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

四王

清代繪畫史上的繪畫流派
四王即清初畫壇的正統派,即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共同特點:他們在藝術上強調日西臨摹、宛然古人,脫離現實醉心于前人筆墨技巧的路線,摹古畫使他們山水畫創作的一大傾向。
  • 中文名:四王
  • 外文名:
  • 别名:
  • 人員: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
  • 藝術特點:日西臨摹、宛然古人
  • 曆史時期:清初

基本内容

四王,指清朝四位王姓山水畫代表畫家,他們分别是王時敏(1592年—1680年)、王鑒(1598年—1677年)、王翚(1632年—1717年)和王原祁(1642年—1715年),都是蘇州府(治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他們分為兩代人,第一代王時敏與王鑒是董其昌的朋友;第二代的王原祁是王時敏之孫,王翚是王鑒的學生。四王直承董其昌的理論與實踐,緻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追求變化,崇拜元四家,他們看重筆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後,構成一種元人已經達到過的理想境界,表現平靜安閑的情感狀态,體現所謂“士氣”與“書卷氣”,卻較少觀察自然。描寫具體感受。四王一派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确立了正統地位

簡述

四王是中國清代繪畫史上一個著名的繪畫流派,其成員為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四人,因四人皆姓王,故稱四王。

他們之間有師友或親屬關系,在繪畫風尚和藝術思想上,直接或間接受董其昌影響。技法功力較深,畫風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趁于程式化。王翚、王原祁一度出入宮禁,烜赫南北。前者綜合宋元各家各派,締造一套體例完備的畫格;後者把元代黃公望一系,糅和實質,融化精神,亦一成就。“四王”對清代和近代山水畫有深遠影響。康熙至乾隆間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其後又有王三錫(字邦懷,号竹嶺,昱侄)、王廷元(字贊明,玖長子)、王廷周(字恺如,玖次子)、王鳴韶《字夔律,号鶴溪),畫山水俱師法“四王”,“隻是遵循前規,并無創新突破。前者稱“小四王”,後者稱“後四王”。

由來

清朝(公元1644--公元1911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它既是對今天有着關聯和影響的時代,也是充滿複雜矛盾的時代,在文化上經曆了從排斥到融合的過程。清代宮廷畫家中的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被稱作"四王"。其中王時敏、王鑒、王原祁是江蘇太倉人,王翚是常熟人,他們之間是老師和朋友的關系。在繪畫風格與藝術思想上,他們都受到董其昌的影響,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以王原祁為首的“婁東畫派”,在畫壇上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四王”中,王原祁年齡最小,但成就最高。王原祁曾經擔任戶部左侍郎,人稱王司農。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時,他奉旨編輯《佩文齋書畫譜》,并任總裁。這個畫譜共計百卷,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部寶典,王原祁深得康熙皇帝賞識,所以學生很多,後來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畫派。因為王原祁是江蘇太倉人,太倉又叫婁東,“婁東畫派”因此得名。這個畫派聲勢浩大,幾乎左右了當時的藝術畫壇。他們的山水畫在清代初期占畫壇主流地位,學習借鑒古人立意、布局、色彩等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藝術傳統的繼承上,有僵化的風氣,作品創新意識不強,給人畫面樣式重複的感覺,這自然與清代皇族和封建的觀念保守傾向合拍。

另外,同一時期還有一些人的創作與“四王”的藝術追求截然不同。在藝術上主張重視生活感受,強調抒發情感,創造出豪放、磊落、獨具風采的畫風,對振興當時畫壇有深遠的影響,他們就是有很高藝術水平的四位僧侶畫家“四僧”:朱耷、石濤、弘仁(漸江)、髡殘(石溪)。他們都是明朝(公元1368--公元1644年)後代,在政治上對清代統治者是不合作的态度,反對清王朝貴族的作風。他們利用傳統藝術形式,面向自然、面對人生,表達真情感受。他們也重視筆墨情趣,并尋找自己的繪畫空間,撫慰曾經遭受過折磨的心靈。

石濤的山水畫獨具風格,景色構圖大膽新穎,筆墨運用多變,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朱耷以畫花鳥畫出名,繼承陳淳、徐渭的傳統,發展了潑墨寫意畫法。作品往往借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發厭惡世俗生活和國亡家破的痛苦内心。他的藝術成就,對後來的揚州八怪和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影響很大。髡殘的山水學習黃公望、王蒙風格自有變化,以真實景色為對象,描繪山水,具有雄偉壯闊,蒼茫渾厚的氣勢。弘仁的山水取法倪瓒,多繪名山大川,尤善寫黃山真景,構圖簡潔,丘壑奇倔,幹筆渴墨勁峭整饬,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靜穆之緻,真實地表現了名山之質。

畫派翹首

簡介

王時敏(公元1592—1680),字遜之,号煙客、西廬老人。太倉(今屬江蘇)人。他的祖父王錫爵、父親王衡都是高官。他

也以蔭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稱“王奉常”。王時敏家富收藏,每遇名迹,即不惜重金搜求,他曾遍摩家藏的宋、元真迹。王翚、吳曆及其孫王原祁均經他傳授畫藝。他與王鑒并稱“二王”、加上王翚、王原祁被稱為“四王”。

作畫特點

王時敏的作品在立意、布局、運筆、色彩、線條等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中國畫海中是一朵瑰麗的奇葩,永不凋謝。同時以他為首的婁東畫派聲勢浩大、左右藝林。清初,以王時敏(1592-1680)為首,及王屢、王鑒、王原祁為代表,形成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畫派。他們的山水畫風影響着整個清初一代。王時敏的山水畫同時也開創了“婁東派”。王時敏字遜之,号煙客,晚号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少年時為董其昌、陳繼儒所深賞。祖父王錫爵為明朝萬曆年間相國,家本富于收藏,對宋、元名迹,無不精研。崇祯初以蔭出仕太常寺卿,故亦稱“王奉常”。王時敏少年時學畫,頗多方便。“每得一秘軸,閉閣沉思。”對黃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入清後隐居不仕,工詩文、書、畫。擅長山水,富于收藏。精研宋元名迹,又受董其昌影響,摹古不遺餘力,深究傳統畫法,表示“唯此為是”。王時敏正是溶化古人的筆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面貌,他說“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謬種流傳,遂至邪詭不可救挽。”

中堅

簡介

王鑒(1598-1677),字玄照,後改字園照,元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江蘇太倉人。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舉人,後仕至廉州太守,故稱“王廉州”。王鑒出生于書香門第,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曾孫,家藏古今名迹甚富,豐富的家藏,為王鑒學習臨摹曆代名畫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摹古工力很深,筆法非凡,擅長山水。與王時敏、王翚、王原祁、恽壽平、吳曆齊名,并稱四王吳恽或清初六家,成為畫壇正宗。為“清初六家”之一。

代表作

有《長松仙館圖》、《仿巨然山水》、《仿王蒙秋山圖》等。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等。傳世畫迹有《虞山十景圖》、《夢境圖》等。

王鑒出生于書香門第,豐富的家藏,為王鑒學習臨摹曆代名畫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王鑒早年曾經得到過董其昌的親自傳授,他一生的畫業就是沿着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發展,繼續揣摩董源、巨然、吳鎮、黃公望等諸多前輩大家的筆意,仿古吸收并轉化古人的筆墨結構,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山水畫語言。王鑒畫的坡石取法黃公望,點苔學吳鎮,用墨學倪瓒。尤其是他的青綠設色山水畫,缜密秀潤,妩媚明朗,綜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潤明潔的畫風,清雅的書卷氣躍然紙上,曆來為後人所稱道。

作畫特點

擅長山水,遠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黃公望。運筆出鋒,用墨濃潤,樹木叢郁,後壑深邃,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長。間作青綠重色,亦能妍麗融洽。信雲林山水意極綿密。仿山樵山水,仿趙大年《春景》沒骨山水、仿洪谷子設色山水,疏密奇正,純以篆法寫輪廓。仿子久《秋木山色圖》、《仿黃公望煙浮遠岫圖》、摹沈石田山水、仿董源《秋山圖》仿範華設色山水、仿巨然山水,骨重氣輕。其作品大多摹古,信效名家,缺乏獨創,并具有濃厚的複古思想和形式主義畫風。

山水清晖

簡介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被稱為清

初畫聖。祖父王載仕、父親王豢龍均善繪畫。王翚自幼嗜畫,繼承家學,又随學黃公望畫法的同鄉張珂學畫,很早便表現出非凡的繪畫才能。王翚師從王時敏、王鑒。但他所畫山水不拘于一家,廣采博攬,集唐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王勵在王時敏、王鑒發展南宗畫派的基礎上,借鑒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較全面地對山水畫傳統進行整理,形成具有綜合概括性質的法則。王翚将黃公望、王蒙的書法性用筆與巨然、範寬的構圖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華滋渾厚、氣勢勃發的山水畫風格。因而他所畫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靈動。王翚作畫喜好幹筆、濕筆并用,而且多以細筆皴擦,畫面效果比較繁密。曾說“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早期畫風清麗工秀,晚期則傾向蒼茫渾厚。章法富于變化,水墨與淺绛渲染得法。也有評者指出王翚用筆過于圓熟,某些畫則顯得刻露,墨法少有變化,構圖略感壅塞。王翚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被并稱為“四王”,加上吳曆、恽壽平合稱“清初六家”或“四王吳恽”。其畫筆墨功底深厚,長于摹古,幾可亂真,但又能不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寫生意趣,構圖多變,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調明快。在四王中比較突出。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康熙三十年奉诏繪制《康熙南巡圖》,3年完成,受到康熙皇帝禦賜“山水清晖”四字獎勵。被視為畫之正宗,追随者甚衆,因他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後人将其稱為虞山派。

代表作

有《康熙南巡圖》(與楊晉等人合作)、《秋山蕭寺圖》、《虞山楓林圖》、《秋樹昏鴉圖》等傳世。

着有《清晖畫跋》。

傳承主流

簡介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師道人。出生于1642年,死于1715年,享年74歲,清代著名畫家,江蘇人太倉人。乃著名

畫家王時敏的孫子,山水能繼祖法。并與王時敏、王鑒和王翚合稱“四王"”。王原祁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時,任書畫譜館總裁,與孫嶽頒、宋駿業、王铨等人共同編寫大型書畫書籍《佩文齋書畫譜》100卷,用3年完成。對書畫愛好者,提供了珍貴而全面的資料,這本畫譜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部寶典。王原祁因為很受康熙皇帝賞識,所以學生很多,逐漸形成一支獨立的畫派。“四王”以及吳曆、恽壽平并稱為“清初六大家”。

在“四王”中,王原祁年紀最小,但成就最高。王鑒見之謂時敏曰:「吾二人當讓一頭地。」時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黃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讓,若神形俱得,吾孫其庶乎?」鑒深然之。時虞山王翚以清麗之筆,名傾中外,原祁則以高曠之品突過之。客有舉翚畫為問曰:「太熟。」複舉查士标為問曰:「太生。」蓋以不生不熟自處也。嘗自題秋山晴爽圖卷略雲:「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筆端金剛杵,在脫盡習氣。」

作畫特點

在繪畫方面他得到祖父和王鑒的傳授,喜歡臨摹五代至元代時期(公元907--公元1368年)的繪畫名作,繪畫風格主要受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黃公望影響。在技巧方面,他作畫時喜歡用幹筆,先用筆,後用墨,由淡向濃反複暈染,由疏向密,反複皴擦,幹濕并用,畫面顯得渾然一體。除了會畫畫,他還編寫畫論,比較著名的有:《雨窗漫筆》和《麓台題畫稿》。王原祁還擅長做詩,作品有《罨畫樓集》3卷。

王原祁承董其昌及時敏之學,受清最高統治者之寵,肆力山水,領袖群倫。影響後世,形成婁東派(王原祁是江蘇太倉人,太倉也稱婁東),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成為正統派中堅人物。

畫集

“四王”畫與婁東畫派明清之際,太倉畫家輩出,逐步形成了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畫,以王原祁為首的“婁東畫派”,在畫壇上産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婁東畫派幾乎統治了整個清代畫壇,成為清代的正統畫派。而“四王”畫至今依然為海内外不少藝術家推崇,學習者、研究者大有人在。“四王”,是人們對清初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四位山水畫家的合稱。其中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為太倉人,王翚為常熟人,他們之間着師友親屬關系。在繪畫風格與藝術思想上,他們均受董其昌的影響,臨摹過大量宋元明古人之畫。王時敏的畫被譽為“蒼秀高華,奪幟古人”;王鑒的畫被評為“沈雄古逸,皴染兼長”,王翚畫被贊為“人力寖深,法度周密”;王原祁的畫被褒為“筆法蒼勁,氣味高淡”,“筆端有金剛杵之語不虛也。”在“四王“中,王原祁年紀最輕,但成就最高。詩曰:“百餘年來寫山水,三王之後推司農,千秋絕藝一家擅,獨辟畫苑開榛叢”。王原祁曾官至戶部左侍郎,故人稱王司農。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時,他奉旨纂輯《佩文齋書畫譜》,并任總裁。此書畫譜洋洋百卷,實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部寶典。王原祁深得康熙賞識,因而師承者甚衆,遂形成一獨立的畫派。因王原祁為江蘇太倉人,太倉亦稱婁東,故稱“婁東畫派”。當時的婁東畫派聲勢浩大,幾可左右藝林而為後人宗仰。以“四王”為主的婁東畫派學習前人繪畫技法,在借鑒古人立意、布局、運筆、色彩、線條等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不足是崇尚古人而作品創新意識不強,給人程式化的感覺。本書是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院等單位的藏畫。

上一篇:中國醫藥導報

下一篇:房屋設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