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

同性戀

性取向名詞
同性戀有三個分别的意義:同性戀傾向、同性戀行為,同性戀權利運動(又稱同志運動)。在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行為,但這與基于高級感情的人類同性戀愛不可同日而語。[1]性取向是隻有本人自己,通過自己的直覺,感覺性吸引和感情欲望,才能做出判斷的,而他人是無法判斷的。
    中文名:同性戀 外文名:homosexual 其他名稱:同性愛

取向分析

一些人對同性戀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這包括生理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學習理論、互動理論、社會學理論等。傳統觀點認為,純粹的男同性戀者表現出明顯的女性化特點,純粹的女同性戀者則表現出明顯的男性化特點,這被證實為是錯誤的。

誤區

性别認同障礙、易性癖、雙性戀皆不屬于同性戀

同性戀中有的人很異性化,要是不說他是男/女的,甚至都看不出來,這種人在女同性戀圈子裡被稱為”爺T“、“純T”、“帥T”或“鐵T”,男同性戀則是“C”、“CD”、“娘受”、“CC”。女性頭發長度和男性一樣,甚至比男性還短,理男式短發、裹胸、穿男裝,行為舉止也和男性差不多;男性頭發不定,喜歡偷偷在家化妝或穿女裝、嘟嘴賣萌,行為舉止和女性差不多,這些人大多是性同者(性别認同障礙),而不是同性戀。雖然同性戀者與性同者喜愛的對象皆為生理上的同性,但同性戀者沒有性别認同障礙,他們認可自己的性别并為此驕傲,不存在變性或将形象裝扮往異性靠攏的需求。

性同者是指内心認為自己是異性的人,他們大多因為各種因素導緻覺得自己應該生為異性,他們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别,同樣的也是以異性的心态去和同性談戀愛,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異性,在他們眼裡和生理上的同性談戀愛才是正常的,這就是傳中的同性戀中的“異性戀”。

性同者無論是從心理學還是醫學的角度來講都不被規劃為同性戀的行列,而是LGBT中的Transgender(跨性别)。

異裝癖和性别認同障礙

有些同性戀者聲稱自己隻是喜歡異性打扮,但并不覺得自己是異性,這種就叫做異裝癖。異裝癖屬于一種心理疾病,嚴重的異裝癖患者會慢慢發展成易性癖(幾乎等同于性别認同障礙,屬于跨性别行列),部分異裝癖如果不加克制隻會越來越嚴重,而不是減輕,所以千萬不可以把異裝癖當成自己的個人喜好。異裝癖和性同者是有很明顯的差距的,尤其是被當成異性的心态會很不一樣,性同者是喜悅的,異裝癖是苦惱的。另外,異裝癖者遠遠比不上性同者多,在異性化的“同性戀”群體中異裝癖者隻占十分之一不到,剩下的全是性同者。

異性化的人很受同性戀歡迎?

無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還是根據各種權威的調查統計來講,真正的同性戀都對異性化的同性無感,甚至讨厭。因為同性戀喜歡的是同性,要他們去喜歡一個無論身心都異性化的人,那他們還不如去喜歡一個真正的異性。有些同性戀者甚至比異性更加厭惡異性化的同性,因為他們認為異性化者不愛惜自己的性别魅力。

同性戀者認為,自身性别特征越明顯,則越有魅力,同性戀者為了吸引優秀的同性,他們首先會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來吸引對方。女同性戀中不隻有性感漂亮的女性,有文靜知性的,也有強勢好勝的,有溫和柔美的,也有妩媚誘惑的,有灑脫直爽的,也有害羞内向的;男同性戀中不隻有帥氣性感的男性,有溫柔内斂的,也有争強好勝的,有潇灑不羁的,也有成熟穩重的,有紳士有禮的,也有爽朗陽光的,但沒有同性戀者會喜歡往異性化發展。

同性戀者不會對異性産生愛意和性欲,所以對異性的特征不會産生好感,沒有同性戀者會希望自己身上有太多的異性特征,更加不會去喜歡異性特征特别明顯的異性。如果一個同性戀長得過于異性化,那他則會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改變這種形象,無論是以化妝、塑身、健身運動又或是其他的方式,他都會通過凸顯其他的性别特征來掩蓋異性化的部分,而不是往異性化發展。

另外,不僅是同性戀者,異性戀者和雙性戀者也不喜歡異性化的同性。喜歡異性化同性的人恰恰證明他對異性的迷戀至極,拿女性舉例子:當異性滿足不了或仍不滿足她對男色的渴求時,她就會在異性化的同性身上找尋男色來充饑,男性也同理。有相當多的心理學數據表明:無論是異性戀、雙性戀還是同性戀,女性都容易被相貌漂亮、有女人味+性格中性化的同性所吸引;而男性更是偏倒性的欣賞相貌和性格都具有男人味的同性。

所以異性戀者中隻有少數極度迷戀異性美色又很少能在異性身上得到滿足感的人才會被異性化的同性所吸引;而雙性戀者中性取向更加偏向異性的人大部分比較容易喜歡上異性化的同性。如果有人希望别的同性像異性一樣來愛他,那說明這個人需要的是異性而不是同性,所以一個人喜歡像異性一樣的同性,那麼這個人潛意識裡還是會喜歡異性的。

另外,喜歡異性化者的人群中也有跟風者的存在,也就是雖然不喜歡同性,但還是因為貪圖新鮮刺激而去嘗試同性戀的人。正因為他們不喜歡同性,所以會找異性化的同性随便玩玩,這種類型的跟風者隻存在于異性戀者之中。而異性化者極其容易吸引這幾類人群,這也造成了異性化者戀情的不穩定性。

T和1是指在女/男同性戀中較為主動的一方,而P和0是指較為被動的一方。而現在這個概念也被異性化者、喜好異性化者的僞同性戀、媒體報道、娛樂影視作品所歪曲。世界各地的同性戀無論男女都被異性戀的傳統模式所禁锢,從而把異性戀中的角色套入到同性戀之中。男性和女性有先天的樣貌形象差異,如果非跨性别者的人偏偏要往異性化發展,那不是争取平等自由的象征,而是抛棄自身性别的優勢特點,并且也象征着同性戀始終擺脫不了裝扮“異性戀”的“過家家”模式。

同性戀中有很多異性化的人?

同性戀中異性化者的人數其實遠遠沒有異性戀多,能算的上同性戀的異性化者隻有異裝癖患者,而異裝癖幾乎都是異性戀,所以也從側面得知同性戀中異性化者是少之又少的。

中性化和異性化

中性化指有異性特質的男性或女性,但和異性化是有區别的,中性化在有異性特質的同時也保留了自己本身的性别特質,而且要明顯大于異性特質。異性化指一個人的外貌形象或行為性格明顯的偏向異性,有些時候甚至看不出來自己本身的性别特征,還會被誤認為異性,尤其是異性化的男女甚至有絲毫不差的樣貌,讓人分辨不出到底是異性化男性還是異性化女性,這種就叫異性化現象。

備注:跨性别是正常的,但不應該把LGBT群體混為一談。也有部分同性戀者看到網絡上或圈子中十分活躍的異性化者,以為同性戀是靠形象區分T、P、H和1、0、0.5,即便不願意也會使自己的穿着打扮盡量偏向異性,警告切勿跟風模仿異性化者,帶動同性戀群體的蝴蝶效應。而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性同者的人,需要積極正面的意識自己的内心,正确的認識理解自己。另外,性同者不一定喜歡生理上的同性,也有喜歡生理上的異性的,而且比例不少,所以不要看到一個性同者就認為他喜歡生理上的同性。

曆史沿革

中國

中國傳統文化并不反對同性戀,《詩經》中有不少詩歌是歌頌男同性戀的,更有意思的是《鄭風·女曰雞鳴》這一篇,歌頌一個賢女勸夫勤勞并交良友,不過他丈夫的這個良友,很有點同性戀的味道,但是顯然這位賢女一點也不介意,甚至代夫殷勤緻意:“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知你對他勤眷戀,我解佩玉表奉獻。知你對他很體貼,我解佩玉表慰問。知你對他很愛好,我解佩玉以報答。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既然同性戀入詩,可見在他的眼中,同性戀算得上是很純正的感情了。這倒不是他開通,而是在當時,同性戀并不被視為異常。《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魯昭公之子公叔務人有一個寵愛的娈童(嬖僮),叫做汪锜。

當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公叔務人和汪锜同乘一輛戰車奮勇拼殺,一同戰死,一同停殡。魯國人因汪锜年幼,就打算以殇禮葬之,禮儀上來說自然比成年人的葬禮低一些。孔子當時掌禮儀司法、施教化,他發表意見:“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殇也。”意思是說:汪锜能拿着武器因保衛國家而戰死,沒什麼成年不成年(葬禮)的區分,可見當時人是将同性戀視為常态的感情。

《詩經·山有扶蘇》有雲:“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子都就是因為貌美而受到鄭莊公寵愛的。孟子不可能不知道子都暗箭傷人的事情,但是當他提到子都時,卻忍不住贊歎道:“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不知道子都長得漂亮的人,是不生眼睛的。孟夫子整天養浩然之氣,對國君都舍不得說幾句好話,可是一提起子都,完全是悠然神往的表情,可見孟夫子的審美觀很男色。

同樣,女子同性戀在中國古代是相當普遍的,并被當時的人們所容忍。隻要不發生過頭的行為,人們認為女子同性戀關系是閨閣中必然存在的習俗,甚至當它導緻為了愛情的自我犧牲或獻身行為時,還受到人們的贊揚。明代一位名叫李漁的人曾就此題材創作過一部叫《憐香伴》的戲劇,就描述了一則女同性戀的故事。

清代的女同性戀情形可謂至為激烈,《粵遊小志》記載:“廣州女子多以拜盟結姊妹,名金蘭會,女出嫁後,歸家恒不返夫家,若促之過甚,則衆姊妹相約自盡。盡十餘年風氣又複一變,則竟以姊妹花為連理枝矣,且二女同居,必有一女俨若藁砧(丈夫)者。”金蘭會的姊妹又稱自梳女,凡經“梳起”的女子,一切婚約均屬無效,男家不得強娶。她們互相結盟,滴血為約,永不外嫁;她們結拜為姐妹,親如夫婦,禍福與共,終生不渝。她們的住房稱“姑婆屋”,她們死後埋在“姑婆山”,生死不落夫家。

古代的道德觀念中男子把女子“失貞”、“失節”的淫行當做大罪,禮教竭力鼓吹妻妾之間和睦相處,讓家庭中妻與妾、妾與妾和睦如姐妹,她們往往因之而發生了近似于同性戀的感情,不過這種關系比之于偷情通奸顯得溫和而隐秘,隻要不對宗族構成威脅,男子不唯默許甚至鼓勵。然而當女子之間有真正的愛情産生,轉變成了純粹的女同性戀之時,便會激發巨變,兩個女子相愛較之異性戀更為激烈,往往因嫉妒而其紛争,這種事情常常發生,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以至于儒家知識分子大為震恐,動用政權和族權的力量來加以懲罰。

日本

《菊花與刀》是美國本尼迪克特的着作,也是研究日本文化的着作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本。他用菊與刀來闡述日本文化中崇美與尚武這兩種文化類型。其實,“菊花”還代表着“男性之愛”。出于形似的緣故,菊花在物象方面可指代“男性之愛”,而感情上最着名也最源遠流長的故事,應該是《雨月物語》中的《菊花之約》一篇。因為這個故事,菊花在日本又稱為“契草”。

在日本,異性間的戀愛稱為“女色”,男男同性間的愛戀就是“男色”。而且男色既非禁忌,更非敗德,甚至在日本江戶時代武士中男色大有淩駕之勢,蔓延到庶民社會中,男色則成為一種雅癖。最突出的男色現象即衆道。那些充當将軍、大名乃至武士身邊的侍童(即小姓)少年,其實質地位即男寵。

據說這種現象的發生,日本僧侶來大唐取經時學去的。鐮倉幕府樹立起了武士中央集權制,當時娈童還隻是山門、貴族公卿的上流時髦玩意,可說是某種身份象征;普通武士是玩不起的,上層階級享有實際上的專利權。戰國年代,男色之風得到了空前的強化。這時候的娈童,不僅僅是一種風習,更成為必要。由于當時的男人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戰場上度過的,金戈鐵馬之際性欲的解決很大程度上轉嫁到了這些男人身邊的娈童身上。

同時,為了構建一個牢不可破的武士集團,武士之間、主仆之間的禮義忠貞觀念被空前強調。娈童已經成為了主将身邊最親近的侍衛,也可以說是最後一道防線。倘若兩軍對壘、白刃加身之時,能誓死護衛主将的,隻有身邊的娈童了,這就要求娈童們必有“視死忽如歸”的勇邁與決絕,而平時的寵幸之恩情、魚水之歡愉,怕都要在這一刻得到最激烈的體現。所以戰國時代的娈童和早期流行于公卿山門身邊的娈童不同,還要求有高超的武藝。娈童之風極普遍到了大名身邊甚至有十幾、二十個娈童也不希奇。德川四天王中的井伊直政和本多忠勝就嗜好此調。江戶幕府的三代将軍家光和五代将軍綱吉都是衆道的“道友”。

西方

同性戀也稱為希臘式戀愛。

在希臘,每個男人都得吸引住一個年輕男子,并在親密的日常生活中充當他的輔導老師及朋友,并激勵他學習一切高尚的品德。哪個男人若沒有男性情人,會被認為是不履行男人的責任。在體育運動中,青年男子都是赤身裸體的,這讓男人們大飽眼福。文學藝術作品中有大量贊頌男性美的内容,智者梭倫把少年之美比作春天的鮮花。盧奇安的《卡裡德莫斯》整篇都在談論美的本質,波塞冬拜倒在漂亮的珀羅普斯腳下,阿波羅為雅辛托斯的美麗所俘虜,而赫爾墨斯則對卡德莫斯情有獨鐘。

在古希臘還有專門的同性戀軍隊,由互相愛戀的男子組成,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彼此相愛的人才能得到最緊密的結合,提高戰鬥力。

古希臘滅亡之後,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繼承了古希臘的男風文化,羅馬很多皇帝都擁有自己的男寵。

在古希臘,不僅男同性戀,當時女同性戀的風氣亦很盛行,有些女同性戀者參加打仗和狩獵活動,同另一個女人結婚,兩人像夫妻一樣相處。

據說女詩人薩福在萊斯波斯島上建立了一個女子學校,她的詩名極盛,被柏拉圖譽為“第十缪斯”。她雖有丈夫和女兒,但是沒過多久,她就選擇了離開丈夫和家庭。薩福的婚姻是不幸的,身為才女的她無法忍受婚姻中沒有交流、沒有靈魂的結合。

二十多歲的薩福在萊斯波斯島上創辦了一個女子學校,教授詩歌、音樂、儀态,甚至美容和服飾。貴族們把自己的女兒送往該校,薩福喜歡這些年輕美麗的女孩,不僅教授她們詩歌與音樂,閑暇之餘熱情教授她們戀愛藝術,心中的詩情在朝夕相處中轉化為深深的愛戀,她一個接一個地和女學生們相愛,古希臘盛行師生間的同性戀情,師者授業解惑,學生以情相報,所以這些帶有強烈同性戀情感的詩歌在當時不但沒有遭禁,而且還廣為傳頌,甚至連萊斯波斯島上用的貨币都以薩福的頭像為圖案。但最後薩福因遭到一位女戀人的拒絕,而跳海自殺,英年早逝。另外,據說女同性戀的風氣在羅馬時代比古希臘時更為盛行。

反同沿革

基督教得勢以後,開始殘酷迫害同性戀者,而他們卻對教會内的戀童行為不管不問乃至包庇縱容。

基督教會迫害同性戀不僅因為教會推行禁欲主義,而且認為,同性戀反自然就是反上帝,所以它比異性戀更為邪惡,同時,因為在獨身、禁欲的條件下,修士和修士、修女和修女很容易發生同性戀,如果不對同性戀嚴厲鎮壓,就危及教會自身的生存。在《聖經》裡曾提到過一個罪惡之城,那就是位于死海邊的索多瑪城。該城的居民罪孽深重,令上帝忍無可忍而降下大火和硫磺予以毀滅。

但是索多瑪的居民究竟犯了什麼罪,後人一直不清楚,有人說是“傲慢,通奸,過分好客,沒有宗教信仰”,有人說是“通奸與不潔”,但正統教會接受了公元1世紀亞曆山大城的斐諾的看法,斐諾認為索多瑪城的居民犯的罪是同性戀,他指責說:“索多瑪城的居民不顧自然法則,狂飲烈酒,暴食美味,進行不自然的性交,他們不僅縱欲于女人而使别人的婚姻破裂,而且違反自然,男性間相奸。結果,當他們想要小孩時,卻發現自己已無法生育。”

教會對同性戀者的迫害是有一個過程的。

在公元3世紀時,盡管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已有舉足輕重的勢力,但他們仍不敢禁止同性戀。因為當時同性戀在軍隊中很盛行,如果禁止同性戀,勢必會激起軍隊的不滿和反抗,從而影響政權的鞏固。

到了公元6世紀,情況有所變化。當時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獨身與修道制開始得較早,懲罰同性戀也早。公元538年,皇帝查士丁尼在把羅馬法和教會法綜合的基礎上頒布法律,說同性戀“引起饑荒、地震和瘟疫”,對個人則“喪失靈魂”,因此,為防止國家和城市的毀滅,必須嚴禁。到了公元541年至544年,拜占庭發生大鼠疫,教會歸罪于同性戀者。

這種迫害同性戀的做法在歐洲中世紀的中後期更趨嚴重。在16世紀,歐洲的一些殖民主義者甚至把他們鎮壓同性戀的魔爪伸到國外去了。西班牙殖民者登上美洲大陸後,首先遇到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并首先被他們之中盛行的同性戀所震驚。從1519年起,最初的殖民者就不斷地報告這些同性戀現象,并記入殖民者的編年史。

最初,殖民者隻發現墨西哥灣一帶有同性戀,但到1552年時發現,他們所涉足的中美洲地區内所有的印第安人都有這種習俗。直到1952年,現代民族學家仍然發現,在三分之二的印第安部落中,人們認為青少年的同性戀是合乎道德的,是可取的;他們認為,男女之間的婚姻和性交,涉及财産分配,不應随便處理;而同性戀隻關系到性滿足,所以可以更自由。

殖民者帶着基督教文化的長期熏陶,帶着“統治者”的優越與偏見,對這些土著民族大肆鎮壓,殘酷迫害。從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殖民者對印第安人開始了有組織有計劃的全面的種族滅絕,其中的一個十分主要的“理由”和“依據”,就是說印第安人的性風俗表明他們是“非人類”。

納粹德國的阿道夫·希特勒當權之後,更是對猶太人、同性戀者、共産黨員等群體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犯下了令人發指的反人類罪行。

标識

随着同性戀權利運動及同志(LGBT)權益運動在全世界範圍内的興起,各種身份标識被創造出來。

彩虹旗

作為代表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别者驕傲和同志社會運動的彩虹旗,有時候又稱為驕傲旗或同性戀驕傲旗,在20世紀70年代起開始使用。彩虹旗的多種顔色代表了同志群體的多元性,在同志權利運動中也被用于作為同志驕傲的标志。誕生于加利福尼亞的它在世界廣為使用。它由舊金山的藝術家吉爾伯特·貝克(Gilbert Baker)在1978年紀設計。最初的版本因為要适合廣泛可用的面料而幾經顔色的增減。到2008年,最為普遍的版本有六個不同顔色的條紋——紅,橙,黃,綠,藍和紫。彩虹旗水平飛揚時一般是紅色條紋在最頂端,就像自然的彩虹一樣。

平權标識

平權标志(Equality Symbol),平等權益标志頻繁出現在美國人的汽車、服飾和窗花上,它由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組織提出。

跨性别驕傲旗幟

跨性别驕傲旗幟(Transgender Pride Flag)于1999年首次出現,由、由一位跨性别女性莫妮卡·赫姆絲(Monica Helms)設計。赫姆絲描述了旗幟的含義:“頂部和底部的條紋是男孩子的傳統顔色——淺藍色。緊鄰淺藍色條紋的是女孩子的傳統顔色——粉色。中間的條紋是白色,代表了兩性人、跨性别或者認為自己擁有中立或不明确性别的人。這個旗幟的特别之處在于,無論如何懸挂,圖案都無順序錯亂之虞,這意味着,我們應該自信于自己人生中的正确性。”

壓迫根源

基督教曆來是壓迫同性戀的重要勢力。《聖經舊約·利未記》中曾提到“不可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點成為基督徒反對同性戀的标志之一。索多瑪城之所以被上帝毀滅,是因為索多瑪人的罪惡上沖于天,其中有一條便是耽溺男色,這明顯與中國傳統不合。明清之際來華傳教的耶稣會、多明我會的教士們看到同性戀盛行時頗為震駭,大加指責。近代以來,西方反同思想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其他地區。由于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地位,西方仍有很大一部分人排斥同志。

人類學家蓋爾·魯賓寫道,“對人類天性中同性戀成分的壓制,以及,由此推導,對同性戀者的壓迫是……用其規則和聯系方式壓迫了婦女的同一制度的産物。” 也就是說,男性針對男性的恐同是厭女的,而且這種情況可能是跨曆史的。塞吉維克表示,“厭女”不單純表示對女性的輕視,更可能意味着對男性中所謂的”女人氣質“,意即對具有陰柔氣質的男性的壓迫(實際上這是偏見,GAY≠娘炮,具有陰柔氣質的男性也不一定是GAY,陰柔≠娘),這正是最可能産生錯誤闡釋的地方。

由于“同性戀”和“恐同”這一對名詞在其任何化身之下都是曆史構建,由于它們很可能強烈相互關注,采取互聯的或相互反映的形式,由于它們的鬥争戲碼很可能是心靈内部的、制度内部的乃至公共的。所以,有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男性恐同者中的一些人,他們的恐同心理恰恰是壓抑自身對同性渴望的結果。——20年前發生在澳大利亞的一起恐同仇殺案可作為這一論點的佐證:法官後來的調查發現,恐同的施害者中有一些人就存在潛藏的同性戀欲情結,有罪犯坦承說,他是為了向異性戀男性同伴證明自己的異性戀身份或男性氣質進而将同性戀者作為攻擊對象。

解放史

在西方,随着世俗社會的興起,精神病學界逐漸取代教會成為反對同性戀的主要勢力。

精神病學将同性戀視為“性倒錯”、“性變态”、“性錯亂”,将其歸為一種人格障礙與行為障礙,并相應地創造出了一系列治療同性戀的方法——厭惡刺激、閹割、大腦手術、激素注射等。

前奏

1950 年,美國參議院調查同性戀和其他“性變态”者在政府部門的受雇情況,由精神病醫生為主的調查委員會認為同性戀“缺乏正常人的感情穩定性”,并指出他們倒錯的性格和薄弱的道德力量不僅使他們沒有責任感,而且容易被人敲詐勒索,同性戀被認為是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會逐漸從内部破壞美國社會。結果,哈裡·S·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簽署行政令禁止同性戀者在政府部門中工作,隐蔽在街頭的同性戀酒吧也經常遭到警方突擊搜查。

阿爾弗雷德·金賽(Alfred Kinsey)在1948年發表的調查報告發現,美國37%的成年男性有過同性性行為。這個調查結果讓很多同性戀知道了這個世界存在千千萬萬的人與他們有着相同的經曆。19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艾弗倫·胡克(Evelyn Hooker)做了第一個關于同性戀是不是精神疾病的經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同性戀者并不一定有精神缺陷或是心理變态。這個研究在同性戀圈裡傳播很廣,并成為此後同性戀運動的最重要的武器。

發聲

1971年,當美國精神病學家會在華盛頓召開年會時,曾一向主張以平和姿态與社會展開對話的弗蘭克·卡梅尼(Frank Kameny)在會場強行奪過麥克風,高聲抗議将同性戀列為精神變态。這番“出格”舉動震驚會場,在成為新聞的同時,“同性戀者拒絕承認自己有病”的呼籲終于見諸主流媒體,也迫使精神學界不得不加以面對。

在次年的精神病學會上,會員約翰·弗萊(John Fry)頭戴面具出場,向與會者宣告:“我是一名精神病專家,也是一名同性戀。”此言震驚四座,因為當時絕大多數精神病專家仍然将同性戀者視為精神病患者,屬診治對象。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身邊的同行裡就有同性戀。同性戀非病理化議題被正式提上日程,不僅早先艾弗倫·胡克(Evelyn Hooker)博士有關同性戀正常性研究受到更大範圍的正視,精神病學界也展開了進一步的科研調查。

暴動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紐約的石牆酒吧為黑手黨所開,屬無照經營,隻為賺同性戀的錢。由于酒吧環境差,酒水價位也低,因此吸引了不少低收入同性戀顧客,其中包括不少易裝者。1969年6月28日淩晨,當警方再次突檢酒吧時,同性戀顧客忍無可忍,發起暴力對抗。此事受到媒體的廣泛報導後,在警力增加的同時,美國各地同性戀也紛紛前往支援,雙方整整持續對峙三天三夜。

石牆暴動發生得相當突然,事件當晚是朱迪·嘉蘭(Judy Garland)的葬禮,正當大家情緒高昂之際,一些聚集在石牆的變裝皇後(跨性别)和悍T(強壯的女同性戀),終于再也忍受不了警察持續了好幾個禮拜對格林威治村的臨檢。同性戀者們對警察大打出手,情況急劇惡化,警察開始用警棍毆打拒絕逮捕的人,很多人被打傷,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被警方在車門上碾斷兩根手指,警方也毆打了一名異性戀鄉村音樂歌手戴維·範·洛克(Dave Van Ronk),一些懦弱的男同性戀者都被抓出來挨個毆打。

大家聚集起來,開始向警方抛擲石塊和酒瓶,在巨大的石頭雨和玻璃酒瓶的猛烈攻擊下,警方被迫退入酒吧内部。一些同性戀者開始試圖點燃噴向門裡面的可燃液體,他們把一個停車計時器當作攻城器來用。随即其他得到音訊的同性戀者趕來增援,人群開始擴大。他們開始唱着“同性戀的力量”(Gay Power!)的歌曲。

高潮

警方開始緊急派遣增援力量,其中一個鎮壓隊伍曾是處理反越戰示威的受訓的“戰術巡邏隊”(Tactical Patrol Force)。但是他們沒能成功分散人群,大家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繼續向他們抛擲石塊。他們大聲歌唱:

“We are the Stonewall girls,(我們是石牆女孩)

We wear our hair in curls,(我們燙着卷發)

We wear no underwear,(我們赤身裸體)

We show our pubic hair,(我們僅有體毛遮羞)

We wear our dungarees,(我們衣衫褴褛)

Above our nelly knees!” (我們絕不屈服)

人群在第二天晚上又聚集起來,在警方惡劣對待和慘無人道地壓迫同性戀者幾十年後的1969年6月27日,星期五這一天開始爆發了。同性戀者向人們派發傳單,寫着“讓黑手黨和警察滾出同性戀酒吧!”(Get the Mafia and cops out of gay bars!)示威持續了五個夜晚。

曙光

石牆暴動被視為現代同性戀權利運動的開始,同性戀解放陣線(Gay Liberation Front)形成了。

美國同性戀者們開始破壞各種精神病學學術會議,他們騷擾會場,撕毀研究文獻,砸爛研究設備,激烈地高呼:“我們不是病人!”同性戀者還沖進會議的展覽廳,威脅商家必須撤下有關治療同性戀的器具,否則将砸毀他們的展台。同性戀者的對抗行為極端激烈,導緻當時的精神病學專家和學者無比害怕和恐懼。

因同性戀組織與精神病學界沖突不斷,終于在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董事會決定将同性戀剔除出疾病分類,但這一決定遭到了衆多會員的反對,學會内部吵得不可開交。最終,學會決定以會員公投的方式來決定同性戀的命運。一共有一萬多名精神病學家參加了投票,其中58%的人贊成董事會的決定,37%的人表示反對。到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也以同樣的方式将同性戀剔除出了精神疾病的行列,同性戀被以投票的方式結束了它作為一種精神疾病的曆史。

曆史是戲劇性的,在同性戀去病化之後,雖然仍有很多精神病醫生将同性戀視為一疾病,但精神病學卻從同性戀者的敵人變成了同性戀權利運動的重要盟友。例如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不但責難政府對同性戀的歧視政策,呼籲社會消除對同性戀的歧視,還發表公開聲明支持同性婚姻的合法化。甚至,同性戀者還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一些試圖證明同性戀者比異性戀者更優秀的研究時不時地出現在學術期刊上;而同性戀權利運動産生的,用于描述對同性戀毫無原因的憎恨和恐懼的名詞“同性戀恐懼症”,也被歸為精神病學。

也許有一天,“恐同症”會真的成為一種臨床意義上的精神病,“恐同者”們将會在精神病院接受大夫們的治療。

同性婚姻

1989年10月1日,丹麥成為第一個認可同性結合,允許同性伴侶進行登記的國家。

1996年,夏威夷一法院推翻了州禁止同性婚姻,将婚姻限定于異性之間的州憲法條文,這一判決引發就這一問題的全國讨論。

1996年,威廉·傑斐遜·克林頓簽署“婚姻保護法案”,聯邦政府不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授權各州可以拒絕認可其他州的同性結婚證書的合法性,共有38州頒布了相類似的州立法。

2000年,美國佛蒙特州州長霍華德·迪安簽署法律,允許同性夥伴之間的“公民結合”,佛蒙特成為美國第一個認可同性結合的州。“civil union”是由佛蒙特州創造出的新法律關系,自此後被廣泛使用。

2001年1月1日,荷蘭成為第一個法律認可同性婚姻的國家,同性婚姻家庭享有傳統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待遇。

2002年,挪威、瑞典、冰島、德國、法國和瑞士認可同性結合登記注冊,賦予其大部分傳統家庭所享受的權利,其中瑞典允許同性家庭收養孩子。

2003年1月30日,比利時繼荷蘭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但這部法律禁止同性家庭收養孩子。

2003年6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出對“勞倫斯訴得克薩斯”一案的判決,這個判決為同性伴侶争取法律權利(包括結婚)鋪平了道路。

2003年6-7月,加拿大的安大略湖省和哥倫比亞省允許同性結婚。

2003年11月18日,馬薩諸塞最高法院在Goodridge et al. v.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一案中判定:禁止同性結婚違反馬薩諸塞州憲法,并給立法機關180天的時間更改法律。

2004年2月4日,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重申兩種婚姻間的平等地位和表達是“必須”的,這就意味着要麼婚姻适用于同性間的結合,要麼不認可各種婚姻形式,隻承認所有伴侶間的“公民結合”,這個判決在2004年5月18日生效。按照相關法律,如果試圖推翻法院判決的州憲法修正案至少需要經過州立法機關和公投後才可能通過,即使通過了,也須到2006年才可執行。

2004年2月12日–3月11日,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新當選的市長Gavin Newsom和其他官員開始于舊金山市發 布“婚姻證書”。戴爾·馬丁和菲利斯.萊昂是第一對“結婚”的同性伴侶。在加州最高法院3月11日,要求舊金山暫停簽發同性婚姻證書以作進一步決定前,共有4161對同性伴侶領取了結婚證件。

2004年3月29日,馬薩諸塞州通過立法禁止同性婚姻,但承認“公民結合”,賦予同性伴侶部分權利。

2004年5月18日,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就Goodridge et al. v.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一案的判決産生法律效力。

2004年12月9日,新西蘭國會多位本來反對議案的議員轉為支持态度,以過半數通過同性戀者及同居人士的公民結合可以享有與合法夫婦等同的法律地位。有關法律将于2005年4月26日正式生效。

2005年6月28日,加拿大國會下議院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仍然有待參議院通過和英國君主的批準。

2005年6月30日,西班牙下議院第二次通過同性婚姻法案,推翻參議院一周之前否決此法案的決議。通過後需要一些時日在政府檔案中記錄公布。7月2日頒布,7月3日起正式成為第三個全國性認可同性婚姻的國家。

2005年7月19日,加拿大參議院通過了“同性婚姻合法”的提案。幾小時後,加拿大最高法院負責人在提案上簽字,使其成為該國一項正式法律,也使加拿大成為繼荷蘭,比利時與西班牙後世界上第四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

2005年12月5日,英國正式允許同性伴侶登記。在公民伴侶關系法案下,希望建立夥伴關系的伴侶必須在當地政府登記,以享受和異性夫婦同等的待遇。

2006年11月,在南非憲法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憲的一年後,南非議會通過了民事結合法令,南非成為世界第5個、非洲第1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國家。

2008年5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判決支持同性婚姻,加州正式對同性伴侶開放注冊,該州一度成為美國第2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地區,但半年後旨在颠複同性婚姻的8号提案被通過。

2008年11月,在美國康涅狄格州高等法院于2007年作出同性婚姻合憲的判決一年後,康涅狄格州開始為同性伴侶發放結婚證,該州成為美國第2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地區。

2009年1月,在頒布同性民事結合法案後的16年後,挪威上議院通過了同性婚姻法案,挪威成為世界上第6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國家。

2009年4月,瑞典議會通過同性婚姻法令,給予同性情侶包括收養、宗教儀式、人工授精在内的全部民事權利,瑞典成為世界上第7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國家。

2009年4月,美國愛荷華州最高法院究”Varnum v. Brien“一案做出判決,禁止同性結婚的法令違反該州憲法精神,該判決将于4月24日正式生效,該州成為美國第3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地區。

2010年3月3日美國首都華盛頓承認同性婚姻。

2010年3月4日起墨西哥首都法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

2010年6月27日,冰島頒布相關法律,正式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同一天,冰島女總理約翰娜和她的長期女伴侶正式走入婚姻殿堂。

2010年7月15日,阿根廷參議院經過激烈辯論通過了允許同性婚姻的法案,阿根廷總統克裡斯蒂娜随後頒布這部法案,标志着拉美地區首部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律正式實施。

2010年8月1日,德國正式承認同性婚姻,今後,德國同性戀者将享有與異性婚姻同樣的權利。

2013年2月12日,法國國民議會投票通過了允許同性婚姻及收養子女的法案。

2013年3月13日,當地時間12日,美國科羅拉多州議會批準一項允許同性戀者結婚的法案。至此,科羅拉多州與美國另外八個州一道,成為允許同性婚姻的州。科羅拉多州衆議院12日以39票比26票通過這項允許同性結婚的法案。該法案拓寬了科州法律以前對婚姻的界定範圍,也允許同性婚姻。

據悉,科羅拉多州議會此前就同性婚姻法案進行過幾次表決,但由于之前是共和黨人主宰多數議席,此問題屢屢受阻。2011年11月換屆選舉,民主黨人奪下該州衆議院多數席位,确保了如今法案得以通過。

2013年7月,英國下院已經通過了婚姻平權法案,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次日簽字生效。根據新法,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同性婚禮将可于2014年3月29日起舉行,新法還允許變性後繼續保持婚姻關系。英國成為世界上第16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2014年2月5日,蘇格蘭議會以105票贊成、18票反對,壓倒性通過了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如果蘇格蘭在全民公投之後宣布獨立,将成為第17個同性婚姻合法化國家。

2014年3月25日據美國新聞網“yourjewishnews.com”消息,法國北部交通部門為保護同性戀者的權益,開除了一名公交車司機,因其對一對公開親熱的少女噴水以示羞辱。

2014年9月8日,美國愛荷華州達文波特一對9旬老人同性戀情侶在共同生活72年之後,在一家教堂共結連理。締結連理的維維安·博亞克和愛麗絲·杜比是一對女同性戀情侶,其中博亞克91歲,杜比90歲。她們最初在愛荷華州的耶魯相識,到2014年已經共同生活了72年。

2015年5月,盧森堡首相貝特爾與建築師男友結婚。

2015年6月28日,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帝國大廈點亮彩虹燈慶祝同性婚姻合法。當日,紐約舉行一年一度的同性戀大遊行。美國最高法院26日以5比4的投票結果裁定,同性婚姻合乎憲法。這一裁決結果意味着同性婚姻在全美50個州全部合法

反同性戀法

烏幹達總統穆塞韋尼2014年2月2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當衆簽署了備受關注的新的反同性戀法案。他特别邀請政府官員、國際媒體以及該國科學家團隊現場親眼見證,以彰顯烏幹達作為獨立主權國家在立法方面的自主性。根據新法,同性戀行為在烏幹達最長可判終身監禁;此外,任何支持同性戀行為的人,或者對于同性戀行為知情不報的人,都将受到包括監禁在内的處罰。

同性戀國家

通過右圖可以直觀的了解到目前世界對同性戀政策的情況和立法狀況。因為世界對于同性婚姻和民事結合立法情況随時會有變化,因此具有時效性,本圖更新至2014年3月(注:本圖片來自網絡共享資料)。

圖中深藍色部分的國家和地區承認同性婚姻,他們包括:荷蘭(2001),比利時(2003),西班牙(2005),加拿大(2005),南非(2006),挪威(2009),瑞典(2009),葡萄牙(2010),冰島(2010),阿根廷(2010),丹麥(2012),烏拉圭(2013),法國(2013),新西蘭(2013),巴西(2013)以及墨西哥“墨西哥城(2010)”,美國“馬薩諸塞州(2004),康涅狄格州(2008),艾奧瓦州(2009),佛蒙特州(2009),新罕布什爾州(201

0),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2010),紐約州(2011),華盛頓州(2012),緬因州(2012),馬裡蘭州(2013),加利福尼亞州(2013),特拉華州(2013),羅德島州(2013),明尼蘇達州(2013),新澤西州(2013),夏威夷州(2013),伊利諾伊州(2014)”和英國“英格蘭和威爾士(2014),蘇格蘭(2014)”。

圖中淺藍色部分的國家和地區承認同性伴侶之間的民事結合,他們包括:德國(2001),芬蘭(2002),盧森堡(2004),英國“北愛爾蘭”(2005),安道爾(2005),捷克(2005),斯洛文尼亞(2006),瑞士(2007),匈牙利(2009),奧地利(2010),愛爾蘭(2011),列支敦士登(2011)。美國,澳大利亞和墨西哥的部分地區也承認民事結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