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大學

成都中醫藥大學

省部共建大學
成都中醫藥大學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四所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原名成都中醫學院,1995年更名為成都中醫藥大學。曆經65年的建設發展,已成為一所以中醫藥學科為主體、醫藥健康相關學科專業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中醫藥大學,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20年成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學校占地面積約1800畝,擁有19個學院、38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學生2.5萬餘人,其中研究生3700餘人。學校是全國首批中醫藥學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首批臨床醫學(碩士、博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8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7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現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中藥學),國家級重點學科4個(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中醫五官科學、中醫婦科學),ESI全球前1%學科2個(藥物學與毒物學、臨床醫學),四川省“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中藥學、中醫學),省部級重點學科44個。[1]
  • 中文名:成都中醫藥大學
  • 外文名: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簡稱:成中醫(CDUTCM)
  • 辦學性質:公辦高校
  • 學校類别:醫藥類
  • 學校特色:省部共建大學(四川省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7年)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2015年)四川2011計劃(2013年)
  • 主管部門:四川省
  •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劉毅、校長、黨委副書記:餘曙光
  • 本科專業:38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7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8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個二級學科3個
  • 院系設置:19個學院
  • 校訓:厚德、博學、精思、笃行
  • 校歌:《成都中醫藥大學之歌》
  • 地址:溫江校區: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柳台大道1166号十二橋校區: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橋路37号
  • 院校代碼:10633
  • 主要獎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截至2020年3月)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十三五”期間)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十三五”期間)
  • 知名校友:郭子光、李曉榮、李斯熾、淩一揆、黃丹華

曆史沿革

四川國醫學院

1936年,以李斯熾為代表的蜀中名中醫創辦了四川國醫學院,隸屬于中華民國中央國醫館四川分館。

1954年,在中國國民經濟恢複時期結束不久,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即在省會成都外東錦官驿的四川國醫學院辦學基礎上,建立“四川省成都中醫進修學校”,開展對中醫藥學人才的培養和中醫藥學術的研究、整理.

成都中醫學院

1956年7月5日,借用成都中醫進修學校地址成立了“成都中醫學院建院委員會籌備處”;9月,學院借用成都中醫進修學校校址正式開始招生辦學;同年,周恩來總理對《國二辦周字(1956)第19号文》親自作了批示,決定在北京、成都、上海、廣州建立四所中醫學院,國務院批準在成都中醫進修學校的基礎上創建了成都中醫學院.

1958年2月,成都中醫進修學校正式并入成都中醫學院,原四道街校址交與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使用,同時成都中醫學院遷校于成都市通惠門外新羅路13号原成都醫士學校舊址,即現在的十二橋校區.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5年,學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為省屬重點高等學校.

成都中醫藥大學

1995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成都中醫藥大學。

2002年,參與發起成立國家中藥現代化産業基地(四川),承擔了四川省31個GAP基地中17個基地的建設指導。

2004年,牽頭組建“四川省中醫藥科教集團”。

2005年12月,成都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挂牌成立。

2006年,成都中醫藥大學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同年參與組建四川生物技術協會;成為四川省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同年6月,四川生殖衛生學院、四川省衛生管理幹部學院并入。

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

2011年底,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2012年,成都中醫藥大學通過教育部組織的“中醫學專業認證評估“。

2013年6月和2014年6月,學校先後兩次入選四川2011計劃。

2015年4月7日,成都中醫藥大學入選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實施的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11月24日,成都中醫藥大學入選四川省“本科院校二級學院(系)、專業(群)轉型發展改革試點”高校;12月,成都中醫藥大學成為“創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合作聯盟”(2018年更名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聯盟”)創始成員。

2017年5月,成都中醫藥大學與四川師範大學、四川理工學院組成“校校戰略聯盟”;5月25日,學校被評為四川省第二批省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校;9月,入選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2019年12月26日,教育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簽署《共建四川大學等8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協議》,其中将省部共建成都中醫藥大學。同年,成都中醫藥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5月12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共建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意見》,成都中醫藥大學正式成為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10月,被國家知識産權局、教育部确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産權試點高校”。

2021年3月,發起成立川産道地藥材川貝母産業創新發展聯盟。5月14日,發起成立成渝雙城經濟圈道地藥材産業高質量發展聯盟。

辦學條件

院系設置

截至2020年3月,成都中醫藥大學共有19個學院、37個本科專業;擁有直屬附屬醫院7所,合作共建附屬醫院7所,非直屬附屬醫院22所,教學醫院29所,實習醫院34所。

學院名稱

專業名單

基礎醫學院

-

臨床醫學院

中醫學(5+3一體化)、中醫學(九年制)

藥學院

中藥學(含淩一揆基礎基地班、太極班)、藥學、藥物制劑、制藥工程、中藥資源開發與利用、植物保護

針灸推拿學院

針灸推拿學

眼科學院

眼視光學

養生康複學院

中醫養生學、康複治療學、健康服務與管理

民族醫藥學院

藏醫學、藏藥學

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臨床醫學、臨床醫學(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

公共衛生學院

食品衛生與營養、預防醫學、食品質量與安全

醫學技術學院

醫學檢驗技術、衛生檢驗與檢疫、生物科學及生物技術

護理學院

護理學

醫學信息工程學院

醫學信息工程

管理學院

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應用心理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

體育學院

體育教育(保健體育方向)、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專科)、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複

外語學院

英語、日語、漢語國際教育

國學院

-

國際教育學院

-

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

成都中醫藥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直屬附屬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生殖婦幼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中西醫臨床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西區)/第三臨床醫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公共衛生醫療中心/公共衛生臨床醫學院。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學校專業技術人員中,有國醫大師3人,首屆全國名中醫3人,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2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92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3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四川省第二屆傑出人才獎1人,四川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1人,四川省萬人計劃專家14人,首屆四川省醫療衛生終身成就獎獲得者10人,四川省十大名中醫累計10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5個。

國醫大師(3人):廖品正、劉敏如、張震

全國名中醫(3人):張之文、張發榮、陳紹宏

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2人):劉敏如、梁繁榮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梁繁榮

國家“萬人計劃”專家(4人):梁繁榮、曾芳、趙淩、黃燦華

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方劑學教學團隊(帶頭人:鄧中甲)、中藥品質教學團隊(帶頭人:衛瑩芳)、針灸學教學團隊(帶頭人:梁繁榮)

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梁繁榮、萬德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曾芳、趙淩

四川省傑出人才獎獲得者(1人):梁繁榮

四川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獲得者(1人):梁繁榮

省級優秀教學團隊(5個):方劑學教學團隊(帶頭人:鄧中甲)、中藥品質教學團隊(帶頭人:衛瑩芳)、針灸學教學團隊(帶頭人:梁繁榮)、中藥學教學團隊(帶頭人:張廷模)、康複教學團隊(帶頭人:金榮疆)

學科建設

據2020年3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5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8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

博士後流動站(3個):中藥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

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

一級學科碩士點(7個):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藥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8個):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西醫結合基礎、内科學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運動醫學、中醫内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内科學、神經病學、外科學、耳鼻咽喉科學、針灸推拿學、藥物化學、藥劑學、生藥學、藥物分析學、藥理學、中藥學、藥學、民族醫學(含:藏醫學、蒙醫學等)、民族藥學、眼科學、中醫眼科學、護理學、護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社會保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婦産科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婦産科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康複醫學與理療學、中醫養生學、中醫藥信息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衛生毒理學

世界一流建設學科(1個):中藥學

國家級重點一級學科(1個):中藥學

國家級重點二級學科(3個):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中醫婦科學

國家中醫藥局重點學科(23個):臨床中藥學、中醫眼科學、中醫婦科學、方劑學、中醫肝膽病學、中醫内分泌病學、中醫急診學、針灸學、溫病學、金匮要略、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養生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老年病學、中醫肛腸病學、中醫護理學、推拿學、民族藥學、中藥炮制學、中醫神志病學(培育)、中藥毒理學(培育)、中醫藥信息學(培育)

四川省級一級學科重點學科(3個):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

四川省級二級學科重點學科(18個):中醫内科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外科學、方劑學、生藥學、民族醫學、藥理學、藥物化學、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醫史文獻、中醫診斷學、中醫兒科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四川省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3個):中醫内科學、生藥學、方劑學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20年3月,學校有國家級一流專業4個、省級一流專業10個、省級示範型應用專業6個;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省級精品課程39門;有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3個;有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虛拟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中藥基礎基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虛拟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中醫藥虛拟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中藥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藥用植物學、中藥學、針灸學、方劑學、中醫眼科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6門):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結合、中醫五官科學、中醫婦科學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中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中藥學、護理學

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3個):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9年制)、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5+3”一體化)、五年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教育部“卓越工程人才”計劃專業(1個):制藥工程

四川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中藥基礎基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名單不全)

四川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0個):醫學信息工程、制藥工程、臨床醫學、預防醫學、針灸推拿學、藏醫學、藏藥學、醫學檢驗技術、康複治療學、公共事業管理

四川省級特色專業(7門):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結合、中醫五官科學、中醫婦科學、藏醫學

四川省級精品課程(31門):中醫耳鼻喉科學、康複療法學、推拿學基礎、中醫兒科學、中藥鑒定學、中醫診斷學、傷寒學、骨與關節損傷、中藥藥理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制劑分析、内科護理學、醫學倫理學、金匮要略、溫病學、刺法灸法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外科學、中藥化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内科學、護理學基礎、經胳腧穴學、中藥炮制學、診斷學基礎、醫學倫理學、方劑學、基礎護理學、中醫思維原理、藥用植物學

教學成果

截至2020年3月,“十三五”以來成都中醫藥大學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

獲得年份

成果名稱

獲獎級别

2018年

标準引領全球中醫藥教育——中醫藥教育标準的創建與實踐

一等獎

2009年

地方高等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目标、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二等獎

2001年

面向21世紀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二等獎

部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覽表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3月,“十三五”以來成都中醫藥大學新上各類科研項目2171項,其中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238項;獲得各級各類獎勵92項,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9項。

獲獎年份

項目名稱

獲獎級别

2012年

“經穴效應特異性循證評價及生物學基礎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年

“參附注射液品質控制與産業化關鍵技術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年

“灸法治療腸腑病症的技術與臨床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年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中醫證效基礎及臨床循證研究”

四川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代表性科技成果獎勵

科研機構

截至2020年3月,成都中醫藥大學有各級各類實驗室74個,其中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教育部2011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三級)、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中藥飲片炮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1個):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四川)

國家級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4個):中藥學實驗室、中醫眼科和視覺功能保護實驗室、針灸與系統生物學實驗室、中醫診斷技能實驗室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四川省中藥資源系統研究與開發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省部(教育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西南道地藥材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中藥材标準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西部中藥材綜合開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5個):中藥品種質量鑒定實驗室、視聽生理實驗室、中西醫結合模拟醫院實驗室、中醫藥病毒實驗室、時間醫學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3個):中醫視功能保護研究院、針灸與時間生物學研究室、中藥資源與綜合開發利用研究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科研實驗室(7個):視覺生理實驗室、中藥藥理實驗室、中藥藥劑實驗室、中藥品種質量鑒定實驗室、時間醫學實驗室、病理學實驗室、病理生理實驗室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9個):中醫眼科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實驗針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中藥品質資源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中藥藥劑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中藥學中心實驗室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中藥藥效物質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民族醫藥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中醫症候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中藥藥理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據2020年6月成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官網顯示,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55.51萬餘冊,館藏古籍2.83萬冊,中外文現刊1675餘種,電子圖書342.61萬餘冊,數據庫69個;建成以中醫藥學科為主,兼顧理、工、管、文、農、教等學科的綜合性藏書體系;圖書館建立了數字圖書館體系,有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中文期刊、SCI、SD、Ovid、Springer等中外文數據庫,以及超星、書生、優閱等中外文電子圖書;并自建了巴蜀中醫藥古籍等數據庫資源,開通了移動圖書館、書香成中醫等移動閱讀平台。

學術期刊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為四川省教育廳主管,成都中醫藥大學主辦的綜合性中醫藥學術刊物,1958年創刊,以季刊雜志形式出版。該刊為國家衛生A類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被清華知網CNKI獨家全文數字出版。

《中藥與臨床》

《中藥與臨床》是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成都中醫藥大學主辦的中國國内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藥學學術刊物,為雙月刊。該刊以報道中藥與臨床研究新發展、新動向、新技術,以及藥物在臨床應用與實踐方面的動态,以科學性、實用性為導向。

《中醫眼耳鼻喉雜志》

《中醫眼耳鼻喉雜志》創刊于2011年,是由四川省教育廳主管,成都中醫藥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被萬方數據一數字化期刊群、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國知網等收錄。主要有論著、專家筆談、銀海探源、理論研究、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國際講壇、繼教園地、經驗交流、遠程醫療、綜述、基層園地、信息動态等欄目。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創刊于1985年,是由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衛生事業管理雜志社主辦,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德陽市人民醫院、成都大學附屬醫院、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協辦的綜合性衛生事業管理期刊。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6年第二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2018)收錄;是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3月,成都中醫藥大學與50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醫療單位、科研機構及學術團體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是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高校之一,培養了來自40多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學曆教育學生(含本、碩、博)及多種類型的短期進修培訓學員,與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泰國、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等國家和地區的學校開展學曆教育和互換學生項目;經教育部批準,學校在葡萄牙開設“成都中醫藥大學葡萄牙寶德分校”,與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産業園共建成都中醫藥大學(澳門)國際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教育部“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國際合作(教育、醫療)基地”及世界衛生組織“人類生殖研究合作中心”,聯合國人口基金“南南合作培訓中心”。

文化傳統

形象标識

校徽

學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學校徽志為圓形,由核心圖案、中文校名與英文校名組合而成。

徽章

學校徽章為教職員工和學生佩戴的題有校名的長方形證章,教師佩戴的為紅底金字,學生佩戴的為白底紅字。成都中醫藥大學與校名标準組合(左右)包括:标志與中英文校名标準字體組合。

校旗

學校校旗為長方形旗幟,長與寬的比例為3比2,标準大小為長240公分、高160公分,可放大或縮小,旗面采用玄色,象征厚重、内涵、溫暖和積澱,中央分别印有校徽、中文校名全稱、校名英譯全稱。

精神風貌

校訓

“厚德,博學,精思,笃行”

釋義:

博學,出自《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要有寬廣的學術視野,博采衆學之長,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為傳統中醫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體現學校将通識教育與寬口徑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

厚德,出自《周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崇尚美德,追求至善。即要繼承和弘揚中華醫藥仁術濟世傳統,培養造就一大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人民健康衛士,體現了學校崇高的精神追求。

精思,意為思慮精細,研究深入。即要堅持科學精神,追求真理,要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善于發現,勇于創新,體現了學校科學嚴謹的學術追求。

笃行,意為勇于實踐,力行其事。即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加強專業實踐和道德實踐,體現了學校勇于實踐的精神風貌。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蘊涵了學思并重,德才兼備,知行合一之意。

學風

“樂學、善思、求本、創新”

校歌

《成都中醫藥大學之歌》

時光荏苒師生情,

歲月如歌母校興,

學子萬衆紹岐黃,

德澤千載為人民。

厚德博學,精思笃行,

書山勇狩獵,學海敢捕鲸。

求實團結,勤奮進取,

摯誠教天使,精心育醫神。

學貫中西,博古通今,

窮理法方藥,參四時陰陽。

胸懷醫技,醫相兼良,

救助衆人疾,鑄就中華魂。

啊,撷取春風的翅膀,

啊,高擎絢麗的憧憬,

啊,成都中醫藥大學,

騰飛吧,向着明天飛騰!

騰飛吧,向着明天飛騰!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劉毅

校長、黨委副書記

餘曙光

黨委副書記

沈濤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鄭學斌

黨委常委、副校長

彭成、黎勝紅、曾芳

副校長

馮全生、鄭川

資料來源:

獲獎榮譽

2020年12月28日,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表彰為“第二屆四川省文明校園”。

2021年7月,入選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基地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