色,亦注重科技史之研究。八十一年七月,增設生命科學院,将生命科學系、生命科學研究所及生物醫學研究所隸屬之。八十六年二月成立教育學程中心,提供中小學師資之職前教育課程。八十七年二月,增設電機資訊學院,将資訊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電子工程研究所改隸電資院。

九十年八月,增設天文研究所碩士班、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班。九十一年八月,增設微機電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博士班、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生命科學院調整為生命科學系、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碩、博士班、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碩、博士班、生物科技研究所碩、博士班。九十二年八月,資訊工程學系學士班新增第3班、物理系學士班增設光電物理組、成立光電工程研究所碩、博士班及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九十三年八月,成立經濟學系博士班及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九十四年,本校獲教育部補助「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前兩年每年新台币10億元;二月,電機資訊學院産業研發碩士積體電路設計專班成立,八月,宜蘭園區籌備處成立;增設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博士班、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工學院産業研發碩士光電科技專班;經濟學系由人文社會學院改至科技管理學院。九十五年六月,材料科學中心與奈米微系統中心合并為奈微與材料科技中心;八月,原子科學系更名為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成立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理學院學士班、科管院學士班。九十六年八月,微機電系統工程研究所更名為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成立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國際專業管理碩士班、工學院院招生、人文社會學院院招生;增設計量财務金融學系碩士班、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九十七年二月,本校獲教育部補助「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後三年每年新台币12億元。現本校設有七個學院,十七個學系、二個學士學位學程、二十一個獨立研究所及四個在職專班。

清華大學還有一項值得講述的特色,是民國五十八年與國立交通大學聯合舉辦的「梅竹錦标對抗賽」(包括球類比賽、接力、拔河、棋橋、中英文演講及辯論等項目)。梅竹錦标賽,系分别紀念清華與交大有卓越貢獻之清華前校長梅贻琦先生與交大前校長淩竹銘先生,『梅』代表清華大學,『竹』代表交通大學,以梅竹冰清高潔,并立于歲暮嚴寒,代表兩校友誼永固及合作無間,克服困難之精神。多年來,梅竹賽已經形成清、交的校園文化傳統,清大、交大學生及畢業校友們,亦皆以參與為榮。

綜觀清華曆史,新竹清華所呈現的氣象,實與之前的清華南轅北轍。例如北京清華的校長風波,教授會與學生會的力量頗具決定性,當然這是與五四運動以來的學風有關;新竹清華就鮮少有類似情形,校長的人選一直是教育部委派,直至近年才有校長遴選的活動,而學生對校長人選問題向來是無權過問,可見新竹清華學風之異于前。事實上,新竹清華幾十年來即已形成了迥異于前的校園文化傳統。

國際排名

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第173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