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清朝十二帝

正說清朝十二帝

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
《正說清朝十二帝》是200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閻崇年。
  • 書名:《正說清朝十二帝》
  • 别名:
  • 作者:閻崇年
  • 類别:
  • 原作品:
  • 譯者: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317
  • 定價:¥29.80
  • 開本:32
  • 裝幀:
  • ISBN:9787101044454

内容簡介

“正說”就是按照曆史原貌,向廣大受衆中正地、真實地講述曆史。“正說”是針對“戲說”而言。上世紀80年代以來,長達20年間,中國的影視和文學作品,對中國古代史,特别是對明朝曆史、清朝皇帝和清朝宮廷,情有獨鐘,戲說成風。既引發了民衆對清史關注,又使得人們對之疑惑不解。人們普遍期待正說清史,如同“久旱望甘雨”。

“正說”講的是曆史,“戲說”編的是故事。小說家、影視家對清史、清帝、清宮進行戲說,塑造人物,編創故事,那是藝術家們的一。對受衆來說,看“戲說”時應知道這是“戲”,瞧的是熱鬧,不可以當真。史學家對清史、清帝、清宮進行正說,傳承曆史知識,提升文化素養,這是史學家們的事。對受衆來說,看“正說”與“戲說”都需要,既不能要求史學家去“戲說”,也不必苟求影視家去“正說”。然而,史學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向廣大觀衆和讀者,正面講述真實的曆史人物、真實的曆史事件、真實的曆史故事。

清朝是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頁。在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敗與屈辱的辛酸記錄。二百多年間,從努爾哈赤到溥儀,先後有十二位皇帝統治着這個泱泱大國。無論是康熙帝,還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對它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正說清朝十二帝,就是正說一個王朝的興衰沒落,正說一個時代的歲月變遷。

作者簡介

閻崇年,1934年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

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4部;專着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清朝皇帝列傳》等25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七輯、《20世紀世界滿學着作提要》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14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200餘篇。

圖書目錄

天命汗努爾哈赤

崇德帝皇太極

順治帝福臨

康熙帝玄烨

雍正帝胤禛

乾隆帝弘曆

嘉慶帝颙琰

道光帝旻甯

鹹豐帝奕詝

同治帝載淳

光緒帝載湉

宣統帝溥儀

清朝十二帝總說

清朝曆史的十大貢獻

圖強維新的八次機遇

皇位繼承的四個階段

清朝選官的科舉制度

八旗制度的曆史弊端

清朝興盛的曆史寶鑒

相關質疑

在學術界看來,果真如此,史學成“顯學”,真乃學術之大幸。可惜,這一切不過是人造的虛拟神話!易中天學中文、教中文,本不懂曆史,卻是那麼大膽妄品三國,到底品出了什麼?給讀者、觀衆什麼教益?卻是俗不可耐的調侃、做秀!信口開河,把真實的曆史變為荒誕不經的鬧劇。以學術來衡量,其書不倫不類,其說謬言歪理,毫無評論的價值。

閻崇年則不同。他是專門研究清史的,自号是研究努爾哈赤的專家,被某些媒體奉為“學術權威”、“閻清史”。實在說,其實閻崇年僅略知努爾哈赤,稍及皇太極,其餘,即入關後直至末帝宣統,計十帝,本無研究,與易中天相類,敢講自己不懂的東西,先在《百家講壇》為十二帝“解密”,繼之形諸文字出版。此書既非學術專着,又非專題研究,亦非故事、演義,與《品三國》同屬不倫不類的“四不象”,隻能算做是十二帝的“簡介”或“說明書”罷了。

努爾哈赤自明萬曆十一年(1583)起兵,迄至天啟六年(1626)去世,躍馬彎弓,馳騁40餘年。終其一生,做了三件大事:其一,統一女真諸部,初步形成滿洲;其二,創建國家政權--史稱後金;其三,向明宣戰,斷絕同明的隸屬關系,揭開了明清(後金)戰争的序幕,也開始了明清興亡的曆史進程。此三件大事,足以給努爾哈赤做出的正确的曆史定位:他是清帝的直接始祖、清朝的開創人、滿族形成時期的領袖。不論從哪個方面說,無論後世子孫取得何等偉大成就,都代替不了他的開創者的曆史地位!

如果真是一個研究努爾哈赤的專家,那麼,給努爾哈赤定位,既簡單又容易。但閻先生為其定位大誤,史實大錯,有錯而不知改,又在《我為何重視努爾哈赤》(見《北京晚報》6月2日)一文中,連連鑄成新錯,其荒謬的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閻先生有意擡高努爾哈赤,其定位遠遠高于其他十一帝,即使如康、雍、幹三帝亦不能與之相比,唯獨給努爾哈赤以“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的稱号;又評其貢獻最多,總結出“十大功績”,連康熙與乾隆兩位“大帝”也望尖莫及!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閻先生制定的“十大功績”究竟是什麼。

諸如“建立後金政權”、“制定撫蒙政策”、“豐富軍事經驗”、“遷都沈陽”等,何須以“功績”論!因為這些與曆代創業之君所行相類,努爾哈赤并無特别之處。

遷都也是常有之事,如元太祖、元世祖屢次遷都,最後定都于大都(北京);明成祖自南京遷都至北京,遼與金的都城亦一遷再遷。他們各自制定民族政策,指引他們走向成功!這些必做之事,無須論為“功績”。如以遷都為功,多爾衮決策遷都北京,其功績之大,不在努爾哈赤之下吧!唯《正說》把此類事看得過重,做了不正确的表述,大書特書,無非是刻意擡高努爾哈赤吧!

至于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如同其先世金代女真人所創“猛安謀克制”,都是本民族的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發揮過巨大作用。此制為努爾哈赤原創,僅編滿洲八旗與一蒙古旗而止。畢竟是草創,缺失多有。真正把八旗制完善而定型,還是皇太極完成的。他增建漢軍八旗與蒙古八旗,是對八旗制的進一步創建;又把此制推廣到内蒙古,皆為努爾哈赤所不及。作者将八旗制的創建全部歸功于努爾哈赤,亦失曆史真實。

在作者評出努爾哈赤“十大曆史功績”中,其“推進社會改革”最具社會進步意義。在作者看來,努爾哈赤“創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即“貴族共和制”;經濟上實行計丁授田、按丁編莊、奴隸制田莊轉化為封建田莊等,都是實行“社會改革”。事實并非如此。如果說,在女真(滿族)社會内部,建國家,定制度,應看作是女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進步。但是,他把上述制度和做法帶到發達的遼東漢人聚居的農耕區,實則把遼東社會拉向倒退。

所謂“貴族共和制”,無疑保留了原始軍事民主制殘餘,可以看作是女真(滿)族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但進入一個發達而先進的遼東地區,仍行此制,不能認為是先進的制度,與明制相比,顯系原始而落後。

上一篇:周禮

下一篇:歌舞伎町案内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