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漢語漢字
名(拼音:míng)是漢語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口從夕。古人走夜路時,彼此看不見,就自己呼自己的名字。其本義兼有名、動兩用,名詞指人的名字,動詞指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進一步引申出命名、取名義。由人的名字引申指事物的名稱,由名稱義引申出名号、名分、名聲義。由名聲義引申為出名義。[2]
    中文名:名 拼音:mínɡ 繁體:名 筆畫:6 部首:口 部首筆劃:3 筆順:撇折捺豎折橫 五筆:QKF 倉颉:NIR 四角号碼:27602 UniCode:U 540D 結構:上下結構 注音:ㄇㄧㄥˊ 造字法:會意 GBK編碼:C3FB 平水韻:下平八庚 字級:一級(0505) 鄭碼:RSJ

字源演變

會意字。甲骨文的“名”由“口”和一個月牙形組成,月牙形一般釋為“夕”。甲骨文的形體左從“口”右從“夕”,或左從反“夕”右從“口”。西周晚期,在“召伯簋”的鐘鼎文裡,這個字便已發展為“夕”在“口”上的構形了。東漢許慎對“名”字構型的解釋為:到了晚上,黑乎乎看不出人的臉面,相遇之時,便隻好以口自報名字,以免發生誤會。

古文字學家馬叙倫認為“口”旁邊的月牙形就是“月”,“口”即“窗口”月光照進窗囗,便顯得明亮。而“明”字最早的形體,也和“名”的甲骨文一樣。所以“名”字即“明”字,還有一說,“口”上的部分,不是“夕”,而是某一種物體的形象,故從“秦公鐘”等青銅器上近似的銘文引“名”的本義,既不是“冥不相見,以口自名”,也不是“月光照窗”,而是“命名”之意。林義光《文源》:“口對物稱名之也。

”意即認識這個事物,即命其名并叫得出這事物的名稱。所以從“命名”這個本義便引申出“名字”、“名稱”,又引申出“名義”、“名聲”、“名望”、“著名”等等意思來,發展到小篆階段,“夕”的線條開始伸長下彎,以後便由此隸定為漢代隸書和發展為楷書。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míng

名詞

名字,人或事物的名稱。

《禮記·曲禮下》:“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君子不親惡。”

《老殘遊記》第七回:“情願埋名隐姓,做個農夫。”

《論語·陽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文言〉谥号。

《逸周書·谥法》:“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文言〉名目;種類。

《孫膑兵法·五名五恭》:“兵有五名:一曰威強,二曰軒驕,三曰剛至,四曰助忌,五曰重柔。”

〈文言〉文字。

《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

〈文言〉号令。

《國語·周語下》:“言以信名,明以時動;名以成政,動以殖生。”

〈文言〉功業;功名。

《國語·周語下》:“用巧變以崇天災,勤百姓以為己名。”

名義,用來作為依據的名稱或稱号。

《漢書·高帝紀上》:“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名聲;在社會上流傳的評價。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逃名》:“逃名,其實是愛名的,逃的是這一團糟的名,不願意醬在那裡面。”

名号;指人的名義、身份和地位。

《國語·周語上》:“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

〈文言〉同“銘”。 銘旌。

《周禮·春官·小祝》:“設熬置銘。”

(Míng)姓氏用字。

動詞

名字叫做。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

《紅樓夢》第二回:“政老爺的長女名元春。”

命名;取名。

《尚書·呂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文言〉呼其名;稱其名。

《禮記·曲禮下》:“國君不名卿老世婦。”

〈文言〉授予谥号。

《孟子·離婁上》:“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

〈文言〉說出;描述。

《論語·泰伯》:“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王若虛《瑞竹賦》:“天何為者耶?視之蒼蒼,诘之冥冥,不可得而名。”

〈文言〉聞名。

《新唐書·韓思複傳》:“複為襄州刺史,治行名天下。”

〈文言〉留名。

元稹《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凡輸錢于經者,由十而上,皆得名于碑。”

〈文言〉以……著名。

司馬光《言張方平第二劄子》:“向者仁宗時,包拯最名公直。”

〈文言〉以自己的名義占有。

《史記·商君列傳》:“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

《漢書·佞幸傳·鄧通》:“(通)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文言〉獨擅;專注。

《新唐書·韓愈傳》:“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

〈文言〉形成。

楊雄《法言·五百》:“或性或彊,及其名,一也。”

形容詞

出名的;有名聲的。

《尚書·禹貢》:“惟箘、簬、楛,三邦厎貢厥名。”

〈文言〉形容眉宇開展。

《詩經·齊風·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文言〉大;廣大。

《國語·魯語上》:“取名魚,登川禽,而嘗之寝廟。”

量詞

用于人(常指具有某種身份或職業的人)。

《封神演義》第二九回:“你領二十名刀斧手,埋伏于城門裡。”

用于名次。

mìng

動詞

〈文言〉通“命”。命令;傳令。

《墨子·尚賢中》:“乃名三後,恤功于民。”

名詞

〈文言〉通“命”。性命;生命。

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天生劉伶,以酒為名。”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二】【口部】武并切(míng)

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注釋〗①自命: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命:命名。這裡指稱呼。

說文解字注

自命也。

注:《祭統》曰: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此許所本也。《周禮·小祝》故書作銘,今書或作名。《士喪禮》古文作銘,今文皆為名。按死者之銘,以缁長半幅,緽末長終幅,廣三寸,書名于末曰:某氏某之柩。此正所謂自名。其作器刻銘,亦謂稱揚其先祖之德,著己名於下,皆隻雲名已足,不必加金旁。故許君於金部不錄銘字,從周宮今《書》《禮》今文也,許意凡經傳銘字皆當作名矣。鄭君注經乃釋銘為刻。劉熙乃雲: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呂忱乃雲:銘,題勒也。不用許說。

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

注:冥,幽也。

故以口自名。

注:故從夕口會意。武并切。十部。

武并切,平清明‖名聲耕部(míng)

名,名字。《春秋說題》曰:“名,成也,大也,功也,号也。”《說文》曰:“自命也。從夕口,夕者,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也。”又姓,《左傳》楚大夫彭名之後。武并切。二。

【校釋】春秋說題,當作“春秋說題辝”,參見諄韻“春”字注。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名·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3

《唐韻》武并切。《集韻》《韻會》彌并切。《正韻》眉兵切,竝音詺。

《說文》: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玉篇》:号也。《廣韻》:名字也。《春秋·說題》:名,成也。《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又自呼名也。《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又呼人之名也。《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

又名譽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又《春秋·說題》:名,大也。《書·武成》:告于皇天後土,所過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又名号也。《儀禮·士昏禮》:請問名。疏:問名,問姓氏也。名有二種,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号之名。孔安國注尚書,以舜為名。鄭君目錄,以曾子為姓名,亦據子為名,皆是名号為名者也。今以姓氏為名,亦名号之類。《周語》:有不貢,則修名。注:名謂尊卑職貢之名号。

又号令也。《周語》:言以信名。注:信,審也。名,号令也。

又文字也。《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于方。注:名書,文也,今謂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周禮·秋官·大行人》:谕書名。注:書名,書之字也,古曰名。

又《春秋·解題》:名,功也。《周語》:勤百姓以為己名。注:功也。

又《釋名》:名,明也,明實事使分明也。

又《爾雅·釋訓》:目上為名。注:眉眼之閑。《說文》引《詩·齊風》:作猗嗟䫤兮。

又姓。《廣韻》:左傳楚大夫彭名之後,唐名初撰公侯政術十卷。

又與命通。《史記·天官書》:免七命。注:免星有七名。

又《張耳傳》:亡命遊外黃。注:脫名逃籍也。

又《集韻》忙經切,音冥。與銘同。志也。詳金部銘字注。

又《集韻》彌正切,洺去聲。與詺同。目諸物也。詳言部詺字注。

又葉彌延切,音綿。《道藏歌》:玄挺自嘉會,金書東華名。賢安密所戒,相期陽洛汧。

又葉莫陽切,音鋩。韓愈《曹成王碑辭》: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載,以有成王。

又葉必仞切,音傧。張華《鮑元泰诔》:烈考中丞,妙世顯名。峩峩先生,誕資英俊。

上一篇:恥骨聯合

下一篇:把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