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

漢語成語
一言九鼎(拼音:yī yán jiǔ dǐ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指一句話重于九鼎;形容說話極有分量。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謂語、定語。
    中文名:一言九鼎 外文名: 拼音:yì yán jiǔ dǐng 近義詞:一字千鈞、一言為定、金口玉言 、一諾千金 反義詞:人微言輕 用法:褒義,主語 例句:你若是專家或者要人,~,那自當别論。

概述

“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此話的出處就在《戰國策》開首的此篇。戰國時代風雲激蕩、群雄逐鹿、弱肉強食,作為日漸衰落的東周的重臣顔率,為應對國難,在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礎上和對遊說技能的熟練駕馭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兩語、輕輕松松就挽救了一個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如果換些沒頭腦的庸官,那麼不僅興師動衆,而且會使尊嚴、利益喪失殆盡。一切正如劉向在《戰國策》書錄中所寫的:“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專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比喻量大,能說話力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

又常用作信守諾言,用法如“君子一言,驷馬難追”。比喻信守諾言。常用來表達重諾、極信守諾言。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着各種珍貴食品(敲着鐘,列鼎而食)。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唐王勃《滕王閣序》:“閻闾撲地,鐘鳴鼎食之家。”鼎:古代炊具。鼎食還有嚴格的級别制度,天子是九個鼎,諸侯是七個,大夫五個,其餘官員三個,若有違規,就視為謀逆。因此,九鼎也成了天子的代名詞,而天子是金口玉言,所以又演變為一言九鼎,就是指是天子說的話。

典故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着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别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一個典故。平原君誇獎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在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釋義

一言九鼎是說話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主要作用。

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複相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