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币

古錢币

古代貨币
古錢币的淵源與由來:貨币是商品交換的産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币是實物貨币。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币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谷、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币。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颚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币财富的職能。但衆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币為“貝”。
    中文名:古錢币 外文名: 别名: 作用:商品交換 概念:古代貨币 特點:最原始的金屬貨币 起 源:中國 代 表:無文銅貝 基 礎:實物貨币

淵源與由來

貨币是商品交換的産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币是實物貨币。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币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谷、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币。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颚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币财富的職能。但衆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币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币,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币。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于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币。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财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财、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币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币。至西周晚期除貝币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币,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币形态是實物貨币,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币、鑄币,屬貨币萌芽與形成時期。

世界上最早的紙币“交子”出現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實物和鈔版均已遺失。目前國内現已發現年代最早的“金代銅鈔版”已為金泉錢币博物館收藏。

曆史

先秦貨币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随着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币逐步不适應,而被金屬鑄币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币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确立布币,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币體系: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脫胎于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币形制大緻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币形狀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于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币。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币,其形制取象于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币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态。

4、南方楚國鑄币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币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币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币,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币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币體系分别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産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币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産物。随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應促進币制出現統一與标準化趨勢。

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曆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币。規定以“黃金”為上币,以镒(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币,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于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制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币。

鑒别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币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币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币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禦書錢。中國古錢币與西方貨币的區别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币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币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别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铢半兩,四铢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铢,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币,引起币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币制。

漢“五铢錢”

1、漢武帝首創“五铢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内興功利”急需開辟财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币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财政。于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币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币。設“上林三官”即鐘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範),組成中央鑄币機構負責鑄造五铢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铢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币混亂現象,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曆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長期為曆朝法定貨币。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铢”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币單位仍稱“铢”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币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隻及西漢五铢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铢錢用。意味着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铢錢财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于是民間仍用五铢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铢錢者将作為犯人充軍戍邊。由币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铢錢。如此大額錢币必有人冒死僞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币。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歎息。

東漢恢複西漢以來的五铢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铢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币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铢”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争頻繁,政局動蕩,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铢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铢,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币界把這一時期五铢錢統稱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铢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将“五铢”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間五铢錢也有個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錢”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铢”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铢錢的朝代。有人辯認隋“五铢錢”五铢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後似為“兇”字。于是有人說是隋的兇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铢錢”較好辯認。

第二階段

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铢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号、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币發展的第二階段。

唐高祖首創“寶文”“年号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铢兩定名的錢币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号,寶文體系銅鑄币。“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铢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铢”。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曆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币。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财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于政權林立,貨币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币混亂時期。币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币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複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币方孔圓錢從铢兩體系轉變為年号,寶文體系為貨币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轉折時期

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币外,還産生了紙币與銀本體系為貨币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号錢”、“禦書币”與“紙币”

兩宋的銅鑄币以采用年号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号首創于漢武帝,而“年号錢”始于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号錢為袁世凱複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随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号錢”因鑄有年号,标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币年代時可一目了然,這在錢币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曆朝年号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曆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着、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币币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禦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曆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鐘,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鈎,别具一功。宋朝書法币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号禦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闆,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币銅鐵錢并行,因銅器比銅币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随經濟重心南移,貨币流通擴大,兩宋産生的紙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币。這紙币是一種象征性貨币,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币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财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币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币。

2、元代币制以紙币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币主要流通紙币。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币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隻好靠濫發紙币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币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币政策轉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币在貨币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曆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币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币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并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準備金,很快就導緻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雇工工資,富豪積家産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标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号為号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币和機制币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鹹豐錢最為複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币,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将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闆”。機制銀币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币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币品種複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币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币産生與流通,白銀貨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确立銀本位制的紙币制度,晚清機制币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币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币史,錢币界還有衆多非流通性貨币,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曆史事件及曆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币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币俗稱“花錢”,在貨币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作僞方法與鑒定

錢作僞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第一是翻砂法。翻砂法制造僞錢一般采用母錢翻鑄的方法,很少有用錢範作僞的。在古代鑄錢時,放入砂箱中的是整箱母錢,所以,砂模壓力均勻,鑄造出來的錢币厚薄一緻。而作僞者一般隻選用一枚母錢或精樣子錢,因此,翻鑄出來的錢币厚薄因而變形而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錢币文字的高低也會不同。第二是改刻法,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種是利用鎏銅進行改刻;一種是對原有錢文進行的改刻。後一種改刻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對面文進行改刻;一是對背文的改刻。第三是嵌補法。嵌補法是錢币作僞的又一重要方法。傳統的嵌補法有挖補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古代錢币常常會因錯範或移範而形成一些比較特殊的版别,例如合背,這種因鑄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别比普通的錢币少見,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收藏品種。作僞者利用這點,或者将兩枚錢币磨得很薄之後黏合在一起,使之成為少見的合背或合面。用這種方法造假錢币,無論從文字、還是從鏽色等方面都很難觀察出來,但輕輕地扔在台面上或地上,發出的聲音與真正的合背等錢币相比較,就欠渾圓純正。

根據銅色鑒定古錢币。古錢币的成分一般采取化學分析的方法來獲得,但這種破壞性試驗對古錢鑒定來講并無實際意義,所以古錢的銅色在鑒定上顯得更為重要。

先秦圓錢的銅色深紅,接近紫銅。刀布币的銅色多呈淡紅。先秦錢币的另一特點是币身較薄,僞造者常摻入過量的鉛以增加銅溶液的流動性,這種僞品銅色暗紅,質軟易變形。半兩及五铢的鑄期較長,銅色也深淺不一。凡傳世久的“太和五铢”,銅質裸露,其色深紅,且質地極為細膩,表面幾乎找不到砂眼氣孔。五代的“天德重寶”銅色微帶青白。“天策符寶”傳世品表面常有一層黑色的氧化層,内部銅質多呈水紅。“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銅色微黃,南唐錢币的銅色也多數偏黃。北宋早期鐵母如宋元、太平等銅色淡黃或微黃,後期鐵母如紹聖、聖宋等銅色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鐵母多屬白銅。南宋鐵母的銅色多數偏黃,遼錢銅色深紅或紫紅,西夏錢銅色水紅,元錢銅色深紅及淺紅者多,而寺觀供養錢也有偏黃者。明嘉靖之前鑄錢用青銅,嘉靖之後多用黃銅。明清雕母(祖錢)銅色以金黃為主。清鹹豐寶福局錢為紫銅質。“鹹豐重寶”當百大錢存世僅5枚左右,銅色有暗黃及深紅兩種。小平鐵母及部分當十、當二十樣錢以白銅鑄成,“當十至百大錢”為黃銅質,而黃銅的“寶陝當千大錢”則屬僞品。清鹹豐滿漢文“浙”字錢銅色微帶金黃,且銅質細密,書體凝重;僞品錢文為普通楷書,銅色淡黃,銅質也粗。

種類

實物貨币

貨币起源于商品交換,而最初的交易媒介是實物貨币。在殷周時期,除了稱量的銅币外,還有很多實物貨币:農具、珠玉、布帛、龜甲等,當然主要是貝。貝也有骨、石、陶、蚌、金等仿貝。宋代以後由于經濟發展,白銀逐漸成為我國的主要貨币。

鉛質貨币

鉛質的錢,早在漢代就有了,但未在市場上作為通貨。五代王審知鑄“開元通寶”鉛錢,開始在市場上流通。南漢劉龔鑄有“乾亨重寶”鉛錢,這種錢後來在廣東一帶常有出土。

鐵質貨币

鐵錢最早于西漢,考古曾出土過四株半兩鐵錢實物。宋代時鐵錢種類極多,有年号和大小的複雜區分。自清鹹豐年間下令停鑄鐵錢後,政府便不再用鐵鑄錢了。

古代黃金貨币

古籍記載商周時就有黃金貨币了。秦、西漢都一直延用黃金币,東漢時黃金大為減少,從此黃金逐漸失去其法定的貨币地位,由于黃金價值上漲,人們多以黃金做成裝飾品或其他藝術品,使之貯藏功能獲得重要地位。唐宋時代一直沒有恢複黃金的法定貨币地位。

古代白銀貨币

春秋戰國時代最早使用銀币,那時的銀貨币有布狀、版狀和圓餅狀。秦始皇統一貨币後,下令不許以白銀為貨币。魏晉、隋唐有少量銀币,到了宋代白銀使用範圍和數量大大增加,白銀在流通領域地位超過黃金。宋後期又下令廢止,元代以紙币為普遍,明代之後白銀又漸漸成為普通用的貨币。清代貨币以銀為主,以銅為輔。清末至民國,各地還多有銀币發行,品種繁雜。古代的紙币。北宋的“交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币。元朝以使用紙币為主,明初承元制,明太祖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用桑皮紙為鈔料,一貫鈔高一尺、寬六寸,是我國最大的紙币。清初不印紙币,後由于國家困難,印發“戶部銀票”,簡稱“官票”。以後又發行“大清寶鈔”,簡稱“寶鈔”,面額複雜,很快就急劇貶值。到鹹豐末年、官票已成廢紙,寶鈔一貫僅值二三文。同治以後,停止使用紙鈔貨币,仍行銅錢。

曆朝錢币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态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産工具或生活用具。中國錢币學會會員西安金泉錢币博物館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币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币,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币。”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铢的,一個是一兩的。

秦始皇兼并六國

秦始皇兼并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币政策,在全國範圍内推行外圓内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次币制改革。這種銅币它避免了以往錢文複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币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适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币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标志着這種外圓内方的錢币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并為曆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币的問世标志着中國錢币自秦始皇統一貨币後的第二次錢币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漢代-隋代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币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铢錢,該錢輕重适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币學會會員西安金泉錢币博物館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铢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曆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铢兩制貨币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币的概念。

宋-元-明

到了宋代,銅,鐵錢并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号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币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征,比歐洲錢币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币,銅錢鑄造較少。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币,銅錢僅用于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币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币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币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币,實施了中國錢币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币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币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币領域。

總結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币經曆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曆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衆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拟的。

錢币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曆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币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币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币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币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币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币,布币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僞技術先進的紙币,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币……貨币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曆史進程。

古币鑒定

古錢币鑒定,是一門細緻的學科,它需要我們日常知識的積累,注重觀察與思考,仔細比較。結合曆代的文獻資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從而歸納總結出古錢鑒定中的一般性規律。本文簡單介紹幾種古錢鑒定的方法。

看銅質

我國曆代古錢币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币也随之呈現出不同的顔色。各時代的錢币銅質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币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币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币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市成為定制,錢币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市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铢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觀鏽色

今所見錢币,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鏽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鏽。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堿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顔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币表面鏽色深深漬入錢币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鏽很不容易擦掉。而僞造鏽色則不然,僞鏽多在錢币表面,稱作“浮鏽”或“粉狀鏽”,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堿水一煮,做上的假鏽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僞鏽作法有兩種:(1)将僞品錢币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鏽色;(2)将僞品放入鹽囪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币上面粘鏽。傳世品僞鏽的作法是把僞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而僞品則漂浮、發亮。綠鏽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别,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幹燥,雨水少,不易幹,則鏽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币發行于南方,放出土于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币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鏽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鏽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鏽色不會單獨存在于錢體上,必伴有綠鏽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鏽”。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鏽,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将僞品放入爐中燒紅。這種仿鏽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以上均為用鏽色辨别古錢真僞的方法。

看鑄市銘文

我國金屬鑄市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币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征,不同時代的鑄币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征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币。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征可以作為鑒定古錢真僞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範疇,如半兩、五铢,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複雜。唐代錢币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币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市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币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征,不同于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僞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僞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币中的滿文書寫有錯吳,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币必屬僞品。

聽聲音

許多錢币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币由于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于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币,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币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币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将懷疑。了解鑄造方法我國主代鑄币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範(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僞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币上留下相應的痕迹。這些痕迹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币真僞的一個有力依據。

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僞品錢币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僞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币則沒有這種怪味。

觀版别

從版别上辨别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币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僞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曆史時期的錢币特征。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僞者隻好用真品翻砂制造赝品,其破綻在于翻砂鑄造後的錢币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鏽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币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市的澆口在首端,出落後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态,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将刀币、布币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放不在再紀地,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将其視為僞品。因北宋各代和清鹹豐錢币版别最為複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制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征,以防上當受騙。以上幾種鑒定古錢的方法,如果我們加以熟悉和了解,均可以掌握。

拓印錢币

《東洋見聞錄》記載:

工具:紙(蟬翼紮花或其它很薄的生宣也可)。

墨(各種墨汁都可太濃了可加水,固體墨也行)。

拓包(根據要做的拓包大小取海綿一塊,團成圓狀用家用保鮮膜包起,再包一曾面布最後包一曾極細的真絲布,用皮筋纏住可調節拓包松緊)。

水(明凡一豆粒大小防止墨水暈染,膠水幾滴增加墨汁附着性,水250克,禦守塩30克防止紙長期保存後纖維收縮紙張變形,攪拌均勻水面上放一張生宣起到過濾的作用,用紙面滲出的水)。

棕刷(打壓拓紙用)。壓闆(用紙夾和塑料闆絞成不同直徑的)。

墊闆(防止錢币移動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軟膠皮墊和書都行)。

鎮尺(壓紙)

毛筆(沾水)制作:

1、墊闆上放一小塊生宣沾濕了錢币放上不移動。上紙用毛筆蘸調好的水适量圖在錢币上,選一大小合适的紙紙面要均勻無雜質,蓋在錢币上。壓上壓闆。

2、用生宣紙蓋在拓紙上吸去多餘的水,再用生宣紙蓋在拓紙上用棕刷打壓要輕從錢币中間向外打,最後用保鮮膜蓋在錢币上再打(作用是保鮮膜更薄更能把字口打清楚)。這時壓上鎮尺固定,為什麼不開始就壓鎮尺因為開始就壓一下就把拓紙壓直了,用棕刷一打很容易破。

3、上墨墨汁放到硯台中不要太濃,用拓包蘸要勻,用拓包在一生宣上錘打将多餘墨汁吸出,這是要看拓紙的幹到微微發白(一張拓片的關鍵一步),用拓包輕輕從錢中向外錘打要清墨色要淡勻(第一遍最關鍵)。然後可多遍上墨,直到滿意為止,但最後一定要把錢币的内買輪再打一遍這樣輪廓清晰有立體感。

價值判定

一看曆史價值

珍稀古錢币是貨币曆史的實物,更是曆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必須弄清它在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币,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吉林的“廣平銀币”被認為是我國第一枚機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承安寶貨”為我國“一兩半計數白銀币”的罕品。短命政權的錢币收藏價值也很高。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币,由于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鑄有“永昌通寶”,此錢币鑄量少,且流通時間極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貴。還有一種康熙帝在西藏平叛時鑄的“羅漢錢”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二看現存數量

遵循“物以稀為貴”的集藏原則,既要看年代是否久遠、流通時間的長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我國錢币有近5000年的曆史,大體可分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币、布币、蟻鼻等,秦代的外圓内方錢、唐代的通寶、宋代的年号錢、清末的“宣統通寶”,品種有數萬至數十萬種。齊、燕、趙等國的刀币,韓、魏、秦等國的布币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昂貴。存世數量少的錢币還有唐代叛軍史思明占領洛陽後鑄的“得壹元寶”,後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便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币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為稀世珍品。此外,如1972年在吉林庫倫旗一遼墓中發掘的“大康六年”紀念銅币,也是罕見的珍品;1984年在甯夏銀川賀蘭山出土的西夏“光定元寶”篆、真書體對錢,引起藏界轟動;迄今為止僅發現一枚的南康“大齊通寶”、西漢時的“國寶金匮直萬币”等,均堪稱币中的“孤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三看文化價值

一些傳世并不太少的品類,則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極高而備受青睐。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币,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唐高祖武德四年的“開元通寶”,系大書法家歐陽詢的手迹,其書風端正古樸,法度嚴整,勁健含蓄;“淳化元寶”由宋太宗趙光義用楷、行、草三體書寫,楷書渾厚端莊,行書隽永流連,草書奔放流暢,使宋代錢币文字藝術走到了空前絕後的境地。還有宋代的一對錢,原文行草分别由司馬光和蘇東坡所書,飄逸勁拔,為古今一絕,收藏價值很高。另外享有“篆法絕工、六朝之冠”和“北周三品”、“重寶”的古錢币均屬此列。

四看品相

古錢币的投資價值、增幅大小與品相密切相關,同一錢币若有品相差異,則價格之差往往高達十幾倍甚至幾十、上百倍,足見其品相的重要。無論錢币珍罕與否,凡有币面模糊、輪廓缺損、鏽蝕嚴重、看相較差者,盡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錢币時還應注意是否有月紋、星紋等标識,古錢的鑒别以背文來區分鑄造年代和地址,品評其稀珍。一般來說,錢币背面有月紋、星紋等記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價值。值得收藏的錢币中,用金、銀、白銅等精制而成的宮廷錢币,鑄量少,質量佳,屬珍貴文物。

古錢币的保存方法

目前存放古錢币比較常用的是一種透明塑料袋,有大、中、小不同規格,有着易于存放、所占體積小、攜帶觀賞便利等諸多優點,但因這種塑料袋由聚氯乙烯制成,其透氣性能較差,遇梅雨天容易有水氣進入,造成袋内潮溫,古錢鏽蝕,使古錢的品相大打折扣。此外,這種塑料袋的進出口較小,極易對一些比較脆弱的錢币造成直接傷害。所以,如果打算對錢币作長期保存,還是不用為妙。

另外也有人用泡沫塑料加大頭針或硬紙闆上穿線等方法來保存古錢,但卻又有存放體積大、成本高、攜帶存放不方便等諸多弊病。且大頭針系鐵質,長期與銅質錢體接觸,容易發生置換反應,産生鐵鏽水,污染古錢币,故目前這種方法也很少采用。

對存世的刀布币而言,體積較大,需要另外存放,但目前尚無特制存放器,少數财大氣粗的藏家往往請人特制存放器具,但開一幅模本是千元以上,這對于中小收藏者來說顯然太珍貴了。一般人可選用一些廢棄紙盒,如刀布币可用較長的放人參的紙盒,最好再在下面添一些棉絮、海綿等以減少磨擦。布币則可以選用一些帶格子的紙盒。

比較珍貴的紙币,常用圓形塑料盒存放。這種塑料圓盒有多種型号,最好選用與所放古錢大小比較相配的型号,對于比較薄小脆嫩的古錢還可放棉絮、紙等物以作襯墊。特别珍貴的稀世珍品絕品,以前有人用紅木、象牙等盒子裝盛以襯托其之珍貴。當然,我們現在如無條件,大可不必去仿效。為了加強保護措施,倒是可采用真空包裝,充入氮氣等特殊手段以減緩氧化速度。

鐵錢由于較易氧化腐蝕,最好存放在幹燥的紙盒或硬塑盒中,周圍盡可能地多放些幹燥劑。有條件的話。則可去五金店買一些"金相防鏽紙",把它載成小塊,分别包裝每一枚錢,以起到封閉作用;對于名貴鐵錢,則最好采用真空包裝。平均每隔3至5月,可揀一幹燥晴朗的天氣把鐵錢逐一拿出來通通風,翻動一下。

有的古錢由于本身銅質問題或長期處于潮濕、酸性環境等原因會出現極其嚴重的氧化,錢币學稱這種現象為"脫胎"。由于氧化嚴重,"脫胎"錢非常脆嫩,有如一塊豆腐。因此對"脫胎"錢一般不作任何處理,一定要輕拿輕放,絕不能随意一扔,弄不好整個錢就會粉身碎骨。先秦的一些刀布币由于年代比較久遠,"脫胎"現象更為常見。

收藏需知

對于剛剛進入古玩市場的人來說,古錢币收藏決不能粗心大意。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收藏者,一定要虛心好學,通過讀書、互聯網等全方位地了解錢币收藏,向有實踐經驗的“泉友”求教,提高自身鑒别錢币的能力。收藏者一定要“量入為出”,不要把錢币收藏當做發财的捷徑。“收藏有風險”,要以積蓄的多少來決定收藏的層次。要享受收藏的過程,培養正确的收藏心态,“玩”是收藏的最好心态。

古錢币買家都希望花較少的錢買上眼的真貨,得大便宜,這叫“撿漏”,至于花大錢買了赝品或價值低的,事後才明白,這叫“走眼”。“撿漏”的事情屬于可遇不可求,不應抱太大的希望,撿漏的期望越高,走眼的可能性就越大;防止“走眼”,一定要豐富錢币知識,“懂”得錢币收藏,“收藏的美在于過程、在于過程的享受,一味去追求發财就庸俗了”,小古錢,大學問,而“玩”中增值保值才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此外,收藏業内人士認為,古錢币收藏市場迫切需要建立一個互信互惠錢币交流互動平台。通過這一平台組織鑒賞、座談以及講座等活動,在交流中提高鑒賞、收藏水平。

對于如何去正确收藏古錢币,專家表示:誰都買過赝品。藏者眼力水平提高的同時,造假技術也在提高,所以作為收藏者,要研究赝品,争取以後少買赝品,或者不買。

對于新藏友,專家建議:現在的古錢币收藏市場狀況不是太好,收藏時機不佳,因為錢币市場掌握在一部分有錢人手裡。建議不要輕易下手買,要先多學習,多向有經驗的前輩請教,要找信譽好的賣家,找固定的賣家,千萬不能盲從。

決定古錢币價值的因素

古錢币價格之高低,主要取決于它的存世量,與年代是否久遠沒有必然的聯系。一般來說,決定一枚古錢的價值大約有以下五個因素:

第一,要看這枚古錢在曆史上的地位如何,即它在每個曆史時期所起到的作用大不大。

第二,要看它的稀有程度,比如說,曆史上有一些農民政權發行的貨币,像明末李自成、張獻忠和清末太平天國的錢币,因為時間很短,有地域性局限,發行量也小,所以價值就較高。還有曆史上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元等朝代鑄造的錢币,其價值也遠遠高于同期漢族政權鑄币。

第三,要看它的材質是不是高檔,古錢中的金銀材質較少,其價值自然要比一般的銅質和鐵質古錢高許多。

第四,要看它外形美不美,如王莽政權雖說是個短命王朝,但其貨币的外形及币面上的書法藝術都達到了非常完美的高度,王莽錢的存世量雖然還較多,但它的市場價格卻也是很高的。

第五,要看它的品相。錢币雖然特殊,如果面目不清,鏽成一團,那收藏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