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周禮

西周時期周公旦所著的儒家經典
《周禮》在漢代最初名為《周官》,是西周時期周公旦所著的儒家經典,始見于《史記·封禅書》,是《三禮》之首。《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内容極為豐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記載的禮的體系最為系統,既有祭祀、朝觐、封國、巡狩、喪葬等等的國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制度等等的具體規範,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的記載。《周禮》是古代華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态,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曆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
  • 書名:周禮
  • 别名:周官
  • 作者:周公旦(周公)
  • 類别:儒家經典
  • 原作品:
  • 譯者:
  • 出版社:
  • 頁數:
  • 定價:
  • 開本:
  • 裝幀:
  • ISBN:
  • 創作地點:洛陽明堂
  • 曆史時間:兩漢之間

内容簡介

《周禮》又稱《周官》,講官制和政治制度,以人法天(天生萬物,為而不害,人從天道則以人類為本)的理想國綱領《周禮》,西漢的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征得一批古書,其中一部名為《周官》,原書當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漢儒取性質與之相似的《考工記》補其缺,王莽時,因劉歆奏請,《周官》被列入學官,并更名為《周禮》,東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創作背景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命舜攝政,“修五禮”;舜命伯夷為秩宗,“典三禮”,舜還任命夔為典樂,“教稚子”,“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 ,《史記·樂記》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樂,以賞諸侯” ,但是,作為華夏文明的初創期,五帝時代還屬于禮樂文化的萌芽時期,或者說屬于華夏文明發展的神守時期,即巫祝文化期,而夏、商、周三代,特别是西周才是中國禮樂文化的形成時期。

周朝伊始,為配合政治上維護宗周統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識形态領域進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創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範疇 ,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即禮樂成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領域的重要文化結構,并在其統轄範圍内全面推行禮樂之治。

《史記·周本紀》載:“既绌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武王沒,成王少,周公旦攝政七年,制禮作樂,神鳥鳳皇見,蓂莢生,乃與成王觀于河、洛,沈璧,禮畢,王退俟,至于日昃,榮光并出幕河,青雲浮至,青龍臨壇,銜玄甲之圖,坐之而去,禮于洛,亦如之,”《魏書卷一○八之一志第一○》周文公制禮作樂,垂範萬葉,可祀于洛陽,《春秋繁露卷第七》周公輔成王受命,作宮邑于洛陽,成文武之制,作汋樂以奉天,《周官》即《周禮》《史記·周本紀》載:“既绌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周公廢黜殷祀,襲擊淮夷以後,回到西周首都豐京,寫下了《周官》,《周官》即《周禮》 ,是西漢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征得的先秦古籍,是記錄周代禮制的集大成者。

成書年代

有關《周禮》一書發現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景十三王傳》之《河間獻王傳》 。

賈公彥《周禮正義序》載“《周官》孝武之時始出,秘而不傳”,“既出于山岩屋壁,複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見焉,至孝成皇帝,達才通人劉向、子歆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于《錄》《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記》足之”。

《周官》直到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獻才發現,并加以著錄,王莽時,因劉歆奏請,《周官》被列入學官,更名為《周禮》,東漢初,劉歆門人杜子春傳授《周禮》之學,一時注家蜂起,鄭玄序雲:“世祖以來,通人達士大中大夫鄭少贛名興,及子大司農仲師名衆,故議郎衛次仲,侍中賈君景伯,南郡太守馬季長,皆作《周禮解诂》”。

關于《周禮》的作者及其年代,曆代學者進行了長期的争論,如《四庫提要》所說“(《周禮》)于諸經之中,其出最晚,其真僞亦紛如聚訟,不可縷舉”,古代名家大儒,近代梁啟超、胡适、顧颉剛、錢穆、錢玄同、郭沫若、徐複觀、杜國庠、楊向奎等著名學者,都介入這場大讨論,大緻有西周說、春秋說、戰國說、秦漢之際說、漢初說、王莽僞作說等六種說法。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所有先秦文獻都沒有提到《周禮》一書,在先秦文獻中,較為集中地記載先秦官制的文獻是《尚書》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自《周禮》被今文學派誣為僞造,曾一度緻使治中國古史者視為禁區,莫敢援引其說,這實在是一大冤案, 通過大量金文材料的證明,其珍貴的史料價值,已愈益顯現出來,《周禮》雖非西周的作品,更非周公所作,但其中确實保存有大量西周史料 。

但《四庫提要》對此種種矛盾的解釋是:“夫《周禮》作于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過春秋以後,其東遷以前三百餘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損益,除舊布新,不知凡幾,其初去成康未遠,不過因其舊章,稍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于是以後世之法竄入之,其書遂雜,其後去之愈遠,時移勢變,不可行者漸多,其書遂廢。”并引張載《橫渠語錄》:“《周禮》是的當之書,然其間必有末世增入者,”直至晚清孫诒讓著《周禮正義》,仍然堅持《周禮》乃是周公所作:“粵昔周公,缵文武之志,光輔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憲,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備”,(《周禮正義序》)但這個結論遭到近代以來衆多學人的質疑,其實,孫诒讓《序》自己也說:“此經上承百王,集其善而革其弊”,“非徒周一代之典也”,“是豈皆周公所肊定而手刱之哉!”今天多數學者認為:《周禮》成書于戰國時期(乃至于漢初)。

作品目錄

周禮·天官冢宰第一

周禮·地官司徒第二

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周禮·夏官司馬第四

周禮·秋官司寇第五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

周禮

作品鑒賞

《周禮》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實錄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為千秋萬世立法則,作者希冀透過此書表達自己對社會、對天人關系的哲學思考,全書的謀篇布局,無不受此左右,儒家認為,人和社會都不過是自然精神的複制品,戰國時期,陰陽五行思想勃興,學術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風,講求人與自然的聯系,主張社會組織仿效自然法則,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說,《周禮》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積極奉行者。

《周禮》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為間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說的宇宙,《周禮》六官即六卿,根據作者的安排,每卿統領六十官職,所以,六卿的職官總數為三百六十。衆所周知,三百六十正是周天的度數,《周禮》原名《周官》,此書名緣何而起,前人曾有許多猜測,依筆者之見,所謂《周官》,其實就是"周天之官"的意思,作者以"周官"為書名,暗含了該書的宇宙框架和周天度數的布局,以及"以人法天"的原則,其後,劉歆将《周官》更名為《周禮》,雖然有擡高其地位的用心,但卻是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在儒家的傳統理念中,陰、陽是最基本的一對哲學範疇,天下萬物,非陰即陽。《周禮》作者将這一本屬于思想領域的概念,充分運用到了政治機制的層面,《周禮》中的陰陽,幾乎無處不在,《天官·内小臣》說政令有陽令、陰令,《天官·内宰》說禮儀有陽禮、陰禮,《地官·牧人》說祭祀有陽祀、陰祀等等,王城中"面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布局,也是陰陽思想的體現,南為陽,故天子南面聽朝,北為陰,故王後北面治市,左為陽,是人道之所向,故祖廟在左,右為陰,是地道之所尊,故社稷在右,如前所述,《周禮》王城的選址也是在陰陽之中,所以,錢穆先生說,《周禮》"把整個宇宙,全部人生,都陰陽配偶化了"。

戰國又是五行思想盛行的時代,陰、陽二氣相互摩蕩,産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世間萬事萬物,都得納入以五行作為間架的體系,如東南西北中等五方,宮商角徵羽等五聲,青赤白黑黃等五色,酸苦辛鹹甘等五味,等等,五行思想在《周禮》中也得到了重要體現,在《周禮》的國家重大祭祀中,地官奉牛牲、春官奉雞牲、夏官奉羊牲、秋官奉犬牲、冬官奉豕牲,衆所周知,在五行體系中,雞為木畜,羊為火畜、犬為金畜、豕為水畜、牛為土畜,《周禮》五官所奉五牲,與五行思想中五畜與五方的對應關系完全一緻,具有明顯的五行象類的思想,與此相呼應,地官有"牛人"一職,春官有"雞人"一職,夏官有"羊人"一職,秋官有"犬人"一職,冬官有"豕人"一職。

綜上所述,《周禮》是一部以人法天的理想國的藍圖,這樣說,絲毫不意味着《周禮》中沒有先秦禮制的素地,恰恰相反,作者對前代的史料作了很多吸收,但不是簡單移用,而是按照其哲學理念進行某些改造,然後與作者創新的材料糅合,構成新的體系。

蘊涵于《周禮》内部的思想體系,有着較為明顯的時代特征,戰國時代百家争鳴,諸家本各為畛域,《易》家言陰陽而不及五行,《洪範》言五行而不及陰陽,儒家諱論法治,法家譏談儒學,陰陽與五行,經由鄒衍方始結合,儒與法,經由荀子才相交融,儒、法、陰陽、五行的結合,肇于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周禮》以儒家思想為主幹,融合法、陰陽、五行諸家,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特點,其精緻的程度,超過《呂氏春秋》,因而其成書年代有可能在《呂氏春秋》之後,而晚至西漢初。

作品影響

政治制度

《周禮》一書含有豐富的治國思想,《天官》概括為六典、八法、八則、八柄、八統、九職、九賦、九式、九貢、九兩等十大法則,并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官中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詳密嚴謹,宏纖畢貫,對于提升後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遠的影響。

文化思想

從後世影響上來看,西周以宗法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的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統治思想的核心,當然在其後的時代,禮的适用範圍和功能發生移轉,從西周之時主要作為政治權力分配功能的原則,到漢代以後轉變為社會生活層面秩序塑造和維持的機制,但禮的基本原則,親親、尊尊、長長和男女有别,并未發生改變,反而得到鞏固和強化,同時,西周意識形态奠定中國古代社會意識形态的基本格局。

城市建設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曆史上,曾經有很多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都體現了《周禮》的禮制思想,“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都城格局,成為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

中國封建社會盛期,最具有典範代表的都城——隋唐長安城,整個城市的布局嚴整、統一,充分體現出周代王城的布局特點。

明清北京城,在格局上恢複了傳統的宗法禮制思想,使皇城在都城的中心,還仿照《周禮》,建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等,形成今日的布局。

朝鮮的漢城,同樣有面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乃是海外依仿《周禮》建都的典範。

作者簡介

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并将國家勢力擴展至東海。

上一篇:玄幻

下一篇:正說清朝十二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