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漢語成語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一個漢語成語,東隅:指早晨;桑榆: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1]
    中文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拼音: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近義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詞性:褒義詞

成語解釋

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成語典故

公元25年秋,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同時,将屠刀指向赤眉起義軍。

公元26年春,長安斷糧,樊崇轉攻城邑,遭到阻擊重回長安。經過激戰,赤眉軍打敗了鄧禹,重新占領長安。這年冬天,赤眉軍因糧食短缺,于12月引兵東進。劉秀一面派馮異率軍在華陰(現在陝西華陰東南)阻擊赤眉軍;一面在新安(現在河南渑池東)、宜陽(現在河南宜陽西)屯駐重兵截斷赤眉軍的路。馮異率軍在華陰、湖縣一線同赤眉軍相持,這時,鄧禹同馮異的部隊會合,鄧弘進攻赤眉軍,大敗。鄧禹、馮異親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現在河南宜陽西北)又被赤眉軍打得大敗。鄧禹逃回宜陽,馮異逃回營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在崤底(現在河南洛甯西北)被馮異打敗。剩下的起義軍折向東南,在宜陽被劉秀包圍,最終向劉秀投降。戰鬥結束後,劉秀下了一道名叫《勞馮異诏》诏書,其中就有:“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渑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後人引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個成語,比喻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

成語出處

南朝宋·範晔《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玺書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黾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勳。”

唐·李賢注:《淮南子》曰“至于衡陽,是謂隅中。”又《前書》谷子雲曰“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當參天;今已過期,尚在桑榆閑。”桑榆謂晚也。

成語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谷城之變,朕還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清·王浚卿《冷眼觀·第二十回》:“誰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成語故事

東漢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後,派大将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敗回營寨後,重召散兵,複使人混入赤眉,然後内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後,漢光武帝劉秀下诏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渑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後在彼終有所得,當論功行賞,以表戰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