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戰役

四平戰役

東北解放戰争期間在四平的四次作戰
四平是東北的軍事重鎮,在解放戰争期間,四平戰役名聞中外,被外國記者稱為“東方馬德裡”。[1]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國共雙方先後調動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開四次大戰役:第一次是四平解放戰;第二次是四平保衛戰;第三次是四平攻堅戰;第四次是四平戰役。在這幾次戰役中,雙方共投入兵力40萬人,累計戰鬥52天,國民黨軍隊5萬多人被殲滅,我軍也犧牲了3萬多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四戰四平”。[2]四戰四平不僅解放了四平,對全國解放也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四平又被譽為“英雄城”。1948年4月19日東北行政委員會,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決定,将原四平的共榮大街改為英雄大街。之後,在英雄大街中心修建了烈士紀念塔,在大街西南側修建了四平戰役紀念館,由陳雲題字。以告祭在這塊土地上殺敵流血的忠魂。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四平戰役 地點:四平 時間:1946年

戰役背景

1946年春,東北民主聯軍在進行長達一個月的四平保衛戰後,因戰局突變,被迫撤出四平。此時是東北局勢最為嚴峻的時刻。稍錯一步,東北全盤皆輸。林彪本來對四平保衛戰就有異議,在國共談判期間,延安和東北局的許多領導人,包括毛澤東本人都認為東北問題有望和平解決。

1946年3月13日,中央緻電東北局和林彪:東北問題有和平解決之可能。3月23日,毛澤東緻電東北局和林彪:立即動員在運動中及其立足未穩時,堅決徹底殲滅國民黨進攻部隊。愈多愈好,不惜重大傷亡,求得大勝,以利談判與将來。3月26日,東北局按中央指示電告各部隊:此次作戰(指保衛四平)為決定我黨在東北地位之最後一戰。然而,林彪不這樣看,他說:全國有無和平,因不了解情況,不敢說。但是,東北肯定沒有和平。曆史證明,此刻林彪的頭腦是清醒的。

戰役進程

四平保衛戰,林彪與杜聿明棋逢對手。雙方傷亡都很大。1946年5月15日,廖耀湘的新六軍22師65團進攻威遠堡。除了第一次試探性的沖鋒外,65團團長李定一上校指揮的所有攻擊都是一次成功。客觀地講,國軍65團一個團依靠優勢炮火在威遠堡打垮了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主力(今第四十集團軍的前身,當時三縱司令時為程世才)。小小的威遠堡戰鬥在東北早期國共較量中意義非同小可。65團一個團可以打垮三縱主力,威遠堡丢失,四平之戰必敗。為此,林彪沒有等待延安的命令,開始部署撤退。大凡在戰鬥遭受重大損失且在失利得情況下,指揮戰略性撤退是十分危險的。稍有差錯,就會造成災難性的結果。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雪上加霜的是,在撤離四平時,林彪的作戰科長王繼芳攜帶大批文件叛變投敵。杜聿明,孫立人,廖耀湘由此了解到民主聯軍實力大損,便放心大膽指揮國軍一路猛追,直到把民主聯軍主力趕到松花江以北。在此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林彪等高級将領毅然擺脫了國軍,保存了部隊的精華。這是值得大書的一筆。勝仗易打,敗兵難帶。檢驗一個統帥,一個将領的軍事才幹,不僅僅在于看其打了多少大戰,勝仗;有時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部隊的士氣和完整性。林彪不愧統帥這個稱号。在四平失利後不到20天,抓住戰機,指揮梁興初一師和羅華生二師接連打了拉法和新城兩勝仗,消滅國軍兩個團,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士氣。使官兵們在四平失敗的陰影中看到了新未來。

1947年夏,東北民主聯軍在夏季攻勢的後發起了四平戰役。此戰的經過及結局衆所周知。不管是最高指揮林,羅,劉還是前線指揮李天佑和鄧華均負有責任。林彪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他首先自我檢讨,而且多次講反複講。林彪這點與有些高級将領是不同的。他從不把責任推到下級身上。以李天佑為例,四平之戰失利李天佑,鄧華當負主要責任。但林彪并未責怪他,到1948年再戰四平時還是讓李天佑指揮,參戰部隊還是以一縱(李天佑),六縱(洪學智),七縱(鄧華)為主。可見林彪作為戰區最高指揮官的氣度。可後人往往把47年四平失利,就隻放在林彪一人頭上,稱之為“二走麥城”。(“一走麥城”是指1946年四平保衛戰,“三走麥城”是指青樹坪。)李天佑原于百色起義的紅七軍,到江西蘇區後編入彭德懷的三軍團,任五師師長。土城戰役前因遭王家烈部隊襲擊,被彭德懷撤職。平心而論,彭總的做法有點過火。因為當後來土城戰役失利時,軍委也沒有撤彭德懷的職嗎。這也可以看出彭,林二人不同的将将之法。跟着林總打勝仗,這是四野全軍的共識。

林彪的長處在于運動戰和伏擊戰。因為以往的曆史原因,紅軍和八路軍,新四軍時期,中共部隊都沒有打過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因此幾乎所以高級将領均缺乏打攻堅戰的經驗。林彪也不例外。而國軍在抗戰中後期,尤其在西南戰場,與日軍打的幾乎都是攻堅戰。日軍防禦戰打的極為出色頑強(本人不是在為日寇宣揚。本人認為日本是中國的天敵),尤以昆侖關大戰(國軍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松山攻堅戰(國軍新38師和第八軍,軍長何紹周)最為慘烈。之後,國軍專門研究日軍的防禦戰術,知己知彼,為日後戰場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中日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雪峰山戰役時,日軍一個聯隊(團)要想攻擊國軍一個營的陣地已是不可能的了。陳明仁的71軍對日軍的防禦戰術研究的十分透徹,故在四平把這一套全部用以對付林彪了。共軍以其之短擊國軍之長,四平失利在情理之中。

若以濟南攻堅戰和石家莊攻堅戰來證明粟裕,許世友和聶榮臻之強,以四平攻堅戰來說明林彪,李天佑之弱是不客觀的。四平之戰在1947年,對手是陳明仁,而且,這是我軍第一次大規模攻城。濟南戰役在1948年9月,并有吳化文起義的因素。石家莊戰役則是先有清風店,後有石家莊。四平失利給東北我軍上了一課,也為日後的義縣戰役,錦州戰役,天津戰役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四平之戰是慘烈的,但它同時又是東北民主聯軍走輝煌的起點。勝仗可喜,敗仗亦不可悲。從敗仗到更大的勝仗,便可稱為“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