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

漢語漢字
吾(拼音:wú,yá、yú、yù),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古字形從口,五聲。吾表示“我”“我的”,作第一人稱代詞。西周金文中,“吾”多用來表“禦”,即捍禦、抵禦,也用作人名,但沒有确切的第一人稱代詞的用例。[1]
  • 拼音:wú
  • 部首:口
  • 五筆:gkf
  • 倉颉:mmr
  • 鄭碼:bixj
  • 筆順:1251251
  • 名稱:吾
  • 筆畫:3 4
  • 四角号碼:1060₁
  • 結構:上下結構
  • 統一漢字:U 543E
  • 筆 順:橫、豎、橫折、橫、豎、橫折、橫
  • 字 級:一級(編号:0695)
  • 造字法:形聲字
  • 注音:ㄨˊ,〡ㄚˊ
  • 異體字:?、?、?

文字源流

形聲字。西周金文(圖1-2)“吾”由上下兩個部件構成,上面是表示讀音的“五”,下面是“口”,表示說話的人自己,也是這個字所傳遞的含義所在。“吾”有從單五(圖1)和雙五(圖2)兩種繁簡不同的寫法,春秋以前多作繁式,雙五作上下排列,戰國文字中有雙五作左右并排者(圖4)。秦漢以來,多寫作簡式,其演變分為兩途:一按古文字結構形體,“五”所從兩斜筆交叉;一隸變為一斜筆與一橫折交叉,為後世楷書所本。

形聲字。西周金文(圖1-2)“吾”由上下兩個部件構成,上面是表示讀音的“五”,下面是“口”,表示說話的人自己,也是這個字所傳遞的含義所在。“吾”有從單五(圖1)和雙五(圖2)兩種繁簡不同的寫法,春秋以前多作繁式,雙五作上下排列,戰國文字中有雙五作左右并排者(圖4)。秦漢以來,多寫作簡式,其演變分為兩途:一按古文字結構形體,“五”所從兩斜筆交叉;一隸變為一斜筆與一橫折交叉,為後世楷書所本。

“吾”的本義就是“我”,自己的意思,是第一人稱代詞。例如《論語·學而》中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說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又如《論語·泰伯》中說:“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其中的“吾”是做定語修飾“友”,表示“我的”“我們的”。西周金文中“吾”多用來表“禦”,即捍禦、抵禦義。如毛公鼎銘文:“以乃族幹(捍)吾(禦)王身。”此義也見用于傳世文獻,如《墨子·公孟》:“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西周金文中,“吾”也用為人名,但沒有确切用為第一人稱代詞的用例。《論語》及其以後的著作中,“吾”作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才逐漸多起來。

“吾”作為第一人稱代詞是這個字的基本意義,這個字在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中使用頻率較高,但後來被“我”所取代,“吾”隻是作為文言詞彙被保留在了文獻書籍中。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詞

例句

代詞

人稱代詞。表示第一人稱。我,我們。

I;we

《易‧中孚卦》:“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二:“她也哼哼唧唧自稱吾神長吾神短。”

吾侪;吾輩;吾師

名詞

(Wú)姓氏用字

-

通“虞”。獸名用字。

《山海經‧海内北經》:“林氏國有珍獸……名曰驺吾。”

-

【吾山】山名。即魚山。在今山東東阿。

《史記‧河渠書》:“殚為河兮地不得甯,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

【吾吾】(yúyú)疏遠的樣子。

《國語‧晉語二》:“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人皆集于苑,己獨集于枯。”

動詞

通“禦”。抵禦。

resist

《墨子‧公孟》:“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

-

【允吾】(yányá)古縣名。故址在今甘肅省臯蘭縣北。

《漢書‧地理志下》:“金城郡……允吾。”顔師古注引應劭曰:“允吾音鉛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二】【口部】五乎切(wú)

我,自稱也。從口五聲。

說文解字注

我自偁也。偁各本作稱,誤。《釋诂》曰:“吾,我也。”

從口,五聲。五乎切,五部。

廣韻

五乎切,平模疑 ‖ 五聲魚部(wú)

吾,我也。漢改中尉為執金吾:吾,禦也,執金革以禦非常。亦姓,漢有廣陵令吾扈。又漢複姓,五氏。鄭公子有食采於徐吾之鄉,後以為氏。《左傳》有锺吾子,其後氏焉。昆吾氏,昆吾國之後。由吾氏,秦相由餘之後。古有肩吾子,隐者。五乎切。二十一。

五加切,平麻疑 ‖ 五聲魚部(yá)

吾,《漢書》金城郡有允吾縣。允音鉛。

【校釋】允音鉛,仙韻與專切無“允”字。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吾;康熙筆畫:7;部外筆畫:4

古文:?

(wú)《唐韻》五乎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并音梧。《說文》:我自稱也。《爾雅·釋诂》:吾,我也。《左傳·桓六年》: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楚辭·九章》注:朱子曰:此篇多以餘吾并稱,詳其文意,餘平而吾倨也。

又《廣韻》:禦也。執金吾,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中尉,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注:師古曰: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以名官。

又《後漢·百官志》:執金吾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吾猶禦也。注:應劭曰:執金革,以禦非常。

又《集韻》:棒名。《古今注》:金吾,車輻棒也。漢官執金吾,吾,止也,執金革禦非常也,以銅為之,黃金塗兩末謂之金吾,禦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執焉。○按顔、應二說,及古今注凡三義,各不相同,今并存之。

又昆吾,國名。《詩·商頌》:昆吾夏桀。箋:已姓。

又地名。《前漢·揚雄傳》:武帝廣開上林,南至宜春鼎湖,禦宿昆吾。注:晉灼曰:昆吾,地名,有亭。

又锺吾,國名。漢為司吾縣。《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子燭庸奔锺吾。《前漢·地理志》:東海郡司吾縣。

又番吾,番音蒲,即漢蒲吾縣。《史記·蘇秦傳》:秦甲渡河逾漳,據番吾。注:徐廣曰:常山有蒲吾縣。正義曰:疑古番吾公邑也。

又餘吾,蠡吾,朱吾,已吾,皆縣名。《前漢·地理志》:上黨郡餘吾縣,涿郡蠡吾縣,日南郡朱吾縣。《後漢·郡國志》:陳留郡已吾縣。

又伊吾,地名。《後漢·西域傳》:伊吾,舊膏腴之地。

又餘吾,水名。《前漢·匈奴傳》:北橋餘吾。注:師古曰:於餘吾水上作橋。

又《正字通》:伊吾,除哦聲,亦作咿唔。

又姓。《廣韻》:漢有廣陵令吾扈。

又複姓。五氏,徐吾以鄉為氏。锺吾,昆吾以國為氏。由吾,由餘之後。

又古有肩吾子,隐者。

又《正字通》:借為支吾。與枝梧通。

(yú)又《集韻》《類篇》并牛居切,音魚。《晉語》:暇豫之吾吾。注:吾讀如魚,吾吾,不敢自親之貌。

又山名。《史記·河渠書》:功無已時兮吾山平。注:徐廣曰:東郡東阿有魚山,或者是乎。

(yá)又《廣韻》五加切。《集韻》牛加切,并音牙。允吾,縣名。《前漢·地理志》:金城郡允吾縣。注:應劭曰:允吾,音鈆牙。

又《讀書通》:童通作吾。《管子·海王篇》:吾子食鹽二升少半。注:吾子,謂小男小女也。《正字通》:古本《管子》作童。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五”寬“口”窄。“五”,主體居上居中;首筆橫居上居中;豎筆從短橫下豎中線起筆,向左下斜行;㇕(橫折)的豎段與豎筆平行;末筆長橫寫在橫中線下側。“口”,居下居中,略扁,寬度相當于首筆短橫。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o

王力系統

ŋ

a

董同龢系統

ŋ

ɑɡ

周法高系統

ŋ

李方桂系統

ng

ag

兩漢

西漢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o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ŋ

uo

拟音/王力系統

ŋ

u

拟音/董同龢系統

ŋ

uo

拟音/周法高系統

ŋ

uo

拟音/李方桂系統

ng

uo

拟音/陳新雄系統

ŋ

u

中上古音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五乎切/五加切

ŋuo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五加切/五乎切

ŋa

集韻

平聲

上平九魚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牛居切

ŋiɔ

平聲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訛胡切

ŋo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牛加切

ŋɪa

禮部韻略

平聲

訛胡切

增韻

平聲

訛胡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王姑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五模

次濁

訛胡切

ŋu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三十三吾五悟

韻書集成

上一篇:

下一篇:秀色可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